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2022-09-10

人从感知世界伊始, 面对的一切都是新: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思维观念。这些是已存在的, 只需正确的去接受。而当人成为独立于社会的个体后, 不但要面对无数新的事物, 而且必须创新出新的东西来。拥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极易适应这种要求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和必要。这样才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人。

何谓“创新”, 应该理解成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是新思想、新观念;也理解为在适应学习、工作、生活时, 张扬个性, 有新方式、新追求等等, 这些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教育来逐渐培养应是最佳途径。我认为许多教师使用教学生具体摹仿技能, 强调明确化的兴趣培养, 展开与现实相关的联想等等, 诸如此类的具体方法有效果, 但对于多数学生, 特别是农村学生, 肯定效果会不尽人意。因为人的创新能力不同于竞技体育中人的能力可以依靠具体化、步骤化的方法培养出来。创新能力是在生活、学习里, 在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积淀起来的, 并在适宜的时间、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全面展现个人的潜能。我不相信凡是创新都必须在已有意识的物化前提下才能够存在。所以, 为人师者更应在教学中有创新的思路,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我认为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做到这一点。

首先教学指导思想要创新。当代教师不能固守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 要建立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形象化的解释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师“主演”、学生“观摩”转换到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的模式上来。具体的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激活学生掌握知识的潜能。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是“主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理当教, 而尤因致力于导”。“导”的重点是启发、引导, 只要教师对学情、教情理解充分,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趋势, 就能够开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引导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也就有了创新的基础。有人认为潜能是形成新的思想、心态、智慧的素材仓库与信息源泉。如果学生埋头读死书, 教师死教书, 学生的潜能必然萎缩, 相应的创造灵感也会不再富有张力, 怎么还会有创新性?很显然, 只有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课堂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即使出现差错, 也不苛求他们。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 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思维, 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次课堂讨论涉及到“克隆”生物技术时, 有观点是:地球人类都通过“克隆”, 全都转变成为高智商的人, 我们的地球村岂不完美无缺。虽然不好完全首肯, 但却看到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我在完成《变色龙》教学时, 尝试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很快就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清楚了“变”与“不变”这个教材难点, 理解小说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见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带来的创新效果很明显。

其次, 教学要求要创新。不要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定格在书本上、课堂内, 也不可还固守“应试”, 如此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讲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最终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概括着无限的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人的潜意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信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家在黑板上画圆圈的测试, 恰恰就是发掘想象力的有力佐证。我们不能只赞颂“愚公”的精神, 还要看到他没有搬家的念头及行动的等等不足;没有必要一定要分清“十分”与“非常”哪个词义标准;也不一定要明确“皇帝的衣服真好看”跟“皇帝光着身子”哪一点正确, 诸如此类的无数扼杀学生的知识桎捁我们都应当设法避开。要实现这一点, 我觉得方法有二:第一, 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扩大自己知识面与知识量, 不一味的做题;第二, 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 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我深信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的起点。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的蒸汽机等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发现大都是质疑问难的结果。目前农村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堵塞了学生的创新, 足见教学的完全改革是多么急迫。

再有就是教学方法要创新,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教学内容不能单一传播。教师要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知识信息的输出, 引导学生建立多向性思维, 利于其对知识的创新性理解与把握。《变色龙》除了明晰“变”的内容、关系, 还可以讨论人性的善恶;《背影》除了知“爱”, 还能剖析生活的艰辛、世态的艰难等等, 让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 彰显出个体的创新思维。2) 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接受知识, 把思维的形象性与抽象性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右半脑存储形象信息, 左半脑存储语言信息。据此, 教学中一边要加强直观的技巧, 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另一边要促使学生运用语言的抽象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各方面的感知与思维相结合, 发散学生的潜能, 形成创新思维。3) 要特别强调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事物的好奇心, 不然会对学生的创新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兴趣爱好是人与生俱有的, 好奇心人人皆有之。但不是什么爱好, 哪类好奇心都能生发良性的创新意识。因此, 不可片面强调兴趣爱好、好奇心的正面作用, 甚至放纵学生兴趣与好奇, 更不能不加遏制的让学生把兴趣与好奇付诸为所谓的创新行为。诸如好奇于火的威力就去放火实验一下, 对麻醉有兴趣就去尝试吸毒, 甚至于好奇于某些色情暴力、邪教恐怖场景就去以身试法等等。只有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好奇心, 才能真正体现“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并由好奇引发思考, 思考引发创新, 给予学生正确的创新培养。总体来说, 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就难以有效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此说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就显得关键了。我们只有真正、彻底的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教学的影响, 真正把中考、高考以分数论成败彻底改变, 培养学生创新的教育才会得以全面呈现。我们应当相信: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学阶段学生的创新培养会完全得以实现, 好像人始终都要面临新的一切一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行政秘书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下一篇: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土钉支护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