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科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管理学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知识产权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知识产权管理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面临法学与管理学分离、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

第一篇:管理学科论文范文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摘 要: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在当前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学的学科管理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学科信息的重要性,论述了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学科信息 学科管理 学科信息管理平台 学科建设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基础功能单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国家“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更是将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学术论文有15500余篇,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首先,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产生信息孤岛,浪费人力物力。

3.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高校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避免闭门造车,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潮流,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革新管理技术。

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管理功能外,智能化的功能是一个新要求,数据挖掘技术、决策科学的发展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化系统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学科信息维护人员及时客观的维护系统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学科建设整体信息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6-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朱明,杨晓江.学科管理之道与现代大学发展蹊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6:12-18.

[3]张长恒,黄芳.高校学科建设数据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08:111-117+146.

作者:李莹

第二篇:交叉学科视角下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知识产权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知识产权管理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面临法学与管理学分离、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法管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发展体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

1知识产权管理学科的特点

1.1以法理学为基础

知识产权管理以知识产权法为基础,并结合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是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的应有之意。首先,知识产权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的基本范畴和概念都不能脱离民法的语境而孤立存在。其次,知识产权的很多制度都是建立在民法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知识产权中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许可和转让就离不开民法中合同法的规范和指引。总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对民法制度的借鉴和吸收,或是在民法制度的框架和规范下实施,都不能脱离民法而孤立存在。

1.2以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学的融合为重点

知识产权分为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四个环节,要想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同时管理思想也贯穿于这四个环节的始终,促进四个环节的顺利实现。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纲要的提出,更加验证了知识产权管理不是单一的以法理学为内容,而是在法理学的基础上实现法学和管理学的完美融合,这才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这门学科培养目标的正确选择。

1.3以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

知识产权管理学科以知识的创造、传播、保护、管理以及运用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管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法律问题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法律价值、原则、功能以及法律制度、法律适用等,而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到通过对知识资源的配置来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当然,这两方面的问题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即知识产权管理这门学科既不纯粹地研究基本法律问题,也不局限于具体的管理实践问题。

2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知识产权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模式

2.1.1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模式

所谓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模式,就是以课程为主要突破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路径,基于课程模式,不同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选择又分别形成了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路径或者“学科-课程组合-专业”路径。知识产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这类高校包括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等,在这类高校中开设的课程也主要是以法学为主;另一种是知识产权管理方向,这类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以及重庆理工大学等,这类高校除了会开设一般的法学理论相关课程以外,也加大了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比重,更加迎合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2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项目模式

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作为法学和管理学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作为项目人或者助手加入其中,在知识产权法的研究中探索如何实现知识资源的配置和知识成果的转化等管理学问题,在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中发现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一个项目的学科跨度越大,项目实施的过程就越能培养研究生的交叉学科发散意识,因此,采用虚体式的项目模式成为交叉学科尤其是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选择。

2.1.3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化模式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化模式就是将知识产权管理等类似的交叉学科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为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带来身份认同,使之与传统的非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一样获得同等的地位。目前在我国采用知识产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化模式的高校有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以及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等。

2.2知识产权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剖析

2.2.1法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各自为政

知识产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化的学科,其本质特征在于学科的交叉性,它的强大竞争力在于运用学科交叉形成超值的学术潜能。知识产权法学是学习和运用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基础和保障,而管理学则贯穿于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管理和运用的各个环节,它们二者之间应该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从目前各高校的知识产权学科设置中可以了解到,无论是从课程模式、项目模式还是制度化模式来看,很多高校都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知识产权法学和管理学的融合,而是让它们“各自为政”,有些高校虽然象征性地开设了相关的法学或者管理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有所偏向,让这些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成为“摆设”。

2.2.2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在法学专业下发展而来,高校往往是专注于培养“纯法学”的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这与当前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对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会愈发重视企业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需要挖掘、评估、保护以及运用自身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需要对其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管理与规划,从而提升市場竞争力。如果高校仅仅重视培养法学方面的知识产权人才,就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2.3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存在脱节

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交叉型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它的很多概念、规则的理解都还存在争议,需要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来厘清这些概念和规则的界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重点阐述知识产权相关主体的基本概念特征、法条等基础知识,很少结合现实中实时性、热点性的相关案例进行追踪与解读。此外,虽然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一直强调实践性,但实践、学习课程并没有形成科学、连续的体系,并且缺乏相应的監督和考评机制。

3基于交叉学科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3.1构建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标杆和参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摆脱“纯法学”或“纯管理学”的学科设置,而应该向法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本国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的阶段和要求,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共享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其次,在教学模式上,鼓励自主创新、主动探索,比如不定期开展模拟法庭,加强基础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通过课堂上对一些企业典型的、紧跟社会时事的案例追踪与分析,将法学和管理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结合,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更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和宗旨。

3.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扎实学好理论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了培养更多务实性、实践性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各高校应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增加实务课程比重,鼓励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条件下积极到法院、企业以及专利代理机构等相关行业学习实务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不但要把实习工作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实习的效果。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确定一个研究范围,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感兴趣的案例,并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网上搜索的信息在课堂上将研究的结果做一个简短的汇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质量。

3.3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知识产权学科发展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仅仅依靠高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作。政府应当牵头引线,鼓励和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从宏观上进行战略部署;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对人才的要求更具有发言权,高校应当与企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当然,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按需培养相应的知识产权人才,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产权人才定制模式。”三方共同参与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以及更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推进基于交叉学科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8):10-15.

[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2007,(11):11.

[3]曾培芳,吴树山.创办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2,(5):62-66.

[4]曾德国,薛笑梅.知识产权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38-43.

[5]彭志强.基于“法管融合”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40-41.

[6]马海群.论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视角与内容体系[J].新世纪图书馆,2014,(4):3-6.

[7]何培育,王潇睿.政校企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重庆与世界,2016,(12):24-27.

作者:彭志强 刘俊娜 刘雅婕

第三篇: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策略

摘要: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进行的工作,它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是课堂正常进行的保证。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管理的若干注意点,并针对新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课堂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型社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环境这三者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课堂得以进行,但是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是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课堂管理尤为重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内的有关教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课堂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则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1.学生方面。

(1)学生玩游戏,玩QQ,聊天,却不喜欢听课。

(2)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

(3)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事。

(4)课堂不安静,比较吵,比较乱,学生随意下座位。

(5)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是全是满分等。

(6)学生终止广播进程,脱离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

(7)学生迟到现象比较突出。

(8)计算机机房卫生、设备的整齐度均不够理想。

2.机器方面。

(1)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不能一人一机。

(2)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影响正常使用。

(3)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4)没有投影设备,影响演示效果。

3.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任务不明确。

(2)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课堂掌控不力。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常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笔者建议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教师应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比如每节课评选出若干最佳小组,下节课首先保证最佳小组成员的用机,鼓励了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轮流上机的制度,所有小组轮流上机,轮到的小组成员保证一人一机,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三是没有投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可安装电子教室软件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从教学方式入手,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此外,教师在采用某些教学方法(如讨论、辨论等)时,应注意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把活动的规则告诉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把活动的规则告知全体学生,而且要把违反规则的处罚告知全体学生,使学生明白在活动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出现失控现象。为了保证学生遵守这些活动规则,笔者建议教师在制订的过程中,参考学生的意见,或者动员学生参与。如果教师选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笔者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使每位学生明确分组协作学习的每一步骤,明白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合作完成主題,以及完成的作品需满足什么样的标准。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比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设计若干个层次不同的任务,由学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或者,教师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在分组时建议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并在每个小组中,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充当教师的助手,负责自己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既发挥了组长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学习,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举三得。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轻松课,信息技术课=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观念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再次,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2.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建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合适的技术管理,可以使课堂变得纯净、健全,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无处施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课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设置门禁门槛,对学生进行技术管制,包括监控、禁用、禁上网或限制上网等。

(1)监控。一般的多媒体教室软件都有广播教学和监控功能。教师讲完课后,在学生作业或自由活动时,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对学生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进行黑屏、短讯警告甚至远程关机的处理。这样几次后,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认真了。

当然,教师的监控除了在教师机前监控外,还要多下去走动,多巡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监控,而且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禁游戏。一些学生通过切换帐户或终止进程的办法来中途逃避教师机的广播教学和监控,然后玩单机游戏或U盘拷贝的游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靠信息技术教师去营造。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并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受网络德育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任永东.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具有人文内涵的人机环境.江苏教育技术,2004-4.

作者:王业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学得论文范文下一篇:品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