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以新课改核心思想为指导,积极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确保课程教学能够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

摘要:改革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改革过程,辩证的认识改革与创新,合理的运用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保证历史课程的有效性。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方向,旨在切实推进教育改革有序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改革;反思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历史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课堂是历史课程的主要教学阵地,也是改革开展的主要对象。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对改革的认识不明确、落实不彻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历史课程开展的深入性和有效性,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值得教师关注和反思。

一、有序推行课程改革,传统教学不能舍弃

历史课程改革符合当下实际需求,但是推行改革不意味着在大刀阔斧的改革过程中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是应该从辩证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创新,改革的基础是传统教学,改革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对传统教学合理创新,既完善传统教学的不足,又适应当前教学要求,这种改革才科学合理。同时,改革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新模式、新方法、新理念从提出到落实需要反复实践和完善,在实践过程中,仍需以传统教学为试验基础,不断尝试改革的新方向,从而推进历史课程的改革发展。

例如,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立足传统教学模式制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有序推进课堂教学进度,同时融合教育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丰富的多样化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保证整个教学环节获得持续改进。这个过程充分融合了传统流程与新理念,从融合的角度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确立知识目标基础,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

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1]。所以在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少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两个层面,不同程度的忽略了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其它目标培养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应依照历史新课标要求,将历史教学建立在三维目标之上,有机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不同层面落实目标,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感悟历史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教学“盛唐气象”时,教师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经济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唐朝的社会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通过不同环节渗透目标要求,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积极作用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最明显的改变,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局面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部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学生主导就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不能过多干涉,但是初中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接触历史知识时间较短,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指引他们完成有效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正确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2]。

例如,教学“明朝的灭亡”,教师提出:下面我们通过对李自成起义的探究来看明朝最终怎样灭亡的。讨论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分析探讨,在交流中形成问题答案,充分调动了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仔细观察,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保证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宜否定传统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媒体、微课、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具有诸多优势,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了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但是,因为信息化教學媒体的普及,很多历史课程教学全部围绕现代化教学媒体展开,存在过度使用、课件质量不高、内容单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基于这个问题,要求教师正确看待现代化教学媒体,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开展的手段,积极开发,合理运用,不可一味的追求改变而忽略了教学本质[3]。

例如,教学“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在课件设计环节充分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视频导入、新课讲授(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课堂练习等环节,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直观理解教材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保证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适宜性,也提升了教学质量。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改变。但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完善,贴合当下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历史课程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研究[J].新课程(中),2018,07:47.

[2]邱全.谈谈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认识误区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0,07:75-77.

[3]康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关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7,07:37.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初级中学 238062

作者:杨峰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以新课改核心思想为指导,积极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确保课程教学能够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本文将简要阐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具体转变策略,以期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见解与历史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都紧密围绕“知识传授”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这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及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因此,以新课改核心思想为指导,探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策略,对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课堂引导性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课堂角色。在“生本教育”“让学引思”等新课改核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由课堂教学主导者逐渐转变为知识教学的引导者,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关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局限性教育思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培养,切实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性作用。

(二)有利于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学生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师深刻意识到“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与优化,从而有效凸显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历史学习体验。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实践能力

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板书+讲解”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会将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教材内容解读、历史知识讲解以及指导学生记忆等教学活动上,导致学生缺少知识内化与实践的机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核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历史转化能力以及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1]。

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策略

(一)营造融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板书+讲解”的形式进行授课,用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讲解枯燥的历史教材内容,使得整体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从学生兴趣和性格特点入手,通过采用生活化教学语言、提出互动性教学问题、引入趣味教学元素等方法,营造出轻松、融洽的历史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在导课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电影《英雄》中“无名刺秦王”的视频片段,通过视频中精彩的打斗及对话,从视听层面快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初步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剧情提出“从这段视频中,你能感受到秦王怎样的人物特点?”“如果你是无名,最后这一剑会如何处理?”“无名最后被箭射死了吗?”等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甚至辩论。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课堂上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氛围,不仅有效拉近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还有效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历史课程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心理。短暂的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继续进行问题引导:“现实历史中的秦王与秦朝是否与电影中一样呢?”“除了政治和军事,你还了解秦朝的哪些知识?”“秦朝到底是如何兴起与灭亡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秦朝相关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利用学生喜爱看电影的兴趣特点,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营造出富有情趣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心理;然后利用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出活跃、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引导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为后续历史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丰富课堂学习模式,启迪学生历史学习潜能

在傳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记忆的地位。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历史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其历史学习能力及思维意识的成长。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以及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达到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启迪历史学习潜能的教学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学习”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盛唐气象》教学为例。本课主要从“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层面展示“盛唐时期”的社会景象。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情况,教师可以将本课教学分为“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学习”两个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对应的主要是基础性、记忆性以及概括性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过程:首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提出“总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概况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农业工具的发展”“概况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会主动进行教材内容阅读以及探究任务讨论与交流;最后,让各小组推选一名组员进行本组探究学习成果总结,教师将各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成果汇总在黑板上,从而完成本节课基础历史知识的教学。

“师生共同学习”对应的主要是深入性、分析性、理解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进行重难点知识突破以及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本节课基础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更加深入的教学问题,如“分析‘盛唐气象’的产生原因”“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武则天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盛唐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等,并与学生一同学习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让学生以小组探究学习的形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初步的猜想和观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文展示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唐三彩”“花鸟文锦”“曲辕犁”等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在学生小组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学术知识进行探究结果的补充与完善,并对有争议的探究结果进行观点交流与相互学习,直至形成统一的探究学习成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空间,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在实现重难点知识突破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从而切实实现启迪学生历史学习潜能的教学目标[3]。

(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历史情感体验

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历史情感、历史观念的培养。基于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的技术特点,将其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在图文展示、视听情境营造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导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记录“蒸汽火车”首次运行成功以及发展历程的科教视频资源,同时,通过引入真实、客观、科学的数据信息,对比展示蒸汽火车与传统交通在运输时间、运输能力层面的差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机械”对于人类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意识到工业革命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蒸汽机、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帮助学生了解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科技促进人类发展”的情感认知。在讲述“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和数据分析动画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世界体系的变化,进一步强化学生“科技促进人类发展”的情感认知。当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展示中国发展现状的教学课件。结合教学课件中“鸦片战争”“镇压叛乱”“修改《四库全书》”“戊戌变法失败”“内战”“抗日战争”等历史事实,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清政府后期昏庸统治对中国发展造成的阻礙”并对中国错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强烈的惋惜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是强国之本”等思想理念,使其自主产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家国情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历史文字信息与形象、生动的影音图像有效结合,使历史课程教学更具情趣性和感染性。通过多元化的视听刺激,使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本教育”“让学引思”“核心素养培养”等新课改核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营造融洽课堂氛围、丰富课堂学习模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潜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堂.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人文天下,2020(12):106-107.

[2]张立晶.历史课程改革体现的新理念[J].传播力研究,2020,4(10):150-151.

[3]陈世华.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新时代教育,2019,1(3).

作者:刘学峰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研究

摘 要:教学观念与教学办法的改革创新与转变,是素质教育不断保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对历史学科来说,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辅以课外参观理解来完成的,而教学理念与方式则决定了历史课程的质量与程度。历史课程改革中所呈现的新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内容等方面,对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冲击与转变,也是历史教学同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教学观念与方法转变的研究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转变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环境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其主要强调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强化,避免在学习中单纯知识教导却忽略了青春期性格与意识的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初中课程的教导需要在知识与性格两方面共同教导,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自主调查、积极探究的性格,从而在实际学习中主动且富有个性。

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与阐述过去几千年的人文发展科目,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人文发展等多个社会生活的综合学科,因此历史教学的内容更为多元化且和其他客户的联动性更高。这些联系将不同的知识领域联系在一起并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既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学识与认知的视野,对学习历史与其他科目更为有利。在此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下,传统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就必须进行转变,不仅要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也要对学生群体真正需要发展培养的综合素质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让历史课程教学切实落到实处。而新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将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创新思维与积极探索精神来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对历史的热情。

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转变的现实需要

教学观念转变的现实需要是来自于当前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比重。传统教学理念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承与认知,只在课文知识的大框架内进行教育培养,却忽略了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与情感情绪的激发,没有达到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新教育改革出来后,对人文意识与历史素养的培养提高到新的高度,新的历史教学理念也需要随之转变进行创新滿足要求。以学生为本,以重点把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并组织开放、互动、研究的引导教学环境,改变过去注重知识而忽略学生的理念。当教师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推动学生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意识的发展。

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需要则是源自于教学改革下对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而诞生的。传统教育方式有限且单一,只能单纯以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而历史课程改革后丰富了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例如引进多媒体技术,到校外参加纪念馆等亲身感受并接触到历史知识中的内容,学习感受才会更为深刻,探索求知的心理也更为迫切。最近几年逐渐引入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方法已经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不拘泥于形式,图片、影视、动态、立体等多种教学效果结合书本知识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学质量也大为提高。所以转变后的历史教学方法注重历史内容情景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合下将历史过程展现出来,重现当时的意境与精神、政治思想与历史抱负,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历史课程的意义得到了体现。

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贯彻教学改革的思维与方向。就目前教学环境中已经有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教育改革创新教学就是一个长期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创新理念与意识需要不断提升并与外界多交流分享。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并将内容逐渐多元化、丰富化,给予学生丰富的历史感官,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且个人素质与业务能力也要提高要求,以此来满足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改革的发起者,有关部门与学校单位也需要充分配合,为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助力与支持,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与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必须要切实把改革核心的课程“新”体现出来,让历史教学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逐渐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调整教学理念与模式,把有用的东西融入其中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基于对教学原则的创新转变、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及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所决定的,根本上在于人的转变,所以如何从开始阶段培养优秀的教师群体也是当下历史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

[2]符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

[3]李庆伟.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作者:肖国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学习辅助设计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创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