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11-04

马克思曾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及“为了孩子, 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大学是一个青年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而高校辅导员也是离学生身边最近的人, 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并且取消了三本院校与扩大民办院校招生等教育政策, 使大学学生数量持续增加,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但是毋庸讳言, 随着高等院校辅导员数量的增多, 辅导员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口中所谓的“良心缺失”等诸多困境。

一、辅导员职业所面临的困境

(一) 职业角色认定标准不深

2014年3月25日, 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中, 对辅导员工作及角色进行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很多辅导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及未来工作安排。造成角色认定标准不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当今各大院校辅导员招聘, 几乎依照几点硬性规定, 学生党员出身, 本硕毕业于211, 985院校, 做过学生干部, 研究生学历等。

以这些硬性条件所上岗的辅导员, 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 不了解教育学, 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很多辅导员老师对自己的工作设定于在实践中摸索, 以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水准更是几乎处在业余化水平。辅导员自身也有一部分人, 把辅导员自己未来的工作认定为绝对的行政工作, 并不参与科研学习。很多人并不真正热爱这份工作, 只是暂时求安稳。而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身份并没有明确, 很多院校辅导员把本职工作作为跳板, 在同行中很多人更重视教学工作, 造成这样的原因也很多, 如薪金待遇等, 高校辅导员本身属于职业化工作岗位, 而现如今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非职业化”的状态。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 没有确定的经验性传承, 给人的感觉辅导员这份工作总是在负责学生德育工作与行政人员之间游离的这种状态。因而, 辅导员职业身份呈现边缘化趋势。

(二) 专业知识储备不够, 处理问题不够专业

各个高校的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几乎大同小异, 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角度看, 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既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又包含着常规性。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个硬性要求, 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来看, 大学分为文理及综合性大学, 这些学校文科及综合性院校所招辅导员几乎跟学校体制与学校属性相匹配, 同样理工院校更青睐于理工相关专业人员, 然而这就造成了理工科辅导员队伍中, 科研能力较强,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储备量不足, 心理学相关知识匮乏, 处理学生相关问题非常不专业。然而, 据笔者了解, 很多文科出身的辅导员并不愿意去理科院校, 感觉自身发展受限, 学校忽视人文教育, 在圈内有一句玩笑话“理工院校谈数据, 文科院校谈人文”, 其实这样只能更加造成学科两极分化, 人才半肩挑现象。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95后, 甚至有00后的学生, 要知道这些学生成长轨迹和我们完全不同, 时代不同了, 学生在变, 我们的教育也要跟得上, 在与学生接触的几年中, 发现现如今的学生身上有以下几点共性:1.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2.当今的大学生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3.当今的大学生知识面相当宽广。4.当代的大学生性格倔强且善良。5.离开家庭与校园,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现实感非常脆弱。6.当代大学生活在“围城”当中。这六点在本论文中不做过多讲解, 但因此就需要大学辅导员在这四年当中, 真正做到三“走进”, 即走进课堂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走进寝室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更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辅导员需要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工作, 并做好两个“过渡”工作, 既让学生从高中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向大学过渡, 又能让学生从大学的生活环境向社会过渡。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 用良心去观察去指引学生, 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然而这些却是现如今很多高校辅导员身上所缺乏的, 据调查, 有些高校学生大学生四年只是在开学和毕业见过辅导员, 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失职。

(三) 运行体制存在矛盾

现如今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几乎都处在一个尴尬的时期, 无论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 高校辅导员被戏称为“四不像”既不像教师, 也不像领导, 不像行政, 更不像专家。高等院校对辅导员重视程度不够, 常常有同行戏称, 学生取得成绩是教授的, 学生犯了错误是导员的。高校普遍缺乏辅导员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高校把辅导员当做“万金油”, 与学生相关的事情, 全部推在辅导员这边, 没有根据辅导员的个人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的工作需求为辅导员设计一个完整的职业化通道, 细化不了标准, 加重辅导员工作压力。所以这些现实的状况就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流动性大的趋势, 比如有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令人吃惊, 四年几乎每一学期都在更换辅导员, 这种情况是对大学生成长的一种摧残。现如今我国的高考制度, 把学生划分为所谓的层次, 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还有自我管控能力相对不足,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与辅导员齐抓共管。但是民办高校为了节省成本, 普遍一名辅导员配备五百多名学生, 这样更是让辅导员工作难度性增加, 让学生辅导员觉得身心俱疲。而且民办高校辅导员收入很低, 绝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寒暑假假期缩短, 工资减半, 现如今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完善, 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待遇低, 压力大, 高校重视程度低, 而且没有明确的晋升制度, 都没让辅导员预先清楚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中需要增强哪些知识与技能。我国现如今的高校几乎都缺少资深辅导员, 因为辅导员如果不转向教学岗, 将持续这种“尴尬”,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在职业化建设途径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运行体制问题现在都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建设中的难题, 辅导员岗位流动本身就会造成在校学生对学校产生质疑, 缺乏对母校的热爱与认同。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对策研究

(一)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辅导员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 在对待学生问题上, 不能存在磨洋工的现象, 处理学生问题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大学四年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更需要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教育与管理, 学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遇到了你, 所以辅导员的工作任重道远。其次, 辅导员要做好育人工作, 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 把所学转化为所用, 时刻要学习, 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走进学生的心中,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多关注特殊群体, 并时常与其交流, 只有你自己先真正认同了自己的职业, 学生才会认同你。最后, 以德育人。人是靠着感情来维系的, 语言是存在的家。辅导员工作要育德育人, 培育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价值观, 定义出属于自己的青春。

(二)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工资体系和等级体系。使辅导员工资水平能与其他岗位上的教师收入持平, 并且设立辅导员考核与晋升标准。使高校辅导员队伍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二,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 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青年辅导员的公寓, 并改善住房与办公环境。提高各项公积金水平, 实行全额寒暑假工资制度, 辅导员职业保障制度应该参照高校其他科研教师水平。

(三)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辅导员职业化理论体系

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 其存在的必要性性毋庸置疑, 并不是所谓的“鸡肋岗”, 但是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是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化理论体系。我国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在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验的同时, 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辅导员职业化理论体系, 而且应时刻与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中国特色辅导员职业化理论体系,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辅导员理论体系。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运行与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作用明显, 而当今高校辅导员在所针对的职业定位与发展上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中的困境。产生困境的原因主要有:1.职业角色认定标准不深。2.专业知识储备不够。3.运行体制存在矛盾。与此相对应, 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建立健全保障制度。3.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辅导员职业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职业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庆典, 李海鹏.高校班主任的心愿[N].中国高等教育报, 2005-08-14 (3) .

[2] 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公关管理实证研究下一篇:论城市电力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