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2022-04-1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主要对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1:

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探讨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于促进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面临普及程度低、研究投资力度小、企业缺乏强烈的外部革新动机等困难,推进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应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模型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

当前,我国仍以传统模式生产建筑产品,建筑领域工业化生产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现代建筑产品制造水平,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对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建筑品质,降低工程造价,促进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施工以及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提供有力地支撑。

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内涵和运作体系

(一)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内涵

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数字的形式展示工程项目中每个对象的内在成分和外在特征的工程技术。利用BIM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得建筑工业化的优势大大提升,从而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信息化。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具有四大特性。

一是生产过程的可模拟性。BIM模型可提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过程模拟,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每项施工效果都可以提前预览。二是施工装配的高效性。建筑工业化的施工本身具有快速、安全、低能耗的特点,BIM模型的装配模拟强化了其过程管理,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三是规范设计的准确性。建筑工业化设计可产生大量标准、规范且重复的数据,将其导入BIM模型,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建筑的规范设计。四是建设成本的可控性。基于BIM模型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其过程可实现透明化,各阶段中各项费用信息一览无遗,增强了成本的可控制性。

(二)建筑信息化模型运作体系

一是基于BI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BIM技术在物料追踪中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建立一个由精益思想和实践经验支撑的实时观测平台,能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使工程的供应链管理受益。二是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协调系统。在项目实施阶段,BIM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AR)相结合,可以将数字信息融入于物理构件中,从而把BIM技术扩展到施工现场,为项目管理者呈现虚拟的施工情况。三是基于BIM技术的设施管理系统。在使用阶段,可通过BIM技术进行设施管理。当建筑中采用BIM技术和GIS进行信息提取、转换和下载时,几何信息可以从相关属性中被分离出来,使所需的数据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成为支撑BIM与GIS相结合的设施管理系统的基础。

二、我国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面临的障碍

(一)BIM技术应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低

目前,我国工业化建筑在全部在建建筑中的比例僅在3%—5%左右。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68%的设计人员了解BIM技术,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设计人员从对BIM技术丝毫不了解,而使用过BIM技术的设计人员不到4%。建筑工业化思想与BIM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普及程度相当低。由此可见,虽然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具有绝对优势,但在我国的普及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国内对BIM技术的研究投资力度小

由于BIM被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国内对于BIM技术的研究力度较小。目前,仅有中国建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鲁班、广联达等企业致力于BIM应用的研究。尽管通过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建筑业引入BIM技术的进程,但还远远不够。目前,制约BIM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最大难题,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给这些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研发经费的支持,不足以推进BIM技术研究与发展。

(三)企业缺乏强烈的外部革新动机

由于BIM应用的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在BIM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的时期,率先进行变革的收益较大,然而相对的投入也较大。而且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选择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生产还面临着革新失败的风险,而将BIM技术运用于建筑工业化对他们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沉重的革新资金成本成为阻碍企业进行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革新的不利因素。此外,BIM的优势更多地在于其被运用于建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当中涉及了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单单是个别参与方在部分环节运用了BIM技术,不能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甚至会因为设计与实施的新旧技术衔接不当而导致技术失误。因此,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原有的建筑生产方式,宁愿牺牲成本与进度,也不愿“大动干戈”进行变革。

(四)缺乏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标准

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不能缺少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我国目前虽然有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参数,但是强制该参数标准实行的规定却迟迟没有出台,行业内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也未能统一。然而,一旦建筑行业运用了BIM技术,对于建筑工业化标准的依赖更为明显,预制组件之间的接口集成对预制组件尤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统一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标准缺乏的情况下,整个预制组件生产行业就无法实现协调与统一,也不能对预制组件的规范生产与市场秩序提供有效监督。

(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与BIM技术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BIM技术的推广运用。相比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不仅项目中的各个参与方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出现不同纠纷和争端情况的可能性也更大,但我国目前未向工程项目提供规范的合同范本,也未对此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此外,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对于盗版软件的打击力度过小,仅依靠各企业在建设中的互相监督远远不够,这一现实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三、应用BIM技术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时代机遇,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应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为依托,快速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业作为特殊的制造业,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应该把握机会,使我国在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也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内的施工企业走出国门承揽国际工程提供了机遇,也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落实与推广的平台。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该生产模式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集成化、项目生产集成化五大优势,建设出一批高效率、高质量的项目,既能为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出路,又能加速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国内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实力。

(二)加大建筑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

目前科研机构对BIM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难以长期持续和建筑企业缺乏改革的动力,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BIM和建筑工业化的前期研究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国家应增加对建筑业先进技术研发的投资,增加政府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加强BIM产品等技术成果的输出,加大政府对BIM成果的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培养一批大型企业成为行业中技术创新的榜样,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企业采用新型建設模式,加快追赶技术强国的步伐,尽快改善我国BIM技术落后的局面。

(三)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

要建立起规范化生产建设的框架,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为了避免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的工程项目无标准可依的混乱现象,相关部门应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统一标准和BIM应用的统一规范。此外,还需要提供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实施指南和合同范本,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BIM技术安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及知识产权的研究,为工程实施和后期纠纷的处理提供保障,真正实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穆雪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对策方案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4):95—96

[2]李云贵,邱奎宁我国建筑业BIM研究与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15(4):3—10

[3]许炳,朱海龙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5(3):10—14

[4]龙玉峰,焦杨,丁宏BIM技术在住宅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9):79—82

[5]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4):17—21

(龙春,青海民族大学。)

作者:龙春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2: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主要对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业广泛采用的低层次、不连续的明示性知识导入模式是导致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雷同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对于广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建立以当地建筑大企业为龙头的联营体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少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提出了围绕建筑企业核心技术的外在技术合作及并购导入模式。

一、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种类

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根据建筑技术创新的外在导入技术资源同实施导入创新的建筑企业的关系,可将建筑技术导入分为三种基本的导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通过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导入。

1.技术购买,是指实施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向外在的技术创新源直接交易购买技术。一般购买含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成套设备、要害设备或单项设备、技术许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权许可、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2.通过准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即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方式(战略聯盟或合作)的方式导入技术,是企业双方或多方为获得某种外在的创新资源所采取的非市场导向交易方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种战略联盟类别。一种是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种则是企业同R&D机构的合作。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等。

(1)合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委托方提供资金和规定创新目标,受委托方提供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由于竞争越来越综合化,因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不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2)项目合伙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并合作组织研究与开发过程,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从单个项目上看,这种合伙的创新模式的确有助于项目的迅速研发,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从长远的技术能力发展角度上看,由于项目的分散进行使企业间不能共享创新的经验和技能,这无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另外,合伙创新对合伙企业的技术有着较高的互补性要求。因此该模式也不是企业长远的创新模式。

(3)基地合作创新就是指企业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的基地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从组织特征上看,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基地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从产权上特征上看,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基地所在单位拥有;另一种是参与企业同基地企业共同拥有。另外,基地合作企业参与较少,虽能获得过程中的信息和经验,但不能分享过程中直接经验。

(4)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组织。从产权特征上看,凡研究公司主持的或资助的项目所有成果都属公司所有,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使用权,得向研究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另外,创新成果亦向外开放。从过程特征上看,成员项目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执行,不仅能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与最终成果,还能分享到创新过程中的直接经验。

3.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是指企业出于创新的目地而对那些把握本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要害技术的外在技术资源实施兼并的方式。该种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性研发工作,减少不同部门生产中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防止技术合同交易所带来的“双边垄断”后果。在技术效果上,具有整批交易的特点,可迅速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直接进入相关的技术领域。

二、技术导入模式的效果及其选择

(一)技术效果比较

不同的技术导入模式对创新导入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导入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建筑导入企业选择合理的导入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选择

建筑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建筑业技术的外在导入特性,如下图: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200年第一部建筑法规Hammurabi

公元1176年石桥取代木桥

公元1775年第一座铸铁桥

公元1824年水泥浆

公元1850年强混凝土

公元1856年钢工艺

公元1861年第一座起重机

公元1885年公元1986年建筑技术发展

TheHistoryoftheConstruc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

这些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建筑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技术融合系统中的一部分,新材料和新组件以及以此相关的新设计技术对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技术平台来说正显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隐含化[2]。因此,建筑企业采用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并购模式有利于建筑企业获得隐含性较强,技术较复杂的外在导入技术,有利于建筑企业能力的发展,避免技术的雷同化和形成能力的差异化。

并购模式是对技术把握最彻底的导入模式,它能够迅速促进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的增长,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要求并购企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是呈正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因此上述的并购导入模式是不适合的。本文认为对于大多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建筑中小企业应积极发展这种稳定的、较为长期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接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挑战,通过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建筑行业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由于学识和理论深度的欠缺,本文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松.技术导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1999.

[2]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D].重庆大学,2002.

[3]RichardL.TuckerPerfectionoftheBuggyWhip.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J].June,1998.

作者简介:

查广德、男、1968年10月、河南省南阳市人、 、 助理工程师 、工作于河南润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查华栓、男、1980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人、 、 助理工程师 、工作于河南润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查华栓 查广德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3:

基于项目全程的高职装饰工程专业实训研究

摘 要: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创新,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建筑行业而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其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对于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而,对于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而,探寻装饰人才的实践操作教学,也是目前我国相关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工程项目全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实训;模式分析

0 引言

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而言,也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于对建筑装饰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创新意识与思想。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工程项目全程的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模式方面,将提出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1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未能与时俱进

就目前而言,信息化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手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一成不变,即以手动教学为主,而教学的方式依然沿用板书以及口头讲解为主,由于教师能力以及教学设施等因素限制,多媒体未能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认图及画图的学习过程中依然采用手工方式,而且在一些重点内容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讲述、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记录,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1.2 理论实践的不对等

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而言,本身应当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虽然不可忽视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时往往还是沿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即单纯传授学生相应的技术理论知识,但是对技术教学的时间以及流程都较少。而且实践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自行操作,却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的现场示范以及动手纠正,进而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缺乏专业教师人才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教师主要是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理念,但是往往缺乏实践技术能力,特别是兼含技术思想以及操作能力的教师往往十分缺乏,而且针对一些实践课程、实验操作以及实习流程,这些教师的指导效果往往不强,这也导致实践课程教学陷入瓶颈阶段,教学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4 定岗实习缺乏意义

虽然顶岗实习成为目前很多实践性专业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其主要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达到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缺乏操作与创造能力,定岗实习无法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与价值,因而很多企业往往对定岗实习的合作存在抵触,进而导致实习流程存在障碍,还有一些企业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学生进入到企业仅仅是任职一些“闲职”,定岗实习的实际意义也由此缺失。

2 基于工程项目全程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2.1 校企合作模式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可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达到改革的效果,即如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建筑装饰企业合作,并且特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参加课程设计,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同企业合作针对建筑模型定制、室内设计、建筑装饰绘图、公共装饰要点等课程进行指导与改革,而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则需要遵照企业的工作过程展开,而教学的要点则是模拟现实的建筑装饰工程。

2.2 联合构建实训基地

在保证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进行实训基地的构建,而前者则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先人才,而后者则可以吸纳这些优先人才为企业发展牟利。而且校企双方可以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高职院校具有场地优势以及资源优势,而企业则具有资金优势以及师资优势,将两者的优势进行结合,就可以构建起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而且基地的实训环境是模拟现实环境的,而专业技术教师则由企业提供,由高职院校审核,而且教学流程将会与理论教学进行对接,以保证学生既可以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训练,又不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机密信息。

2.3 现实项目落实实践

因为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设施与人才优势,利用与一些企业的合作关系,则可以获得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策划的机会,同时可以向企业展示相应的师资以及技术实力,同时可以也能将一些现实的项目导入到正常教学过程,即如室内空间装修设计项目、公共建筑装饰项目等等。

同时还可以落实模拟项目与现实项目同步开展的实践教学工作。例如收集企业的一些现实项目,放在实践模拟训练中,由学生进行操作,而教师则进行指导与纠错。

2.4 构建创新进取氛围

对于高职建筑装饰而言,高职建筑装饰技术的教学目标即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此外,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训练中,教学工作还需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一些企业喜爱创新,则可以提升企业的独特性与品质,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要求学生无论在策划、设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科学施工,避免出现材料及空间滥用的现象,而且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创意设计,同时还可以彼此开展探讨。

2.5 强化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目前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技术教学而言,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充足的理论理念,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术能力,而且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即如可以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特邀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等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可以组织教师群体聆听讲座,进行现场演示及操作,以便纠错。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实习,进而通过实践学习,增强动手能力,进而获得教学启发。

2.6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围绕教学项目,制定“实训项目标准”“实习手册”“实训考核标准与评价”“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标准”,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开发综合、专项、单项三级指标的考核评采用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间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

3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的技术教学,主要是需要突出实训教学的流程,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流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此外,对于目前高职院校而言,专业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也是普遍现象,而院校则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综合培训,不仅仅需要他们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时俱进,同时还需要强化专业技术的认知,保证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一致,不会出现脱节。当然,还需要调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状况。

作者简介:肖璇(1981—),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改革创新。

作者:肖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论文下一篇:企业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