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促传承——浅谈语文阅读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023-01-04

1 阅读可以促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成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后, 他们往往不仅能积极主动地猎取更多的知识, 还会产生一种表现欲。这时,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其中,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他们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到的各类优秀的文化材料, 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我采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和每周一的班会课, 让学生汇报阅读课内外书籍的内容或心得, 然后大家交流读书思想, 以阅读来促进他们的表达。如: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学会感恩, 我在教完《甜甜的泥土》一文后, 及时召开了“给妈妈一点爱”的读书交流会。因为学生和母亲有一份与生俱来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再加之平时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母爱的文章, 因此他们个个都有话说。有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的赞美之情, 有的谈了自己母亲一生的辛苦, 更多的学生是谈到了自己对母亲不够理解……学生饱含感情的表达过程, 不仅是情感的丰富过程,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2 阅读可以促自悟

我国古人崇尚“得意”、“会意”和“悟性”, 这是带有道家色彩的阅读观念。如果用现代心理学和接受理论来考察, 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崇尚读者人文性的理解, 而不囿于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和“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等观点, 还有“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等名言, 都是强调学生在阅读中, 能学会自主领悟, 自主创新。其实, 教师不需要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 也不要学生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 而是要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 让学生在自然过程中陶冶性情, 发展人文精神, 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增进才智, 开发创造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产生成功的经历和满足感, 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从而真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精神。

3 阅读可以促品味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都来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 因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达着生活的气息, 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 因此读后仔细品味, 一定令人回味无穷。

如, 学生通过阅读“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等脍炙人口的佳句, 不仅会情不自禁地去领略其中的意境美, 同时也能从不自觉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北朝民歌《木兰诗》一文中, 花木兰美貌如花、英姿飒爽、骁勇善战等特征, 也是学生所喜爱的。而木兰身上英勇无畏的胆识以及对父母的孝心等美德, 更应该是学生所欣赏的。阅读这些或含蓄或朴实, 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 无不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品味出一种感人肺腑、涤荡心灵的美。然而学生审美的过程, 正是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

4 阅读可以促实践

学生在阅读理论文化的时候, 往往有一种想将民族文化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欲望。然而, 这正是我们对学生学好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因为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和爱国主义行为。

教师可以努力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一名“语言医生”, 让他们在课堂外的广阔空间中, 得到广泛的实践。我经常鼓励学生对电视中的广告, 对繁华的街道旁、显眼的墙壁上、商店玻璃的橱窗上的错字、别字、语病等注意收集, 然后在班级进行集体讨论并纠正错误。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论发生在身边的事件, 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甚至了解世界,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以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我还经常带学生参观古文化胜地, 确立以“我们的文化之族”为活动的主题, 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魅力, 感受经典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的作用, 增强文化的积淀。我在引导学生阅读《巍巍中山陵》一文后, 便带领学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附近的烈士陵园。参观之后, 我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 然后在主题班会中进行讨论、交流。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 那些为了伟大的民族而进行长期浴血奋斗的中华儿女所谱写的光照千古的悲壮历史篇章, 便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 于是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便在不知不觉中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5 阅读可以促写作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要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 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些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再说当今处于信息时代, 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 因而就需要每天通过阅读, 获得大量的信息, 形成一种势能, 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 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如: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故事会》等杂志, 让他们订阅, 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 传播新信息, 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 每周必读“文学晚餐”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 将自己写的生活性较强的相关文章阅读给学生听。我既是用自己的写作行为来影响他们, 又是让他们知道作文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 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生活和人生, 以此促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坚持写作, 久而久之, 使学生感觉无论作文题目如何都有内容可写, 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从而避免了千人一面, 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来。然而学生写作的过程, 实际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过程, 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紧扣阅读教学这一环节, 以阅读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以及文化素养, 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课程, 它涵盖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 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课内外很多优秀作品的字里行间里, 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不仅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和圣者、智者对话, 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 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 而且能在整个语文学习中, 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民族传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下一篇:重油加氢技术在炼厂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