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23-01-03

精神贫困实质上不仅仅集中在贫困生群体中, 家庭条件普通与富裕的群体中也容易产生, 不能因此而为贫困生打上一个不良的标签。但是要充分的分析贫困生精神贫困现状, 从而做有效改善。

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基本内涵

精神贫困的具体内涵与概念具有较为丰富的特质, 其更多的属于心理学、社会学与哲学等范畴, 当前对于该问题没有统一性的评价, 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丰富与变化。有专家认为精神贫困是随着社会经济、教育、自然、文化等发展影响下造成的一个综合结果。其中物质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精神贫困的影响因素之一, 而精神方面缺乏追求与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导致精神贫困的根本因素, 甚至会导致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恶性循环。而在高校群体中, 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 会直接导致其心理层面的亚健康。一般情况下精神贫困是指代个体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的个人在文化知识、价值观、思想道德与心理状况上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对于大学生贫困生而言, 精神贫困不仅仅是由于家庭情况所形成, 社会也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学生个体的情感问题、就业压力、学业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都会导致学生精神贫困。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个人家庭环境、个人经历与教育背景状况的差异, 导致个人在心理素质、意志能力与抗挫折的素质上较为缺乏, 甚至在贫困问题上, 形成心理障碍与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常见表现与成因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表现主要集中在自卑、自尊心强、自闭、抑郁等。产生的原因上涉及到多方面, 每个学生具体情况有一定差异。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受限, 导致日常消费中与正常学生有较大的差异, 因为差距而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刺激, 由此导致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尤其是当下信息化发展迅猛, 学生会因为接触广泛的信息而发现自身经济条件与社会上富裕群体的较大差异。其次, 由于学生受制于贫困的家庭情况, 所以更加渴望成功与优越, 好强心理较为浓厚, 由此也让其形成较为敏感的心理状态, 自尊心更强。不愿意让其他人指导自身的家庭处境, 甚至会抗拒来自师生的关照与帮助。有的学生会将别人的帮助当作对自己的施舍与侮辱, 不愿意参与到学校勤工俭学的活动中, 对于社会实践也较为排斥。部分学生会为了掩盖自身贫困生的身份, 会过于的豪爽挥霍, 甚至由此背负巨额债务, 尤其是当下不规范的网贷普遍化, 甚至伸入到高校学生群体中, 对学生与其家庭构成较大的压力。其三, 由于学生有强烈的自卑与压抑情绪, 因此会形成自我封闭状态, 不愿意与他人往来, 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不相信他人, 甚至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敌意与排斥感, 甚至形成较为孤独的状态。其四, 由于学生自卑与自尊心较为严重, 从而会导致贫困生陷入抑郁的状态, 长时间的情绪低落, 生活压抑、失眠、郁郁寡欢, 甚至有自杀倾向。

从大的方向来看, 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原因集中在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家庭、就业压力等因素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水平不断地提升, 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强化, 学生的消费欲望增强, 学生间会广泛的运用名牌电脑、名牌手机以及多种奢侈品, 让贫困生对比之下发现自身的消费能力严重匮乏, 其反差会构成心理不良问题。甚至社会上新闻与舆论的渲染, 大量拜金主义盛行, 导致贫困生内心也严重的扭曲与物质化, 导致其心理失衡。在教育上, 以往的教育氛围并不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 更多的注重专业学科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让其对社会缺乏足够积极的了解, 社会见识少, 容易走入狭隘的思维观念中。同时由于贫困生接受的教育并不属于优质水准, 因此导致个人潜能与特长没有得到挖掘, 整体的综合素质偏低, 无法与其他大学优质学生相比。其三, 家庭因素方面, 由于家庭贫困,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方式方法, 甚至过多的将希望寄托于学生身上, 给予了过高的期望。部分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学生由于缺乏完整的亲情关爱, 导致心理上的偏差, 甚至形成一定心理阴影。其四, 来自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形势也不断强化, 贫困生没有过多的金钱与条件为自己提升综合素养与能力, 同时家庭中也缺乏就业的资源, 从而导致学生内心压力较大。

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改善对策

1、注重经济资助的强化

需要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来资助贫困生, 让其降低对经济方面的压力感, 改善其在校的生活状态。同时配合多种勤工俭学机会的提供, 让其在保证尊严的形式下从事勤工俭学, 同时做好对勤工俭学的心理引导, 让其保持积极的认识, 避免勤工俭学的自卑感。同时要多吸引社会资源来资助贫困生, 更好的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所需, 丰富资助渠道。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要积极的开展心理知识健康教育讲座, 也需要提供对应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多样化处理, 可以设置对应的心理咨询室, 也可以提供必要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更好的保护学生的隐私, 让其在更为安全的情况做心理咨询, 有效的袒露自身的问题, 从而提升咨询引导的有效性。要积极的通过各种校园宣传方法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其对不良心理问题有及时有效的自觉意识, 而后更好的寻求专业的帮助, 有效及时的帮助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走出阴霾。

3、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在日常教育上, 教师要做好健康积极的价值引导, 让贫困生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不能仅仅的注重技能的培养, 更需要有意识的加强健康的精神状态, 做好积极的心理暗示。

4、构建良好校园氛围

在校园文化上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 避免拜金主义等物质文化过度崇拜, 注重师生之间纯洁的关系构建, 保持宽松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崇尚生活的简朴化, 能够充分意识到骄奢生活习惯的负面效应, 提升学生之间清淡生活氛围的构建。

四、结束语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改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贫困生从物质到精神上得到更宽松的氛围。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与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就业形式压力等多方面有关, 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资助学生, 减轻经济压力, 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建设, 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 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从而给予贫困生更好的校园生活环境。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柠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贫困生走出精神贫困[J].才智, 2015, (28) :92-92.

[2] 谭丽莎, 赵浩轩, 王磊等.浅析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及教育救助策略[J].东方教育, 2015, (11) :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下一篇: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对除磷脱氮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