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2

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 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 无认知监控学习, 进一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 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种可称为“渗透式”, 另一种为“穿插式”。在教学中我尝试了“渗透式”;采取了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质疑问难、指导思维方法、鼓励展示个性、组织合作探讨、重视交流分享等措施与环节。

本文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为例, 来说明如何应用“探究式”学习进行教学的。

1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实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 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 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1) 实验, 观察。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2) 丰富的现象引起学生注意, 猜想学生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提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生质疑

老师提问:关于声音大家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 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 有的却很难听? (5) 声音的大小和强弱跟什么有关系? (6) 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声音, 有的地方就没有呢, 比如月球上。

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 思维很活跃, 激起内在的认知需求, 产生学习动力。由要我知道, 变为我要知道。常此以往, 会使学生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终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3 指导思维方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庞杂的问题中找出方向, 从而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 效率更高。 (1) 声音的产生需要什么。 (2) 你认为研究声音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 产生, 传播。这一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从一般到特殊。

4 组织合作探讨

组织合作探讨是指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找出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你认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

(1) 学生猜想: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有关。研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台上放置各种仪器:音叉、鼓、吉他一把、梳子、树叶……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表格, 这一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讨论与协作。

要求:思路清楚, 操作规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开放性, 协作精神。

说明: (1) 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 汇报体验和感受, 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 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 更应该鼓励, 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 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 如果学生难以调动, 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2) 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研究声音的传播。学生任选器材:桌子、钟罩一只, 抽气机一台, 闹铃一只。

要求:在讨论的基础上, 设计方案。

说明:两个学生合作, 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 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 进行实验, 前后对比。固体可以传声, 那液体、气体呢, 进行讨论, 举出实例。科学方法的渗透, 简单→复杂, 特殊→一般。

5 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 强调体验、感受, 强调主动发现。主动学习不排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1) 在研究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研究了人发出声音依靠什么, 进而确定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这样就可以排除其它干扰因素, 同学们很快的, 用不同方法, 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2) 研究声音的传播。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遍的事情, 可越是最普通的事情, 是越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在这采用身边最普通的桌子作为实验的对象, 敲击它, 并趴在桌子上听声音, 从而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再采用一个反例, 将定好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 并抽出空气, 发现铃在振动, 可听不到响声。一正一反, 研究过程中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全面性。

必做问题完成之后,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声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声音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利用网络, 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 体会到了网络的巨大作用,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

6 交流

交流过程是学生将研究成果发布、展示、互相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社交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 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演示文稿 (PowerPoint或Flash) 进行交流。要求条理清楚, 观点鲜明。交流环节, 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演示文稿的设计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另外, 交流之后的相互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知己知人的能力 (对自己, 对他人有一个正确评价) 。

“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教师和学生首先面临的是思路的转变问题, 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 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的状态。顺应社会发展,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学习在实施中强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如:有些学生摸不着头脑, 困惑, 研究问题效率低等。但我们还应大胆的尝试, 使学生逐步的去适应。

摘要:探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观点与理论, 是挑战传统教学方式, 以学生自主学习, 全面发展为目标。本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探讨, 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探究,声音,信息技术,能力,构建,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新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辨证唯物主义[M].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何善亮.如何在探究中学习科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5] 陈忠良, 王晓燕.关于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6] 丁玉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选题环节的指导与实施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旅游节目的发展现状下一篇:互联网技术与自媒体营销在精准扶贫中的成功应用——基于米易番茄滞销事件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