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前景较好,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进了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探析

摘要:由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所采取的财政性措施是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主要途径,因此构建以防范财政风险为主的财政效率指标体系、平衡好财政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措施对推进当前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政效率;金融危机;财政风险;金融风险

文献标识码:A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此形势下,基于财政效率的角度研究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财政效率的内涵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研究金融危机引致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并提出基于构建财政效率指标体系的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财政效率的内涵

效率是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标准,其内涵较为丰富。财政效率则为效率在财政领域的要求,而实现财政职能是财政效率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可见,财政效率是一个特殊的效率范畴。结合财政本身的特点,财政效率的内涵主要包含两点,即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进而改善国民收入等。当效率体现在社会与人的发展方面,指的就是社会效率。社会成员受惠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虽然对财政效率的研究集中于财政,但其并未脱离对政府行政运行效率、政府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基于财政效率的财政改革与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并不相悖,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归宿也是公共财政,财政改革是公共财政和财政效率的有效统一,财政效率是内容,公共财政是形式。因此,基于财政效率角度的财政改革机制,对避免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传导,对科学确定所需筹集的财政收入规模、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比例、推动将有限财政资源全面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由金融危机到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

金融和财政在市场经济中联系密切,二者既可以相得益彰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造成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相互传导和彼此加剧。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各种金融风险的大爆发,必定引致大量的财政风险。由金融风险到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如下:

(一)传导路径一:金融救援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已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体,金融危机形势下各国会进行各种金融救援活动,但这种以财政信用置换金融信用的做法直接导致财政风险的积累。金融救援的目的在于借助政府信誉来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公众信心,其直接后果是增加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债,积累潜在的财政风险。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严重的金融危机下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因此政府财政一般会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金融体系的r正常运转。一是财政采取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的方式,而这部分资金往往表现为财政赤字的增加。二是财政采取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如果政府对这部分债务实施减免,那么相应数额会转化为财政赤字;如果没有优惠条件,贷款在不影响财政平衡的情况下仅仅会增加政府债务。三是财政采取购买权益资产或不良资产的方式,如果政府购买超过资产实际市场价值,超出部分会增加财政赤字;如果政府购买与市场价值一致,那么这部分财政投入在不影响财政平衡情况下,仅仅会增加政府债务。四是财政采取支持央行以购买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信贷额度等的方式。五是财政采取政府信用担保的方式,如果政府担保没有被要求执行,那么这部分资金将不会增加政府赤字。通过以上措施,总结出金融救援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保证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二是以政府公债购买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或进行直接注资。然而,如果经济长期得不到回暖,金融资产价值持续走低,采取以上措施必然会导致不断占据政府负债和赤字空间,进而制约财政政策实施的后果,最终加剧财政风险。

(二)传导路径二:扩大支出

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已迫使许多国家出台种种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宏观政策来刺激经济,尤其是刺激本国的消费和出口。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原理在于借助投资乘数效应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但通过投资乘数达到同样的总量扩张需要加大政府的投资规模,而政府投资的主要资金源于国债和赤字。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其特点为建设时滞较长,需要巨额投资而且建设完成后可使用期限较长。当组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提供相应建材和设备的部门效益也会相对变好。但由于基础设施一旦完成建设,使用期限较长,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亦不必要。因此,相关投资也会大幅缩减,进而提供相应建材和设备的部门效益得不到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将未来的潜在增长在当期提前释放的过程。

(三)传导路径三:隐性财政风险显性化

隐性财政风险显性化主要表现在养老金资产缩水方面。金融危机下,养老金资产的缩水会对公共财政带来一定威胁,主要表现在公共养老金的投资损失扩大了财政补偿风险。公共养老金具有国家强制性质,该项资金通常是由政府运营的机构负责管理。所以,一旦公共养老金发生投资损失,那么进行补偿的只有政府。如果养老金所投向的资产价格不断下降,财政将会承担更重的补偿负担。因此,政府作为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对养老金损失的担保就成为一项财政的或有债务。当担保机构由于经营问题难以按时发放养老金时,政府财政的或有债务就变为直接显性债务,这一过程就是隐性财政风险显性化的过程。

三、基于财政效率的财政体制改革对策

(一)构建以财政风险防范为主的财政指标体系

根据财政效率的内涵,我国可着手构建以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为主线的财政指标体系,以该指标体系作为监控财政风险、发挥财政职能、评价公共财政的重要依据。

1.构建以经济效率为主线的财政指标体系。财政经济效率指标体系要以体现财政分配的合比例性为原则。合比例性的内涵主要体现两个层面:一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合比例性;二是财政在利用资源实施有关财政职能的合比例性,即政府部门自身是否合比例地运用财政资金来调节经济运行。根据这一原则,以经济效率为主线的财政指标体系可构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经济效率,二级指标进一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指标,三级指标则进一步细化,将宏观层次的指标划分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收支规模与GDP的关系;中观层次的指标划分为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微观层次的指标划分为财政运行机制效率和财政监督机制效率。在第三级指标的基础上,还可添加相应的

细节性备注,这就为提高财政的经济效率提供了框架性的支持。

2.构建以社会效率为主线的财政指标体系。财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社会效率的最终体现。在我国,财政社会效率的集中体现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自身职能。因此,我国构建财政的社会效率指标体系也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基于社会效率的指标体系设计要结合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根据上述两方面,以社会效率为主线的财政指标体系同样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社会效率。二级指标为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收入分配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其中,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对应的三级指标分别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科技事业发展状况、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状况;收入分配状况对应的三级指标为行业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及地区收入差距;生态环境状况对应三级指标中的生态退化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同样,类似于经济效率的指标体系,三级指标之后还可以备注的形式加以细化。该指标体系为提高财政的社会效率提供有效支撑。

(二)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金是公共财政发挥职能的血液。回顾我国财政改革的历史发现,可以将整个改革历程归结为三次放权和收权。然而,依据财政改革的效果,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放权的过度、每一次收权的过度都导致财政体制的不稳定和财政效率的缓慢提升。透过权利调整的现象,可以发现“财政改革要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效率、努力实现有限财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为目的”这一客观规律。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应再继续权利的收放模式,而要以上述财政指标体系为框架着力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财政效率的稳步提升,最终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转变财政投资原则,近几年,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将面临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全面了解投资对象信息的前提下,财政投资应坚持集中使用的原则,改变以往的那种“撒胡椒面”的投资方式,以此来保证财政投资的规模收益;二是转变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式,不断推动财政由消费性支出转为投资性支出,在解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前提下,不断为城市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财政保障;三是转变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以往的财政预算资金分散使用和管理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是财政预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分散使用。实践证明,在财政管理体制上,部分地方财政部门所实施的将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审批权由单位集中到财政核算中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较为明显。

(三)做好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平衡

提高财政效率还需以平衡好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关系作为保障。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政策措施才能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一时的政策走向,我们要在充分评估金融危机对财政机制影响现状、构建完好的财政指标体系基础上,平衡好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一是采取以临时性措施为主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此来避免赤字的长期化。一般来讲,对财政影响周期较长的是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对财政的影响是临时性的。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政府财政除较多地采取临时性支出措施外,还可以政策组合方式来抵消部分长期影响。政策组合要以政策实施效果为标杆,以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为切入点,以调节潜在的财政风险诱发因素为目标,力求短期扩张与长期风险之间的有效平衡。二是在财政效率指标体系下,制定健全的中期财政框架。主要包括未来5年之内的财政收支、财政债务目标,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对应的监督机制等。此外,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政府还要注意对投放到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建立灵活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继续进行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利的财政改革,降低非生产性支出,保持和提升具有较高社会回报率的支出,如教育、卫生保健及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深化税收改革,不仅要注重扩大税基和降低税率的作用,而且要重视税收对激励投资、改善就业的重要作用。

(四)控制与老龄化相关的开支,深化福利改革

继续深化福利改革是当前世界形势下提升财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老龄化是中长期财政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尤其是经历金融危机和全球化经济衰退后,原有的与老龄化相关的财政资产可能面临或已经出现大幅缩水。对我国而言,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的十五年是构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国应着力降低债务水平,减少有关领域的开支,为即将要增加的养老、医疗开支预留足够的战略空间。

四、结语

在经济活动中,金融和财政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两者相关影响,彼此推进,因此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相互传导成为难免的客观经济现象。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之间存在若干相互传导的机制。鉴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财政必然会作为最后保障。当前,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一揽子的财政措施,但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所可能引致的财政风险也应提上日程,充分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提升财政效率是当代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萎缩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应着力构建以财政经济和社会效率为主线的指标体系,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注意平衡短期扩张和长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化福利改革。这些措施可防范财政风险,化“危”为“机”,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相机抉择地进行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广前,赵英吉.金融危机对G20国家财政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9,(9).

[2]王谦,王旭东,刘蕾.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财政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3]熊毅.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设:功能、目标、力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7).

[4]潘亚岚,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晓 轩)

作者:张栋杰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2:

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前景较好,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进了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对于各行业的发展调节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金融行业发展建设中,一定会存在一些不可逃避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风险。金融行业所具有的金融风险形式较多,金融风险财政化作为我国处理金融风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腐败现象较多。现阶段,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组成金融机构的主要以银行为主,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就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现了许多金融高层为了逃避审查而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使金融机构成为腐败的重灾区。除此之外,银行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会影响财政监管局对银行的有效管理,财政监管局对于银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银行官员的腐败行为。例如,银行缺乏完善的预算与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相关考核机制的缺乏,这就导致许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为了争取政绩拿国家的资金去冒险,在明知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多项金融操作。另外,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大力扶植也让大部分相关官员变得有恃无恐。

(二)公众利益受损问题。在我国,国家会对一些项目给予财政支持,一般来讲,国家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投入相应的财务资金,这一过程就属于一种预算行为,其中预算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公众的利益。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超出预算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就导致一些行业在运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从而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而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也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极大的负担,政府要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则必须对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改善,以最大程度的维护公众利益。

(三)增加了财政的脆弱性。财政的脆弱性是指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之后财政目标无法实现的状态。当政府的财政收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财政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当金融风险传导到财政领域之后,就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出现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状态,导致政府的决策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决策就无法很好的落实。

二、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这种现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想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是以市场为优先,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主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要做的是“配合市场”、“呵护”市场、“培育”市场,而不是“支配市场”。只有政府减少了与市场的关联性,才能化解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潜在债务的威胁,才能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有效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二)实行银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体制正在转型关键阶段,在这种阶段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中,但是现在金融行业财政化风险与国有企业财政化风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金融行业主要有银行构成,银行一般都属于国有银行,这就可以发现金融行业风险与国有企业经营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银行的特点,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而要做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就必须将政府与企业分开。虽然政府與企业之间会相互影响,但二者又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不应该单单靠政府的扶持,企业应积极投入市场经济中,在市场经济的带领下,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应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以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

(三)建立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提到的金融风险财政化对策之外,还需要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通过对以往我国政府统计债务的情况来分析,政府的财政工作往往会忽视一些潜在的隐性财政风险,而这些也将会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要想阻止这类问题继续发展,政府就应该从金融体制着手,根据政府债务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监控体系,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财政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金融财政风险尤为重要。这不仅使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政府财政发展带来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金融风险是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实行不仅不能解决其中的问题,甚至还会增加金融风险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为今后我国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邵梯航.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

35:40.

[2]刘莹.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

16:54.

作者:武周旸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风险分析

摘要:金融危机带来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风险。虽然目前财政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对财政风险的研究终究是关于财政的“收”“支”比较,或者说是资源与责任的比较。根据国外的财政风险矩阵,财政风险可以分为直接显性财政风险、直接隐性财政风险、或有显性财政风险和或有隐性财政风险。根据财政风险是否反映在财政预算中,可以分为可测财政风险和不可测财政风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可能性使防范财政风险成为当前我国财政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风险 风险矩阵

一、财政风险概述

(一)财政风险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财政风险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虽然对财政风险的研究包括赤字风险论、财政功能障碍论、公共资源不足论等,但财政风险实际上就是“收”不抵“支”所带来的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只是对于“收”和“支”的确认上,不同的研究对其侧重的内容不同。

(二)财政风险的分析框架

财政风险矩阵为财政风险的分析框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财政风险矩阵是由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P0lackova Brixi提出的。根据负债是否有法律依据,政府债务分为显形负债和隐性负债:根据负债的不确定性程度,政府负债分为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对以上两个角度的分类进行交叉组合,就形成了四种类型的政府债务,即直接显形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形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在财政风险矩阵中。直接显形债务包括国家债务、预算涵盖的开支和法律规定的长期性支出。直接隐性债务包括未来公共养老金、社会保障计划、未来保健融资计划和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日常维护成本。或有显性债务包括国家对非主权借款、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实体的债务担保等。或有隐性债务包括银行破产、灾害救济等。

由于Hana Polackova Brixi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就政府债务来论财政风险,其财政风险矩阵具有片面性。然而,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财政风险分析思路。由于财政风险归根到底还是“收”和“支”的对比,所以在对财政风险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进行“收”“支”对比。在直接显形风险、直接隐性风险、或有显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中,对第一类风险和后三类风险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对前者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后者的研究则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根据财政风险是否已经反映在财政预算中,将财政风险分为可测财政风险和不可测财政风险,可测财政风险指直接显性风险,不可测财政风险包括直接隐性财政风险、或有显性财政风险和或有隐性财政风险。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风险

(一)可测财政风险

1.可测财政风险评估。直接显性风险主要考察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对比情况,因此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是评估该风险的两个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入围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率必须低于3%,国债负担率必须低于60%。由于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来弥补,而国债的发行也受其可持续性的制约,所以财政风险直接与赤字和债务规模有关。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信息,我国2008年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执行数是1800亿元。2009年的预算数为7500亿元,是2008年执行数的416.7%。2008年我国GDP总额为30.067万亿元,如果2009年我国GDP实现8%的增长,则2009年GDP总额为32.472万亿元。只要GDP总额不低于25万元亿且赤字不再增加,那么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还没超过3%的警戒线。

但是,欧盟的标准并不能作为衡量我国财政风险的标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指标。首先,有些国家虽然财政赤字率与国债负担率都超过欧盟标准,但没有发生财政风险。其次,有些国家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按欧盟标准属于正常范围,但出现了财政风险,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涉及的几个国家。此外,对我国财政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忽视的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预算财政赤字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诚然赤字的增加未必带来财政风险,但416.7%的增长幅度必须引起政府对财政风险的高度关注。

2.金融危机背景下可测财政风险来源。可测财政风险来源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首先。财政收入的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政府面临减税压力。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的减少必将增加赤字扩大的可能性。再者,支出的增加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风险。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了政府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各国纷纷扩大公共支出的原因。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整体安排如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约占15000亿元;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约占1500亿元: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约占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约占3700亿左右: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元。虽然4万亿并不是全部由政府承担,但随着刺激经济计划的推出,巨额的财政支出已经形成。因此,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看,我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风险压力。

(二)不可测财政风险

1.不可测财政风险评估。不可测财政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或有显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由于这三类风险的发生主要体现在支出方面,因此,对这三类风险的分析可以暂不考察收入方面的风险。刘尚希提出的政府债务规模矩阵给出了我国各类政府政府债务的外延,其中的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可以作为不可测财政风险的分析对象。在该矩阵中,直接隐性负债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养老基金缺口、失业救济缺口和医保基金缺口)、农村社会保障缺口和国债投资项目资金缺口:或有显性负债包括其他公共部门(如政策性银行、铁道等)发行债券、间接担保的外债、与国债投资被套的资金、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各部门办的融资机构不良资产、政策性担保公司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和政府各部门为引资而担保的其他债务:或有隐性债务包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农村合作基金不良资产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虽然这些风险因素当前并没有反映在财政预算中,但是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转化成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形成直接显性风险。在评估不可测财政风险时,要对以上所列债务进行跟踪调查,对其转化为直接显性财政风险的可能性进行估计。

2.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可测财政风险来源。公共风险是不可测财政风险的来源。引发公共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在不可测财政风险评估中所列示的各类政府债务。但是当前,除了那些由于体制不完善而长期存在的不可测财政风险外,金融危机将会引起的财政风险需要得到政府足

够的重视。这是因为金融风险财政化所造成的财政风险巨大。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处境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安排了7000亿美元的巨额救市资金来化解金融风险。其中包括向公司注资及清理问题资产。此外,冰岛的破产直接揭示了金融危机会引起严重的财政危机。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暴露出系统性风险,但这不能说明我国不存在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可能性。

除了国外的教训,我国历史上已出现过金融风险的财政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即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地方政府援助地方金融机构:中央财政偿付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外债。这些金融风险的产生是由于风险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及财政“兜底”的预期。因此。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国内仍需完善的金融市场成为当前财政风险潜在的两大来源。

三、防范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税收管理

首先,要加紧税制改革。优化宏观税负水平和税制结构。其次,为了降低我国的税收流失率,应建立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包括建立良好的纳税服务机制、税收监控机制和税收惩罚机制。再者,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应设计一套有效的弹性税收机制,使其能够在税收损失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标。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定条件下,支出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财政风险的增加,只要支出结构合理,支出的增加会带来经济增长,进而使税收增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大幅下降,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总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了促进消费,应加大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财政支出,解除居民消费的顾虑。在采用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策略时,应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并防止追加投资支出的风险。

(三)合理控制国债规模

当前,发行国债除了被用作弥补赤字之外,已经成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政府发债无疑是为了扩大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国债的发行需要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债务的积累会带来财政风险。因此。国债的发行需要控制在适度规模内。合理的国债规模应该使国债赤字率和债务率的实际值低于其可持续值。合理控制国债规模还要做到完善国债市场及科学实用债务资金。

(四)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监管职能,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制度。设计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分担机制,避免成为隐性保险制度中的最后贷款人,激励金融机构自身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作用。

作者:于 媛 梁 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证券公司计算机审计方法论文下一篇: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