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人生就是一个“情”字——亲情、爱情、友情。古往今来一切恩恩怨怨到最后,最为人民割舍不下、难以抉择的就是那千古不朽的“情”字。爱情是绝对的,又是自私的。它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专一,执着,不能三心二意。“爱”总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有着永恒的意义。温柔爱抚是人生飞扬的反面,是人的神性,也是人性。可以说,男女一旦真心相爱,至死迷恋,那么必将是刻骨铭心。

曾经有幸诵读过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现回忆起来仍嗟叹不已:“问世界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何等的执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又是那般真挚爱恋;又何人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曾经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已经空老了红颜,唯有亘古不变的是响彻心扉的思念;古佛青灯之下的约定已不知去向,弥留的只是千古空余恨;只是因为没有你的早晨,加了糖的咖啡依旧是苦的„„

古典爱情诗词的滋味,就像一杯醇酒,芳香四溢、历久弥新,愈老愈显得香醇。因而品味爱情诗词便让人有悲有喜,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过往的天地为鉴,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已然随风而逝,一如李商隐所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念如今唯有独守空房,凭栏望天涯,肠断白蘋洲,莫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爱情诗词抒发情感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未嫁时,谈情说爱,热切奔放。“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与子之情,清如水般纯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温馨浪漫的心境不禁充斥左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道述了从诗人本身的所观所感来看待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的事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不经意间邂逅的美好只能停驻片刻,但当刻意往复寻之之时便再也不可复得。相知但相惜,相离莫相忘。

已婚时,婚姻爱情,忠贞不渝,矢志不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只要你心有我,我便同君相守。更有问情何物,生死不离。人生别离,相思相惜,此间愁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美好春江花月夜下,不知几人乘月而归,唯独落月余晖摇动满树月影,牵动着那无着无落的离情。别离情意,缠绵悱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花兴叹,怜花自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两对照,情又苦极。不禁感叹:载不动许多愁。但只要想到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已胜却人间无数,何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若生离,更叹死别,生死情未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过了沧海与巫山,别处的山山水水又怎会再轻易入眼。纵然花丛,此后也只取次,半缘修道半缘君。十年生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以上诸多诗词实例不断验证了爱情是如何的让人不能自己。同时,爱情也是人们一直传唱与歌颂的主要对象,爱情以其纯洁而神圣的形象让诗人为之着迷,让世俗为之痴狂。诗人对爱情的讴歌不仅仅是诗意化的审美,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学者用他们的妙笔生花描绘着它,用他们的心灵感悟着它,用文字诠释着它。

中华词库上下五千年,情诗层出不穷,给人以无线遐想和美好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在读诗词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今人读诗,读爱情诗,更是与古人有不同的体验。但想要真正感悟古人对于爱情的诠释就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去看待不同时代的爱情诗。

在《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内容的诗,是《诗经》艺术长久中最高的作品。第一篇《关雎》中描绘的爱情,一开始就表达出明确的婚姻目的,负责任的爱情即“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一种理想婚姻——幸福美满。

从此,在诗词的爱情长河里,《古诗十九首》和谐婉转;乐府民歌语浅情长;唐代李白的爱情诗清新浏亮,刘禹锡的爱情诗缠绵忧伤,杜牧的爱情诗多情慷慨,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李商隐的爱情诗绵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薛涛的爱情诗万绪悲凉;宋代刘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悼亡词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李清照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与缠绵,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势;清代朱彝尊爱情诗词清新浑朴,苏曼殊的爱情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等等„„

曾经有幸去西安寒窑遗址公园游玩,略微欣赏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其中也有许多诸如上文所述的爱情诗词,进入其中后便被其中的两只凤凰相互缠绕的图案吸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其中的王宝钏更是孤守寒窑十八载而冰心不变,最终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继而情无终,此便是古典爱情诗词的绝妙之处。然古代爱情却一直以“好梦难圆”的悲剧式情节感动着万千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爱情诗,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惆怅与错失的世界,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民歌,处处可感那身受阻隔、爱而不得的懊恼,时时可见那不能忘却所爱,却又永远不能得其所爱的伤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人的心理与情感就是如此奇妙,当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当所爱的对象不在眼前,那种爱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爱情越是收到阻挠,就越能激起人们尽心竭力的追求。“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这种坚定不移的爱情理想,在古代爱情诗坛屡见不鲜,可以说这种爱而不得的幽怨情绪与好梦难圆的悲剧情节,早已成为流淌于古代爱情诗坛的一股暗流。

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生活中的一个悲剧,然而正是这种爱情生活中的不幸给了中国古代爱情诗词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不幸诗家幸。

我国古代爱情诗所反映出来的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虽然带有种种缺憾,但毕竟折射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仅此一点,我们就应当充分肯定爱情诗在我国古代诗坛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其内容风格与审美趣味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的文学家都留下了名篇。

先唐

《诗经•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男子对所思女子的无限倾慕。男子在床上翻来覆去,心绪澎湃,而随着想象,心中的感情愈发浓郁,更难入睡,最后梦见自己能够用琴瑟来取悦她甚至成家。短短几句,将痴情男子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展现了古代社会男性对爱情所怀有的真挚而纯朴的感情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则是对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描写,而结尾处的鸳鸯又增添了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减轻了悲剧色彩。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封建礼教)也有主人公自身原因(两人未能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的后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将二人之间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中焦仲卿摆脱了男尊女卑的观点,对刘兰芝的感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先唐时期的爱情诗歌语言一般较为朴素平实,较少使用华丽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内容上虽有相思,抛弃(《氓》),殉情等题材,但和后世诗歌比较,仍略显单薄。不过,这些诗歌给后世开创了爱情诗的先河,反映了先古时期人们的爱情生活,为爱情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这首脍炙人口的《望月怀远》激起了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一轮明月,两人共赏,可惜不在一地。此句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第二句则是移情于景,将相思的怨念发泄到漫漫长夜。出门望月,不觉身上早已被露水沾湿,好一个痴情人。尾联中,思念者寄希望于希望梦境,将月亮赠送远人。聊聊几句,勾勒出痴情人心中的思念和一往情深,语言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李商隐的名篇《无题》。难于相见,而相见时却又被离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而破败的春景又为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情景交融。颔联中“丝”与“思”谐音,作者用“蚕”和“蜡”代表自己,终其一身都只能苦苦追求,深深思念,却无法实现。两个意象都代表了作者愿意为爱情倾尽一生心血,用丝和光来诠释自己的关怀。颈联中作者想象对方的相思之苦,女子由于夜间思念而面容憔悴,鬓发脱落,夜晚却又止不住的思念。女子低吟时,凄切孤独,应该会觉察月光寒意。相见无望,作者寄希望于“青鸟”这个使者来传情达意。全诗富有意境,极具文学气息。作者将自己对佳人的强烈的感情融于诗中,在诗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希望和对难以相见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致死不渝的爱情。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这个时期诗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爱情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修辞,内容变得十分丰富,风格也多样化。语言上有平实朴素,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风格。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烘托,对比象征等为诗歌增色,而修辞也不局限于赋比兴,比喻,拟人,对偶等都自如运用于诗歌中。许多诗歌中,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未来的希冀,都寄托于梦等虚幻的事物上。内容有作者的所见,有作者的亲身感受,也有对典故的重新诠释,是爱情诗歌的高峰。

南北朝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用精致清新的语言描写了少女对郎君的深深思念。全诗用所思男子的角度来抒写少女的动作和情感。“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表现了少女的娇羞和她对郎君的期盼。“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少女寄希望于南风和幽梦,盼望与郎君相遇。无法相见,只能登高临远,望穿天际的少女形象在读者脑海中挥之不去。李煜的《菩萨蛮》则是洋溢着喜悦之情。“花明月暗笼轻雾”营造了幽静,美丽,朦胧却又略显热烈的气氛(花朵怒放),少女怀着激动热烈的心情去幽会。“见”,“颤”,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少女见到其他人的紧张和害怕。末尾“教君恣意怜”使少女和意中人相见时心中的激动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十分富有生活气息,是一种青稚的感情。

南北朝承接唐朝,继承了诗歌的衣钵,没有较大创新,也是词的萌芽,整体艺术风格以婉约为主。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这首《蝶恋花》最后一句广受赞誉,被王国维视为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开篇便刻画了在蒙蒙细雨中远望的登楼望远者的形象。后两句乐景写哀,在一望无垠的绿草和薄雾笼罩下的夕阳下,本应是欢声和笑语,但事实却是“无人会,登临意”。在他眼中,这一切都是“黯黯”的,无法缓解心中的苦闷。借酒浇愁愁更愁,却发现强颜欢笑只能加深自己心中的悲伤。最后一语点破那无尽的春愁原来是苦苦的相思,全词戛然而止,回味无穷。日渐消瘦,只为日思夜想的家人,“衣带渐宽”形象地描绘了痴情者的形象,对爱情一往情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开篇便给全词定下了凄清悲伤的基调。这一句既写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也写了九泉之下的妻子的感受。悲痛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却日益加深。妻子的坟墓千里之外,作者在她坟前和她交谈也是奢望,孤身一人,无人相伴(苏轼和妻子都如此)。即使能够相见,作者已经两鬓衰白,满面风尘,妻子可能已经不认识了。上阕用哀写哀,极力突出作者对妻子的念念不忘和现实中悲哀至极的感情。下阕虚写梦中之境,妻子正在镜子前面梳妆,和昨日一样。“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尽的语言积郁在胸口,化为滚滚的泪水,“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年年的祭日,又是断肠时。苏子将自己的一往情深倾注于这首词中,这份深情令人动容。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令苏子难以自拔,面对梦醒时刻,也这能无尽的哀叹。

另一位伟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结合自己的不幸经历,抒发了自己对赵明辰的无尽追忆和对亡国的无尽悲哀。“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声字仿佛那绵延不绝的思念忧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郁之情,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个鼎盛时期。采用更易抒情的长短句,词从艺术上更好的展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感情(富有音韵)。相比与诗歌,词的格式富于变化,所包含的情感更为隐晦,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动,爱情词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宋后

清代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辞•拟古决绝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既包含了对过去岁月的留恋,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幽怨。后两联化用白居易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典故来抒发自己被丈夫抛弃的的苦楚。

宋朝之后,爱情诗词的艺术成就不及唐宋,元曲较为通俗,而明清时期主要是小说。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大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真挚感情的向往,但封建社会礼教以及重男轻女思想还是造成了无数的爱情悲剧。在现在这个开明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和权力。这些爱情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来赏析中国的古典诗词,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从中汲取更多营养。

第三篇:古典爱情诗词论文

道是无情也多情

翻开一卷宋词,如打开千年前的纷纭的往事。许是萍水相逢,又或是命中注定,我且当做是一段与文字的际遇。它如一朵开在绝情谷的花,以绝色英姿吸引人们,让我们中了宋词的毒,其中情思,当真使人肝肠寸断,回味隽永。

盛夏时节,春光早已逝去,连一丝踪影也觅不见。可是连绵的青草,却没有过尽人间芳菲,铺撒在天涯各处,郁郁葱茏。每当我读这首苏轼的《蝶恋花》,脑中都会浮现出一幅清新动人的画。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庭院,这院门似乎终年落锁,墙上爬满绿藤,积累了经年的时光。她豆蔻年华,醉人风姿,无须轻妆,只是天然。她每日摇荡在秋千架上,风情而潇洒,全然听不见墙外熙熙攘攘的人流。她总是独自轻笑,却不知,那笑声已将墙外人惊扰。她累时,在亭内铺一张清香的草席,躺在上面,看风中飘扬的帐幔,为她独舞。她不知,她虽不见任何生人,她的芳魂却越过墙院,迷醉了赶路的行人。让墙外的行人,多情地止步,几乎忘记自己是个过客。甚至想要轻叩门扉,窥探院内的春光,和那倾城的佳人。 写惯了豪迈豁达之词的苏轼,也常有清丽婉约之作,这一首《蝶恋花》写得生动婉转,意趣盎然,有一种遮挡不住的活力和生趣。“花杏残红青杏小”,他起句伤春惜春,可刹那就超脱这景象,笔锋一转,让人看到燕子飞舞,绿水人家绕。柳絮迎风飘飞,欲觉留春不住,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让画面跳跃,仿佛眼前铺展了一片没有尽头的绿意。这就是东坡先生词风的魅力之处,姹紫嫣红的春光在赶往夏天的路上死亡,他没有一直感伤,而是用积极的心态接受季节更替,看到更加苍翠的风景。

绿水人家,高墙之内,有荡秋千的佳人,发出愉悦的笑声。那笑声,似黄鹂鸣叫一般婉转清脆,让墙外的行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可是只闻笑声,却觅不到佳人的芳踪。一堵院墙,挡住了所有的视线,可是却挡不住佳人的青春美丽。心灵的眼睛可以穿越院墙,看到佳人绝色的容颜,和她在秋千架上轻盈翩跹的姿态。可当他为这生动的情景而痴醉不已时,墙内的笑声却已经听不到了。佳人就这样抛洒欢笑之声,飘然而去。那秋千,在风中空空摇荡,而墙外的行人,空自多情。

每当读这首词,我就会想起那个影响苏轼一生的女人。他的结发之妻王弗,容貌美丽、知书达理,夫妻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是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王弗便病逝了,苏轼悲痛万分。他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更让人深刻的是,十年后,他为亡妻写的那首千古第一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然而,还有一个女子,她的名字,烙刻在我记忆深处。王朝云,苏轼的侍妾,他的红颜知己。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

我在想,朝云是在伤春,还是在感叹,苏轼如此豁达,是否在她离去之后,又会天涯海角觅知音。也许真的是宿命,这位小苏轼整整二十六岁的绝代红颜,竟然先他而去。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并且一直鳏居。也许是,垂暮之年的他,再也禁不起任何的生离死别了。苏轼将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了一对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

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佳人杳去,蜡炬成灰,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不禁想问,究竟是苏轼多情,还是这二位女子多情?这一切,似乎不重要,因为他们曾经相处过、拥有过。好过那墙内佳人,只给墙外行人,留下缥缈难捉的笑声。其实,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没有谁,可以陪伴谁走到人生的终点。

独自上路吧,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四篇:古典诗词里的爱情

《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陈艳芳

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舍, 不只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看她们的品德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外在美与内心善的结合, 因此,《诗经》爱情诗中纯洁善良的女性人物无形中带着宝贵的内在美。

(一)大胆、真挚、热情

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历代女性,《诗经》中的女性可谓是当之无愧。最原始的便是最天然的,诗经时代最接近原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具备着人类最原始的良好品质和美丽。在那个少有封建约束的时代,她们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下,随心随性地活着,思想甚是纯洁、真挚。面对爱情,《唐风·有杕之杜》中的少女呼出自己的渴望,不扭捏不羞涩。《卫风· 木瓜》中的少女面对馈赠的定情信物,更是当场回赠,并唱出“匪报也,永以为好。”的承诺,足以显示她的热情真挚的一面。

(二)善良、勤劳、贤惠

善良是最美的品质,温柔善良之于女性则更是美丽的。《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周身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诗经》开篇《关雎》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即具备这样善良的品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再有“淑”,善,好。可见诗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女子是一位内心纯洁善良的女性。《邶风· 静女》中活泼可爱的“静女”也同样善良,其情人歌唱她时称其为“静”。“静”,善也。这样可爱又善良的女子,男子怎么会不喜欢呢?勤劳,是上古社会对女性的基本要求,之前提到的《关雎》是君子追求采荇少女的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君子眼中劳动的少女不停歇地随着水流采集荇菜,正是其勤劳的表现。弃妇诗《氓》中的妇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夜操劳,努力劳作,任劳任怨,足见她的勤劳之处。《卷耳》中的妇女亦是在劳作时思念未归的丈夫。贤惠的女性亦可见于《鸡鸣》《君子于役》《谷风》等解说中。善良、勤劳、贤惠不仅仅是当时女性所具备的品德,亦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三)情感坚定、专一

通观《诗经》中的爱情诗,这群女性提到感情时多情意绵绵,深情坚定,令人敬佩。专一感情,是人之常情,专一中才会见真情。《王风· 大车》中的女子因某些原因暂时未能与情人在一起,她对着情人发誓“活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句话暗示大家,女子定要嫁给文中的男子,即使无法与情人在一起,女子也不会另嫁他人,可见文中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她们的形象犹如田野中的蒲公英,率性自然,敢爱敢恨,在文学的天空下绽放自己纯真个性,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范。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节选) 鄂川秀

一、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诗经》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时期, 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小农经济形式使人们仅仅局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中, 但男女在劳动和生活中, 平等友爱, 互信互助。/对爱、自由与正义的崇奉, 是一部《诗经》最为突出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 基调健康、积极, 带有强烈的个性自主意识, 主观抒情的作品占绝大多数。《静女》的女主人公活泼、诙谐, 设“小计”对心上人加以考验,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竟急得小伙子“搔首踟躇”, 这和李白《长干行》中那个“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的少妇简直是天壤之别。可以说, 《诗经》中的很多女性, 其思想是开放的, 其性格是泼辣的, 其行为是主动的。 如果说《诗经》中的女性是主动求爱、大胆开放的火红玫瑰, 那么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负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汉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男子已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耕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妇女由室外劳动逐渐转向室内劳动, 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了,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汉儒认为: “ 阳刚而阴柔, 乾健而坤顺,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 是人类不得不遵守的自然法则”, 妇女在被幽禁于闺阁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汉乐府民歌中, 女性的性格在长期受压迫中逐渐发生扭曲, 越来越趋于委曲求全, 象《上邪》中那样惊天地、泣

鬼神的女子形象实为屈指可数。低下的地位使她们泯灭了天性, 丧失了人格。“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 不论是《有所思》中初起果断、继而忧伤失望以致无奈的少妇, 还是《上邪》中惊世骇俗、气指天地的大胆女子, 抑或是《白头吟》中毅然决然、发誓“愿得一心人, 白头不相离”的女子,以及“举身赴清池”、以死抗拒封建家长制的刘兰芝, 都难逃弃妇的命运。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已使妇女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能在长期沉默中忍受痛苦的折磨。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节选) 谢柏梁

从悲剧的角度来看,《长恨歌》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事件冲突和情感冲突两方面。 „„

在情感冲突方面, 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开始, 皇帝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从此, 恩情常在而美人不再、风景尚在而物是人非,“未亡人”尚在而人鬼永隔, 都成为老皇帝情感冲突的诸多波澜。马嵬坡下的泥土不语, 皇宫中的池苑依旧, 太液宫如面的芙蓉, 未央宫如眉的柳叶, 一土一池, 一花一草, 哪一样不见证着妃子的娇态, 哪一样不伴随着昔日的合欢? 哪一处没有留下帝妃俩携手双行的足迹? 昔日的回眸一笑在哪里? 华清池凝脂娇飞在哪里? 春宵苦短日高起的酣睡不醒又在哪里? 承欢侍宴无闲暇的热闹繁华, 何处可以寻觅? 眼下, 只有寂寞相伴, 只有失眠长随;“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长夜既然如此落寞, 人间既然如此孤寂, 那就拜托道士神仙们到天上去寻找爱妃的魂魄去吧。

最为美妙的结局, 不仅在于找到了爱妃的下落,还获知其“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两地相思, 一样的孤寂, 从此便有了踏实些的牵挂。这一牵挂又以钿合金钗作为依托的信物, 寄寓着“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美好明天。

当然最为美妙的是爱情的永恒, 美好瞬间的定格, 幻化无穷的相伴相依, 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遗恨。“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浪漫主义的情感升华, 使得全诗的情感冲突, 有了绵延不断的高潮, 也具备了悲剧的崇高、圣洁和穿越时空的大美。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极写了命运对天子的挟持和凌逼。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朝歌暮舞中, 竟又把会跳胡旋舞的安禄山收为干儿, 且演出了一段洗儿会“私事”。此事终于引起了国舅杨国忠的警觉, 奏请皇帝遣派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当唐明皇与贵妃在长生殿乞巧盟誓, 两下里情浓意浓,“愿世世生生, 共为夫妇, 永不相离”之后, 于御花园中赏玩秋色之时, 渔阳鼙鼓却敲动起来, 惊破了皇帝与贵妃的美梦。他们亲手培植下的祸害根芽终于结下了恶果, 安禄山兵临城下, 唐明皇仓皇逃窜。马嵬坡前, 唐明皇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着妃子自缢以谢天下。事虽如此, 皇上却如何经受得了这生离死别的惨痛: 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 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 再不将曲弯弯远山眉儿画,乱松松鬓堆鸦。怎下的碜磕磕马蹄儿脸上踏, 则将细袅袅咽喉掐, 早把条长搀搀素白练安排下。他那里一身受死, 我痛煞煞独力难加! 大敌当前, 杨贵妃确实怨不得唐明皇的绝情。噩运临头, 唐天子的王位比皇妃的红颜贵重, 唐王朝的命运比长生殿的盟誓金贵。就国势言, 明皇无法挽救; 就军情论, 玄宗亦难于控制。杨李之间的爱情悲剧, 体现出现实的严酷性。国将不国, 君将不君,何暇去顾及帝妃间的儿女之情? 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之后, 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李杨爱情题材的代表作, 当然得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就写生死不渝的纯粹爱情而言, 洪昇作品的影响当然还要大得多。

一部《长生殿》, 大抵在“情”字上做文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爱, 固然因纵欲侈心而酿就了安史之乱的苦果, 引出了“呈侈心而穷人欲, 祸败随之”的山河易代和国破人亡的兴亡之感, 但剧本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下半部《长生殿》, 仍然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李杨情的变化和发展。从人鬼之恋到人仙相会,虽然处处不脱血泊离乱的阴影, 但也时时显出两情弥坚、哀感天宇的光彩。最后连神仙也为他们执着的情感所动, 使唐明皇和杨贵妃同赴忉利天宫。一点真情两心同, 死生幽明的界限都能于顷刻打破; 为爱情而生死相系, 最终获得了永不分离的权利, 这正是《长生殿》与《牡丹亭》异曲同工的地方。

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陈灿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记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的悲情故事。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自古以来, 有情人难成眷属。一曲曲爱情悲歌激荡人心, 感人肺腑。南宋时, 陆游与唐婉情投意合却好景不长, 劳燕分飞; 东晋时, 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有缘无分, 演绎了双双化蝶的悲歌; 汉末建安中, 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恩爱却不能长相守, 黄泉路上一起同归。历来人们都认为, 这些爱情悲剧的原因都在于封建礼教, 是罪恶的封建家长制破坏了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这种说法, 对于前两对, 笔者比较认同, 但若把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也仅仅归结于封建礼教, 似乎缺乏说服力。此外, 对于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 还有“门第说”、“无子说”、“情爱说”等观点。持“门第说”的人认为, 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 且“仕宦于台阁”, 有地位和身份, 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 与焦仲卿贵贱差距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主张“无子说”的人认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 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 断了宗族的“香火”。刘兰芝嫁到焦家, 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也就失去了在焦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被休, 也是名正言顺的。主张“情爱说”的人则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 出”的说法, 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 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 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

感、不满情绪。以上种种说法笔者还是不敢苟同。不可否认, 这些原因也都是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前提, 单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 这才是导致其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 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也恰恰在于此: 即刘兰芝的性格与行为所致。焦母为何执意要“遣”兰芝? 从诗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 那就是“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婆婆为何说她“无礼节”? 恐怕“自专由”就是其依据。诗中尽管刘兰芝也一再强调: “奉事循公母, 进止敢自专? ”“ 处处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然而, 她做事真的没有“自专由”或者说是“自任专”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开篇之处刘兰芝的自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从这段自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刘兰芝是满腹怨气。她自视才高, 心灵手巧, 却事事不顺心。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有二: 一是夫妻分离, 不能长相守; 二是辛勤劳作, 婆婆却不满意。由此可见, 婆媳间确实存在着矛盾, 但还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婆婆也没有说要休她。然而, 刘兰芝却忍受不了了: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她自作主张, 主动请“遣”。对于焦仲卿来说, 他可以理解妻子的苦衷, 但对于婆婆来说, 却是极大的羞辱: 自己还没说什么, 媳妇却要回娘家, 是媳妇不愿再跟她儿子过日子了。在她看来, 刘兰芝这样做, 简直是大逆不道!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 婆婆对于儿媳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说一不二的。对婆婆的话, 不管对错, 媳妇都要绝对服从, 这样方显家长的权威。而刘兰芝却不是一个能忍的人, 她不是那种“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人, 她骨子里有种叛逆的刚性, 正是这种刚性让婆婆大为不满。刘兰芝深深地爱着焦仲卿, 但因为婆母对自己不满, 于是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请“遣”, 这一举动的结果是彻底激怒了婆婆, 坚定了婆婆驱逐她的决心: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显然, 刘兰芝的这次“自专由”才是遭“遣”的导火线。主动请“遣”, 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一。再看刘兰芝回到娘家后的情况: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 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有人上门提亲, 对方条件相当不错, 母亲也满意。但刘兰芝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应允, 而是一心想着府吏, 想着二人之间的誓言、约定, 所以不嫁的态度很坚决: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婉言拒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二。

过了不久, 又有人来提亲。从文中可以推断, 兰芝起初并不同意。这时: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事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本不想嫁人, 当哥哥说出“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时, 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刘兰芝的灵魂, 那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 所以她“仰头”回答, 很快应允了: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 中道还家门。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从允婚的过程看, 兰芝确实受到了来自兄长的压力。但也并不像她对府吏所说的那样: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长, 以我应他人。其实, 嫁与不嫁, 还是她自个说了算。因为母亲始终顺着她的意思: 第一次回绝媒人时说: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第二次回绝媒人时, 态度更坚决, 话语更果断: 女子先有誓, 老姥岂敢言! 由此可见, 母亲并没逼她。再看兄长的一番话,虽有怨言、怒气, 但没有恶意, 他是为她的将来着想。刘兰芝自己也认为兄长说的有道理, “理实如兄言”。所以, 兄长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丑恶, 他虽然性格粗暴, 但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并没有逼着妹妹非嫁不可, 而只是在劝嫁, 只不过是态度强硬些罢了。其实, 刘兰芝答不答应这门婚事, 主要还是在自

己。在这种情况下, 她还是可以推托, 可以委曲求全的。但是, 在未与府吏沟通的情况下, 在府吏浑然不知的情况下, 在自尊心的强烈驱使下, 她作出了嫁人的决定。赌气允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三。

再看故事的高潮部分: 二人双双徇情。徇情的决定出自谁? 是焦仲卿还是刘兰芝? 看一看二人相见时的对话及死时的情形便可明白。相见时, 焦仲卿对刘兰芝说: 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焦仲卿说的“吾独向黄泉! ”显然是气话, 他并不是真想死, 只是在跟刘兰芝赌气。面对焦仲卿的冷嘲热讽, 刘兰芝因负言而羞愧难当, 在自尊心的驱使下, 她想一死了之, 她说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显然是发自内心, 她说得干脆, 态度坚决。自杀时, 刘兰芝是“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死时, 她毫不迟疑; 而焦仲卿则是“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其中“徘徊”二字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临死之时, 他内心极不平静, 还在犹豫不决。他并不是真心想死, 只是无奈。所以说, 二人殉情的决定也是刘兰芝最后作出的。面对兄长她曾说过: /处分随兄意, 那得自任专! 但结果又如何呢? 她并没有按兄长的意愿嫁人过日子, 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赴黄泉。由此可知, 果断徇情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四。

综上, 导致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封建礼教或其他因素, 而在于其本人刚强而自尊的性格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自专由”的举动。在诗中, 尽管作者也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 但在善良与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 这种刚性广泛地体现于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 与刚性紧密相连的是自尊, 二者结合, 便有了“自专由”的举动。而这种“自专由”既是造成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1.绝句——①五言绝句;②七言绝句 2.律诗——①五言律诗;②七言律诗;③排律

二、词

1.最初成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作“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盛行二衰。原本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2.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0字) ②按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刘永、李清照)

3.词牌——也称词调,指写词一句的乐谱,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数(散套) 2.戏剧——①杂剧;②传奇(已供演出的剧本)

▲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

▲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周初到春秋305篇诗歌,又被成为“诗三百”。汉代始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多用赋、比、兴收发,四言为主,重叠反复、现实主义。

▲战国

屈原(屈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开创楚辞新体诗,著有《离骚》(自述性质,古代最长抒情诗)。西汉刘向所编《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合称“风骚”,称为文学的代名词。

▲两汉

乐府民歌,又称“乐府诗”、“汉乐府”,是可以配乐的诗,叙事性强。乐府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音乐机关,负责作乐、训练演员、采集民歌。名篇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三国

三曹,建安风骨。

曹操(魏武帝),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曹丕(魏文帝),其《燕歌行》是中国最早的七言诗。

曹植(曹子建/陈王/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三曹中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作《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

▲晋代

陶渊明(陶潜/陶元亮/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性情孤傲,辞官归隐,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讴歌田园风光,对比仕途黑暗虚伪。代表作《桃花源记》、《归来去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南北朝

谢灵运[南朝],开创山水诗派。

乐府诗[北朝],《木兰辞》、《敕勒歌》、《折杨柳歌辞》。

▲初唐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杰: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著《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陈子昂,唐诗革新运动先驱,《登幽州台歌》被誉为“怀古诗绝唱”,哀而不伤。

▲盛唐

王维(王摩诘/王右丞),“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诗人兼画家,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合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

王昌龄(王少伯/王龙标),“边塞诗”代表之一,被誉为“七绝圣手”,擅长边塞诗、宫怨诗,代表作《出塞》、《从军行》。

高适(高达夫/高常侍),“边塞诗”代表之一,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岑嘉州),“边塞诗”代表之一,与高适合称“高岑”。 李白(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拾遗/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晚唐

韩愈(退之/韩吏部/韩文公/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合称“韩柳”,与孟郊合称“韩孟”。 孟郊(孟东野),苦吟诗人代表,擅长五言,多苦寒之音,与贾岛合称“郊寒岛瘦”,代表作《秋怀》、《贫女词》、《游子吟》。

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

刘禹锡(梦得/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

李贺(长吉),“诗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柳宗元(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作《捕蛇者说》、《三戒》(含《黔之驴》)、《永州八记》(含《小石潭记》)、《渔翁》、《江雪》。 杜牧(牧之/杜樊川),擅长七律七绝,散文化作赋,代表作《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

李商隐(义山/玉溪生/樊南生),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

▲五代

李煜(重光/李后主),南唐国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与其父李璟合刻《南唐二主词》,代表作《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

▲北宋

范仲淹(希文/范文正),豪放派,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苏幕遮》。

柳永(三变/耆卿/柳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大量创作慢词(长调),扩充词的体制容量,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结成《乐章集》。

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含《伶官传序》),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成《欧阳文公集》,其《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评价“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代表作《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

苏洵(明允/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代表作《嘉右集》(含《六国论》)。

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文人,开创豪放词派,旷达豪迈,能“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与韩愈合称“韩潮苏海”,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

苏辙(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南宋

李清照(易安居士),跨南北宋,宋代婉约派成就最高。代表作《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结为《漱玉词》。

陆游(务观/放翁),绍兴人,爱国志士,中年从军,宦海沉浮,85岁去世,留下9000多首诗,诗多爱国忧民,有杀敌报国,收复北方、统一祖国的信念。

辛弃疾(幼安/稼轩),与北宋苏轼合称“苏辛”,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结成《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履善/文山),民族英雄,状元宰相,宋末起兵抗元,被俘逼降,作《过零丁洋》。 姜夔(尧章/白石道人),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

▲元代

元诗初期,从南宋过来的刘辰翁、赵孟頫等崇唐而诗风清丽婉约,从金过来的元好问、刘因等学习苏轼而诗风古朴豪放。

元诗中期,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俱斯,号称“元代四大家”。这时出现了一批能运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著名的如贯云石、萨都剌等。

元诗末期,出现了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作品,代表诗人如朱德润、王冕等。

▲明代

明诗初期,诗坛代表诗人为宋濂、刘基、高启,他们由元人明,诗文兼擅,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明诗至明成祖永乐到明孝宗弘治时期,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代表的弘正体,他们提倡学习秦汉古文和汉魏盛唐诗歌,反对台阁诗。

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嘉靖体,吹嘘拟古诗风,认为诗自唐玄宗天宝后都不值一看。

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许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同时出现了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体,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但诗作又流于晦涩纤巧。

▲清代

清诗初期,诗坛出现两类诗人,一类原为明臣后仕清,如钱谦益和吴伟业;另一类甘为遗民,不肯仕清,如顾炎武、吴嘉纪等。

康熙年间,王士滇以倡导"神韵说"而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有特色,表现了一种清新蕴藉的风致。

之后,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倡导"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及诗风质朴泼辣的郑燮。论诗力主"肌理说"的翁方纲,诗作感伤动人的黄景仁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下一篇:执法知识培训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