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第一章

2022-07-11

第一篇:公共行政学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第一章(推荐)

第一章 基本概念、范畴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渐衍变而来的。

2.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党时,就在他们起草的第一个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中最先用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

3.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概念,并在俄共8大报告中提出“政治工作”。

4.(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并在俄共17大报告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

5.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概念。

6.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肯定并阐述了这一概念。 7.(单)思想二字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概念,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政治” 有多重含义: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

二是近代以来的政治。孙中山“管理众人之事”;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主要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0.“工作”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活动, 二是指思想政治管理的专业化活动。

0. 思想政治工作:

既是党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职业化社会实践活动, 又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规律的科学。

9.(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象: 一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三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10.(曾多选,不高频)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具体研究领域(5个):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应用理论研究; 三是思想政治发展史研究;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研究。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包括: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

实体范畴是指基础性和客观性范畴; 属性范畴是指特殊性和功能性范畴; 关系范畴是指相关性和综合性范畴。

关系范畴中的基本范畴有:七对,分别是物质与意识;思想与行为;政治与经济;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教育与管理。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工作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范畴。

11.(曾出,指出错误倾向、错误所在)*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2.(单选-某方面具体;多选-三方面)思想的层次:思想内部有严密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理层面,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 二是观念层面,包括利益观、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政治观、属于人的理性认识;

三是意识形态层面,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多)行为主要包括(语言、表情和动作)

20.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是:中层和核心层,尤其是核心层。 21.思想政治工作学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4.人的行为主要有两类: 一是本能行为;

二是自觉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觉行为。

15.(多)思想和行为的区别:

首先,思想是一种精神现象,行为是一种物质活动; 其次,思想是内在的,行为活动的过程是外在的; 思想和行为的联系:

一是,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 二是,行为反映思想,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三是,行为对思想有反作用,

一方面,行为对形成思想观念、巩固教育成果具有“养成作用”, 另一方面,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3.政治的概念:是泛指各种权利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与机制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24.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政治: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主要是观念性的政治。

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

首先,经济是基础 ,经济决定政治,即决定政治的产生、政治的性质、政治的变革。

其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促进作用) 二是,政治对经济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发挥阻碍作用。(阻碍作用)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客体是一般党员和群众。 客体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一是能动配合主题实施教育计划;

二是能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 三是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

四是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

16.(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思政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一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客体处于受动和服从地位;

二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主题发挥着传播作用,客体发挥着接受作用; 三是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主体的任务是传播,客体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讨论。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可以相互换位。

17.(多)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个体有三个特点: 一是个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属性)。 二是个体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发展)。 三是个体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

18.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说到底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

0.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管理有两个层次: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管理;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相结合。

0.【软】教育影响思想,不带强制性;管理规范行为,带有强制性。 【硬】教育重情理和说服;管理重制度和制约。

30.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教育需要管理来规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人们对制度管理产生认同。

第二章 理论基础、基本特征

19.(多)思想政治工作学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

20.(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政工作学的理论基础。

21.(单)精神的能动作用与“精神万能论”毫无共同之处。

22. (单,…的错误所在)

所谓“精神万能论”,是离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把精神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甚至可以脱离物质、代替物质的程度。这是一种(

主观唯心主义)

的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23 .

(单)

必须正确理解列宁关于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的真正含义。

列宁这个诊断是从

(取

得政权

和 保持政权)

这个根本问题上讲的。

24. (单) 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这就要求思

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如马 克思主义所说,思想教育如果离开了物质利益那就要出丑。思政工作学说中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及思想

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思想,都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工作原则

-

思想

(物质利益

原则)

25. 先进思想不能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为人民群众了解、掌握、接受。崇拜“自发论”,否

认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实际上就是否认和取消党的思政工作。

26. 思政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相互借鉴。

必须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精华。

所谓 “相关学科”

除宣传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之外,还包括西方的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学

和领导科学等。

(立场:我们反对将西方行为科学作为党的思政工作基础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汲取有益去除糟粕,

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行为学)

27. 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理论的关系

(重点把握)

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取代。

(多)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 不同点

1 性质不同。

2 内涵不同。

3 内容不同。

4 方式不同

(单)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

联系和共同点:

1 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是人)。

2 服务方向基本一致

(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建设服务)。

3 实现目的比较相近(都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企

业生产力服务)。

4 途径和方法基本相通。

5 内外环境基本相似。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

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见简答

2 )

28. (多)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

基本特征

1 党性特征

2 群众性特征(重点)

3 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 4 系统

性和综合性特征。

(单)

思想政治工作的

本质特征最突出

的一点,就是

(具有很强的 党性

原则)

首先

是思政工作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其次

是由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再次 是由组织属性决定的。

(单)

(重点把握 ,可能考原文或结合社会热点

)

思想政治工作的

群众性

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列宁-

“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列宁

- “凡有群众的地

方,不论工作多么艰苦,都应当系统地、不屈不挠地、坚忍不拔的、耐心地进行宣传和鼓动工作”。因 此,群众性就构成了思政工作这门科学的本质特征。(客体,对象是人)。

其次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队

伍来看,是由几百万政工干部和广大群众来做这项工作。(主体)

29. (单)

思政工作的群众性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第三章

基本规律、理论体系

30. (多)

思想政治工作学所要研究的

基本规律

主要有三个方面,即 1 关于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2 关于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31. (多 / 单)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

文化关系)

同时还包括

(伦理道德关系

人际关

系)

等。思想的实质,在于认识主客观世界,支配人的实践活动。

32. 思想的基本特性

1 稳定性,

2 可塑性,

3 时代性, 4 导向性,

5 传递性。

第二篇: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第一章思考题

1-3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只有一个线圈即可运行,为什么要用许多线圈串联组成?线圈越多越好吗?

【答】 由一个线圈提供的电压,波形不够平滑。用许多分布线圈串联构成电枢绕组,各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相互叠加,可以得到很平滑的电压波形。从电压波形的角度看,线圈越多越好,能够得到更平滑的波形。但线圈过多时,电枢开槽过多,齿壁过薄,齿部磁密过于饱和,所需励磁电动势过多。因此,从励磁角度看,线圈不是越多越好,受齿部磁密饱和的限制。

1-6 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吗?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吗?

【答】 是的,直流发电机中产生电磁转矩;直流电动机中产生感应电势。事实上,无论发电机、电动机,都有电磁转矩和感应电势。

1-9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置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是一回事吗?

【答】 在换向器上电刷正常应当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惟其如此,方可使得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之感应电势为零。而电刷放在换向器几何中性线上,意味着直接放在电枢几何中性线的导体上,省去换向器,习惯上称为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位置。在电枢表面上,相邻磁极之间中心线成为称为几何中性线。通过电枢表面磁场等于零处所连接的直线称为物理中性线。由于电枢反应产生的交轴电枢磁场与主磁场相互叠加,一般情况下,合成磁场的这种畸变使负载时物理中性线与几何中性线不重合,只有在空载时,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性线才重合,可见,物理中性线和几何中心线不是一回事。

1-13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功率还是机械功率?还称为什么功率?

【答】 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既是电功率,又是机械功率,还称转换功率。直流电机的电磁功率是电枢绕组的电功率,又是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的机械功率,意味着在电枢电路和机械系统之间发生机电能量转换,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机状态下,电枢绕组从电源吸收电磁功率,转换成电磁转矩对转子所做机械功率,通过转轴传递给机械负载。发电机状态下,电磁功率是原动机通过转轴传递给转子的机械功率,克服电磁转矩对转子的作用,转换成电枢绕组中的电功率,输出给电负载。

1-16 一台既有并励绕组、又有串励绕组的直流发电机,在恒速条件下,将它作为他励、并励、积复励时,比较电压调整率的大小。为什么励磁不同时,电压调整率也不同?

【答】一般来说,各种励磁方式下电压调整率大小关系为U并>U他>U积。原因:对他励发电机,由于电枢回路的电阻压降和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使感应电动势下降;对于并励发电机,除以上原因外,端电压下降会导致励磁电流变小,使感应电动势变小,从而引起端电压进一步下降,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比他励电动机大;而对积复励发电机,通常由于串励绕组的补偿作用,可使外特性保持为一水平线甚至可以外特性上翘,所以它的电压调整率可以更小。

1-17 正在运行中的并励直流电动机为什么不能断开励磁回路,断开励磁回路后磁通、电动势、电枢电流和转速将如何变化?起动时励磁回路断了线,会有什么后果?

【答】 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如励磁绕组被断开,则If0,

1 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EaIaRaEaCen,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此时,若负载为轻载,电磁转矩Te可以克服负载转矩,转子必须以极高的转速旋转,将产生“飞车”现象;若负载为重载,所产生的电磁转矩Te克服不了负载转矩,则电动机可能停机,Ea0,而IaURa,使电枢电流一直增大到起动电流Ist,引起绕组过热而将电机烧毁。这两种情况都是及其危险的。因此并励电动机正在运行中,励磁绕组绝对不能断开。若起动时励磁回路发生断线,则If0,同时转速n0,主磁通将迅速下降到剩磁磁通r,而UIaRa,TeCeIa,此时电枢要产生足够的电动势与电网电压U相平衡。情况与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在运行时励磁绕组被断开相似。

1-18 直流电动机可以采用那些方法来调速?采用这些方法时,机械特性有何变化?

RRaRaU11CD【答】 nUaIaUTTTeee22CeCeCeCTCe2CeKfIfCTCeK2IIIffff①改变励磁电流调速;②改变电枢电压调速;③改变串入电枢回路的电阻调速。机械特性的变化分别为:①截距变、斜率变;②截距变、斜率不变;③截距不变、斜率变。

1-22 并励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为什么会有拐点?是属于自励还是他励?如果不能建立端电压怎么办?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还是他励?

【答】 从空载开始,负载电阻RL降低,端流I增大,端压U下降,If下降。If降到一定值时,磁路进入低饱和态。此时若RL、U、If下降,较小的RL、If降速导致较大的Ea降速,进而导致较大的U降速,从而IURL不升反降。 于是外特性出现“拐弯”现象。 并励直流发电机属于自励。如果不能建立端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解决:①电机转子没有剩磁——充磁;②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的连接接反了——反接;③励磁支路的电阻大于临界电阻——减小励磁支路的电阻。并励直流电动机属于自励。

1-23 一台并励直流电动机在正转时为某一转速,如将它停车,仅改变励磁电流的方向后重

2 新起动运转,发现此时转速与原来不一样,是什么原因? 【答】 因为电机主磁路有剩磁,改变电流励磁方向后,一部分电流需克服原来的剩磁强度,导致气隙磁通变化,所以转速与原来不一样。

3

第三篇: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

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组织 传播沟通 公众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

个“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联系:A.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B.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也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区别 A.从主体上看,公关的主体是组织,人际的主体是个人。B.从对象上看,公关的主体是公众,人际的主体是私人关系对象。C.从内容上看,公关是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和公众事务;人际处理的完全是私人事务。D.从方式上看,公关强调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而人际则局限于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交流。

17、公关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联系:A.人群关系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关系同时也是公关的基础和重要内容。B.公关也要借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科学的处理公众关系。区别:A.公关不局限于组织的内部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而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B.公关除了要管理面对面的群体和个人关系,还要关注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重视其变化和趋势。(人群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公共关系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人际关系的管理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第四篇:第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一、危机的定义两方面定义:状态:赫尔曼认为危机就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应时间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基本特征:紧急、无序、失范、不确定性、危害性等事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备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和压力的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变化的高度不确定性、信息极不充分、应对时间紧迫及资源严重缺乏、事件相互影响及交叉、破坏性强等显著特点。罗森塔尔对危机的界定比较适合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国内危机管理学者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就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这里的“应对”是应对突然事件全过程的含义,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处置和事后的恢复与重建等一系列内容。

二、公共危机的含义

公共危机:对整个社会正常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损害,需要作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

指全社会共有的、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除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危害性等一般危机的特性之外,社会性和扩散性是公共危机独有的特征。

公共危机突出的是危机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深广。

三、危机的分类

1、 综合分类:从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及其应对能力综合分类

2、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主要分类 外交危机,军事危机,政治危机等。

3、原因分类:从危机事件产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自然危机: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 人为危机: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

4、结构分类:从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结构分类

结构良好: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一致

结构不良: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冲突

三、各种危机事件的关联

各类事件相互关联、影响和渗透,往往主要事件发生后会导致次生、衍生事件

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小的事件不断积累而导致的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四级响应机制

四、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程序化决策过程,早期的危机管理主要局限于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

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危机管理的理解有所不同。纵观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定义,大多主要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其争议比危机的定义要小得多。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角来看,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响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

五、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NGO(如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经济组织、公民个人等。

公共危机管理在内容上还应该包括平时政府要对公民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如在电视中开辟专门的频道或节目进行宣传,在网站中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进行若干相关应急演练,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讲座等措施。

六、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突发事件的含义仍然不一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使之统一化和规范化,该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四个特征:突发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立即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公共应对性。必须借助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突然事件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在法律上不包括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危亡的紧急状态、戒严状态,战争状态等内容。

应急管理主要是指突发事件的事前风险管理、事中紧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应对以及涵盖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管理。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管理

七、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拥有专业、高效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

2、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

3、建立强大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应对机制;

4、有效利用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

5、发挥现代传媒作用,缓解社会紧张状态;

6、发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7、培育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和抗危机能力;

8、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和深入危机理论研究

八、西方国家危机管理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常设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与系统

2、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3、注重公共危机预防

4、非常注重政府与社会层面的合作

5、注重最新科学技术的运用

九、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效率性

2、协同性

3、安全性

4、依法应对

5、科学性

6、适度性(存在事前不注意预防和事中反应过度并存的情况)

十、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公共危机的成因理论众多,这里主要介绍四个: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群体心理狂热理论,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风险

社会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灾难性社会。

2、社会冲突理论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 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不平等的社会系统使得下层民众怀疑资源、权力分配的合法性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对立的阶级之间为取消与保存这种状况的利益争夺形成冲突与危机。

3、群体心理狂热理论群体心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愚蠢思想可以互相强化,而且疯狂的程度越激烈,屈从于疯狂的智力级别越高。

4、人的需求与满足的差距导致挫折-导致危机

①期望理论

期望增长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②障碍理论

发展出现中断与衰退的障碍,但期望依然以中断与衰退之前的速度增长,产生挫折感③相对剥夺理论

条件改善慢的人对某些条件改善速度快的人不服气 ,产生挫折感。如仇富心理④地位不协调理论

既无财富又没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没有任何变化

5、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亨廷顿: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而且,无论从静态的角度,还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衡量,向现代化进展的速度越快,政治**越严重。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

1、组织保证

2、整合社会资源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明确指挥关系 划分职责、高规格、有权威、纵向和横向关系

2、明确管理流程 设定程序

3、明确管理责任

组织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行动整合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含:

1、组织结构

2、职责分工

3、运行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

2、权责明确、依法行政、3指挥统

一、运转协调

4、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趋势

1、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的危机管理工作

2、危机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辅助决策

3、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

4、地方政府为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危机管理任务强调多方协作。社区、公民团体志愿者组织

5、强调全过程的危机管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

6、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实施标准化的危机管理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2003之前:分散管理,各负其责,临时成立指挥部或领导小组,靠经验,缺乏科学性;民间残余力量不足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

1、党和政府主导

2、发挥专家作用,提供智力支持

3、社会协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部门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对于新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存在指责交叉和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理顺,责任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民间组织体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发挥不够;专家咨询作用发挥不够和咨询组织不健全。也有其他方面突出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①法制仍不健全,内容过于追求原则和概括,缺乏明确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②有些公共危机管理还缺乏法律规定,有的只是停留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层面上,权威性与效力都很低;③有法不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联动体制不通畅。

3、综合协调能力方面,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应急办: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级别低,权威性不强。

4、在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管理参与方面,公共危机管理利害相关者参与不足,低效。

5、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公众

第五篇:公共关系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5分)

察看答案

1、 "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______ 和______ 。

答案:主体 客体

2、 ______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答案:双向传播与沟通

3、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______ 和______ 。

答案:经营观念 管理哲学

4、 公共关系活动是否自觉、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没有自觉的______ 和科学的______ 作指导。

答案:公关意识 公关理论

传播观念表现为强烈的传播欲望,自觉地利用一切传播的时机去______ 、______ 和

5、

______ 。

答案:影响公众 引导公众 争取公众

6、 公共关系活动的功能不仅在与______ ,而且还在于______。

答案:协调和改善关系 影响和完善舆论

7、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经过传播沟通活动 ______、______ 的过程。

答案:联系 交流

公共关系的手段和方式包括各种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的形式,包括各

8、

种______ 、______ 、______ 的方法,包括各种______、______ 、______ 的技术。

答案: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公众传播 大众传播

言语沟通 文字沟通 非语文沟通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实象媒介

9、 公共关系特指______ 与______ 之间的传播沟通。

答案:组织 公众

10、 公共关系状态既是______ 的基础,也是______ 的结果。

答案:开展公关活动 公关活动形成

公共关系主要是对组织的______ 和______ 的一种经营和管理,要追求______ 和

11、

______ 的统一,______ 和______ 的统一。

答案:无形资产 财富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组织利益 公众利益

"双向沟通与传播"只有表现在组织和公众之间,只有与______ 、______ 、"公关观念"

12、相联系,与 "关系"、

"舆论"、______ 相联系,才能完整地界定它在"公共关系"概念中的涵义。

答案:公关状态 公关实务 形象

13、 "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从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______ 的角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信息传播沟通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14/0%

1、 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经济行为的产物。 错误

2、 公共关系与其它性质的社会关系是相同的。 错误

3、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经营管理职能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并无不同之处。 错误

4、 现代经营管理学是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察看答案 错

5、 公共关系等同于具体的经济效益。 错误

6、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个人。 错误

7、 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对象、客体,是被动的、顺从的。 错误

8、 建立和完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实质性内容。 错误

9、 公共关系就是一般的社会关系。 错误

10、 公共关系状态只是开展公关活动的基础。 错误

11、 公共关系包括时装设计、美容设计等具体的"形象塑造"学问或行业。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12、 公共关系与生产行为与职能、人事行为与职能是一样的。 错误

正确 错误

13、 公共关系与广告、新闻、外交等活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正确

正确 错误

14、 "公众舆论"和"公众关系"基本是等价底,是同一事物的的不同说法。 正确

正确 错误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10/0%

察看答案 错

1、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

) 误

2、" 双向传播与沟通"是公共关系的( 误 A、沟通

B、联系

C、交往

D、无 A

)。

A、特点

B、一般属性

C、本质属性

D、总体特性 C

3、公 共关系的主体是( 误

)。

A、个人 B、团体

C、集体 D、组织 D

4、公共关系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是 ( 误

)。

A、组织·公众·传播

B、关系·舆论·形象

C、双向传播与沟通

D、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C

5、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受控制的 (

) 误

A、秩序 C B、状态

C、过程

D、结果

6、现代 "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信息的(

) 误 A、单向交流 B B、双向交流

C、沟通

D、交往

7、公共关系是组织的(

)产物。 误 A、行政行为

C B、政治行为

C、传播沟通行为

D、经济行为

8、"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和沟通"就是公共关系学的(

误 A、主要内容 C B、方法论

C、研究对象

D、根本目的

)错

9、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是特指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 ( )问题。 误 A、沟通与被沟通 C B、反馈

C、传播沟通

D、交往

10、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和接受法律约束,是公共关系能够正确地发挥作用的 ( 误

A、基础

D B、结果

C、原因

D、前提

)

四、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11/0%

察看答案 错

1、公 共关系的经营管理对象和内容是( )。 误 A、公众关系 A B、公众场合 C

C、公众舆论 D、公众范围 E、公众意志

2、公 共关系学具有较强的( )。 误 A、操作性 A B、传统性

C

C、应用性 D、价值性 E、控制性

3、公 共关系学就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 误 A、行为 A B、规范 C E C、规律 D、秩序 E、方法

4、公 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误 A、组织 A B、环境 C D C、公众 D、媒介 E、行为 )。 错

5、 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是( )。 误

A、组织 A B B、公众 D

C、群众 D、传播 E、结构

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包括( )。 错

6、 误 B C

C、社会关系状态 D、公众发展状态 E、人际关系状态

公共关系状态作为一个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公众环境的情形和状况,它是错

7、

( )。

A、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

B E B、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C、引导组织行为的一种准则和价值观 D、组织的经营管理职能

E、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实际形成的结果

8、

公共关系是( )。

A、一种组织的活动与职能

A B C D E B、从属于组织总目标的

C、组织整体功能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D、组织职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A、社会阶层状态 B、公众舆论状态 E、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受控制的过程

公共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主要特征是( )。 错

9、 误 D E

C、特指个人与个人、社会与个人间的关系 D、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E、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 )。 错

10、 误 A B

C、公众意识 D、公众行为 E、公众形象

11、 "双向传播与沟通"是(

)。 误 A B C D E A、公众关系 B、公众舆论 A、特指传播与沟通

B、特指组织、公众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A、联结组织与公众的纽带

B、塑造组织形象的过程

C、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理论的精髓 D、形成公众关系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前提 E、公共关系的一般概念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人群关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如何理解"双向传播与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关沟通心得体会下一篇:工会财务制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