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声乐教学论文

2022-05-02

小编精心整理了《艺术歌曲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声乐教学是技术和艺术的整体结合的体现,在训练过程中有着一套逻辑系统。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版块,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艺术歌曲的结构特征,语言形态,训练要点,“关闭”技法训练,论述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歌曲声乐教学论文 篇1: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儒家流传至今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的古典诗艺术歌曲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与西方的艺术作曲技巧等进行结合的。中国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中国的浩浩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诗词与声乐教学的现状、方式、意义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声乐教学;实践

艺术歌曲最早是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时期所兴起的,不仅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作为基础,并且融入了作曲家高超的专业作曲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而在中国最为可以与此比拟的便是诗歌,我国千百年来所流传的古典诗词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来源。近代的几位著名而专业的作曲家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基础融入西方的作曲技巧,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声乐形式,不仅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对于声乐的练习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

(一)意境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站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以高超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青睐,而在文化的内涵上,又拥有极为独特的韵味受到世人的追捧。因此,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距今几千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以及《楚辞》到了汉代的乐府诗,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声八病”之说,再到宋代的词、元明时期的散曲无不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历史由来已久,并且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中国古典诗词用汉字为基础,融合了多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包罗万象的意境,尤其是在诗词的创作上,运用情景交融的形式,将诗词与景物联系在一起,实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而从我国的传统音乐上来看,旋律与标题对主题的叙述拥有非常独特的准确性。歌曲与诗词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艺术上的审美。对于古典诗词的艺术歌曲创作意境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运用声音旋律与伴奏表现出歌词中的感氛围。在歌曲当中,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音符的变化等,都与意境有关,都是为了衬托意境,衬托旋律的发展。

(二)行腔美

行腔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最为明显的差异之处。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以汉语为基础,注重字正腔圆的境界,而旋律是在声乐按照自调的规律而进行创作的,因此,在形式上更为重视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从而表现出歌曲与诗词的韵味。在诗词与歌曲的结合当中,注重从字调以及字的韵味出发来表现出一种优美唯美的旋律。

(三)精神美

中国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结合,不仅仅在于演唱方面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而且还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赋予了更高价值的层次。中国古典诗词艺术表现出了诗人以及作曲家的精神的结合,富含中国古典传统的文人意蕴,也有现代对于时代发展的感悟以及作曲家自身的艺术体验,因此,这是两种精神上的结合。我们在对古诗词进行理解的时候,以诗人当时的历史看法和时代处境为基础来进行分析,其次便是作曲家个人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思维来研究。无论是通过演唱古典诗词来陶冶情操,还是通过古典诗词来达到更加完美的人生观完善,这都属于传承古典诗词的意义,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声乐教学结合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网络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的声乐教学的理念也因为这些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转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其他各种文化的排挤正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将传播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中国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当中学习中国文化精神。在古典诗词歌曲中与声乐教学的结合是我们发展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及应用模式和方法,借助声乐教学的平台,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精华不断的传播出去。而到了新时代,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政策的鼓励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也逐渐普遍化。例如,各高校开展了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中国的近代音乐家也将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改变和完善纳入到音乐的教材当中,让学生可以多元化、多样化的吸收和学习中国传统诗词。

例如有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词全部编了进去,并且没有任何堆砌和凝重之感,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让更多的人学习和认识到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仅只是白纸黑字,而且可以通过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为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种新的视野。

不仅如此,声乐教学还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个人的修养,提醒新一代的青年人不断正视自己的行为举止,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由历史演变而来的时代表达,提升中国青年对民族的自豪感。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声乐教学的方法策略

在声乐教学当中,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采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只有合理正确的选择,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来进行声乐教学才能将声乐教学更有目的性的完成。中国古诗词歌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在声乐教学当中对于古诗词歌曲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因此,要促进学生了解这些歌曲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预习和落实,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得放心。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风格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梳理整个古诗詞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培养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的中国古典诗词知识。

而新时代对于声乐教学的要求进一步的提高,每个声乐教学的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声乐与时代的结合。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淀,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声乐技巧和演唱水平之外,还应该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及,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艺术歌曲当中的文化底蕴。声乐教学不仅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而且还应该重视对高端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邀请这方面有所造诣的名人名家来开展讲座或论坛,在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提升教师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挖掘更多的新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些培训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思考和研究。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声乐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1.由易到难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声乐教学的结合当中,应该注重由易到难的节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对古诗词的了解还较为稀薄,因此只有从简单的曲目开始,才不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红豆词》与《花非花》,他们都属于较为精炼的形式,再加上作者的情感较为单一,因此,学生在演的时候容易把握住这种情绪,一步到位,轻松的掌握作者的创作方式和目的。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对于那些韵律起伏不是特别大的歌曲,学生会更有信心的进行掌握。节奏简单,意境通俗易懂的歌曲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吸收。而这种由易到难的形式能让学生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声乐教学结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以后的歌唱奠定深厚的基础。

2.由浅入深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情境意境的表现,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挖掘古诗词当中的浓厚意境,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学习演唱的技巧。因此,由深入浅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诗词其中的意境意蕴,提高学生演唱的艺术氛围。例如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中,唱到“休惜余春!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时,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感受作者在休息的时候惋惜这不多的春日,想同春日一同沉浸在那一刹那,而春日却静悄悄的望着坐着不说话,于是作者把帘子卷起来,望向西面的山川,看到那边已经朦朦胧胧的下着雨,希望那些山川云雾能把春色留住。因此在演唱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先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在演唱的过程当中,通过对诗词情和景的掌握和了解,在作者创作的情感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理解,提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学生在演唱过程当中了解掌握作品意境,加入自己创作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唱法,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将自己理解的情感添加到歌曲演唱当中。

(二)选择适合的作品

1.呼吸训练

在声乐教学当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咬字和声音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呼吸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呼吸来调整咬字和进一步提高声音的技巧,才能进行更加完美的演唱。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的教学当中,应该要时刻注意帮助学生调整呼吸来加强咬字和声音技巧。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在什么时候应该断句、在什么时候应该换气、什么地方应该多换几次气、如何换气等问题。例如在演唱较为热情和轻快的歌曲时,呼吸应该轻快灵活;而在演唱抒情歌曲的时候,呼吸应该柔和平稳。呼吸不应该被看作是纯技术性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为了更好表现歌曲的一种艺术手段。倘若学生没办法一整句全部唱完,呼吸不够,可以进行断句的方式来进行演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保证充足的时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学生使用正确的换气方式,加强腰部的力量,不断的调整呼吸气息,保证气息的稳定和顺畅。

2.咬字训练

在声乐的教学当中,语言是一切歌曲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语言的发音以及咬字,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歌唱技巧。语言能够成非常优美的旋律,通过咬字和发音的形式,形成一种较为丰富的音乐形象,让听者能够将身心都放松到歌曲的演唱当中。在古诗词歌曲艺术的演唱当中,语言精炼而短小,一个字便拥有着无穷的意蕴和意境,因此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取吟唱的方式,在咬字的时候,每个字要适当延长,使声音变得清晰和圆润。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演唱者对于语言的直接准确表述,能够更好地传递古诗词当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只有准确的掌握和把握语言,才能够向观众传达更为准确和细腻的情感。不仅如此,在演唱过程当中,咬字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咬清字头与字尾。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红豆词》为例,它唱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在这首诗中,要多加注意句尾的韵味,并且在演唱过程当中要注重口型以及内在位置。而且要结合作者每一句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出不同的心态以及唱法。本歌曲通过五个部分来进行演唱,开头是直奔爱情的主题,因此咬字可以较轻,而第二和第三句咬字应该稍微注重一些,到了第四句节奏发生了变化,字词之间应该更为紧凑,情绪应该更为激动,将歌曲推向高潮,而第五句与第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首尾呼应,因此咬字也应该较轻,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3.因人而异选曲

中国的唱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每个唱法都有各自的講究。当今的中国唱法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三种形式。运用美声唱法的学生可以演唱《杏花天影》,这首歌需要非常充沛的气息和强弱力度的控制情感与音色,需要非常的流畅。而民族唱法注重字正腔圆,追求咬字清晰,韵律端正,民族唱法的学生适合《长相知》等类型的歌曲。而流行唱法强调一种乐感以及个人声音的个性和特色,因此,流行唱法的学生可以选择《菩萨蛮》来进行演唱,这首歌较为个性,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并且能够张扬学生的自然与个性,学生如果能够以舞蹈的动作进行配合,就能够达到一种丰富而独特的表演效果。

4.小组形式

声乐教学通常都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如果采用小组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的团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各方面知识的了解进行分配,在集合在一起小组进行陈述和讨论的时候,学生能够更加的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历史年代、创作背景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感悟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情感和意境,学生在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之后,对于艺术歌曲的演唱会更有感悟。

参考文献:

[1]李玉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戏剧之家.2021(06)

[2]程丽云.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J].黄河之声.2020(12)

[3]苏伟达.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10)

作者简介:姓名:宣崟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0.4,籍贯:安徽省天长市 工作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声乐教师 研究方向:美声 学历:硕士 职称:助讲 单位所在地:广东省江门市 邮编:529000。

作者:宣崟

艺术歌曲声乐教学论文 篇2:

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声乐教学是技术和艺术的整体结合的体现,在训练过程中有着一套逻辑系统。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版块,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艺术歌曲的结构特征,语言形态,训练要点,“关闭”技法训练,论述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声乐技法

艺术歌曲不是中国本土概念,它源自于欧洲,既有同一概念,欧洲各地区也有着自己的称呼。在德奥称为“Lied”,法国称为“chanson”,是18世纪至19世纪的一种抒情歌曲的总称,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欧洲之所以成为艺术歌曲的发源地,得益于欧洲诗歌艺术的高度发展。艺术歌曲是诗歌和音乐的统一体,前提是诗歌。德奥艺术歌曲数量众多,艺术水准高,正是得益于德奥诗人的创作,例如歌德、海涅、席勒等一大批浪漫主义诗人和作曲家,其中,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一生创作“Lied”600多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艺术歌曲继承欧洲艺术歌曲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人物及作品。

一、艺术歌曲的结构特点

其特点是诗歌与钢琴的结合,强调作品的旋律与钢琴之间的有机结合,歌词主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作曲技法复杂,钢琴伴奏地位重要。众所周知,声乐课堂的形式是钢琴伴奏和人声演唱的过程体现,强调歌词的内涵,通过歌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这些都与艺术歌曲的特征紧密贴切。从结构上看,艺术歌曲的篇幅往往不大,音域不宽,适合声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声乐教学中,往往需要细致听辨声音,体会各种身体感受,不适宜大型作品,所以艺术歌曲刚好可以胜任其需要,在规整的节奏,舒缓的旋律中感受人声的控制和音乐的美感。例如:意大利艺术歌曲《妮娜》、《在我的心里》、《我多么痛苦》等,这些是大多数声乐教师为初学者选择的作品,原因在于这类作品篇幅短小,音域不高,节奏规整,旋律优美,速度缓慢,学习起来使学生能有时间思考自己的声音是否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非常适合声乐初学者的教学使用。

二、艺术歌曲的语言形态

声乐演唱的核心是人声,人声的载体是语言,语言的训练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环节之一。艺术歌曲的歌词选用的是优美诗歌,诗歌的语言表达近似于歌唱,但又不是歌唱。笔者认为是诗是歌的前期,是准歌唱状态,很多声乐老师会让学生反复读歌词,作用就是读出语感,读出语言的歌唱性。词的结构是由字组成,字由音节构成,声乐技法训练中的元音训练,就是每个字的音节需要。现代声乐技法训练沿用的是意大利美声学派,使用a、e、i、o、u五个元音进行单元音或多元音的训练,要求的是声音和腔体的结合,发出明亮自然,符合自然审美需要的人声。我们在学习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词,找出作品中的元音,进行元音形态的发声训练,然后带回歌词中,在旋律中进行表达。例如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我亲爱的》,这首作品中的歌词“Caro mio ben,cre di mial men”,提炼词中元音为“a、o、i-o、e、i-a、e”,所以在设计发声练习时,就需要将这些元音形态设计进去,唱对了元音也就能唱对词,那么语言也就唱对了。

三、艺术歌曲在声乐训练中的要点

声乐训练中包含技法和作品两部分,从技法上看,主要要求喉咙稳定,气息流畅,腔体打开,面罩共鸣等,艺术歌曲的语言训练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黄自艺术歌曲是较为实用的,例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有鲜明的民族性又糅合了西方的调式特征。其歌词与旋律的匹配,就好像在诉说一个歌唱者内心的独白一样,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第一句“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附着的是三度上行后的级进下行音阶,搭配上一拍前附点节奏,使得如诉说一般亲近。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说”的过程中放下紧张的心态,训练克服紧张心理。后一句为这句歌词的重复,分别在小字二组的#c,和e上的两个字来训练关闭唱法与喉咙的打开程度。“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两个并行的乐句,在换声区e2的位置上严格的训练了关闭唱法。因为这个音高用中低声区的状态唱显然是很吃力的,用近似于叫喊的方式去歌唱显然也是不符合情绪的。所以学生只能够去选择使用关闭唱法去演唱这两个乐句。“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在“红”这个字上面有全曲的一个高音,小字二组的#g,是一个八度大跳的高音,伴随着它的出现,学生们用刚刚学习到的关闭技术是很难支持唱好这个音的,但是也必须坚持这个方向去练习,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躲高音的理由。更多的情况是只有音高没有音色,或者是唱的脸红脖子粗,或者是只有干瘪的音高甚至是经常的破音;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预见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老师的耐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舞台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要做好台上破音的心理准备,消除对破音的抵触情绪和紧张情绪,唱到后来,才能自然的歌唱。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多都是害怕高音而产生了闪躲的,害怕后撤的情况,不理智才出现的唱不好高音的情况的出现。

四、艺术歌曲在声乐“关闭”技法中的训练

“关闭”唱法是自卡鲁索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声乐基础技术。它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点掩盖,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复盖着高音一样。其最核心的理念是打开喉咙。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总会说一些学生们一时难以解释的名词,比如说声音靠后位置靠后,声音往下沉等。其实唱歌的本质是肺部通过挤压空气,使得空气冲击声带,使声带震动发声。只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喉管的肌肉群来调节我们的声音的音色与声带的使用。由于声带使附着生长在喉管上的惰性神经肌肉,我们不能够直接控制,只能够通过喉管肌肉群来通过调整。最重要的是打开喉咙唱歌,以开放的歌唱姿态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艺术歌曲在训练“关闭”技法中,有可取之处。例如,在《玫瑰三愿》的大跳音程的关闭训练基础上,学生粗略掌握了“关闭”唱法技巧的后,为了将歌曲演唱的更加细腻,技术技巧更加娴熟,所以通过这首歌曲进行训练更加细致的“关闭”技术。关闭技术不止应用于高音或者大跳音程上,我们听到的很多歌唱家的声音很稳定,老师们口中说的声音位置的统一,其实就是关闭技术的娴熟使用。《思乡》这首歌使用了很多的半音音程的旋律,对于演唱者的音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关闭技术又一次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然唱法的状态下,我们调整歌唱的音高是通过直接改变声带的震动频率,来控制声带震动发出的音高,这种方法优点是,见效快,简单易学。但是有一个重大的弊端,长时间歌唱之后,由于歌唱的时候,声带的全震动发声,使得声带肌肉容易快速疲劳,从而失去对声音的掌控力,容易出现音高不准、破音等情况。所以通过关闭技术,改变喉管的打开程度,从而改变声带的参与发声震动的长短,从而使得在不改变震动频率的情况下改变音高。这样的优点在于,音色统一,控制力精确,给声带喉管肌肉群带来的负担小,可延长演唱时间。所以在《思乡》这首歌曲中,可以细化训练关闭技术,使得粗略了解这个技术的学生得以深入训练了解,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在与意大艺术歌曲的比较上,这首作品能够将发声练习的“a ”“o”“i”“e”“u”音更好的带入,进行训练。意大利语,从语言分类上来说,属于拼音文字,其发声拼读规则为顺次拼读,与中文的声母韵母拼读的区别在于。其元音字母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其本身的读音,而不会出现中文拼音中的“ang”读成昂(音译)这种情况。而我们发声训练使又是在训练元音发声,所以就容易出现歌唱具体作品时不能将练声时的技术带入的问题了。这首作品,第一句“柳丝系绿”。下面将每一个字的音节分隔开来阐述:“柳”(liu)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其中声母“L”在清楚发声的前提下快速带过,不要在上面多做停留。韵母“iu”则类似于意大利语中的“O”的发音,我们则向其略作调整后发声即可。“丝”(si)辅音字母的发声原理同“柳”字一样。“i”这个元音字母在单独作为韵母发声时发“yi”,而和“s”组合在一起时则没有办法从发生训练中找到类似或者型近的元音了。此时我们只需要在“柳”的发生基础上,保持喉咙的打开,将门牙闭合,并且稍作调整即可完成这个字的发音。“系”(xi),此时的“i”可发其本身的音,汉语拼音与意大利语元音读音相同,正常发声即可。“绿”(lǖ),其中“ǖ”在汉语拼音中读“yú”,其发音介于意大利语的“u”和“i”之间,其声母我们在清楚发声的前提下快速带过,不要在上面多做停留,剩下的韵母就通过练习找到其发音就可以了。

五、结语

艺术歌曲是声乐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版块,能否唱好艺术歌曲,体现了歌者的专业素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艺术歌曲的教与学都值得认真对待。学好西方古典艺术歌曲,唱好中国艺术歌曲,才能在声乐艺术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尚家骧编译.《意大利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

[2]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管謹义编著.《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本文系2018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标号:CSQ18094

作者:杨国亮

艺术歌曲声乐教学论文 篇3:

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是伟大的诗词国度,诗词承载着内涵深厚的中国文化。“诗词中国”的亮相,就是希望用诗词来歌咏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诗词中国”不仅要让人们了解诗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让人们通过读诗来感悟中国文化的构成及其品质,体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中,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地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选择合适的作品,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能力

诗歌作为歌词的“祖先”,源头可追溯到《诗经》的产生。那时的诗歌与音乐就已经结合在一起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诗和歌唱就已经变得密不可分了,因此,唱是诗最基础的表现形式。词的产生因燕乐繁盛,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一代文学之盛。音乐语汇中每个字、每个音都是特意安排的并具有寓意。如为古代诗词谱曲的《大江东去》以及根据古诗风格创作的中国古典风格的艺术歌曲《长相知》《枫桥夜泊》等。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声乐教学训练与音乐会演唱的重要曲目。古诗词艺术歌曲能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学底蕴和音乐内涵丰富声乐教学,还有什么理由冷落它呢? 尤其是在当下以演唱外国作品为主的美声唱法中 ,中国作品的推行难度大,唱得好外国歌 ,唱不好中国歌 ,在这种形势 ,更应该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如果从声乐基础教学中就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系统的教学、演唱,了解和掌握中国语言的特点,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得以保存,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将走出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

一、通过古诗词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唐诗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高潮,是有唐一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唐诗的发展与繁荣,与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与发达,有着紧密的关联。唐代音乐史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时代音乐的整体转向,旧乐消亡,新乐代兴,经历了从六朝清商乐到新兴燕乐的转移。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新音乐。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多用于宴游。唐代公私宴集极盛,这些酒宴是诗人聚集的重要社交场合,不但是音乐表演的舞台,也是诗歌创作的温床。

在起源之初,中国诗歌就与音乐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具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它们的起源、发展、演进,都受到时代音乐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音乐是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与必要路径。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着丰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把它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曲目,不仅利于学生陶冶艺术情操,还能加强文化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 。

人要诗意地栖居,诗意的核心价值和美丽姿色在文化母体中浸润、孕育、生长。诗的诞生,实缘于生活中诗意的发现。“物之感人”而有“舞咏”矣。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意味着:具有诗意的外物才能感动人心,因栖居而有诗意,才能写出诗歌,而诗歌又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具诗意。可补充一句:“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敎何以骋其情。”人要诗意地栖居,构成了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形成了诗性的文化生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诗言志”的说法值得重新审视。诗首先是叙事。最早的素朴的诗歌已很难寻觅,通常歌谣的开篇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虽然简短,但仍然可以看出其叙事的特征。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最初的表现方式,此处论断可以稍微缓和一点,如抒情,是人类表现、摹写主体内在情感精神的手段。这样比较中和一点,可避免由对比叙事和抒情高下而带来的可能性的争议。当叙事时,人类不断认识客观世界;一旦对客观世界賦予个体情感并去表达时,抒情就出现了,以反映人類试图寻找精神世界与自身环境的沟通。

衡之心理学认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应该是从具体认识抽象、从具体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再去评价客观事物,而诗歌(歌谣)从叙事到抒情再到言志的过程正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

诗文化的阐释,不仅要注意诗的本义,还要注意诗的衍义。在写作方面,必然表现诗本义,即诗的本来意义;在阅读方面,通常又会出现诗衍义,衍义即诗的推演意义。对诗的文化内涵理解的不同往往是诗本义和诗衍义的不同。

诗歌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地理、交通、礼仪、婚姻、器物、音乐、绘画、书法、建筑、工艺、风俗、天文、宗教等。因此,中国诗歌文化史叙写可以是文化分类的结果。《文苑英华》所收诗歌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应教、省试、朝省、乐府、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酬和、寄赠、送行、留别、行迈、军旅、悲悼、居处、郊祀、花木、禽兽26类。这一分类也可以视为诗歌中文化事项的呈现。尚不能包括所有文化类项,只是在文化与诗歌联系的某一方面或角度而立题,目前涉及的有诗与玄学、诗与科举、诗与神话、诗与隐逸、诗与山水田园、诗与民族、诗与文馆、诗与战争、诗与游戏、诗与绘画、诗与书法、诗与锦帛、诗与女性、诗与礼俗、诗与外交、诗与航海、诗与数字,诗与饮食、诗与养生、诗与送别尚。可见,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诗与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

美国学者克罗伯说:“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诗歌只是作为具体的载体而承担着对人类行为的说明,也是人类行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得以阐释的文本。文化具有包容性,当诗歌成为其载体的一部分功能时,就会去表达文化意义,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等角度参加文化的建构与创造。也许人们认识事物会追求概念,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文化的构成。诗歌虽不指向概念,但以其形象直观,而能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更为人们认识中国文化的构成提供鲜的图景。

在写作或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融入选择联想,把当下的文化体认、精神生活融入古代诗歌中,实现意义重构和有可能的价值置换。不过,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能以失去传统为代价。相反,文化的母题总是在不断重现与强化,如故土故园、家国情怀、乡村归隐、民俗节庆,这些遥远的歌谣会永远回荡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上空。

面向普通大众及海外华人、中文爱好者传播中国经典文化,践行学者的社会职责,也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士提供参考。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文化表现的载体。以诗歌与文化作为宏观视野,展开具体而微的讨论,形成大视野、大背景下的小范畴、新角度,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合一。提倡深入浅出、明白晓畅、雅俗共赏、文采斐然的写作风格。强调著作要具有作者个性,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与接受程度。

中国诗歌讲究“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需要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去领悟言辞之外的含义。所谓“言不尽意”并不是说言辞能力拙钝不足以表达情感和意志,也不是说言辞受客观情况的限制而不能畅快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是说言辞有限而意义无穷。事实上,"言不尽意"在作者是有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读者则享有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发挥。言不尽意的效果宛如一幅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二、利用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有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具有一般歌曲的意义 ,还可以实现美育功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中感受美的熏陶 。

歌词就如同诗歌一样,能够将大自然中的一切用装饰性的语言表现出来,众多的词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和生花妙笔不断地描绘与讴歌,创作出许多不朽之作。歌曲的旋律只能给人一种朦胧的情绪和情感,如果仅仅是聆听乐曲的旋律,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捕捉到歌曲表达的情感。然而歌词却截然不同,它所表现的情绪和情感清晰明朗、准确逼真,易于被听众所理解。歌词的内容具体、生动,大都具有诗歌一般的语言风格。在中外的声乐作品当中,此类作品数量很多。例如莫扎特将歌德的诗谱成曲子,成了经典的艺术歌曲《紫罗兰》。歌词不仅具有诗歌的语言风格,还具有画的美妙意境。这种画面并不是眼睛直观看到的,是通过想象与联想产生的一种内心视觉。若是演唱者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在演唱的时候通常能产生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贝多芬曾说过,我创作时,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幅画面,我是按照画面创作音乐的。纵观所有歌曲的歌词,词作家几乎都是由景人画、由画抒情的。曲作家也是如此,由景入画、由画入乐、由乐抒情,这是歌曲创作的永恒规律。由此可见,歌唱表演就是把歌词可视性的画面(思想内容)转化为可闻性声音,从而使听众看清、听懂、理解,从而明确思想,感受情感的熏陶。

自古以来,诗画同源。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许多经典之作都呈现出一种画境,当人们进行吟唱的时候,这种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渭城曲》,描绘了知音好友离别时的殷殷嘱托,情景交融,音乐家将其谱成曲子后,取名《阳关三叠》,成为送别友人时的必唱曲目。

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山水田园、边塞题材诗在盛唐蔚为大观,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险怪异和通俗易懂两派分立。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写作田园山水诗的传统,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表现自己闲适隐逸的情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作反映边地生活的作品,描写边地战争,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因描写边地风光和异域风情,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一代文学之盛。婉约、豪放争奇斗艳。婉约和豪放是就宋词的主要风格而言的,也是大略的划分,因此婉约和豪放也是相对的。所谓婉约是指文辞的柔美简约。而豪放则是指风格豪迈、无所拘束。其抒情多慷慨激昂、乐观进取。最早提出词分豪放、婉约二体的是明人张誕,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后人则以此梳理宋词,纳入二体之中,遂有婉约、豪放二派。其实分宋词为二派,过于简单,但优点是能看出宋词的基本发展脉络。

现今所见的唐诗是以文本形态留存下来的,实际上,大量唐诗的创作都具有音乐背景,依存于一个更复杂的文化系统,是作为整个音乐文化活动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通过对唐诗与音乐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对唐诗这一精妙绝伦的高超艺术有一个更为透彻的理解。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中屈宋诸人之作,都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其中涉及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风尚习俗都打上楚文化的印记。《楚辞》中对文化事项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天问》一篇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提出173个问题。《招魂》中对建筑的描写:“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突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涉及建筑及其它环境。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辉煌的表现,也是反映文化的重要形式。唐诗名家辈出,文化内涵丰富。盛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阶段,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大家名家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境界雄阔、含蕴深厚、韵味无穷的“盛唐之音”。“诗仙”李白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被誉为唐诗史上的“双子星”。中唐是唐诗的中兴时期,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不仅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还追求诗风的浑厚奇险。白居易、元稹等人则发扬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内容,诗风通俗易懂。晚唐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期,但杜牧、李商隐诗歌自成一格,杜牧为晚唐七绝的圣手,李商隐则努力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诗风凄艳浑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当今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培养的年轻的作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其古典文学素养还是有待提高,希望他们能潜心于古典诗词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掌握扎实的作曲技术,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学养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余艳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唱特点:以20世纪40年代作品为例[J].文史博览,2009(1):27-28.

[2]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3):49-51.

[3]罗宪君,李滨荪,徐朗.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蒋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 唱的主要特点及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0:20.

作者简介:苏伟达(1988—),男,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硕士,助教,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声乐教学。

作者:苏伟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资源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论文

热门文章

艺术歌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