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外部因素分析

2022-07-24

第一篇:内部外部因素分析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员工“外部招聘”与“内部选拔”优劣分析

人力资源主管的一项日常工作是填补某些职位的空缺。这不外乎两种方式,即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前者有助于维持现有的强势组织文化,后者则利于改善或重塑现有的弱势组织文化。

内部选拔

内部选拔就是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人才来补充空缺或新增的职位。其优势在于:第一,从选拔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来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不存在“逆向选择”(员工为了入选而夸大长处,弱化缺点)问题,甚至“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内部员工的历史资料有案可查,管理者对其工作态度、素质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从企业文化角度来分析,员工与企业在同一个目标基础上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任感和创造力,体现了企业员工和企业的集体责任及整体关系。员工在组织中工作过较长一段时间,已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视企业为他们的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而对组织的忠诚度较高。

第三,从组织的运行效率来看,现有的员工更容易接受指挥和领导,易于沟通和协调,易于消除边际摩擦,易于贯彻执行方针决策,易于发挥组织效能。

第四,从激励方面来分析,内部选拔能够给员工提供一系列晋升机会,使员工的成长与组织的成长同步,容易鼓舞员工士气,形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气氛,达成美好的远景。

但是,内部选拔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内部员工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有胜有败,可能影响组织的内部团结;组织内的“近亲繁殖”“团体思维”“长官意志”现象,可能不利于个体创新;内部选拔可能因领导好恶而导致优秀人才外流或被埋没;也可能出现“裙带关系”,滋生组织中的“小帮派”“小团体”,削弱组织效能。

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则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德才兼备的能人加盟进来。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新员工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外募优秀的技术人才、营销专家和管理专家,他们将带给组织“技术知识”“客户群体”和“管理技能”,往往都是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学到的巨大财富。

第二,外聘人才可以在无形当中给组织原有员工施加压力,形成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从而产生“鲶鱼效应”,通过标杆学习而共同进步,或者说是“引进一匹狼,激活一群羊,带出一群狼”。

第三,外部挑选的余地很大,能招聘到许多优秀人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还可以节省大量内部培养和培训的费用。并促进社会化的合理人才流动,加速全国性的人才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

第四,外部招募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企业可以借此树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良好形象。

外部招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筛选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出现“逆向选择”;外募员工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进行培训和定位;可能挫伤有上进心、有事业心的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或者引发内外部人才之间的冲突;“外部人员”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无法融入企业文化潮流之中;可能使企业沦为外聘员工的“中转站”;等等。

其实,这两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采取哪种方式,是自家兄弟最可靠,还是外来和尚好念经,要视具体的选聘目的和环境条件来定。

第三篇:请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有哪些怎么样认识企业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1.人口统计因素: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教育状况、收入水平和民族。

2.经济环境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 (生产)、国民生产总值GNP (收入)、可支配收入。

3.竞争环境因素:产品形式竞争品牌

品类竞争产品或服务

属类竞争可替代品

预算竞争争夺可支配部分

4.政治法律因素:去适应

5.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

6.科技因素

这些因素多半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1.市场:存在需求的人或企业

购买力

购买行为

2.供应商

3.营销中间机构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财务:负债系数、偿债能力、利润率、股东投资回报率、融资能力

2.人员:管理经验和专门知识、教育和培训水平、人员流动率、动机和态度、人员技能、创造性和企业家资质、管理层和工会的关系、领导技能

3.研究、开发及设计:预算、创新的成功、新产品创意率、设计的专门知识、技术的专门知识

4.工程和生产: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序、工厂厂龄和特征、灵活性、生产的单位成本、采购和供应

5.营销:市场份额和地位、品牌名称、市场研究和信息系统、营销组合要素、预测和计划系统、客户导向与员工态度、企业形象

第四篇: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模式只能做到有限理性,从而使其职业判断可能存在一些偏误。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准确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为企业增加价值。【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对策【作者简介】彭兰香,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和会计理论。内部审计随着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职业判断,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事项的结论、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决定是否公允,并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主观因素1.内部审计人员的性格差异。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可以表征个体思维判断方面的差异。心理学上的机能类型派分类法根据智力、意志、情感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结构中的比例优势,把人的性格对应地区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属于理智型性格的人,通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属于意志型性格的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和较强的自制能力;属于情绪型性格的人,行动容易受情绪的左右。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前两种人往往能对事物有清醒的认识且不受外界的干扰,一般容易做出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而情绪型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容易感情用事,很有可能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与业务能力差异。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涉及组织的财务系统,还会涉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审计职业判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内部审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具备相关的税收、金融、管理学等业务知识,熟悉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从而对组织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系统等做出恰当的评价。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度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则其职业判断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偏误。此外,在职业判断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需将知识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借助于这些知识将审计对象运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并最终对审计对象形成判断。由此可见,掌握前沿知识是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前提之一,而将掌握的知识融入审计环境的业务能力是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审计对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正确取舍与排序,才能形成合理而又科学的判断结论。 3.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差异。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是进行恰当职业判断的宝贵财富,既可以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使职业判断质量得到合理的保证。因此,具有丰富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与新手之间常常由于经验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一般而言,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判断偏误要比新手的概率低。初次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则可以迅速排除干扰信息,准确地做出专业判断。当然,如果机械地照搬经验,形成“经验主义”,漠视新环境下新任务的特征,或者对以前审计过的某些环节形成“偏见”,则“经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审计职业判断偏误。 4.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差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活动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秉持应有的职业审慎,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遗漏、消极怠工、浪费、效率低下和利益冲突等情况。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判断能力低,主要是自身对审计工作缺乏热情,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与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文/ 彭兰香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Nov.2009Gen.469No.21 2009年11月总第469期第21期·115 · 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在合理的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实工作,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存在的问题,但在有限理性之外,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主观上不够努力、工作不够勤勉,因疏懒而漏掉重要线索,由此而产生判断偏误是完全可能的,这应该引起重视。

(二)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客观因素1.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待加强。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但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更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强弱取决于内部审计模式,各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部门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的权限越大,其独立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则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独立程度。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受自身利益、人际关系和威迫利诱等影响,较难保持应有的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客观、公正。 2.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不健全。考核是强化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监控应对机制的重要措施,既是对内部审计人员行为规范的约束,也是对其合理、慎重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一种激励手段。一般而言,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绩效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有的组织没有建立这些制度,考核标准根本无据可依;有的组织建立起来的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有良好的制度但管理力度不强,重形式,轻落实。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行为不规范,出现审计职业判断偏误甚至审计失败,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致使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 3.内部审计准则缺乏可操作性。从理论上讲,任何审计职业判断都需要一个确定其取向的标准。内部审计准则作为实施审计工作的指南,虽具有权威性,但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并未做出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而且,准则就职业判断中最关键的问题,即如何认定审计职业判断的合理性,以及以什么作为评价审计职业判断质量高低的标准也始终未能给出具体的操作规范。事实上,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标准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有些问题的判断标准本身不明确、不清晰,只有定性的约束,没有定量的具体要求;有些问题则根本就没有判断标准,这在客观上职业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此外,随着新的经济业务的出现,在内部审计实践操作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准则中尚未涉及的问题,更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准则的精神自行判断与选择。

二、改善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建议笔者认为,审计职业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控制并消除它,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其加以控制,尽可能地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以减少其对审计信息有效利用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给审计结论、审计成果利用所造成的影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偏误。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招聘和鼓励员工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扩大内部审计队伍中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人员的比重;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要有大局观,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出色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对整个企业的价值体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要积极参与和了解组织各项经营业务,关注管理层做出的重要决定,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要具备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如应具备审计会计及相关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四是要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培训,及时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以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2.运用集体判断手段,改进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集体判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某种集合体做出的选择、断定等行为。受制于知识结构、性格特征和经验水平等因素,单个内部审计人员的判断一般仅能从某一或少数几个方面认识审计职业判断的对象。相比于单个判断,判断集体可以将每位判断主体从不同角度获取的信息汇聚起来,得到个人无可比拟的丰富信息,使内部审计职业判断建立在准确而又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因此,集体判断能够避免个人判断可能出现的主观片面性,有助于判断集体拥有更多的判断信息,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结论的可接受性。但由于集体判断决策的关键在于判断集体中的每一个决策者不受他人的影响,各自独立地·116 · 做出选择和判断。因此,应该给予每位参与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判断环境和宽松的氛围,避免各种可能对其判断施加干涉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判断能力,提高集体判断质量。 3.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确保审计职业判断公正有效。调整理顺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提高职业判断质量,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有两种相对合理的选择: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二是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监事会负责。鉴于董事会中的一些董事可能由经理层兼任,在涉及重大事项和经营决策时,董事会反而受经理层操控;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对董事会的管理活动和决策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又一次被质疑。笔者认为,由于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受制于董事会或经理层,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充分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地进行职业判断和判断结果的公正、客观,保证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各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应有的重视、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4.完善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增强质量意识。在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体系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能够操作执行的办法。①应考虑的因素。首先,对考核指标的综合性程度进行全面审查。内部审计的作用包括确认和咨询两方面,而现行的考核指标多偏重于对确认职能的考查,对咨询职能的考核不足,甚至完全忽视,这不利于体现内部审计在为组织提高运作效率、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其次,考核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其工作重心要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转换,而非一成不变,即考核指标体系要能及时反映内部审计部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重心定位。再次,考核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内部审计项目的种类繁多,不同项目有不同特点,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因地制宜,依据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②制定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的办法。要科学地考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就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审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应由很多具体指标构成,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在考核审计职业判断质量时,须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运用以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③具体考核程序。一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业务素质、知识经验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果、工作态度等,拟定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完善绩效考评反馈和申诉、审查机制。为了保证绩效考评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考评结果的公正、公平、公开,还要建立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畅通的交流渠道。被考核者对考核成绩有异议的,可以提交书面报告,绩效考评部门指定专人进行调查。三是建立贯穿于内部审计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内部审计复核,一直到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明确责任,把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 5.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依法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法律法规能为审计职业判断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依据与标准越完善、越统一,就越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行为的指南与依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保证。制定高水准的内部审计准则,可以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工作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是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保证。除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与指导力量之外,为使内部审计有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和规范,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体的内部审计业务操作手册和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政策、程序,努力使内部审计工作项项有标准,步步有规范,这样才能统一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保证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参考文献[1]Gibbins,M.andEmby,K.EvidenceontheNatureofProfessionalJudgmentinPublicAccounting[J].Auditing ResearchSymposium,1984,(2):56-69. [2]阿立森·萨特克利夫,保罗-埃米尔·罗伊.审计中的职业判断[M].王富利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张继勋,付宏琳.经验、任务性质与审计职业判断质量[J].审计研究,2008,(3):70-75. [4]齐兴利,袁新.由“有限理性”理论透视审计专业判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5-8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研究

冯 长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4期)

【摘要】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因素的制约。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村镇银行信用认可度较低、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我们应当从政策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约因素 改善 对策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发布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宣传,提高自身公信度。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将村镇银行的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以及开展的主要业务介绍给广大农民。村镇银行还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村腹地的地域优势,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农村的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体活动比如庙会提供赞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度,随着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广大农民逐步熟悉其性质和业务后,就会打消顾虑。这势必会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储蓄能力,不断地增加存款。

政府明确定位,减少行政干预。政府要不断推进农村的金融市场化建设,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规范行政行为;要正确落实各项地方政策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的金融市场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要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不断扶持金融产业,处理好村镇银行、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利益关系,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减少破坏金融生态行为;要建立起包括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公安、财政、检察、法院和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在内的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要坚持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机制上逐步改善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环境。努力减少和杜绝政府的拉配郎行为,以负责任的态度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融资需求,做到支持发展但不干预具体业务,努力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 抓紧完善农村新型社会信用制度,加紧信用体系的建设。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在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地方投融资软环境、提高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抓紧建立面向农村的、为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其次要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为农民办理农村集体土地、农民住房抵押的贷款业务服务机构;要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成立和开发专门面向农村的保险业务。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农民成立互相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鼓励农民自由结对,相互提供担保;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城市商业担保机构到农村为农民和中小企业、种养殖户提供担保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实行大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等动产的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从各个方面降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年度个人读书总结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