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通过比较和研究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开阔视野,借鉴吸收,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的策略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

步入新世纪,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与挑战,鉴于此,本文将对之进行简要分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仅为一己之见,以做引玉之砖。

一、基本概念界定

准确地界定和理解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是本文探讨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策略的逻辑起点。要把握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含义,必须先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的概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构成部分有三个,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1.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他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共产主义精神教育等。

2.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民族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我国高校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在,其目的是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品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是指统领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权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校党组织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权理应掌握在高校党组织即各级党委手中。

二、新形势下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绩斐然,这给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与深刻的变化也对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起了新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不够完善,对于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些缺点还不能够很好的克服,这就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加之一些封建落后的小农思想仍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们多元价值观的倾向。由于高校是各种新思想传播和接收的重要场所,这种多元化思想的倾向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了高校师生的身上。正如学者刘庆龙所说,“随着我们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生存、发展欲望的增长,过去那种理想型、奉献型的无条件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为一种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的人生追求所取代。”〔1〕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利己主义的兴起。如今很多高校学生个人名利思想偏重,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把对个人的评优评先放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上,过分的注重自身利益,一切事情以个人为出发点。第二是享乐主义的盛行。许多高校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在学校里铺张浪费、盲目享受,跟别人肆意攀比,养成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不仅造成自身道德素质下降,也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这些不良主义在高校的盛行对我们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是对我们党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背离。

(二)西方敌对势力强劲的文化渗透带来的威胁

“在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攻势的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即军事进攻为主逐渐转向‘和平演变’为主,而‘和平演变’又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因素被提到了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2〕他们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是放任四海皆可行的“普世价值”,试图诱使社会主义中国依附并认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妄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师生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他们“西化”的重点对象。这种对高校进行文化渗透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网络传媒和文化消费,比如西方的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向高校学生输送某种价值理念,西方价值观也正在通过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建设的学术途径渗透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此外,他们还通过高新技术资源进行传媒包装和炒作,利用网络和大众传媒来传播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总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我国的高校师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渗透,严重威胁到了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权。

(三)网络传播、信息技术的兴起所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它在改变了我们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首先,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了信息壁垒,为西方敌对思想传入高校开辟了新的通道。如今的网络信息可以跨国界随意流动,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的直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这成为不少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开展文化渗透活动的重要途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播不断涌入高校学生的个人电脑之中,这对我们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其次,网络媒体匿名的特点不利于加大工作的針对性。由于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言论、表达思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锁定特定的对象,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再次,网络信息的传播难以控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源头和过程难以控制,导致有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网络中肆意传播而很难被发现,当这些信息被传播出去后,它们会不停地被复制再传播,传播过程无法被人为控制,传播过程中的无政府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无疑会削弱我们党对信息的控制力,致使这些消极的信息很容易进入到高校学生中间,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严重威胁到了我们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的战略举措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问题,确定了办学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并根据不同的国内外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如前所述,国内外变化了的形势对我们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起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要继续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强化阵地意识,牢固树立并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治领导,即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贯彻与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思想领导,即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广大师生。第三,组织领导,即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高校的思想工作一直处在适时的调整之中,如今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在此,笔者将主要从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两方面就新形势下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

(一)思想领导

1.把握高校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3〕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就必须牢牢的把握高校的舆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高校也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传播与交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舆论方向能有效地反映出我们的整个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得失。因此,有效的发挥党在高校的舆论引导作用,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高校学生,对于高校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党在高校的舆论工作正在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国内外日趋复杂的环境。党在高校的舆论工作要有效利用这一复杂环境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传播渠道广的优势,同时也要正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应从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有效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去弘扬正面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进入校园的网络媒体、海量信息进行慎重筛选,严格把控,尽可能阻拦有关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信息的进入。

2.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科研建设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科研建设工作的重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了丰富了的创新土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当抓住机遇,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高校党委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首先,要用心办好学校的学报、期刊等学术刊物,有效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平台来进行理论创新和科研建设工作。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并鼓励他们开展高水准的理论研究。最后,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科研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并适时调整科研管理制度,推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科研建设工作的发展与繁荣。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体现。因此,我们党要加强对高校思想领域的领导,就必须充分和有效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来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上,首先,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宣传方法和手段,也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运用广大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使广大师生从心底愿意去接受这种宣传和教育。其次,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还要致力于高校师生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换为高校师生实实在在的行动,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内在价值理念,而且还能够外化为他们自觉、具体的实际行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融合到高校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同时也要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进而实现对广大师生切实而全面的影响。

(二)组织领导

1.提高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作为高校党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建和思想宣传工作,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和最重要的职责。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它直接关乎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党在高校的执政地位。此外,高校是各种思想意识最为激烈的交锋场所,不同学派、年龄的学者和各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意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高校党委必须从实际出发,戒骄戒躁,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工作对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上下足功夫。

2.提高高校党委领导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党委只有深入了解高校广大师生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才能在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真正实现创新,有所作为。首先,从观念上讲,高校党委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命令式、说教式,让广大高校师生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以“堵”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用事物本身的说服力来达到引导的目的,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其次,从方法和手段上讲,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大会授课,小会讨论”的教育方式,应利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是一个完整的方针,一定要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4〕在把思想教育放在领先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表扬先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接受者的积极性。

3.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以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凝聚和团结青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一般而言是指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党启蒙、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和完整流程。学生党建工作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5〕新形势下,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党建在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必须对高校党建的方式方法进行适时的创新。首先,高校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来武装高校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头脑,使他们在思想上永葆先进。其次,要不断创新对高校党员的教育方式。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要做到从党员的实际出发,通过开展报告会和公共讲座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向党员宣传和讲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广大党员踊跃参与到实践行动中。再次,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强化高校党员管理方式,提高党员的质量。要定期的在党内进行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提高。此外,对于高校党员的发展工作要严格把关,保证高校党员队伍的纯洁性,确保吸收进党内的都是先进分子。只有把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做好,才能为广大党员奠定一个坚实的组织依托,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得到加强和改进。

四、結语

能否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关系到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使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 考 文 献〕

〔1〕刘庆龙.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04).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6.

〔5〕赵春苗,曹鹏.意识形态视阔下的高校学生党建〔J〕.高校党建,2009,(12).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郑乐强

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通过比较和研究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开阔视野,借鉴吸收,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本文试图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方法的介绍和对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主要著作和理论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为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资源。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经历了探索、调整、改革、完善的过程。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演进总结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理论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就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文章或是专著颇为丰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出台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如《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阐述。比如石云霞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系统全面地考察了新中同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深入考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先后进行的三次重大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进一步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概括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对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顾海良、佘双好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则从密切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思想理论发展的新形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回应和思考。骆郁廷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则从理论与实践、纵向与横向、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代价值、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历史发展、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国际视野,为遵循和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规律,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创造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顾海良等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则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境遇为宏观背景,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素质等规律为基本任务,从理论、历史、现实结合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问题行了全方位透视。主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则从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重大价值、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环境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构想、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张耀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中认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杨瑞森的《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中提到,把课程设置的改革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段忠桥、周华珍《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则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为基本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作一考察,以期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牟德刚《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沿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0期)则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的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因进行阐述。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中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课程体系学科化,即正确处理课程建设与依托学科建设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的高度理解和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二是教学内容学术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学内容在加强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中得到发展;三是语言表达生动化,要在大学生面前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之美,就必须从教学语言上,把抽象寓于具体、晦涩寓于生动、概念寓于形象、理性寓于情感;四是教学方法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统一的特点,决定着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不够全面,很多学术文章只是泛泛阐述课程设置的演进过程,而不是全面研究,研究成果显得肤浅和零散、不够深入和不够系统。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不严谨,教学内容重复。三是研究成果不少是重复的,创新较少。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各国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外一些国家并不像中国一样,有一个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名有实。尽管他们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虽然没有明确设置什么学科和相关的课程,但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渗透进其他学科之中。国外许多国家都以不同的名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对维护其国家的社会体制,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体现在许多学科当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以通识课程来展开的,通识课程在美国是针对高校学生开设的关于人类生活的、道德的教育,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念的教育。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传统。英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特设色,英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普遍通过开设宗教和道德等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以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礼仪和有学问的绅士,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激发,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人道化、人文化思想,使之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人与人之间,在各国人民之间,以及不同的认知、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之间能相互谅解与合作。新加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研究培养,它是一个以国民道德素质高而闻名世界的亚洲小国。新加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培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体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新加坡人”意识;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儒家文化,继承儒家文化精华,树立东方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大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以及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以适应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发展国际化的需要。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忠君爱国的思想。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个性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采取直接的灌输和隐性课程的相结合,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对于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和研究,不仅是为了把握其变化的规律,而且是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交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借鉴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进行正确的评价、分析批判,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用。以其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建武]

作者:王丽丽

思想政治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现实性思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一要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要思考新问题,注重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特点;三要寻找新载体,提高教书育人的创新性能力;四要优化好环境,增强高等教育的感染性氛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實效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大力开展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深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区、进网络、进社团”工作有了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随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国际国内对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机制、德育要素的作用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如何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仍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任务。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机遇而言,在新形势下,分辨是非美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必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高尚道德,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国家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加大了科研投入,以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乏实效的现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许多现代化的工具和高科技产品已日趋大众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接受网络等科技环境刺激的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录音笔、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电视、电话、多媒体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也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也处于新的环境之中。一方面,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使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社会大环境下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复杂和艰巨;不稳定的校园周边环境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新的冲击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得到较大发展,他们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追求更加自由、开放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只讲求经济效益,政治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导致对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简单、片面;有的则把个人利益看得过于重要,淡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弘扬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将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及专业课的学习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期望值不高,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

二、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教育中,把教育者视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形成的“灌输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愈来愈显现出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面,如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脱节”,对所有学生统一标准,教学内容缺乏亲和性和感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不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与大学学习、生活关联不大,不能满足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的需要,不能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他们政治方向、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和实际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是主体,通过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品德上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主体与主体间民主、认同、合作的活动关系,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重视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主体的德育性评价,重视学生主体间的群体互动。

高校德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新形势需要,多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才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种情感卷入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接受性,更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三、思考新问题,注重高校德育的层次性特点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中难解的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跳出传统的框框,融入世界,融入社会,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在大班上课愈来愈普遍的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思考,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不断提高。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其层次性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渐进性和对象的自主性等特点,切忌急于求成或千篇一律统一要求。因为在德育过程中,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德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程度、工作能力是有层次的。根据学生的原有思想水平,确立相应教育教学目标,要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在普遍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兼顾理想信念与成才教育,要把握方法的层次性,将理论教育与疏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原来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一刀切地做出“圣人”般的道德要求,应该在允许有层次差异的前提基础上,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觉得目标经努力可以达到,而非遥不可及,注重高校德育的层次性特点。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势而为,改变现状惟一的出路就是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善。

四、寻找新载体,提高教书育人的创新性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寻找各种新载体,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上的有益资源等,提高教书育人的创新性能力。

高校是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上网的大学生人数呈持续高速上升的态势,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休闲、娱乐的载体,因其既符合知识的特点,又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的求知心理和自我展示的需要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务必抓住这个时机,占领网络这个新的重要阵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络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匿名性既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又可提高工作成效,充分体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独特功效。高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上教育引导及纠正网上重大错误信息和批评网上错误言论等工作。学校可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使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信息进入网络,在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其中,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融入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声有色,紧贴学生实际。

五、优化好环境,增强高校德育的感染性氛围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铸魂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实施全方位渗透、全员参加和全过程管理的全面育人工作,才会将我们所期望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内化到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人格结构之中;学校、社会、师长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中较多的不道德现象之间存在着强烈反差,社会现实实际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的理论之间的背离,使得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道德困惑;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使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创造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社团实践活动,丰富知识、增强才干、愉悦身心,使自身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高校德育应是一项系统工作,应增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德育系统的统一性,实现全员、全方位、全程德育。要使全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对高校大学生德育进行监督与指正的意识,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德育,而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育,要使学生从作为社会角色行动于社会中开始一直到其退出社会都要接受德育。

参考文献:

[1]虞丽娟.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3,(2):21-22.

[2]熊湘江.新形势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9.

[3]刘明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7,(35):131-132.

作者:李 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多级物流网络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