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描述

2022-07-08

第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描述

专业英语课程描述

英语专业描述

英语专业是集听力,口语,写作,翻译为一体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与英语语言人无障碍交流,熟悉各种常用商业文书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能正常阅读各种新闻与文件并翻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英语语言、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文化,掌握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或在各类工商企业、各级经贸部门及其驻外机构从事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计算机及其应用、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听力、外报外刊选读、口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口译、英语语法、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西方文化概论、第二外语(日语)、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英语课等。

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面向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富有人文科学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又具有在文化、教育、经贸、商务等领域必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并你呢个熟练的运用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英语语言、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文化,掌握较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或在各类工商企业、各级经贸部门及其驻外机构从事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和教学能力。主要课程设置: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语法、英语视听说、英语听力、外报外刊选读、口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口译、英语语法、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西方文化概论、第二外语(日语)、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英语课等。

第二篇:材料力学课程描述

材料力学课程描述 学时:88 学分:5.5 课程性质:

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入门的学科基础课,用以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中有关力学方面的设计计算能力,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中构件的承载能力问题,通过揭示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课程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好经济与安全的矛盾,具备创新精; 2.全面系统地了解构件的受力变形、破坏的规律;

3.掌握有关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的应用; 4.能将一般构件抽象出力学简图,进行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变分析

、应力和应变分析;

5.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6.在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合适的形状

设计合理的界面形状和尺寸,为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7.了解材料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课程目的:

材料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材料力学课程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 一 ) 课程的基本要求及提高要求: 基本要求: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能熟练地做出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图,进行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计算。 3.掌握应力状态理论,掌握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 4.掌握简单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5.了解能量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一种计算位移的能量方法。

6.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轴向受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 7.了解低碳钢和灰口铁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8.掌握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提高要求:

1.薄壁杆件扭转,弯曲中心,莫尔强度理论; 2.功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和虚功原理; 3.拉压杆的弹塑性分析; 4.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二 ) 实验要求:

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共安排 6 次实验。 1. 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2 学时);

2.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测 E 实验( 2 学时); 3. 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测 G 实验( 2 学时); 4. 电测实验 I ( 2 学时); 5. 电测实验 II ( 2 学时);

6. 光测实验,冲击,疲劳,动荷实验( 2 学时)。

以上实验共计 12 学时,课内占 8 学时,课外占 4 学时。力学实验中心为开放实验室,开课后要预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有《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上实验课之前要预习《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

实验时每组人数 2 — 3 人,每位任课教师要指导一个实验教学班的实验。实验报告要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用纸,教师要认真批阅每份实验报告,评出成绩并做好记录。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2. 明确材料力学的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3. 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条件及其意义。

4. 明确内力的概念初步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内力的方法。 5. 建立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切应变的基本概念。 6. 了解杆件四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的特点和变形特点。 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的任务、同相关学科的关系,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截面法、内力、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基本变形。 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轴向拉、压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 熟练掌握轴力计算和轴力图的绘制方法。

3. 了解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推倒过程和应用条件。

4. 了解轴向拉、压时斜截面上应力变化规律 , 特别是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变的大小和作用面

5. 掌握轴向拉、压时 , 塑性和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质 , 并能分析解释其破坏原因。 6. 掌握工作应力、极限应力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的概念。

7. 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三种强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8. 明确弹性模量 E 波松比μ和抗拉、压刚度 EA 的物理意义 , 熟练运用胡克定律计算拉压

杆变形。

9. 建立轴向拉、压时弹性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0. 熟练掌握一次拉、压静不定的解法 ( 包括温度应变和装配应力 ) 。 11. 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内容

轴力与轴力图,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圣维南原理,应力集中的概念。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应力 - 应变曲线。拉压杆强度条件,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 第三章扭转和剪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圆轴扭转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 能够根据轴的传递功率和转速计算外力偶矩。 3. 熟练掌握扭矩的符号规定和扭矩图的绘制。 4. 掌握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

5. 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和扭转变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力分部规律。

6. 了解圆轴扭转时斜截面上的应力变化规律 , 特别是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的大小和作用面。

7. 了解塑性和脆性材料的扭转实验。 8. 熟练掌握圆轴扭转时变形和刚度条件。

9. 熟练掌握建立轴向拉、压时弹性变形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0. 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11. 了解非圆截面杆和薄壁杆件的扭转。 教学内容

扭矩及扭矩图,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的应力与变形,扭转强度及刚度条件,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密圈圆柱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简介,剪切及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 第四章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平面弯曲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建立剪力方程、弯曲方程和绘制剪力图、弯矩图的方法。 3. 掌握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4. 熟练运用载荷集中、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绘制或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方法。 5. 掌握带梁间铰静定梁的内力图的绘制。 6. 了解用叠加原理作弯矩图的基本方法。

7. 了解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计算和内力方程的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

平面弯曲的内力,剪力、弯矩方程,剪力、弯矩图,利用微分关系画梁的剪力、弯矩图。 第五章弯曲强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

2. 了解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的推导方法和正应力分布规律。 3. 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和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4. 理解矩形截面梁衡截面上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切应力的分部规律。 5. 掌握常见截面梁衡截面上切应力的计算和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6. 建立弯曲中心的概念 , 横力弯曲时 , 产生平面弯曲的条件。 7. 了解提高粱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弯曲正应力公式,弯曲切应力,弯曲强度条件,薄壁截面梁的弯曲切应力,弯曲中心的概念,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六章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挠曲线、挠度和转角的概念。 2. 理解求解弯曲变形的挠曲线近似非分方程的建立过程及刚度条件。 3. 掌握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及确定积分常数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4. 掌握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5. 了解提高粱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第七章应力及应变分析强的计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什么叫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 为什么要研究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 2. 明确主平面、主应力和应力状态分析。

3. 熟练掌握各种组合变形的危险点 ( 或指定点 ) 处原始单元体的截取及各面上的正应力。 4. 熟练掌握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罚和图解法及单元体与应力圆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5. 了解三向应力圆的画法 , 熟练掌握单元体内的最大切应力的计算。 6. 了解平面英里状态下的应便分析。 7. 掌握广义胡克定律及应用。

8. 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

9. 了解什么是强度理论 ? 为什么要建立强度理论 ? 建立强的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 10. 熟练掌握四种常用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的方法及强度理论的选择。 教学内容

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的解析法及图解法,三向应力状态的简介,广义胡克定律,体积应变,三向应力状态下应变能、体积改变能、畸变能的概念。 第八章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组合变形机构的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斜弯曲和拉弯曲组合变形构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3. 熟练掌握圆轴扭转与其他变形的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

强度理论的概念,破坏形式的分析,脆性断裂和塑性屈服,四个经典强度理论。组合变形的类型,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组合变形下杆件的强度计算,截面核心的简介(土建类)。

第九章实验应力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实验应力的分析的目的和电测法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补偿 ? 2. 熟练掌握测量电桥的接法及其应用。

3. 掌握二向应力的状态主方向已知时的应力测定。 4. 了解二向应力的状态主方向未知时的应力测定。 5. 了解电测法的主要优缺点。 教学内容

电测试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力测定,光测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章能量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轴向拉压、圆轴扭转、平面弯曲和组合变形时的杆件变形能的计算 , 了解变 形能的特点。

2. 掌握计算位移的莫尔积分法。

3. 熟练掌握一种计算位移地能量法。如计算莫尔积分的图形互乘法 4. 了解虚功和虚位移互等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杆件应变能计算,卡氏定理,莫尔定理,用能量法计算位移。 第十一章静不定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静不定机构的概念 , 掌握判定静不定次数的方法。 2. 掌握用力法解静不定的基本步骤。

3. 熟练掌握解一次静不定机构的变形比较法。

4. 理解力法正则方程的力学意义和建立过程 , 并用力法正则方程解静不定结构。

5. 掌握利用机构在几何物理和载荷方面的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 来简化静不定次数的方法。 教学内容

用力法解简单静不定的基本步骤,正则方程,对称性在解静不定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动载荷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杆件和匀速转动圆环的动应力计算。

2. 理解用能量法求解自由落体和水平冲击动载荷系数 K d 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动荷系

数的物理意义。

3.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和水平冲击时的动载荷、动应力和动变形的计算。 4. 了解冲击实验和提高构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 教学内容

构件作等加速运动和匀速转动的应力计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动、静异同动应力,动变形的计算。 第十三章交变应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疲劳破坏的特点和原因。 2. 掌握描述交变应力的参数计算。 3. 明确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测定。 4. 了解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原因。 5. 掌握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6. 理解非对称循环时的材料持久极限曲线及其简化折线。

7. 了解非对称循环时 , 构件的持久极限简化折线及其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8. 了解在弯扭组合交变应力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9. 了解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内容

疲劳破坏的概念, S-N 曲线及材料的疲劳极限,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有限寿命简介,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四章压杆稳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明确压杆稳定和临界力的概念。

2. 理解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力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3. 了解长度系数的力学意义 , 掌握四种常见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计算。

4. 明确压杆的柔度和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临界应力总图5. 掌握压杆的稳定校 核。

6. 了解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教学内容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临界应力、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的稳定校核,安全因数法,折减系数法(土木建筑类),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附录 A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静矩和形心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2. 掌握惯性矩、惯性半径、极惯性矩和惯性积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3. 掌握平行移轴公式及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

4. 了解转轴公式 , 主惯性轴、主惯性矩、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性质和

计算。 教学内容

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积惯性矩、主轴、形心主惯矩、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

四、实验:

1.实验目的与任务

大量与《材料力学》相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作为《材料力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扩展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课采用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实验前学生必须提前到实验室预约本课程 12 学时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 2 学时实验为扩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指导书,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及仪器的使用等,并具体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5 次实验报告。 2.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材料的各项强项指标,如屈服强度、强度极限、持久极限等。测量材料的弹性性能,如弹性极限、弹性模量等,认识低碳钢和铸铁的基本力学性能,了解其测试方法,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2)验证性实验:材料力学的一些理论是以假设为基础而导出的,例如杆件弯曲理论就以平面假设为基础。用实验验证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使用范围,更可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剪变模量测试的理论误差要求在 10 %以内,对静态电测应力值要求误差在 10 %以内,对所有的设备仪器的精度示值要求在规定范围内;

(3)应力分析实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因构件几何形状不规则或应力复杂等,应力计算并无适用的理论。这时,用诸如电测、光弹性等实验应力分析的方法直接测定构件的应力,便成为有效的方法。对经过较大简化后得到的理论计算或数值计算,其结果的可靠性更有赖于实验应力分析的验证。重点掌握静态测试技术,掌握电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具有熟练整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能力;

第三篇:暖通专业课程描述(参考)

16.暖通空调新技术

New Congress in HVAC 2

32 课程主要讲述了近期在暖通空调领域中的较为领先的技术,将现有技术与过去技术进行比较,并展望技术前景。课程结合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说明各技术的先进之处和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课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去了解例如:美国LEED-ND标准,高大空间设计,太阳能利用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New Congress in HVAC Xu Baoping ---------- 17.建筑节能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2

32 课程在当今能源面临重大挑战的背景下展开。探讨如何在建设建造中,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阐述如何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程所学用PPT的形式,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展示自己对建筑节能的理解和认识。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Wang Xi ---------- 18.冰蓄冷与低温送风 Ice Thermal Storage 4

32 该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冰蓄冷技术的应用背景,应用条件,和基本的技术需求。其中主要提到了“移峰填谷”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则讲述了低温送风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实际。并讲述了将冰蓄冷技术与低温送风技术相结合起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意义。 Ice Thermal Storage Zhang Jinshan ---------- 19.物质的低温性质

Matter Property of Low Temperature 2

24 课程首先讲述了低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讲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所需的低温要求。之后的课程介绍了一些物质在低温下表现出的不同特性,以及这些特性是如何应用在研究和生产制造中。结尾部分则讲述了低温技术的发展前景。

Matter Property of Low Temperature Zhang Jinshan ---------- 19.燃气供应 Gas Supply

32 课程主要讲述了燃气的供应技术。其中包括各种燃气的分类介绍,燃气技术的发展历程,现在城市燃气供应的相关标准及规划,并且包括了相关的基本计算的简要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对燃气供应有初步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Gas Supply

Zhang Guoqiang

第四篇:商务口译课程描述(BA)

商务口译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教学时数:周学时2;总学时36

学分:2

先修课程:交替传译、商务翻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连续口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训练口译中记忆力训练、笔记技巧、数字的翻译,并进行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训练等,将所有的训练融入仿真的商务活动中去进行实战训练,使学生能基本具备针对商务内容所需要的连传和同传能力。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练习

使用教材:

赵军峰(主编),《商务英语口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方凡泉(主编),《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林郁如,《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Lan Wood 等,《新编高级剑桥商务英语》(BEC-3),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授课内容:本阶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实战阶段口译活动的内容,包括礼仪祝词、商务谈判、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市场营销、国际投资、战略管理、企业文化、货币与金融、信息技术等。

考核方式:

该课程为考试,形式采用英汉、汉英带稿视译各一篇。

成绩分布:

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Business Interpreting Course Code: Course Type: elective Class Hours: 2 per week, 36 in total Credit Value: 2 Prerequisite(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Busines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E-C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C-E Translation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Based on what learners have acquired in the previou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urse, further interpreting drills (on memory training, numbers treatment, shadow exercis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s concerned with various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more focus is centered on fostering learners’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both consecutive and simultaneous, on simulated authentic occasions. Text Book:

Zhao Junfeng,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9 Reference Books: 1. Lin Yuru, Interpreting for Tomorrow,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9 2. Mei Deming, An Interpretation Course Book for Advanced Learner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8 3. Zhang Weiwei, English-Chines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China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 4. Lan Wood etl, A New BEC-3 Course Book,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1 5. Supplementary recordings from the latest authentic business events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r seminars Content: Covering every possible aspect of business activities, such as business negotiations, business presentations, international news briefing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business management, conference speeches, corporate culture, money and bank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IT industries etc.,

Exam Method:

Oral examination is conducted in the audio-visual lab and learners’ recordings are to be evaluated; Grading:

50% for classroom performance and 50% for the final exam

第五篇: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案例

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案例(供参考)

一、〈财务会计〉课程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是会计专业的必设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主要特色有:

1.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体现理论上“够用”,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删除原教材体系中理论性过强的章节,并加大实训力度。

2.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文字教材力求通俗易懂,利用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

3.加强案例教学,尝试“先思考再带着问题学”的案例教学模式。

4.实践先行,先学会“怎么做”,再学会“为什么”。

5.考试与考证相结合,在教材上与会计职称考试靠近,学完本课程可考取“助理会计师”初级职称。

二、〈基础会计〉课程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业务技术方法。主要特色有:

1.在教学内容上,削枝强干,以理论“够用”为度,减少纯理论的讲解,突出会计核算各环节的讲解和训练。

2.在教学手段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会计教学包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填制和审核侍郎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技能。

3.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把考试内容纳入教学内容。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偏重理论分析但又与实际密切相联的学科。此课程的教学既讲究理论阐述的完美,富有严密的逻辑,又强调其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在实际中的运用。主要特色有:

1、师生互动性强。课程组推广、采用“多维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要素结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2、教学手段多样化。如除理论讲解外,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专题片教学、网络化教学、角色互换教学等方式,多元素支撑教学效果。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课程组经常组织课程研讨会,收集、反馈、研究讨论教学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瞄准国内其他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动态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保证书下一篇:大学生应如何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