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策略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预设策略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新课改下,人们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与生成认知智慧的动态课堂,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生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思维认知,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切实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操作程序。

预设策略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预设策略分析

【摘 要】当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的中学来说则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文章以农村语文教育为落脚点,针对农村语文学科教学实际分析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而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预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当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的中学来说则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如何进行更好的改革农村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构建成什么样的体系,或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其中农村语文课堂教学预设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学者孜孜追求的境界,本文正是以农村语文教育为落脚点,针对农村语文学科教学实际分析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而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预设的相关策略。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让语文教学也随之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是口头上的,并没有真正的落实,目前农村语文教学还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多年形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是异常艰难的,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农村学校的教育还在依照传统的轨迹运行,许多学生依然生活在数不清的作业、考试中。自然缺少锐气去变革自身的生存方式,变革学校教育。传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或者说传统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是对个体和学校变革深层次的制约。因此课堂教学呈现的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的单调、被动、沉闷的“满堂灌”。在农村当前的这样的教学观念下无疑不会将语文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2.教学管理缺乏实效性。

当前农村的教学管理简单、粗糙、散慢,只顾应付上级检查,只看重教学结果,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依然是以學生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教师们平时没有学习的意识,互相间很少听课,一起研讨教学事宜;有的学校一年也组织不了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几乎是空白。相对于城市中学的教学来说,农村的教学压力并不是很大,而是忽松忽紧,存在人为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教师业务能力成长缓慢,教学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唯“考分”至上的评价制度。

3.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素质教育理念的积极倡导,在农村中学应试教育行动的强大包裹中显得那么无力;由于文化底蕴的薄弱,环境条件的欠缺,教师们终究不能灵活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于是只好新瓶子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内容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序设计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课堂教学效率低,却抱怨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上课精力不集中,厌学情绪浓。日常教学质量低,学生成绩上不去,却抱怨没有补课时间。从这一点来说,农村更需要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自上而下形成的教学评价理念长期禁锢人们的头脑,使得教师们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已经近于畸型化,只要成绩好便可,只要成绩不好,其它方面好也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只要学生没有升学希望,便没有培养价值。在这样的教育观念驱动下的教学行为,不可能做好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预设策略

作为农村中学来说,语文教学不能只在局部上作文章,必须全方位展寻,必须全面抓好所有的教学环节,以下主要探讨加强语文教学预设的相关策略。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直、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而教学日标要与具体的情境相适应,要根据教学过程或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不能机械的照搬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尽力摆脱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设计科学的课堂阅读教学程序。

课堂阅读教学程序科学化包括两个方面:阅读文章的程序科学化和课堂教学的程序科学化。所谓科学化是指整个程序的安排既要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目的相适应,又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规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掌握文章的内容,还要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即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只教给基本的阅读程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教给其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殊阅读程序。为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可随机增设练习课、听说课、咬文嚼字课、写作与讲评课。由于把预习的作业引入课堂,也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读书、写作,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在课前都没有预习课堂内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从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提供生成的发展空间。

每一节课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诊清况,对教学进行通盘考虑,预设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状况,不同课型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设计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3.组织建立科学的学习形式。

语文科字词句篇、语修罗文、听说写读,内容庞杂,况且语文能力的形式又要靠大量的实践活动,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浪费。因此,即使作为农村中学来说,也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因此可以考虑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性格、性别、成绩等将学生分咸了3至4人的学习小组,教其必要的合作技能。自学、讨论等均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分管一项(阅读、写作、听说),组长统一协调,互帮互促,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促进学生整体、创造性发展主阵地,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预设,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师生生命体共同成长的真谛。

三、结语

尽管农村实施新课程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农村教育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成为改革时期的牺牲品。我们呼唤整个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呼唤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政策,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我们不能只是被动等待,等待一切都准备就绪再来改善教育,教育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累赘,而应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国家实施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这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先辈已经走出了成功之路,只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定会稳步提高,农村语文教育再度焕发活力定将指日可待。

作者:恒吉

预设策略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生与组织策略

摘 要:在新课改下,人们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与生成认知智慧的动态课堂,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生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思维认知,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切实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操作程序。从完善课前预设,促使课堂生成;组织动态生成,尊重学生认知;完善课堂小结,为预设提供数据支持三个角度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完善预设与生成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认知;组织策略

许多人认为,预设与生成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教育因素,因为生成是动态的、创新的、实时的,而预设则是计划与准备,所以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构建生成性语文课堂完全忽视了课前预设,自觉削减了备课环节,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从本质上说,预设与生成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思想,但是二者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完善的、科学的预设可以进一步促使课堂生成,而有效的课堂生成也可为下一轮课前预设做好准备,便于教师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使其产生激烈思维碰撞的课堂生成计划。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学生的语文进步与成长做好充足准备,使其逐渐喜欢上这种既有预设,又有生成的动态学习活动。

一、完善課前预设,促使课堂生成

在常规的备课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常常会按照教案与过往的教学经验来安排知识传授活动,考虑的是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要接收的语文知识,并不关注学生以何种方式来获取这些语文知识,或者是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同化新知、完善个人认知思维,等等。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了被动低效,且忽视学生学习感受的不良局面,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完善课前预设,思考学生可能会产生思维碰撞与创新见解的知识点,积极搜集丰富的语文材料,以便为课堂生成做好准备。

就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中,我就在备课环节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可能会取得的学习进步与知识疑问。首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以明确的对比手法描绘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完全不同的教育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具体情感,所以他们可以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行文脉络。但是,学生很可能因为并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而无法了解三味书屋是如何剥削与摧残儿童身心的。所以,我会为此准备一些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学生积极代入。另外,部分学生也难以理解课文中关于美女蛇故事情节的文本作用,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主要思想进行片段分析。

二、组织动态生成,尊重学生认知

在常规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不喜欢意外。不喜欢互动、不喜欢提问。但是,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与标准答案与课前预设不同的解题思路,允许课堂意外的发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建设生成性课堂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成果。

就如在《藤野先生》一课教学中,本班学生便需利用自己对人物描写的具体认识来分析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解释外貌描写与事例描绘对塑造人物性格与突出人物精神的具体作用。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写作背景,提炼课文主旨是一个教学难点,而我也让学生自主分享了阅读感悟,及时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主生成课文结构。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藤野先生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等优良品质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感悟,而这一点便是本文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有的学生则认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描绘实则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和平、救国的渴望,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完善课堂小结,为预设提供数据支持

从本质上讲,科学的课前预设是建立在充足的现实数据基础之上的,如果单凭教学经验,那么初中语文教师是难以做出科学预设的,而这必将影响课堂生成的发生。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完善课堂小结,及时归纳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反馈,观察学生认知能力的具体变化,为下一轮课前预设提供数据支持。

比如,在《藤野先生》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我就从学识、能力与品质三个角度鼓励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希望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由此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收获。大多数学生都从人物描写的方式与效果角度入手,突出了本文的习作技巧,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则从自己的课堂学习表现入手,分析了自己的探究优势与不足,并对下一节语文课表达了期待。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预设与生成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结构转型,保证语文教育可以面向初中生,促使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素质进步。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完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并以全面的课堂小结来促使预设与生成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展开。

参考文献:

[1]侯萌浩.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张小强.摭谈初中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甘肃教育,2018(3):103.

作者:祁丽萍

预设策略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教师的预设很重要。教学预设是“事先筹划”,关注如何将文本转化成课堂教学流程、环节和活动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准备更加充分。目前教师大多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师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而忽略了对目标的整体把握、文本的深入钻研,出现朗读“蜻蜓点水”、练习形式化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但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的情况。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缺少对生成的调控能力,课堂就成了一盘散沙。因此,课堂教学预设要讲究策略。

一、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绳

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一)解读准教材目标和生本目标

教师要学会根据《课标》要求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每篇课文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把目标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一课时中,并注意在每课时教学前列出须达到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每篇课文课后练习作为制定教学要求的重要依据,把课后练习分散在各课时中完成。同时,要分析学生目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

(二)设计准有效目标的内容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对《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归纳,具体如下:在认知目标方面,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在能力目标方面,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情感目标方面,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审美,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人文渗透和滋养。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课时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不偏离方向。

(三)目标整合优化,设计全面,表达准确、明确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要求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知识目标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辩论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例如《检阅》一文讲述的是一群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中发生的故事,第一课时的预设目标可以这样设计:(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新词,会写“俱、博”等1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2)品读描写博莱克的语段,感悟与博莱克共享坚强与自信。(3)初步体会儿童团员与观众的真诚友爱、宽容善良。

二、立足朗读训练的增量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尤其需要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指导。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朗读上多下工夫。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人教版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教师应立足朗读训练的增量,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朗读的增量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预设朗读训练的目标

朗读训练的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者具有层次性,层层推进。

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应把“读正确读通顺”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有时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收场,草草收兵。“有感情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朗读训练目标可以预设为:第一课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语段,体会老汉高大的形象。

(二)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的句眼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不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宜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落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1.选择描写精彩的句子。课文中诸如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的精彩描写,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中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

2.选择复杂难读的句子。课文中某些长单句、复句、句群,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一句,就可以确定为朗读训练的对象。

3.选择感情丰富的句子。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

4.选择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中的部分句子含有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涵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有个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三)灵活选用朗读训练的形式

朗读训练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的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学生的年龄不同,其认识、兴趣等特点也不同,朗读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中高段学生则可以采取诵读、配合读、角色读等形式。

2.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其朗读形式也可以不一样。如在初读阶段,主要解决读正确的问题,可以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纠正;而在精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问题,宜采用个别诵读、配合读、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体会所读句、段的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三、扎根练习设计的实效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预设实效的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它能克服练习过程中的无效活动及其带来的负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一)针对不同年段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例子,里面有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供学生学习运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了解学生语言的不足之处,从课文中寻找适当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学习和运用,有效地加以克服,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时,针对这段的写作特点,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街上的人真多啊,多得 。雪下得真大啊,大得 。夜晚的校园真静啊,静得 。这里,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

对同一篇课文,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设计出不同的语言训练题目。经常设计“模仿复述、变式复述”的练习,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及时地将课文中表现力较强的经典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

(二)要围绕训练目标,设计训练点

所谓的训练点,就是根据训练目标,结合课文实际内容,通过精心选择所确定的语言训练单位或部位。训练目标是训练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训练点则是落实训练目标的材料和载体。目标必须通过点的训练来实现。在课堂内,我们没有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有的知识,可以根据既定的目标,精心选择几个重点的、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段、篇)作为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如教学《检阅》一课,教师应该从“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个文眼入手,抓住博莱克的动作描写和少先队员语言、心理描写的词语句子,让学生体会当时博莱克的坚强、自豪和少先队员宽容、善良的品质。

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语言的练习不仅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到课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应该结合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将语言练习有机地融合进去,尤其是精读课文中词句段篇的说写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将本课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表达出来,同时又将文中的经典语言内化为个人的积极语言。

(三)根据教材的写法,选择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是感悟、积累、运用。为了完成读写迁移目标,应进行写的练习——可以是仿写、缩写、续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改写小剧本等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尝试独立运用。因此,这一练习应该在全文的阅读理解完成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从本文学到的和以前积累的语言材料。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①撰写导游词;②仿照课文的第二、三段,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方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景色。

再如某教师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性练习:

(1)请你大胆评价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做法(要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联系课文中的人和事,谈谈这个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这个练习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意义的把握程度的同时,重视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在设定的开放性问题中给了学生充分流露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空间。

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又要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走在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路上,课堂的种种预设是否有效,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精心巧妙、有效的预设能使课堂精彩纷呈。

(浙江省湖州市林城镇中心小学 313000)

作者:周朝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风险评估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