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货币政策抑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编者按资产价格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目前,国内资产价格最受瞩目的当属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国内股市的火爆行情自不待言,房地产价格也是越调控越涨。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1: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抑制

摘要:要研究通货膨胀,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原因。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都有各种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其终归到底原因很简单,就是货币量发行太多。而政府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是导致货币量过多的最主要原因,在这点上政府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从货币政策入手试图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清楚目标是什么,否定相机抉择采用单一规则,那么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相对更好的选择。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改革,我们相信通货膨胀的抑制仍然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非货币性成因;改革

一、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是为政府服务的

凯恩斯持有的是半通货膨胀理论,他不同意任何货币数量的增加都具有通货膨胀性的观点。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量增加后,就业量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就业量产量的增加和物价逐渐上涨是同步的,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凯恩斯认为,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之后,货币量的增加才产生显著的膨胀性效果。而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式中,充分就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增加货币数量指挥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在1919年还认为“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础,再没有比破坏通货更巧妙、更可靠的手段了。这个方法使经济规律的一切隐藏力量都帮助起破坏作用,而且是在百万人中无一人能诊断的程度上发挥这个作用。”然而在30年初的英镑国际价格猛升,所有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了英国出口商的出口竞争能力,影响了国内生产和就业。凯恩斯认为降低工资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既无效又有害,从而提出了膨胀性政策的主张。

然而当时英国的状况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或者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情况,凯恩斯以此为依据建立的理论和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正确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次贷危机来临,美国不断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力度,然而收效甚微。

正是凯恩斯的观点迎合了政府扩张货币的欲望,使政府摆脱了最大范围的约束,开始名正言顺地持续推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就是为政府服务的,为政府的发行货币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受伤的不仅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危机,还有外国,比如中国持有美元的储备却因为美联储的邪恶做法而缩水。

二、通货膨胀的非货币性成因不是真正原因

新剑桥学派向来以“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自居。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上,他们认为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来看,是工资推动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而从深层次原因来说,主要是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结果。还有其他学派的观点更直接,工会力量日益强大推动了工资上升或是提高个别垄断商品的价格所致。但是,强有力的工会和垄断商品的提价都只能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和物价的一次性上升,不可能造成普遍、持续的物价上涨。工资增长超过生产率增长和垄断商品的提价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排除中央银行的行为,这种原因是不成立的。事实也证明,在通货膨胀很高的国家中,有的工会力量相对软弱(如巴西),有的工会力量比较强大(如英国);通货膨胀既发生在垄断企业很强大的国家,也发生在垄断企业弱小的国家,可见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同样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归咎于是有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加强,认为通货膨胀是他们猛然提高原油价格的结果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混淆了相对价格和平均物价水平的界线,还混淆了一次性的平均物价水平波动与物价持续上涨趋势的界线。简单地说,如果货币量不增加,人们在石油上的支出增加,就必须要减少其他商品与劳务的开支,这样其他商品的价格将下跌,只是石油的相对价格上升,平均物价水平没有理由上涨。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成本驱动型的通货膨胀。除非政府发给这些购买者更多的钱来购买这些东西。新古典综合派所谓的成本推动说,不过是货币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政府觉得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为的是阻止成本上涨导致的失业;本来失业应该发生在增加货币供应之先,但它却被政府将会增加货币量的预期给掩盖了。政府是打算以此增加对于工人生产之产品的需求,从而使所有工人都找到就业机会。如果政府不增加货币量,那么,工人群体工资提高,就不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会导致销售量的下降,因为会导致失业。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再下一剂猛药,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而对于持有2万亿美元外债的中国,无疑是致命打击。连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都抨击这种行为。

三、唯一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

通货膨胀,指的是长期的、持续的现象。至于特定的物价和总的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非货币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而无论是哈耶克还是弗里德曼,坚持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多。

第一,执政者本身就存在着增发货币的内在冲动。执政者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往往会出现道德背离,当他将本届政府的利益看作第一位,就很容易留个烂摊子给下一届的政府。通过牺牲抑制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益而单纯的追逐GDP,就是以未来的经济衰弱为代价。但执政者可不这么想,当他获得了足够的名誉,通货膨胀再严重都不会影响到他。

第二,政府开支的增加。当政府的收入相对稳定,但同时因各种原因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时,必然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来源来应用于日益扩大的开支。政府一般有三种方式来弥补资金来源: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向公众借债;三是增加货币供应。然而前两种因为被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所抵消而不会产生的通货膨胀,但在政治上却不得明心。所以政府一般都会采用通过增加货币量来抵补政府支出的办法,这样既有可能增加政府支出,又为选民提供吸引人的东西,而无需为此表决税提案,也无需向公众借债。

第三,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过后,人们对失业比对通货膨胀怀有更大的戒心,因此,政府只要许诺执行充分就业的政策就能拉拢民心,争取选票。为了讨好公众,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恰当的过高的充分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采用增加货币数量、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来提高就业。于是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时,政府就立刻实行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

第四,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其错误首先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转移。例如美国的中央银行把维持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要求增加就业的压力下,联邦储备系统地货币正财也有着与政府财政政策同样的通货膨胀倾向。”而中央银行扩大就业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商业银行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贷款,但这样做的记过非但无法保持长期真正的充分就业,却带来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里一个错误是把中介指标定在它不能控制的利率上。

所以,通货膨胀真正的原因是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而货币量过多的原因是政府的错误政策和行为。但是政府却不肯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经常把推诿给各种利益相关者,甚至一些非常可笑的借口和理由,却从不思考自身的行为。然而,这些个别商品的价格提高,并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它可能使通货膨胀率发生短暂的波动,但不会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四、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政府的货币政策可有多个目标,例如发展经济、维持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政府各部门也可以有自己的政策目标,但对于中央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只能以稳定货币为主。只有稳定货币,才能稳定经济,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正常的秩序;才能保障其他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其他目标奠定基础。因此,保卫货币、稳定币值是中央银行基本职责和首要目标。当这以标准和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央行必须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定不移地把稳定货币放在首位,这样做事实上是对其他政策目标的最大支持,也是对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

如果货币将影响产出或者至少在短期内如此,中央银行就不得不面临对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选择,即按规则形式还是运用相机抉择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里的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期间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由立法机构授予货币当局以特定的任务,事先制定社会众所周知的固定规则行事。而相机抉择则是指中央银行在操作政策工具以实现既定目标时,不受固定程序或规则的束缚,而是灵活取舍,以最优地调整到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

凯恩斯学派选择相机选择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而产生需求扰动,企业在运行中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政府必须借助能动的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相机抉择不仅包括扩张性内容、刺激总需求,也涵盖紧缩性内容。

但是,这在客观上存在着难以把握的长而多变的时滞,容易形成未能预知的未来冲击,货币当局不可能成功地拟定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一是我们必须避免货币政策受政治因素左右;二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提供了判定中央银行业绩的标准;三是单一规则操作确保经济主体享有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预期。

对于研究动态经济规划,控制理论并不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工具,这是由于公众当期的决策依赖于未来政策预期,而且他们的预期不是针对所选择的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在每一个时期选择的政策实现了当期产出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政策将是一致性但不是最优的。利用理性预期均衡理论,通过投资、税收以及信贷政策的例子证明了这一个点。政策制定者应该遵循规则而不是采取相机抉择,如采用单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或者稳定的税率将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通货膨胀目标是对更加系统、理性货币政策的承诺。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目标规则,以实现相对明确的损失函数最小化。无疑,这个损失函数考虑到了实体经济的稳定性问题。而目标规则可以被解释为中介目标规则。我们将通货膨胀目标与货币增长目标进行比较发现,货币增长目标作为中介目标规则,只能间接接受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整体而言,货币增长目标和名义GDP目标的困难在于两者都不是通货膨胀的中介变量。而通货膨胀目标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通过定期公布的《通货膨胀报告》,使社会公众对本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手段及政策调整依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公众增加对货币政策的信心。正因为它的可测性和相关性非常出色,公众就能形成合理稳定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货币当局可以保留在工具运用上的灵活性,从而真正有效实现经济增长。

五、改革货币政策

第一,我们必须要停止货币增长率降低到实际生产增长率。虽然,通货紧缩会带来短期的经济衰退,但是这是消除货币对市场机制作用障碍的必要之路。事先必须要向公众宣布,使人们能适时调整预期。因此,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防止货币数量或收入流量的大幅度流动。尽管金融当局很难有效地顶得住政治等各方面的压力,政府会迫使他们采取在短期内政治上得利,而在长期内使社会蒙受损失的各种措施,但是明确稳定货币是货币政策第一要义是最重要的。

第二,改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当货币数量得到控制之后,市场机制就能满意地起作用,人们将重新调整对稳定价格的预期。通过对各种商品和劳务需求的调整,使各部门的产品和劳动趋于合理配置。同时,短期的通货紧缩可以打破货币工资向下的刚性,逐步恢复由市场来决定的相对工资。

第三,改革货币制度。我们知道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在于国家货币制度,因此,彻底改变货币发行制度,制约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我们必须把政府发行货币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流通[M].1936.

2、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2.

3、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新星出版社,2007.

4、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祝晓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珀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祝晓兰 王珀雨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2:

单一货币政策无力抑制资产泡沫

编者按

资产价格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目前,国内资产价格最受瞩目的当属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国内股市的火爆行情自不待言,房地产价格也是越调控越涨。宏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GDP增长11.1%;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大幅上涨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此种情形之下,对于国内资产是否存在泡沫,如果有泡沫应如何抑制的讨论也不时见诸报端。本文作者从中日两国情况对比入手进行分析,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现行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抑制资产泡沫。

眼下,国内价格持续飚升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2006年,中国股市可谓风光无限,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量达90468亿元,较上年增长186%,涨幅居世界第一,把最为活跃的美国股市远远地甩在了身后。2007年以来,中国股市这只“劲牛”在众散户及基金的簇拥之下没有丝毫脚步放缓的迹象,此前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沪综指3500点转眼被轻松越过。对股市的乐观情绪正弥漫全国,散户投资者的开户数屡创新高,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股市可能涨至10000点。

与股市的火爆并驾齐驱的是房地产价格的强劲上涨。199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年均上涨6.5%,比居民消费价格年均0.6%的涨幅高5.9个百分点,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更大,年均涨幅超过了10%。据北京市建委、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房价涨幅达19.2%,2006年第一季度房价涨幅达14.8%,全年涨幅超过了15%。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07年3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月份全国房价格涨幅为5.9%,深圳、北京房价涨幅近10%。以北京为首的大中城市房价无论是与CPI指数还是与GDP增长率相比,都显得增长过快。

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使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突破了10%。笔者认为,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狂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远离均衡价格的资产泡沫。尽管泡沫仍有一定的膨胀空间,但只要是泡沫,破灭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泡沫吹得越大,破灭就越是惨烈。

日本无疑是一面折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及破灭过程最好的镜子。20世纪80年代,日本地产涨幅之巨令人瞠目,其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六分之一,然而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却几乎是美国的四倍,房地产平均价格是美国的100倍。与此同时,日本股市之狂热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85年末,日经225股价指数收于13083点,1989年末涨到38916点,四年累计上涨197.45%。1989年底,日本股票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1.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仅靠巨额资金堆积的资产泡沫最终未能逃避破灭的命运。1989~1990年,日本政府连续加息,并实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紧缩货币政策,使基准利率从2.5%迅速升至6%以上,

M2增长速度也从1989年的12%跌至1990年的7.4%,到1991年更是降至2.3%,直接刺破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导致资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剧增,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之中。

目前,为了避免资产泡沫带来的风险,中国货币当局果断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4月16日起再次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比率0.5个百分点,使存款准备金比率升至10.5%,这是年内第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自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使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升至7.11%,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但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否抑制日益泛滥的流动性过剩及由此引发的资产泡沫?如何才能避免日本式的泡沫经济及其长期萧条的后遗症在中国上演?

资产泡沫挑战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仅靠目前的货币政策无法扼制流动性泛滥,也无力防止资产泡沫的膨胀。

首先,目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之一,在于货币供给速度过快,M2增长速度超出了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而导致过快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骤升而致的外汇占款快速膨胀。

2001年以来,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一直远高于GDP增长率(见图1)。近6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57%,而M2的平均增长率则高达17.66%,后者为前者的2倍,超出了国际上M2供给速度与GDP增长率之间1.5倍的合理比例。而货币供给长期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的激增。2001年以来,贸易项与资本项的巨额盈余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图2),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而中国的GDP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半。

过量的货币供给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如果追逐有限的商品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其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就会促成资产泡沫。至于最终产生何种结果,取决于一国的储蓄率。

据统计,2004年美国毛储蓄率为14%,英国为15%,欧元区为21%,日本为28%,中东欧国家为19%,西半球和非洲国家为21%,独联体国家为30%,亚洲新兴经济体为32%,中东为

35%,整个亚洲发展中国家为38%,而中国为惊人的44%。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就是流动性过剩、高储蓄率、房地产偏好等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今天房地产市场的欣欣向荣和股票市场的热火朝天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次,外汇储备激增之所以传导为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根源在于中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在当前的汇率生成机制之下,仅靠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了严重抑制。

尽管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变革为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传统的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外汇生成机制并未改变,这使中央银行肩负起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只要资本账户、经常账户持续盈余,央行支付的外汇占款就会随之递增,如果不能充分冲销,货币供给就会快速增加,从而引发流动性过剩,甚至流动性泛滥。分析6年来人民银行因干预外汇市场而形成的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化(见图3),可以发现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6年底外汇占款余额已经超过基础货币的供给量,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受到很大影响。要降低基础货币供给量,人民银行就需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减少央行再贷款等工具方可实现,但这些货币工具操作的空间有限,而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不仅增长迅速,且具有刚性。因此,外汇储备的变化基本上左右了基础货币的供给趋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经济中的货币存量变成了受贸易项盈余、资本项盈余及汇率水平影响的内生变量。

第三,当前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加息政策只对货币存量产生影响,而对受外汇储备变化决定的货币供给(流量)影响甚微。

据统计,2006年人民银行外汇占款净增加额高达2.22万亿元,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仅能冻结商业银行约1500亿元法定准备金,同期实际基础货币供给量为1.34万亿元,如果仅靠准备金冲销掉所有过剩的基础货币供给,则存款准备金比率至少要上调3%,这将大幅提高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成本。因为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89%,远高于商业银行0.72%的活期存款利率;同时,由于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供给并不均衡,出口创汇量大的东部地区获得的货币供给相对较多,而出口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得到的货币供给就会较少,但存款准备金比率却是统一的,本来资金就短缺的中西部地区的问题会更加严重,从而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对于资金充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存款准备金比率上调根本无法对冲掉过剩的资金,因为贸易项和资本项盈余仍保持着快速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6.61%,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贸易项盈余和预期人民币升值而流入的热钱会导致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基础货币供给激增显然不是紧缩货币政策所能抑制的。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低收益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由此导致银行总体盈利水平下降,显然不利于其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加息也是央行减少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工具,但升息会缩小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在人民币小步缓升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升息会使国际套汇、套利热钱会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加剧资产泡沫;但不升息会则使已相当严重的资产泡沫继续膨胀,暴利的诱惑和无风险的人民币升值收益则会招惹来大量的国际热钱,其结果极可能导致金融动荡。

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剖析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不论是采用M1还是M2,基础货币供应量都至关重要。基础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内生的经常项及资本项余额,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较大损害,这再度体现了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的不可兼得(三元悖论)。在资本项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放弃近似固定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要实行真正反映外汇供求关系和国际购买力的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将出现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局面,这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的情形非常相似。

升值预期会导致出口企业投资减少,FDI流入量下降,国际热钱涌入,国内需求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果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小步缓升政策,豪赌人民币升值和投资股市、房地产的国际热钱将会大量流入,人民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不得不进行干预,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将持续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进一步侵蚀,当前的资产泡沫将会继续膨胀,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随之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金融系统安全性受到威胁。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总升幅为6.53%,由此推算央行的潜在升值规则为年3%左右,这显然遵循了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此举短期内可以防止大幅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和套汇国际热钱的激烈冲击。

日元无疑是汇率大幅骤升模式的代表。日本从1973年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经历近10年的升值历程:1977年9月~1978年10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64.50升为176.05,升幅50.24%;1985年8月~1986年8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37.10升至156.05,升幅为51.93%。日元汇率的大幅骤升短期内减少了日本经常项盈余,但不久日本经常项盈余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并且持续增加。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达到创纪录的88.17高位时,当年日本贸易项盈余仍达1500亿美元之巨。

本币升值对出口价格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进口原料、技术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也会降低本国产品的成本。80年代日元升值对出口价格的转嫁率约为50%,大大减轻了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日本的事实证明,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而笔者判断,人民币即使大幅升值,也不会改变贸易盈余的格局,在出口的主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时尤其如此。因此,在维持贸易项盈余,保持出口额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币值小幅缓升与大幅骤升的汇率政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当前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对美国拥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并由此产生了贸易磨擦;承受着外界要求本币大幅升值的压力;有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低的利率;面临着内需不足问题;经历了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飙升。同时,中日两国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日本当时实行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中国则实行的是央行干预下的浮动汇率制;日本当时已实行了资本项的完全开放,中国资本项目前则不开放;日元当时已是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占国际外汇储备的8%,而人民币由于不能自由兑换仅是国内货币;日本央行对日元采取市场化的大幅骤升的汇率政策,中国央行对人民币遵循的是小幅缓升的汇率升值规则;日本央行在日元升值过程中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奉行的是紧缩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日本在80年代外汇储备并没有大幅增加,仅占GDP的2.7%,而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迅速膨胀,占GDP比重近50%。

中日比较可以发现,中日资产泡沫的根源不同——日本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则缘于特殊的汇率生成机制,因此中国不能简单汲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但所有资产泡沫都有相同的本质,即过多的投机热钱对有限资产的追逐,从英国的“南海事件”、荷兰的“郁金香癫狂”,到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美国2000年的网络狂热,莫不如此。

与货币供给相捆绑的非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是中国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的根源。所以,笔者建议,应切断货币供给与汇率机制之间的联系,实行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浮动汇率制度,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减少以向发达国家支付铸币税、通胀税为代价持有的外汇储备数量,尽快构筑广泛、公平的社会安全网,逐步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真正扩大国内需求,推行独立、合理、系统的货币、财政及产业政策,抑制资产泡沫的膨胀和蔓延,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升国民的生活标准与福利水平。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刘明彦

货币政策抑制论文 篇3:

盘店(6则)

观点

货币政策抑制投资乏力中国财政部角色难唱

中国未来两年若想避免硬着陆,需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对待税收等财政政策,需要财政部与发改委、税务部门等协调愈演愈烈的投资热,在新近公布的宏观数据中得到体现。北京的经济专家认为,鉴于经济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尽管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但效果恐怕不会太明显;财政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难以有所作为,无法单纯依靠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报告说,“2004和2005年(中国)如要避免硬着陆,就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货币政策,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有专家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形势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央行过去一系列抑制投资过热的政策失效。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凤芹指出,货币政策作为调整总量性政策,对目前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效果并不明显,财政政策作为短期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也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目前一些财政政策选择实施的时机可能并不好。比如东北地区增值税向消费税转型试点,事实上促进了地方投资过热,抑制了消费。财政政策作为长期性政策,比如税收政策,应该在类似高科技方面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不一定能抑制地方投资过热。财经时报 定军

国际油价创13年新高专家认为国内油市短期不会波动

欧佩克秘书处5月6日公布的数字显示,该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5日达到每桶35.30美元,是1990年10月5日以来的最高价。5月7日,美国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每桶突破39美元,亦创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国际原油价格飚升会不会迅速波及国内市场?有关专家接受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油价以政府指导价为主,价格调整有1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如果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国内油市就不会产生波动。

分析国际油價飚升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表示,近期美元汇率下跌,必然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近来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使得原油价格难以下降;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和暴力袭击的升级,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的紧张。

邓郁松表示,如果国际油价短期内迅速涨跌,之后又恢复正常水平,国内油价就将维持不动。他预计,短期内国际油价向下跌的可能性不大,油价将维持高位震荡,但1个月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复杂,很难准确判断油价走势。从国内消费层面来看,天气逐渐炎热,汽车制冷空调开启,将增加汽油消耗量。因此,如果国内油价继续走高,专家预测,与石油相关的交通、化工等行业的成本将会迅速上升,如果上游的生产企业消化不了价格上涨的因素,将会直接导致下游产品的物价上涨,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北京日报 窦红梅

我国网络广告市场有待上位

尽管互联网用户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却远未达到发达的程度。日前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2003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0.8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120%;但同年全球网络广告市场支出高达115亿美元,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只有1%。

完成此报告的公司预测,2004年我国国内网络广告市场增速将达67%,而全球市场则有可能实现91%的增幅,全年全球市场支出将达到220亿美元。

广告客户相对单一、投放广告金额少,是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对2003年各行业网络广告支出所占比例的分析显示,IT产品是最主要的网络广告客户,占总数的1/4,以下依次是通讯服务类、交通类、房地产类、网络服务类,基本集中于与电子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当年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排名第一的联想公司,全年的支出也才3015万元,这笔费用仅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黄金时段插播15秒钟广告。因此,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中国青年报 季明

前瞻

我国拟建全国统一电子票据市场

在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中,惟独票据市场没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平台,导致票据市场效率低下,风险积聚。从中国货币市场论坛传出信息,中国正在酝酿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票据市场,以抑制票据犯罪,节省票据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相关的风险。

过去几年中,商业票据迅速成为商业银行短期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2003年金融机构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7万亿元,当年累积贴现、转贴现4.4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七成和93%。截至年末,商业汇票余额1.28万亿元,贴现、转贴现余额8934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商业票据原始的手工交易方式。以往银行间的票据询价通常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完成。2003年6月30日借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资源,中国票据网正式启用,但到目前为止,这仍然只是一个报价体系而不承担交易的功能。“我们通过中国票据网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然后进行手工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俞翔女士说,“如果对方是一家外地的银行,我们就坐飞机去交易。”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裴传智透露,利用现有的银行间市场平台,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票据市场,已经成为200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裴传智表示,电子票据市场将成为全国统一的票据报价、交易、登记和鉴证中心,大大降低票据交易的成本。通过实施电子票据签发、转让和电子账户实名制,增值税票号、贸易合同号备案制,由电子系统记录票据流转全部过程,从而实现票据电子全国联网查询,就能有效地防范票据犯罪。

市场报 潘清

事件

中国“纳斯达克”推迟面世 缘由颇费思量

一直以来,关于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消息不断。

早在去年年底,市场就开始盛传中小企业板将在今年推出。进入2004年,消息进一步明朗,期间有关中小企业板4月中旬铁定亮相、五一长假后肯定出台的说法不绝于耳。有关高层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深圳中小企业板将很快推出,指日可待。尽管没有点明时间,但是字里行间都传递了企业板出台在即的讯号。然而,变数总在不经意间发生。最新的消息显示,中小企业板已经被暂时推迟。无论确实与否,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眼下“中国的纳斯达克”仍无落实迹象。是考验市场耐心,还是高层另有顾虑?其中缘由颇费思量。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坦言,从一段特定时期来看,创业板市场确实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决不能简单认为创业板市场必然导致泡沫,在资本市场中,不管主板还是创业板,出现波动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一旦深市的中小企业板设立,是不是也意味着其主板的500多家上市公司也将并入沪市呢?按照“沪市做主板,深市做二板”的说法,不排除会有这样的可能。当然,现在这还是待解之谜。解放日报 支玲琳

谁在炒高长三角楼市

当人们把视线从上海移到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及温州的楼市时,惊叹依然存在。楼价攀升不仅仅是在上海,而可能是在整个长三角。

究竟是谁在炒高长三角的楼市?

诚然,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及其发展潜力,无人可以轻忽。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带动房价上涨,但没有人可以断定,长三角强大并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必须是以地价成倍的增长、楼价的大幅窜升为象征;同样没有人可以预测,这种攀升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与上海相近,苏锡宁杭温楼市鲜有积压。也就是说,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是在一种有效供应与需求下的增长。专家说,不要轻易指责炒房者。民间资本充沛的长三角,投机、投资要有严格区分。2001年底、2002年初,杭州地产泡沫的消息传遍地产江湖。两年多过去,杭州楼市还在往前走。同样,就在他人担心苏州南京房价危如累卵时,也有人声称房价的天花板还有很高,搭起梯子来也够不着。许多地产商当要哂笑谨慎者的杞人忧天。先行者已然仓廪盈盈,汝等何以仍在犹豫观望?

谁在炒高长三角的楼市?没有人,是市场,是市场自己,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消费者)只是市场的一分子而已。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中专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