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笔记

2023-02-22

第一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笔记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

激情教学是以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去吸纳和传播知识,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潜能得以挖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学包括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保证学生的学习思维张弛有度,实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练习的数量、习题的难度同步,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知识的要求同步。尤其是课堂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会让教师感动传授的知识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如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过程,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如:使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尽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过长时间的讲解,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花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少数学生身上。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一部分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作用,对课堂的空间估计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空间。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教师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成功点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体验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合作教学是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有合作教学的意识,学生都能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一个班的学生与一位教师关系比较好,这个班级的这门学科成绩就特好;一个学生的某一个教研组团队意识强、合作意识强、教师关系融洽,这个教研组的教学成绩就突出。所以,教师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发挥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最近我一直在研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本书,收获颇多。

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2、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

4、检查结果,总结经验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也可以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评价和表扬。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还有待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篇: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一) 《做个幸福的教师》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感受,它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脚步当朝着精神"行走"。或许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是为了西部的贫困孩子受到教育,为了西部的开发、发展,他很苦但奉献着、快乐着、幸福着;而南方老板的人生价值却是低成本、短时间、高利润,可能为"钱"活着,所以很富很累,腰缠万贯而永不满足,于是他很不幸福。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身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了这种蜡烛、春蚕般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就能"一意孤行"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就会真心对学生,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会用心灵点燃心灵;就会固守这份职业,坚守这份信念,并绽放出许多精彩与豪迈。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对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要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伤。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想,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二)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最近我一直在研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本书,收获颇多。

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2、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

4、检查结果,总结经验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也可以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评价和表扬。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仍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还有待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三) 《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我读了《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一书后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二、爱岗敬业, 用心育人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

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从心底知道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看衰”。

教师,只有立足本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和牢固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个人在工作上才会有所所为;教师,只有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我读了《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一书后,我觉得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已经十年了,作为本课程授课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下面是自己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活动选材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

学习任务、练习题的选择,要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留有一定的思考题目或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安排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考虑以写日记为一条主线。一方面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习作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方便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通过写“春游日记”掌握文档的录入、段落格式的设置、编辑修改;通过描写冬天“雪花飞扬,到处是银装素裹”的景致,引导学生观察冬天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设置不同的字符格式;通过录入“快乐拍手歌”歌词,掌握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

总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学习环节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只是好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创设情境,导入目标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2.探究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有的知识由教师讲解,例如插入剪贴画、插入艺术字的方法,结果唯一,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由老师提示;有的知识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学案、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技术操作,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优秀经验、归纳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各自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技术的使用,最终完成作品制作。

3.交流评价,完善作品

交流是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4.总结知识,拓展知识

通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相互评价,教师帮助学生作出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收获,对本课、本单元所学新知识进行汇总,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整体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大多数同学提供模仿性的练习题,用来巩固知识,同时展示给学生这些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不同情景下的例子;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比较开放的、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去发散思维、去形成和体现个人观点的练习题,提升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三、提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以网络为展示平台,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以学生个人主页为表现形式,根据学生有年龄特点,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四)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

我读了《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一书后感觉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特色是“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书中讲到利用小游戏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书中讲的小游戏与单纯的电脑游戏不同,它是指教师设计的小游戏或是教材中的小游戏,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做游戏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烦闷的“学”变为活泼的“玩”和轻松的“用”,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在教学中设计小游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三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一般是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情感色彩;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等。通过小游戏来组织知识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指法比赛”的小游戏,在讲到指法练习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练指法的小游戏。学生通过学习“金山打字”这个软件,练习了指法,而且还能学习英语单词等其他知识。

如果单纯的讲指法练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也缺少积极性,在教材中把这一技能用小游戏的形式来组织的话,那么学生的兴趣就能提高。另外,教材中所设计的小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像这个例子一样,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遵守游戏的规则和秩序。因而,游戏也特别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书中提到“利用小游戏更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加入一些小游戏,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游戏式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初中生毕竟年龄小,好动、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重复练习逐渐产生厌倦。适当的游戏可以促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学生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形成良性循环。

在讲“画图”软件里的工具时,可以设置小游戏,通过“七巧板”小游戏让学生一边学习“画图”里的工具,一边掌握操作技能。

例如,画图软件,单纯的软件操作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失去兴趣,而应该让他们学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有成效。教材设计小组的专家和老师就尝试通过小游戏把信息技术的技能培养与促进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通过初中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基本技能以及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和探究。

虽然小游戏能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但引入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本身的功能不可忽视

游戏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由于大多数的小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的活动,学生在做游戏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广泛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因而,在教材中加入小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全局意识。

游戏还可以改善身体和精神状态。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是很紧张的,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偶尔娱乐一下,放松心情也是很有好处的。所谓学习必须有张有弛,一直绷紧神经,或者长期的处于一种高压力的状态下,对于一个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有很大的负面效应。而且,也会由于心理和生理状态的不好,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对学习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偶尔玩一玩游戏,就可以很容易放松紧张的心情,并且对于一直绷紧的神经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减少课堂上带来的疲劳。

2.教材中引入小游戏是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需要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把游戏精神融入教材,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以学生的知识增长、智力开发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对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如何将玩和游戏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最大的发挥出游戏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最后,我个人感悟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有很多。例如: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读书也可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并且读书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亳州九中 刘波 2015.12

第三篇: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头道中学2011-2012学下学期

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

王立勤

2012-5-23

信息技术简介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一) 信息及其特征:

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核与外壳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

信息产生的规律、

信息获取的规律、

信息再生的规律、

信息施效的规律

信息传递的规律

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

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

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术

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发展 1

头道中学2011-2012学下学期

起来的。

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取信息。

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

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的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体技术层次:主干――四基元

应用技术层次:枝叶与花果――四基元繁衍出来的具体技术群类

支撑技术层次:根系――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基础技术层次:土壤――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

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

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

(二)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

无线电信――高潮的到来

(三)现代信息技术(20世纪中叶――现在)

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1946年,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硬件、软件及资源);二是教师的因素;三是学生的因素。 (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维护者、应用者)。

第四篇:物流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班级:10物流管理姓名:刘洪云学号:1013121026

《物联网核心技术_RFID原理和应用》的读书笔记

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内容丰富,并且举例新颖。内容由浅入深,全面详尽的介绍了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数据处理算法,通过对应用案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首先我了解了物联网的相关内容。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英文全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 ,即物与物相联的互联网。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终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RFID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建一个有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本书的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物联网的内容。第一章物联网简介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发展以及体系结构和应用。第二章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构架EPC。EPC系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

第二部分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内容。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它作为无线通信和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完美结合,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IT技术之一,在生产,物流,交通,公共管理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RFID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无线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主机系统,阅读器和电子标签。按照不同的划分类别,分为低频系统和高频系统,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集成电路固化式系统和现代有线改写式系统及现场无限改写式系统等。 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识别和交换数据的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标签由耦合原件及芯片构成,里面含有内置天线,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可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转信息.

第三部分介绍了RFID技术的应用实例.其中包括交通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安全防伪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实例.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射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具有远距离识别,可存储,携带较多的信息,读取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在智能交通和停车管理等领域,主要有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称重系统等.

在安全防伪领域的应用:主要有门禁系统,电子门票系统,汽车防盗系统,酒类防伪系统等.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射频技术用于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促进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它主要应用于物流配送环节,仓库管理环节和

运输管理环节。典型应用实例有: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实例,德国麦德龙的应用实例。

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主要应用实例有美国使用射频技术的公共图书馆,欧洲使用射频技术的图书馆和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有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等。主要包括有射频技术在医院排队系统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血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医疗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这本书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我了解了什么是物联网,射频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有很多的优点,并且有身大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射频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读书笔记《信息处理技术与工具》

《信息处理技术与工具》

姓名:朱明薪

学号:10411037

第12章 信息处理概述

12.1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12.1.1信息的概述: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 1

2。信息是知识;

3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12.1.2 信息处理及其全过程

1为了保证收集的质量: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2信息收集方法:社会调查、建立情报网、战略性情报的开发、从文献中获取信息。

3.信息分类:用途分类:决策信息、预测信息、统计信息、行政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销售信息、计划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

3.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的概念:是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整理、编制等,时期具有可用性,信息加工时信息得以利用的关键。

(2)信息加工的内容:1分类 2比较 3综合 4研究 5编制

(3)信息加工的方法:统计分析法

(4)信息加工的方式:手工方式和电子方式;

1:手工处理的方法:划记法、抄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2:电子计算机的加工过程:选择计算机、资料编码、选择计算机软件、数据录入、数据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存储。

4.信息传递:流向不同:单向传统、反馈传递和双向传递:信息量的集中程序不同分:集中和连续:按传递范围或与环境关系的不同:内部传递和外部传递。

5.信息存储的注意:A存储的资料要安全可靠;B对于大量资料的存储要节约空间;C信息存储必须满足存取方便、迅速的需要,则将给信息的利用带来不便。

12.1.3 信息系统的概念:

1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2信息系统的目标: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整和控制。

3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12.1.4 信息系统的发展

3(1971___1980);

4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1980年至今)

1执行信息系统----用于支持领导岑的决策

2战率信息系统-----用于在竞争中支持战略决策;

3计算机集成制吵系统

3专家系统和其他基于知识的系统。

(1) 执行信息系统EIS又称总裁信息系统,是专供高岑决策者使用的系统。

(2)战略信息系统是一种把信息技术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竞争武器和主要手段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革命的结果,他由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3类高技术组成。 开发战略信息系统的关键一步是收缩并确定企业战略机会。

(3) 计算机集成执照系统;

(4) 专家系统;

(5)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信息资源的 3 个基本要素是信息的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1强调信息管理不能单靠技术因素,必须重视人文因素;

3强调信息商品和信息经济的概念;

3突出在组织中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4强调信息的战略管理和高岑管理。

12.1.5信息系统的类型

信息系统被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1作业信息系统:作业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室自动化3部分组成。

(1) 业务处理系统

(2) 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指用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

(3) 办公自动化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包括:1信息报告系统 2决策支持系统3执行信息系统

12。.1.6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特点:((3)有预测和控制能力;(4)面向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 管理信息系统的参次结构分为作业管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结构:是指将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

管理信息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被称为是21世纪的管理系统。

12.2 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包括数据的收集、分类、排序、组织、运算、输出等数据处理。

12。.2.1数据处理概念

信息是经过加工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其目的是:

(1) 把数据转化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 把数据加工成为正确决策有用的数据;

(3) 把数据编辑后存储起来,供以后使用。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数据收集、转换、分类、组织、运算、存储、检索、输出。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EDPS又叫事务处理系统TPS。

12。.2.2 数据处理的方式:成批处理和联机实时处理。

12。.2.3 数据的收集和输入

1数据的收集:

(1) 收集数据的正确性;

(2) 收集数据的时间性;

数据来源:一是已建立的数据源;二是从实际系统中获取。

2数据的输入:

(1) 传统的是:从原始单据上获取、数据被转换成机读形式、直接输入设备。

(2) 数据自动化输入

(3) 电子数据交换

12。.2.4数据组织

数据组织是把数据按照便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组织起来。其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有效地管理。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在外存和内存的组织,包括存储结构及操作方法。

1数据组织的岑次:

(1) 数据项;

(2) 记录

(3) 文件(记录变长的原因:不同记录数据项的长度不同;不同记录的数据项数目不同。

(4) 数据库

2数据间的描述形式:

(1) 数据的物理描述;

(2) 数据的逻辑描述。

3数据的物理组织

(1) 顺序的数据组织:实用与在要求按顺序将存储的许多记录打印成报告;文件记录的

数据量大,而每一运行需要处理少量记录的情况。

(2) 直接的数据组织

4数据的逻辑组织:是对相关记录进行逻辑编排。

12。.2.5文件组织

文件的组织方式是要有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带有索引表的文件叫索引文件。其在存储器上分为索引区和数据区。

12。.3信息安全

12.3.1信息安全及其基本特征

A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保密性是为保障信息仅仅为那些被授权的人使用;

完整性是为保护信息及其处理方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可用性是为保障授权使用人在需要时可以获取信息和使用相关的资源。

B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机密性是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和进程

完整性事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能够判处数据是否被篡改;

可用性是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

可控性是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可审计性是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12。.3.2安全威胁

安全威胁是指莫个人、物、事件对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曹成的危害。

12。.3.3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内部、外部。

12。.3.4数据加密与解密

按作用不同数据加密技术分为:数据传输、存储、完整性的鉴别以及蜜月管理技术。密钥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密钥体制(仕人密钥加密)和非密钥体制(公开密钥加密)。

数据加密技术可分为对称性加密、不对称加密、不可逆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

2非对称加密技术

3密钥管理:(1)密钥产生;(2)密钥备份与恢复;(3)密钥更新

12。.3.5数据备份与恢复

备份数据时应注意的:

(1) 重要数据要定时备份,时间不要太长

(2) 利用数据压缩技术

(3) 使用时要口令、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

(4) 系统运行日志是对每个文件进行修改的记录,包括修改前与修改后

(5) 要备份数据的存储介质

(6) 定期检查备份数据的有效性

12。.3.6文件存取控制

它是用来解决文件保护,保密和共享3个问题。

1存取控制矩阵和存取控制表(二维矩阵)其特点便于管理。

2用户权限表

3使用口令(优点是占空间少,方便;缺点是保护能力弱,改口令不方便)

4使用密码(优点是保密性强,缺点是需要编码技术)

12。.3.7文件保护和保密

1文件保护是防止文件因用户操作系统或系统故障而受到破坏。

2文件加密:

文件加密与保护的不同是文件保护是防止文件被破坏,而文件的保护是防止不经文件拥有者授权二窃取文件。

常用文件保密措施:隐蔽文件目录,设置口令,和使用密码。

3文件共享

包括不允许同时使用和允许同时使用。

第13章 信息处理法律法规

13。.1知识产权

13。.1.1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资质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和其他科技成果。

13。.1.2知识产权分类

1工业产权;2著作权

13。.1.3知识产权的特点: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独占性、地域性、时间性

13。.1.4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

13。.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3。.2.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公民和法人等其他组织

13。.2.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

是指著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范围。

1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的文档

13。.2.3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

1独立创作

2可被感知

3逻辑合理

13。.2.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

包括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著作权的形使

1计算机软件的著作人生权: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

2计算机软件著作财产权;而其软件著作权享有:使用权、复制权、修改权、发行权、翻译权、注视权、信息网络转播权、出租权使用许可和获得报酬权、转让权。

3软件合法持有人的权利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驶:

A软件经济权利的许可使用:独占许可使用;独家许可使用;普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和强制许可使用。

B软件经济权利的转让使用

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是至产生完成之日,保护期为50年。

13。.2。5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鉴定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行为:10种

2不构成计算机软件侵权的合理使用行为:软件合法获取;合理使用要少量;使用目的要具有商业营业性。

3计算机著作权软件侵权的识别:技术性、依赖性、多样性、运行性。

13。.2.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1民事行为

2新政责任

3刑事责任

13。.3计算机安全条例和法规

13。.3.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3。.3.2有关计算机机房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13。.4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

13。.4.1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

13。.4.2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一.总则

二.安全保护责任

三.安全监督

四.法律责任

五.附则

13。.5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1总则

2安全保护制度

3安全监督

4法律责任

5附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下一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