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环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立足于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构建了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以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创新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培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

第一篇:建环专业论文范文

建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探讨

【摘要】建环专业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交叉重叠问题,随着对培养計划总学分的压缩控制以及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本文介绍了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框架以及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情况,阐述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及主干课程的内容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要求。

【关键词】建环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 优化整合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简称“建环”)专业具有口径宽,所涉知识领域广,研究方向多,课程体系庞大的特点[1]。根据1999年新专业目录而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加设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强调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也更改了原有的专业知识单元教学顺序。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现有的建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没有达到最佳,一定程度上存在核心知识点重叠,讲授次序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整个课程体系庞大,也挤占了专业课程教学学时数,影响了专业课核心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学校对培养计划总学分的压缩控制以及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原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专业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建环系教研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探讨,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

一、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暖通空调、城市燃气工程和建筑设备自动化方面形成教育特色,以适应国家建筑节能及冬暖夏凉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大项目需求。根据建环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要求(以建环专业2014级为例),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课程体系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60个。主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有: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气燃烧理论基础、制冷技术、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空调工程、燃气输配、供热工程、燃气燃烧与应用、通风工程、建筑自动化等11门;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时与学分安排如表1-2所示。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

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2],遵循“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学习结果(OBE)”的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工程教育及其认证的目的,体现在能否用“成果导向”的要求来引领,用“持续改进”的机制来保证。2017年,学校为推进按院(系)招生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相关工作,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明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办学目标和院(系)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参考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规范,借鉴国内外“标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梳理和明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优化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贡献,明确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关联性以及应达到的水平。

3.重点抓好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建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开设一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反映院(系)学科特点与优势的专业选修课程。

4.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5.学时与学分要求。4年制专业总学分严格控制在160学分以内,专业选修课学分原则上不低于25学分;每学期修读课程学分应控制在20个左右,原则上不超过25学分。

三、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建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主要遵循四个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符合“华盛顿协议”精神具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大类招生改革相配套;凸显专业教育特色与学科发展目标。

1.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以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了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将原先的11门核心课程整合为5门,即建筑环境学、建筑自动化、空调工程、燃气供应、供热工程;另外6门课纳入选修课。新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明显增大,总学分控制不变。新设了两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即燃气方向与暖通方向,将原先的主干课程通风工程、热质交换原理、流体输配管网、燃气燃烧应用、制冷技术等分别放在两个模块中;同时,为了体现宽口径要求,开设了跨学科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

2.主干课程内容优化

由于不同任课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对于重复部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以下现象:要么都不讲重复的部分,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盲点,要么都讲,造成课时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以“流体输配管网”和“燃气输配”两门课的优化整合为例进行说明。

(1)流体输配管网课程

由于绝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均涉及到流体输配问题,因此流体输配是建环专业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而理论性很强的“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很难与应用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或者在对接过程中每门专业课都必须去提炼、复习“流体力学”的相关内容,造成课程效率的降低与学时浪费。在确保本课程系统性的基础性上,将理论性很强的相关内容自然、重点地转换成几个相应的“应用型知识模块”,搭建成通往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桥梁,便于学生能快速进行专业课学习。具体模块内容为:“均匀送风”知识模块,主要与“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对接;“液体管网特性与水力工况分析计算”知识模块,主要与“空调工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对接;“开式枝状气体输配管网特性与水力工况分析计算”知识模块,主要与“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燃气输配”、“燃气燃烧应用”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对接;“管网系统水力工况分析与调整”知识模块,主要与“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燃气输配”、“燃气燃烧应用”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对接;“流体动力设备选型”知识模块,主要与“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燃气输配”、“燃气燃烧应用”、“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对接。

根据课程特点,逐步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以结束性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模式,转变成以平时3~5个大作业(大作业的内容为前述的五个知识模块)的平均成绩为主,结束性考试成绩为辅的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2)燃气输配课程

加强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基础课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用专业课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将课本知识与行业实际相结合,灵活应用。

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将课程中燃气性质、负荷计算、管网系统、管网计算、管网分析、储气调峰等内容细化深化,课堂上结合工程案例、实际应用讲解。

通过燃气性质中各项特性参数的讲解,使学生清楚理解其与燃气安全、天然气液化、燃气可靠输送、燃气储存、液化石油气气化等的关系。负荷计算部分除了传统的指标法计算年负荷外,增加负荷预测方面的知识,重点讲解各类用户不同的用气特性及用气规律。管网系统、管网计算、管網分析等内容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内容对接,注重利用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选择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系列问题设计成专题,开展教学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1)引入行业内新技术,前沿知识,紧随行业发展;

(2)增加LNG、CNG等气源部分课时,减少枝状管网部分课时;

(3)结合管网系统,增加城市燃气规划内容,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及方案论证;

(4)燃气门站、储配站、储气调峰措施等反映最新行业发展要求;

(5)结合环状管网计算,增加管网分析、管网可靠性内容,并注意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对应。

四、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的修订

根据“华盛顿协议”精神,为了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环境类专业工程创新人才,对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进行修订。

1.培养方案修订

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数学、自然科学、暖通空调和城市燃气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发现、描述和分析制冷、供热和燃气输配等相关复杂问题;

(2)具有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设计、实验和研究等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3)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具有信息收集、检索、阅读分析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工程工具,能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对解决方案及结果评估优化,体现创新能力;

(4)能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关注本专业与其他学科衍生交叉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5)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沟通与分享,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熟练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具有较强的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

(6)保持好奇心,不断进取,具有自主学习和持续更新核心知识的能力,能在不同和多元环境下有效工作,适应专业或职业发展趋势。

修改后的课程体系总学分不变,学分分布见表3。

其中在专业选修课程安排上,结合专业方向和将来发展需求,将选修课程分为A、B两个模块。同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课程和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具体安排如表4所示。

2.教学大纲修订

按照毕业生能力培养要求,对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及作用,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结语

为了抓住专业发展机遇,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今后还需不断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服务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优化建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侧重内容,构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教育环境接轨。

参考文献:

[1]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王晓彤,顾洁,温建军.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05):47-48.

[2]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1):56-64

通讯作者:管延文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环系副主任。

作者:江章宁 梁莹 蔡磊 管延文 杨群

第二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立足于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构建了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以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创新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培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建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湖南省重点学科,肩负着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土建类人才的使命。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以现代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累积培养1 000余名本科毕业生。2014年,学校建环专业开始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筹备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合规,直接影响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对学校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供同行参考与指正。

一、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和工程教育的自身不足,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新的改革动向。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相互认可的重要措施。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各自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和法国的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向双边和多边国际互认演变[5]。

中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分别由教育部、建设部负责牵头主导。1992年起,建设部启动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管理6个工科专业的评估,开始探索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建环专业通过评估的高等学校有30所,约占该专业点总数的15%,进度缓慢。2006年开始,中国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教育部先后对东南大学等8所高校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专业进行试点认证,随后认证的学校、专业逐年增多。2014年已涵盖14个专业大类35个专业,扩大到100多所高校的近400个专业点[6]。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王志勇,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013年6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正式加入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两年后经过审核可转正。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已与国际接轨,对于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中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7]。

二、目前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虽然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高等工程实践教学有弱化和软化的趋势。如何提高学生工程能力训练的效率,是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更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内涵要求更加贴近工程实践、贴近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8]。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指出,中国的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三大不足制约了其良性发展: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三是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从整体上看,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必要的工程训练条件尚未得到很好的保证[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且内容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工程训练有关的实验课,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学生亲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综合性、连贯性。毕业设计作为工科教学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真题真做”的选题有减少的趋势。

(3)实习教学松散、实习过程“走马观花”现象普遍,实习环节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呈弱化趋势。

(4)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

(5)工程实训环节薄弱,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加上企事业单位受到一些自身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到工程现场实习困难,由此导致学生达不到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实用能力及自理能力不强,不能独挡一面快速开展工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当前学校建环专业的现状,我们明确提出,系统、全面和多角度地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与作用,修订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土建类设备工程师。在充分认识土建行业对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多规格、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建环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向多层次、模块化转变。围绕应用型建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分层次、不断线”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是落实培养理念、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实践教学对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四个工程实践能力层次。

(1)通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物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礼仪等通用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使学生掌握大学阶段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实验、上机、各级大学生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

(2)基础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课程设计和力学竞赛等。

图1“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3)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认识实习等。

(4)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技能性及综合性顶岗实训、科研训练、课外创新性实践活动和工程设计竞赛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通用实践模块和基础实践模块

一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应用通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物理竞赛、英语比赛、计算机应用比赛、力学竞赛等各类通用知识竞赛,加强通识课程教学,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专业实践模块

一是,打破传统的以服务教学为主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行学生分组“轮流传教”的实验教学方法,即第一组学生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验,第二组则由第一组已完成实验的学生配合教师指导,以此类推完成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二是,对现有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八个单一课程设计进行优化整合,全部调整到第七学期,除燃气贮存与输配课程设计、燃气燃烧设备课程设计单独设置外,将其他六个单一课程设计合并成暖通空调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建筑供热与给排水综合课程设计。通过综合课程设计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是,逐步加大“真题真做”类毕业设计的比重,以“亲身经历与感受”、“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为出发点,密切与工程实际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应用的综合性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全部在固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完成,切实提高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3.综合实践模块

一是,增设“专业软件应用培训”、“空调操作技术培训”两个实践教学项目。通过综合实训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锻炼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二是,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与各种课外创新活动。依托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工业整体厂房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基地、湖南工业大学整体工业厂房污染治理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节能及空气品质检测)等平台,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创新和协作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工作。

三是,通过建立项目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结合学校“大学生素质提升计划”设立“素质提升班”。经过选拔的学生自发组织“设计工作室”,共同协作完成项目。设计项目主要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实际任务或其他组织的竞赛项目等,与工程结合紧密,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工作协调的能力。同时,结合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团队参加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等工程设计竞赛,以开阔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是,变生产实习为技能性、综合型顶岗实训。依托湖南工业大学东莞实习基地,安排建环专业学生在当地大中型空调设备生产厂的流水线和检测、试验、设计等工作岗位进行为期7周的轮岗实训,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自“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开展以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学生连续六届进入“全国人环奖学金”总决赛;学生参加MDV中央空调设计大赛屡次荣获湖南赛区一、二等奖,连续四年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茅,并获得第12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学生组全国最高奖——设计达人奖。毕业生具备了职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且能吃苦的优点,历年来就业率在学校均居上游,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建环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等都需要随之调整。学校“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不断完善。

尽管总体条件还未趋于成熟,但湖南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将坚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合理设置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在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培训、顶岗实训等方面深入创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目标,以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2]楼建明,鲍淑娣,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32(11):340-343,421.

[3]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4]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256-260.

[5]叶洪涛,罗文广,曾文波.基于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10):34-35,43.

[6]毛羽刚,朱培栋,徐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计算机教育, 2014 (20):38-41.

[7]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 (6): 37-39.

[8]曾德伟,沈洁,席海涛.剖析专业认证标准与理念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 169-171.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WANG Zhiyong, LIU Changrong, KOU Guangxi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P. R. China)

作者:王志勇 刘畅荣 寇广孝

第三篇:基于社会需求的建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对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建环专业毕业生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剖析了湖南科技大学建环专业教学中的实习环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这对于改善学校建环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满意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其他高校建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卷调查; 实习环节;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均简称为建环专业)作为中国土建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建筑智能设施、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纳入建环专业,专业范围扩展为建筑环境控制、城市燃气应用、建筑节能、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领域,专业名称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涉及建筑环境和建筑能源两个主要方向[1]。建环专业名称的不断调整说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急需本领域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人才,而建环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理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未能达到社会需求,导致需求与人才供给脱节[2]。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建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问卷调查

为掌握湖南科技大学建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申请者设计了一套问卷,通过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所在行业、工作满意度、在校期间人才培养环节相关问题的数据收集,修订学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新体系。

(一)毕业生就职行业

由图1可知,学校建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建筑业、房地产、制造业、科学研究等领域工作。这也基本符合学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程度

图2显示,只有少部分毕业生从事的为非本专业的工作,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程度偏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程度较高。可见,在校期间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环节

根据问卷反馈情况,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课堂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的培养更有利于就业和职业发展,如图3所示。

(四)应侧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

图4为毕业生认为湖南科技大学及建环专业应侧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二、存在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建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的问题。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适应用人单位各方面的要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问题[3-4]。

建环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增强动手能力,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工程实践活动[5]。对照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校建环专业的培养体系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有待完善之处。

(一)实习环节

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各个内容目标不同,相互衔接,构成了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6-7]。

但是,从多年来学校的实施情况和每学期座谈会时学生的反映来看,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实习环节。教师普遍反映实习地点选择难,全凭个别教师的社会关系自行联系,而一部分教师又联系不到实习地点,年年如此;另一方面,实习经费不足,目前的生均实习经费还是二十年前的標准。学生对实习也颇有怨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界限和区别不明显,实习效果不满意,导致学生实习热情下降。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学生实习影响其生产或施工,尤其考虑到安全问题,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大多是碍于和教师之间的情面勉强接受一次,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再次接纳学生实习,导致教师联系实习地点难度越来越大。

(二)课堂教学

建环专业知识面较广,涉及暖通、供热、制冷、建筑给水排水、建筑消防及建筑电气等领域[8]。在国家发展和综合性人才发展的新形势下,本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必将引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调整[9]。

近年来建环行业发展快速,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10]。但课堂教学即使采用最新教材也会落后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只依赖某一固定教材,而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的职业需求及时更新内容,补充新知识[11]。

专业名称变化后,很多院校建环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及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变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并没有按新专业体系重新定位[12]。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跟上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不至于与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现状脱节。

(三)实验教学

目前建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建环专业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必要性[13]。目前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实验室师资不足。学校给的实验室编制人员偏少,主要是任课教师指导本科生实验,学生多,实验过程中辅导实验不能逐组进行,只能先集体讲解,再分组实验。2)学校对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与指导实验的实际工作量严重不符。学校将每个实验按两个课时算工作量,而实际上学校每个年级约有90名左右的学生,一般6人为一组,共有15个实验组,每组实验按1 h算,共需15 h,而这15 h是教师在学生课余时间或周末加班指导的。工作量计算的严重失衡也挫伤了教师指导实验课程的积极性。3)传统的实验设备很难满足全过程测试、调试、安装等环节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室验证性实验或演示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改进举措

(一)实习模式创新

校企合作平台以实践性问题作为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整合的载体或中介,在专业教学环节上实现“做学合一”,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14]。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改善每年实习都要重新联系实习地点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实习地点联系难度大的问题。尽快建好校内实训中心,学校已把建环专业的实习需求纳入实训中心筹建项目中。根据上报的计划,实训中心建成后,学生可完成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保压、充注制冷剂、调试等,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及风系统、水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将提升实习环节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环节,专业课一般通过课堂讲解方式,以教材为主线传授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相近、思维模式呆板,缺乏对专业前沿和新技术的了解,更不会有很大创新。通过调研建环专业相关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早了解和接触行业发展,对其适应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实验环节改革

加大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性实验平台建设力度,把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科研实验平台和教学平台有效结合,这样既可做部分验证性实验也可做一些创新性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扩展了视野,了解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实验指导人员,改变以往实验员、任课教师不足,工作量偏大的问题,实验员准备实验并保证实验过程中设备有问题及时解决,构建任课教师总体指导、研究生小组指导的分工明确、落实到人的指导模式,既可改善实验效果也可减少实验指导工作量。同时,修订实验指导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实验指导的实际工作量有所体现,激发实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建环专业毕业生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并分析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举措,具体结论如下:

1)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与学校实训中心相结合,保证学生实习过程中能亲自参与调试、运行、测试、安装。

2)任课教师要及时掌握专业前沿和新技术,了解相关企业单位对建环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并以此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3)通过科研实验平台和教学实验平台的有效结合,实现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并举,建立由任课教师、实验员、研究生组成的多层次本科生实验指导梯队。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 北京: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2013.

[2]谭洪艳,樊增广,郭继平,等. 建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1): 109-112.

[3]郭明. 在练习中培养建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6(43): 55-56.

[4]姚丽,许宽. 关于建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 绿色科技,2016(17): 175-176.

[5]郭明. 建环专业大学教育和工程师素质的培养[J]. 大连大学学报,2016(3): 127-129.

[6]周文和,杨惠君,刘建林,等. 建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创新——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J]. 暖通空调,2016,46(11): 105-108.

[7]王立平,张爱凤,刘向华,等. 普通高校建环专业实践环节改革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 127-130.

[8]刘恩海,周挺,赵坤正,等. 基于应用型建环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研究[J]. 高教学刊,2016(15): 136-137.

[9]金香菊,石婷萍. 新形勢下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科教导刊(下旬),2015(36): 51-52.

[10]余晓平,曾莉,刘丽莹. 建环专业校企协同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美的空调实操室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5(3): 13-17.

[11]张颖. 建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 45-46.

[12]李炎锋,徐聪聪,边江,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92-94.

[13]张琨,高兴,张殿光,等. 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48-49.

[14]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 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 暖通空调,2013(8): 20-23.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practice teaching; class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责任编辑 周 沫)

作者:李永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统漆艺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