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22-09-11

崭新的课程标准,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语文教学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如果继续墨守成规, 必将被新的形势所淘汰。对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来说, 这是一次机遇, 更是一次挑战。为更好地适应并促进改革,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学行为。

1 改变课堂师生关系, 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对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 而杜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主张“儿童是中心”。今天,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积极理解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标准。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会更加宽广, 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将被打破,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和信息, 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 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世界, 才能亲近并真正了解学生, 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赞赏学生, 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 给学生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关怀和近距离的理解, 创设出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现代语文课堂气氛。

2 积极研究教学方法, 改善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中最灵动、最活跃的因素, 面对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我们可以兼收并蓄, 结合新课标, 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使其既符合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又让课堂教学方法呈现多样性。教学方法具有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因“我”而异的特征。

因人而异, 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 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 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 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 其教法也不会完全一样。如新篇目《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笔者教过两次, 但由于班级、学风、学生素质的不一样, 两次教法都不同。在基础较差的一个班, 先用串讲法, 抓住课文用于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与众不同的“三本书”和“三件事”, 了解课文大意, 再重点分析优美、难懂的句子。而在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 笔者先让他们在预习时找出难懂的句子, 上课时理清这些句子, 文章也基本处理完了, 这样, 结合学生的实际, 上起课来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比较灵活了。

因文而异, 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 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教《拿来主义》, 因文章含意深刻, 不易读懂, 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注释, 然后提出若干个小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突出破立结合的方法。教《皇帝的新装》, 因其是童话故事, 脉络清楚, 故事情节较容易把握,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常常在课前就看过了, 因此, 上课时可采用让几个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补充、强调重要情节的方法, 这样, 既达到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顺应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因“我”而异, 即考虑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相应地采用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教法。如在纷繁复杂的个性教案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来参考, 但任何教学参考资料都仅仅起到指导、参考作用, 它们不能替代教师对课文的钻研, 更不能替代从实际出发的教学进程设计。教师应在上课前反复研读课文, 自己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构思教学设计, 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 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 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 上起课来才有个性, 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实践告诉我们, 选用的教法如能同自己的特长、风格适应, 自己的特长和风格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自己选用的教法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教改中, 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 不断更换教学方法,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3 顺应新课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 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对新鲜事物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富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丰富思考的维度, 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思想的机会。

新课程与新教材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应乐于接受和熟练掌握。积极地利用好电化教学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 实现语文课堂的不断优化。如一位老师教冬明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 这是一篇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地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的文章。为了更好地揭露侵略者的弥天大谎, 他从电视资料片中截取了几组当年日本侵略者屠戮我中国同胞血淋淋的惨案片段, 配上乐曲《松花江上》, 此刻无限的悲愤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这时, 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侵略者的谎言, 教师勿须言语, 侵略者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4 结语

在教改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课程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因此, 语文教师应努力转变个人教学行为, 做新时期合格的教育者。

摘要: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 谈谈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行为。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行为,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毛仁庆.论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 (11) .

[2] 余慧娟.新课程理念的突围与反突围:和教师一起反思2003[J].人民教育, 2003 (24) .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标: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匠精神视域下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下一篇: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24例并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