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2022-08-24

第一篇: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心得

读《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疏导》心得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这本书很有用,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其中有位游泳的是第七章《小学生行为问题疏导》。

文章中讲到撒谎、偷窃、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和外逃等。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撒谎和偷窃行为。因为这两样是密切联系的。小孩子偷了东西肯定不愿意承认,于是就会说谎。文章中总结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五:1. 父母的言行不当2. 为了败笔家长的惩罚3.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4. 说谎可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5. 害怕承认错误。我认为孩子说谎最大的原因是害怕承认错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孩子们都害怕承认,害怕被批评,害怕受到惩罚,所以我觉得面对怕错说谎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责怪批评。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为他好,是站在他的角度替他着想的,让孩子信任自己。这样才能给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从而让孩子愿意去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是能不能勇敢承认与改正,以及不要再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觉得我们非常需要爱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和勇气去面对错误,承认错误以及改正错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区处理他们的问题。

第二篇:《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研究》方案

泸州市况场镇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生活质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多种因素导致的离婚率逐渐提高,再加上许多不可预料的意外,单亲家庭不断增加。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不良环境和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在对我校全体1341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高达7.6%左右,单亲学生已成为较大的群体。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许多单亲学学生难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茁壮成长,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大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单亲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6—12岁的小学生。他(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的身心发展轨迹具有哪些特点和规律?我们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已系列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作为江阳区的一所普通农村九义学校,我校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家庭背景复杂,大部分是留守和单亲子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我校正面临着众多的学生教育问题。

从在校学生情况看,按照我校班主任的跟踪统计,在校违纪学生中有50%以上来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对我校部分学生成长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学生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时研究并落实针对性的措施已经成 1

为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单亲儿童心理特点的了解,帮助教师较为正确地把握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她)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单亲儿童相应教育对策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减少单亲儿童心理创伤、消除心理异常、恢复单亲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和快乐天性的教育对策,以利于提高实施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3、通过关于单亲儿童的课题研究,在人们的观念上进一步确立保障单亲儿童享受与完整家庭儿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营造有利于单亲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氛围的理念。

四、研究对象范围

况场镇实验学校全体中小学单亲家庭学生中韩霜、刘霞等10人。

五、研究的周期

两年(2010.9——2012.12)

六、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1、对单亲家庭同学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找出孩子心理异常的原因。

2、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表格和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心理异常严重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对此类学生进行重点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4、从现状出发,寻求帮助单亲儿童促进社会和学习适应性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对策。

七、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调查了解法:调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环

境、个性特点,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2、访谈法: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弄清他们的心理障碍。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案例的研究,寻找途径,总结经验。

4、综合分析法: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单亲家庭子女共性和个体差异。

该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课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运用。

八、研究的程序

1、策划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设计课题实验方案,申请课题立项,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单亲学生档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该班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分批分类地进行研究。一边分析研究,一边解决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学习充实自己,同时作好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结题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成册,作好实验总结,请行家指导,写出结题报告,并向上级教科所的专家申请结题评审。

九、改革的措施和活动

(一)具体的改革措施

1、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2、发放调查问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

3、制定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及教育对策。

4、对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家防。

5、组织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搜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成功案例资料。

9、在班上多开展关爱“单亲”学生的活动。

(二)主要改革活动

1、开展个案追踪活动。课题组5位成员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认真拟定帮辅计划,建立档案(档案设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监护人情况、经济收入、联系方式、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帮扶措施、荣誉栏等项。)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作深入了解并作详细记载,以便家校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每位成员要和帮辅对象积极开展谈心,走访调查,辅导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等。

2、结对帮扶。(1)单亲家庭中,父母的离异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学校准备把单亲学生分配到每一个教师的头上(每位教师帮扶2名),进行“师生结对”。(2)为单亲学生寻找“爱心父母”,用爱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与关心。(3)我校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准备确定10个典型家庭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个人都有老师帮扶,并设置“个案追踪”记录本,写好“单亲学生”教育案例与反思,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帮扶”。在班级中让每一个干部都带一个单亲家庭学生,实行“一帮一”,使单亲家庭学生能体会到班级对他们的关心,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3、家校沟通。(1)帮扶教师定期对单亲学生进行家访,经常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或取得电话联系,和家长们促膝谈心。(2)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对单亲家庭家长作专业的教育理论指导,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希望家长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4、开展各类活动,为单亲学生建立“温馨家园”。单亲子女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更不想参加学校和班上组织的活动,我们要多为单亲子女创造条件,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和团队活动(如①举行“亲子游戏”活动,②交“知心朋友”活动③开展为单亲学生“过生日”的活动,让单亲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④开展“单亲学生爱心捐助”等各种体育和文艺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尽情地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让其他双亲学生多和他们玩耍和谈心,多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家”的温暖。

5、进行心理辅导,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单亲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心

理方面与家庭完整的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如容易焦虑、孤独、敏感,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没有勇气。因此,课题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1)利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走进单亲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很生活。(2)举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3)以“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为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宣传。(4)在学校建立一间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利用好“悄悄话信箱” 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5)教师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有计划,有辅导记录,有个案报告。

十、预期效果

课题组期望通过理论学习、调查了解、个案追踪、反思总结等行动研究法,落实各项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所预期的研究效果如下:

1、成果形态(形成一份研究报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教育个案等)

2、效果预测

(1)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工作,使单亲学生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帮扶对象的心理障碍得到矫正,行为表现趋于正常,学习成绩有所稳定或者提高。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促进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缺失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生活态度,从而为他们培养成为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4)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单亲学生心理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都得到良好的改善。

(5)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十一、研究的保障

1、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2、聘请专家到课题组指导工作。

3、有序正常地开展实验研究,并逐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

4、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十二、研究经费预算

1、开题、过程评估、结题,共约3000元

2、购买相关资料,打印课题资料等约1000元。

3、主协研人员学习、实验教师培训活动、聘请专家指导等约3000元。

2010

年10月

第三篇: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

王 伟

(和寨九年制学校 甘肃凉州 733000)

摘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情感的失控给教育工作、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认识、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科学的疏导对策,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策略

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inverse psychology. If the students are out of control in feelings, they will take a great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form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and to take reasonable strategies. Doing this is helpful to form a healthy psych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Causes; Reasonable Strategies

初中时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岁-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极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 [1]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表现出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甚至会反抗权威,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对于逆反心理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反应的现象;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的确,初中生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拉帮结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种种逆反表现常令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 逆反心理的涵义及形成过程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2]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3]对于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过程

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实质上看,逆反心理是初中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

[4]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是初中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逆反的对象。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信息的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情感体验是受教育者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储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随着认知信息量的增多,原先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会增强,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意向是初中生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趋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由此可见,情感在逆反心理中占主导地位。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表现结果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什么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

1.造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感受和需求,这样容易忽视子女的自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初中生当作小孩来干涉、控制、指导甚至打骂,这样势必激起初中生激烈的反抗。由于负性心理的累积,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自身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导致逆反心理。父母言而无信,平时过分溺爱,而出了问题就拳打脚踢,不了解真相,不与子女沟通,随意指责孩子,除了打就是骂,惩罚孩子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教育手段单一粗暴,这样往往导致初中生的逆反情绪。

第三,父母的更年期与子女的反抗期纠缠在一起。初中生的父母有许多刚好到了更年期,“上有老,下有小”,心情烦躁、焦虑不安、易怒,不能平静下来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子女态度粗暴、方式简单。[5]在初中时期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会激起初中生的反抗。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初中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的不良因素

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置身于其中的一些初中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初中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初中生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初中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促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6]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初中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这样同辈的不良因素无声的影响这逆反心理的产生。

(4)大众传媒及社会的影响因素

如今的大众传媒对初中生的健康可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和情色东西,无形之中使初中生学习到的尽是一些肮脏的东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侵蚀着初中生纯净的心灵。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渗入有些人民的公仆抵御能力差即成为金钱的奴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如贪污、行贿、流氓、盗窃等错误思想,很容易使他们偏道德行为准则。[7]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不能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看、查阅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2.造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逆反心理除了以上分析的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仍然是他们自身的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初中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8]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就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初中时期,初中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极大。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初中生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初中生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矛盾。初中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生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是当他们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结果 初中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结果来看,既可能有盲目的自发的与感性经验相逆反,也可能是自觉探索、深思熟虑的逆反;既可以能有与偏激、对抗相联系的消极逆反心理,也有与求异思维,对比联想相连的积极的正逆反。初中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复杂多样的逆反心理,不能指责全盘否定,更不能不加分析的归咎为人格偏常。教育者应该看到这种心理的二重性、复杂性、年龄阶段性、自发与盲目性、稳定与可变性等特点,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作具体的分析,教育者要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引导。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根据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下面就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首先,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就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其次,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所以要多多体谅、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做法,做到不逆反。 (二)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从逆反心理的形成来看,对于每个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喜欢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方法,特别是对长辈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全盘否定,不屑一顾,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初中生进行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是一种逆向思维活动。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之间有一定联系,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逆向思维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9]虽然初中生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维和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具备了敢于挑战的思维习惯。这样可贵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悉心呵护,加以正确引导,是有助于初中生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的。教师要大胆利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正视逆反心理的负效应

逆反心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教育来说它存在许多的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作为教育者要敢于正视逆反心理的效应,同时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降低逆反心理的负效应。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交流点。所谓交流点,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内容和特点,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行为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正常的接受心理状态筛选出来的、易于为初中生接受的沟通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增强学校教育的凝聚力,发散的效应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凝聚力,所以增强学校教育的凝聚力,可以降低学生逆反心理的负效应。第三,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逆向的思维定势。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同正确的教育形成相反的方向。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

(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1.创造学校良好的班集体。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简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n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从逆反心理产生的学校因素来看,教师给初中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的关注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2.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有的对班级的态度和看法。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10]

(五)优化家庭教育

对于初中生来说,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从逆反心理的成因看,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削弱。从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家庭因素来看,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再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在,在很多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六)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导向 从逆反心理的成因看,初中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

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文化。这就需家长和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避免盲目的追随,从而全面形成一种有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11]

总之,在初中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家长、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给他们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只要我们给予合理疏导、教育,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秦俊芳.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引导[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第S1期. [2]曹均,董爱民,张宁.精神医学杂志[J].2008,第2期. [3]林崇德,杨志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4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朱智刚,冯丽.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第11期. [6]魏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第15期. [7]蔡娜.论矫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多维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校学报, 2009,第5期. [8]顾巧东.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第2期. [9]董焱.青少年逆反心理对思维方式的积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第1期. [10]徐兰芳.浅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J].科学大众,2009,第8期. [11]刘玉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 楚雄日报(汉)2009.2.19.

第四篇: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及疏导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观在不断提升,年轻夫妻的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就是贫困山区也不例外:年轻小伙出去打工,带来一个姑娘做妻子,生了孩子,再出去打工媳妇又跑了,导致一些孩子没了妈。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目前我在小学所带的一个班级单亲孩子达到60%了。这些孩子心理受损,形成障碍,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要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教师正确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而这项工作已成为我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疏导;化解

为了给这些学生正确有效的疏导,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他们的心理特点,经过几年的观察、分析、研究,我觉得他们的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懦弱伤感型。这类学生沉浸在对远离自己的母亲的思念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感情敏感脆弱,情绪焦虑忧伤,行为固执冲动。在班上不从众、不合群,好独处、避活动,多自思、少交流,上课分心走神,下课喜怒无常。他们一般都曾经得到父母双方的疼爱,现在知道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但不明白是为什么,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突然的变故,心里时常产生一些天真的假设,构想一些寻母的计划,回忆一些和母亲在一起的画面。敷衍学习和生活。

二、抱怨仇恨型。这类孩子为父母的离异而羞耻,怨恨他们。久而久之,迁怒于人。在学校的表现是急躁烦恼、较真粗暴、嫉妒高傲。不会随便接受帮助,喜欢掌权驾驭别人,主动冒犯挑战强者,甚至敢于正面冲撞老师。吃了亏不吱声,欺负人不认错。发威在瞬间,出手极狠准。完全一副勇夫架势。这类学生虽然不多,但影响班级团结合作的氛围,给班上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危害较大,是心理疏导的重中之重。

三、自由散漫型。这类学生自私、顽劣、任性、贪玩,凡事由着自己的心情来,不考虑后果,不做长远打算,得过且过。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上课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拖拉作业,逃避检查。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成绩较差。

由于造成家庭破裂的原因复杂多样,给孩子的心灵创伤也是多方面的,权且归纳为以上三种类型,并由此出发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探讨一些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一、亲近温暖法。对于多愁善感的单亲学生我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设法亲近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和温暖照射他的心田。接着分析他的长处,培养他的兴趣,逐渐转移他的注意力。然后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及时肯定他的成绩,时时表扬他的优点,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看到前途的光明,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二、揭示化解法。稍大一点的孩子把父母的分离看成是一种耻辱,耻辱的迷雾在他的心里凝结成一座冰山,而冰山里面封存的却是愤怒的火焰,我们必须尽早把冰山打开,让里面的火焰趁小冒掉,不要等待它蓄积喷发。打开“冰山”的途径和方法也许不少,以下三种是我惯用的,比较有效:

1.撞击法。直接找这类学生正面交谈,让他理解婚姻的意义,学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和他展开辩论,让他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就等于先把“冰山”打开一个缺口,渐渐释放了里面的“火焰”。

2.水溶法。“冰山”实际上不过是个别单亲孩子内心世界一个薄薄的表层,猛给的温暖会使它即刻崩溃,结果适得其反,最好用水融化。发动他身边的人,共同关心他,并且要做得自然,要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大家打成一片,使心中的怨气得以化解。

3.激将法。内心怀有仇恨的孩子往往都很好强。不服人,看到别人受表彰,他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心里却盘算如何战胜他。如果把激将法用得恰如其分,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不妨在他面前表扬一下别的同学,顺便比较说说他的长处,这样好使他的嫉妒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强制管教法。自由散漫型的孩子,从表面看来父母的离异对他们的心灵刺激不大,倒显得自由快活。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是爸爸妈妈的放手,爷爷奶奶的娇纵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和惰性,一再地迁就使他们一些具有缺陷的行为成为习惯。就是在他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时候,仍然没有毅力坚持去做应该做的,放弃不该做的事情。对于这种学生我必须严加管教,既做他的教导员,又当他的监督员。同时经常联系他家里人互相配合,逐步矫正心态,培养好习惯,形成毅力。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作为这些孩子的老师,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可怎么能替代他们的父母呢?借此文顺便呼吁一下:年轻的父母亲们能不能从源头上遏制一下这种现象?生而不教罪过也。

第五篇:浅谈收费站员工心理困扰及疏导方法

沭阳收费站

徐业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汽车拥有量不断攀升,高速公路成为民众出行的普遍选择,随着车流量的加大,通行费征缴工作中的矛盾也愈加复杂多样,作为直接与司乘人员接触的收费员,往往成为承载各类矛盾的直接对象,而高速公路本身的行业特点和管理方式,对收费员的身心状态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如何教育和引导员工适应这些现状,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企业,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高速公路收费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本文就收费员工的心理困扰及相关的疏导方法作一些浅显思考和探索。

一、高速公路收费员的现状和处境

1、工作环境封闭。收费站大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收费员每天工作时只能在收费站打转,坐在三尺岗亭、与冰冷的设备为友、与嘈杂的噪音为伍、与混浊的尾气为伴,不时还得面对个别司机无理的谩骂。

2、工作内容单一。收费员的工作难度较低,迎来送往、唱收唱找,每天都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感觉乏味,找不到太多工作的乐趣,很少人会把收费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容易产生厌倦心态。

3、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公司对收费站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岗位规范和考核办法等,对员工仪表形象、业务能力、劳动纪律等方面都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

而且还有投诉监督热线,收费员一旦出错,轻者接受处罚,重者面临下岗培训。

4、作息时间凌乱。收费工作一般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三班倒”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情绪失调,长期下来,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负面情绪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异地工作的员工,在往返途中要耗掉大量时间,真正用于休息和与家人团聚的时候甚少,休息时间的相对短缺。

5、业余生活枯燥。八小时之内受制度约束,八小时以外员工每天都过着收费亭、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日子,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有的员工在上班、有的员工在睡觉,组织集体活动困难,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6、个别司乘素质低下。在每天大量的车流里,难免会有一些性格急躁、蛮不讲理、态度恶劣的司乘人员,收费员被谩骂刁难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维护良好的窗口形象,收费人员往往要压抑自我,委屈自我,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上述种种原因对员工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压力,收费员工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岗位疲劳感严重,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工作单位缺乏归属感,在工作中容易情绪化,易被小事激惹,对个人发展感到无望。一些本身性格较为内向的人更容易出现悲观、自闭行为。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懈怠、逆反抵触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开展,危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我们

需要研究员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寻找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与方法。

二、日常管理中提升员工心理健康的可行做法

针对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心理疏导有效途径,强化员工心态疏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1、尊重员工,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

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平等权、发言权。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厂务公开制度,保证厂务公开透明,使员工能在第一时间知晓上级和站区的决策,为员工更好地参政议政搭建平台。站区每出台制度,特别是一些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都要向员工发放征求意见稿或是召开员工大会讨论。主动向员工征求对班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员工满意度测评等,做到问计于民、民主决策,鼓励员工建言献策,主动参与站务管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方面,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以领导自居,而是以领导自律,跟员工同工作、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在各岗位之间也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及奖罚,不得有所偏袒。确保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关心员工,创造舒适的硬件软件环境。

一要改善生活环境。如在员工宿舍配备好家具电视、热水器、空调等必要的生活设施,在硬件设施上达标。二要改善文化环境。

加大员工之家、健身房、图书馆、网络学习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力度,为员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以增强同事间的沟通,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三要对员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帮助有不良倾向的员工正视心理压力,学会压力调控、情绪管理,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重点员工进行重点援助。

3、理解员工,保持顺畅的交流渠道。

营造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抓好沟通是关键。积极开展家访、谈心活动,切实做到“五必访”,让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员工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关心企业,维护企业,减少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形成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广泛开展谈心交流活动,经常性地深入到员工中去,贴近员工工作和生活,倾听员工呼声,了解员工困难,正确处理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避免管理决策不当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多为员工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

4、激励员工,实现员工岗位成才。

一要用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收费站要建立了合理的学习制度,把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并且通过业务测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发起读书倡议,根据个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荐好书给员工,要求写心得体会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二要用

公平合理的机制激励人。首先,引导员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地制定好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其次,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切可能影响到干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给他们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平台。同时,规范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为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提供机会和发展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使员工感到有作为,有奔头。既能帮助员工消除烦闷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快乐感等良性情绪。又能积极地实现企业“尚贤育人、人尽其才”的人才目标。

三、收费员个人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离不开企业管理,更离不开员工个人,既然选择了收费员这样一个岗位,收费员就应正视这个岗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收费员也要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1、改变观念,看到积极的一面。

首先,收费员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已的工作。俗话说,“知足常乐”。炎热的夏日,我们坐在清洁的收费亭内,享受着空调送来的徐徐凉风时,再看一看窗外的稻田中,农民却顶着烈日在收割稻子,我们就会为自已拥有的工作环境感到满足了。在现有的条件下,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就应该学会改变自已,让自己适应环境。收费站的环境虽然有些孤寂,但远离城市的喧嚣不失是一块学习的宝地。看问题,应从积极的方面入手,看到

负面时,同时也要看到正面,这样才能让自已时刻保持一个好心情。

2、增强技巧,灵活化解矛盾

在具体工作中,收费员要增强一些沟通技巧,解决与司乘人员的一些小矛盾。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例如,当收费员遇到个别驾驶员认为收费站的通行费标准太高,而板着脸说收费站的收费太黑时,当班收费员就可以幽默地回答:“现在是白天,离天黑还远着呢,”驾驶员很可能被收费员幽默的话语一下子逗笑了,一场不必要的口水战就此避免了。再比如遇到有些司乘故意找碴,或一些居心叵测的司乘人员故意调戏年轻女收费员时,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必要跟他再表示工作上的热情,也不要跟他争吵和谩骂,而可以对他转移话题或敷衍,让他知趣离开。因此收费员应学会用一些沟通技巧,灵活处理各类矛盾。

3、宣泄压力,让情绪找到出口

不良情绪会大大影响人的工作状态,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还可能引发疾病。因此,必须让不良情绪有个出口,比如向好友或领导倾诉,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甚至可以到安静的地方高声大喊,使得激动的情绪得到及时宣泄与平衡。

4、培养爱好,开辟自我价值满足途径

爱好是陶冶情操的良好途径,也是找到个人存在感、价值感的有力武器,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比如有写作、摄影爱好的员工,发表了一篇文章,或

者摄影作品受到别人的赞美,女员工通过唱歌、舞蹈等得到外界承认与表扬。所以,收费站员工应该培养一种或几种健康有益的生活爱好,在多个点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以上是对收费岗位员工心理困扰的一些浅显看法和探索,抛砖引玉,希望收费员工心理健康工作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共创美好事业,共谱幸福人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建文明单位讲话稿下一篇: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