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末端到核心,港口转变为城市的交通系统重构规划研究——以深圳市大铲湾港区为例

2022-11-18

引言

大铲湾位于深圳西部,毗邻前海、宝安,现状是港口用地,由于半岛地形,它其实是城市的一个末端。2016年,市政府想把大铲湾四期打造成互联网产业聚集区,开发规模265万平米,2017年更是提出前海城市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大铲湾从城市的末端一跃成为中心的中心。但是现状的对外交通系统相当单薄,如何重构才能实现港口与城市核心区的连绵发展,是项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规划策略

1.1 强化用地、停车管控政策,从根源上减少内外部交通压力

港口转变为城市用地后,对用地开发规模进行有效管控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多前景下用地开发规模与重大交通基建的测试分析与协同应注意“软硬结合”。“硬”是一定要坚持合理的用地规模,要顶住压力提出用地的调整方向,提高职住平衡率,否则交通无法解决;“软”是为避免行政决策和技术分析矛盾激化,可在多前景下提出重大基建的布局方案,保证未来能够建设,通过时间、通过发展来软化矛盾。同时,采用以一体化停车管理为核心的交通需求调控政策,只提供适度的停车供给。

1.2 打造内外兼顾的交通系统,对外快速到发,对内慢速体验

首先增加对外客运通道,加强与相邻片区的衔接,并预留一定发展弹性,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并融入城市核心区;其次,强化与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衔接,打造高效畅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将港口转型发展纳入大湾区格局;第三是实现客货分离,统筹协调疏港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注重湾区城市景观品质;第四,构筑多层次轨道与公交服务系统,以人为本,打造公交和慢行优先的内部交通系统,同时引入高品质的智慧型交通方式。

2 大铲湾港区案例实践

2.1 融入城市核心区,“搭车”湾区重大交通基建

(1)道路系统——坚持通过“小动作”的主次干路形式连通周边核心区,再新增地下快速联络道,衔接区域高快速路。

大铲湾现状的交通组织是北进北出,但“单方向、单模式”的交通组织无法满足融入大前海的要求。首先,从区位、产业互动、交通均衡等角度出发,必须突破半岛地形限制,多方向建立与周边互联互通的交通格局。作为大铲湾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融入前海和宝安,以尺度相宜、强弱适当的设施连通周边,先形成一个整体。然后才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搭上湾区重大交通基建的便车,实现对外交通的快速到发。

(2)轨道系统——重点衔接高等级轨道线路,将港口转型发展纳入湾区格局之中。

在湾区背景下,应尽可能地快速衔接区域重大交通基建,以强化自身的区域辐射力。大铲湾轨道系统采用与道路系统同样的思路,一是站在整体最优的高度缓解城市新中心的居住配套问题,二是将经过大铲湾的轨道干线与穗莞深城际线、机场线衔接,而不是与普通干线,从而为大铲湾提供多层次的轨道交通服务,将大铲湾纳入湾区格局之中。

2.2 统筹协调港城关系,重点实现客货分离

国内很少有港口大规模就地转变为城市的先例,无论上海的洋山港、深圳的盐田港都配套大量后方陆域,都不会像大铲湾一样一边是城一边是港,港城矛盾非常突出!大铲湾作为前海城市新中心的组成部分,应避免货运交通对城区的干扰,因此交通系统在重构时必须实现客货分离。规划以“两个分离”的原则对疏港交通和城市交通进行重组。一是南山港和大铲港交通的相对分离,两股疏港交通先分离再汇合。二是实现大铲湾的客货分离。

2.3 构建适应未来发展方向的内部交通

结合大铲湾未来科技城一家企业主导的特点,在大铲湾根部规划一个换乘枢纽,采用P+R的方式来组织内外部交通。其次,引入未来交通方式,根据未来科技城的建筑特色,提出串联建筑二层平台的微运量系统以及地面无人驾驶巴士,以此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自由度。

2.4 在城市商务办公核心区做旅游交通

前海城市新中心规划提出“美丽前海·湾区水城”的发展目标,这对环前海湾的交通系统、生态景观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海按高标准建成后,深圳最美丽的天际线可以在大铲湾一览无余,从城市水系上看前海湾就是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西湖,规划实际是在城市核心区做旅游交通。为此,规划提出环前海湾的中运量、新增了水上客运交通方式等。同时为了实现环湾慢行的连通,在前海湾新增了两座以慢行为主的景观桥,除了交通功能以外,还拓展人活动的空间,通过观景平台的设置,让人慢下来,玩起来,强调了设施的生活功能。

3 结语

在港城边界不稳定、港城博弈还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实际无法准确拿捏交通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港口转型发展的重点更要放在动态匹配、做好通道的规划管控上,要按最不利的条件半固化对外交通设施。未来如出现新的变化,建设层面可在既有方案基础上适当做减法。此外,在提出对外布局方案的同时,各类设施也必须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充分进行方案落实和比选,这样才能做好规划管控。

摘要:最近几年港口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支撑湾区的互动发展、协同分工,部分港口也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基于以上背景,深圳市规划将大铲湾部分港口调整为城市发展用地,结合深圳前海城市新中心定位的提升,大铲湾的区位从城市末端一跃成为中心的中心,这对其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港口的区位及交通特征,提出融入城市核心区、“搭车”区域重大交通基建、构建适应未来发展方向的内部交通等策略,总结出一套湾区背景下港口转变为城市的交通规划方法。

关键词:由末端到核心,港口转变为城市,交通系统重构,大铲湾港区

参考文献

[1] 黄敏,徐忠平,张晓春,翟华联,林涛等.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实践[M].深圳: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210.

[2]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人民政府.2005.

[3] 张晓春,杨宇星,吕北岳,李桂波.大铲湾片区对外交通系统综合规划研究[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17.

[4] 林涛,杨宇星,吕北岳,李桂波.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综合发展规划——综合交通专题[R].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下一篇: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