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环境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的心理也在慢慢的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对学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些物质的充裕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习惯,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1:

浅析如何做好小学心理教育工作

摘 要:小学心理教育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心理教育课的实效性能对学生的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让学生有可遵守的规则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学生确立个人理想。

关键词:小学;心理;教育

在小學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知识结构认知尚不完善,生活阅历不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基础性引导,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实际教育中,在心理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引导学生构建高尚情操,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从而确立一定的生活目标及人生观念。

一、相互交流,积极引导

心理教育课在小学阶段以活动为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感受,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最近存在的问题,或是学生内心想要得到的帮助。

在实践教学中,任课老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大声地表达出自已的想法和内心世界,甚至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对于班里的每位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感受和表达,没有对错之分。

为了避免学生因自己的发言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我们要引导同学们要听老师、同学把话讲完,如果有不同看法, 听完再举手表达。在相互交流中,多给同学们一些支持与尊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尊重带给人的愉悦感。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任课老师与学生在交谈过程中要语气和蔼、促膝而谈。在交流过程中,老师更不能语气生硬地与学生进行交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中,不要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时,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沟通,以听取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每位青少年学生的心声。

老师在倾听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中途打断学生的话语,断章取义提早评价,在交流时要多注意学生的表情,对重要的节点做好记录再做出综合评价,还要适时地运用平行交谈法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沟通交流,在谈话的内容上,老师和学生也不必相互刻意看着对方,要让学生更加放松、心情舒畅,才会引起学生放开心声交谈。如果学生提供的信息比较含糊、矛盾或者失真,教师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可表露出不信任或不悦,而应看准学生的心思和顾虑,向学生讲明心理教育的保密原则和精神,鼓励他们消除顾虑,畅所欲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要多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感受,尽量发现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多多发现学生的细节变化。老师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动员起来,引导部分害羞的、胆怯的、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让其参与小组活动,及时提建议。

有学生欲言又止的,可以走近和他交流。学生不愿意玩游戏的,问明原因,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关心,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也会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心理教育课上,老师需要时刻“积极关注”学生,这是帮助学生内心成长的关键。

二、相互尊重,倾听心声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或者是心理辅导时,老师都应当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感受到自已的价值,使心理辅导课起到积极辅助的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心理辅导课堂中,老师要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积极地解答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并对学生提出的好的意见接受采纳。

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诉的个人心声,有责任为之保密,这是对心理教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关系到学生的切身权益。为此,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学生的心理资料,包括谈话记录、往来信函、测验资料、咨询记录、调查材料等,教师都应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或泄露。若因工作需要必须引用实例时,对引用的材料要进行适当处理,不得公开被引入学生的家庭情况、真实姓名、所在班级和就读学校等有可能泄露学生身份的资料。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为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与家长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和家长反馈学生在成长期间出现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从家长的口中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耐心地跟学生进行交谈沟通,然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开导。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帮助学生从现在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加强沟通,团结协作

我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当今的社会中,部分中小学生无法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孩子们当中会产生了自私、愤怒、不合作的问题。但是心理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们要进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我们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针对于学生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习惯,把团结合作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中“玩”和“做”。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堂中,以团结合作为着力点,展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使其感受到同伴们的力量,以及团结合作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多为学生们设计共同参与的游戏,大家共同分享团结合作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同伴之间要进行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整个游戏才能顺利地完成,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例如,在户外草滩上,看蚂蚁搬运粮食,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一只蚂蚁搬不动,多只蚂蚁共同来搬,大家共同居住、共同进食。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们开展合作搬玩具、搬积木游戏,引导学生们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共享合作的成果。让学生们真正地懂得“合作愉快,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道理。

四、牢记使命,增强互动

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含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保證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样做才能真正把我国的小学教育做到实处。

建立老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学生乐于听讲,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指令,直至整节课圆满结束,在和谐融洽的心理教育课堂上,会为学生的心灵教育增添力量。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的首要工作便是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从而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现学生价值就意味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拉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心理教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紧跟教师思路,以便学生快速接受知识,而在学生与教师就某些知识内容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进行互动交流时,有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这时教师不应该盲目地就学生的评论进行斥责,而是要适当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思想扩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只要将学生的想法进行筛选整理,总结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即可。学生也会在积极发言、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逐渐改正,这样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将水到渠成。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要教师运用得当都会发挥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再将课本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那么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所起的渗透效果也将是不可估量的。

如在讲授“雷锋的故事”这一内容时,可以将雷锋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学习的先进事迹讲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雷锋叔叔一样做个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引导小学生改变自私自利,不思进取的心理。

此外,还可以展现教材中的优秀人物,通过讲述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不畏困难、励志前行、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来激励学生,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也能像那些名人一样为了理想努力奋斗,进而改变学生存在的懦弱、懒惰等不健康心理,达到重塑自信心的目标。

五、结束语

心理教育是老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引导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跟教师产生积极的交流。著名教育家说:“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老师要留心察看、明察暗访、先抑后扬、相互尊重、积极关注、以心育心,处处留心,才能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更要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友谊、与家长交朋友,多交流、多沟通、多倾听,多体现学生价值,激发学生的才能,发挥心理教育的亮点,从而提升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 50 问[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程晓琪.转换思考角度,构建乐观心态——小学二年级心理辅导教学案例一则[J].教书育人,2018,(25).

[3]武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9).

[4]李静艳.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

[5]王茵.浅谈职专生心理健康的标志[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6]陈明中.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1).

[7]尚亚飞,赵锋.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新生手机依赖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9,(18).

作者:邢云霞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2:

谈矫正小学生懒惰心理的有效方法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环境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的心理也在慢慢的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对学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些物质的充裕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习惯,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懒惰心理表现  成因  矫正

21世纪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环境和设备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学生的心理也在慢慢的变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对学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些物质的充裕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的懒惰心理从而成为习惯,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学生的这些懒惰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原因。主要是家庭、社会的影响比较严重。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1.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父母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另外,很多父母都是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教育,如果在学校老师管得不够严,回家又没有父母的管教和督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种种原因和表现,如果教师要求这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正,养成好的习惯是很难的,必须从小事、容易的事情开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并且家庭和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要毁灭这些绊脚石,优化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从家庭环境开始,其次是学校的学习生活,老师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熏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首先要从家庭环境开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事例引导方式建议家长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努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

1.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上学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需要家长的监督和教育。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其次是学校的学习生活,老师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熏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班级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要让每个不同性格的个体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师给这些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计划、等等教学目标,及时对学生通过事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激发活力,体验成功。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1)制定学习计划

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2)寻找榜样

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3)激发活力,体验成功

在和这类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要做到“五多五少”,具体是:多亲近,少冷面;多鼓励,少指责;多注意,少冷落;多信任,少嫌弃;多尊重,少急躁。

①多亲近,少冷面:消除学生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的情绪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作为现代的老师,只有废除“师道尊严”,不摆架子,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

②多鼓励,少指责:平时表扬学生,我们常常用甲学生之长去比乙学生之短,即所谓横向比较。对于后进生,则宜采用纵向比较,用他的今天同他的昨天比。他已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一次小小的鼓励,可以成为后进生转变成长的契机。学生一旦有进步,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表扬其“进步点”。

③多注意,少冷落:转变懒惰心理,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其爱好,因势利导。由此,在工作中,不应该忘记每一个希望进步的学生,他们比优秀生更渴望老师的注意,更渴望同学们的认同,更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对这些同学我们应该小心地呵护他的学习积极性,呵护他的自尊心,多注意,少冷落,这比表扬更能触及他们的心灵,可以鼓舞他们积极向上。

④多信任,少嫌弃:对学习差懒或抄作业的学生尽量发现他其他方面的特长、才能,并给他有发展特长、显露才能的机会。多信任,少嫌弃,以此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另外,还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形式,随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种种表现,想方设法沟通家长、孩子之间的情感,在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家庭和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彻底得到矫正,改掉不良的懒惰习惯,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矫正小学生的懒惰心理,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心理教育系统工程。矫正小学生的懒惰心理要抱着满腔热忱、循序渐进、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后进生的心田,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心理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出版社,1998

[3]方富熹,方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方富熹.方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6]海穆.基诺特著.许丽美 译·师生沟通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7]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贾真.从小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

[9]何心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年级教师读本),2003

[10]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蒋伟

小学生懒惰心理教育论文 篇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展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在实际中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配课程少、时间短,甚至不重视等。本文在积极的心理层面的上引出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注重培养构建和谐积极的心理健康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体系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持续的成长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资源整合

在近几十年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小学心理教育的发展也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人们也对其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不过,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教育工作存在某些特定的障碍对象,因此使得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区,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限定了心理教育资源的发展,将心理教育的目标设成“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将全方位发展资源整合,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全域

现如今,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都会发生心理活动,班级教育密切关系到学生智力的成长和人格的发展。各个学科的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为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习,同时也为了便于管理和分工,才会被分成许多不同学科。

总的来说,学生和学习环境相互交互,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就可以发展自身的人格,性格等,它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如果想要突破各不同学科间的界限,时刻更新各科教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就需要凭借自身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门不同学科中。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育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工作,从而拓宽整体的心理健康思维,引导教育者对课程划分和纠正的学生错误行为和想法,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

比如,为了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学校都设立体育课,学生可以通过在体育课上的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自信;体育课上的集体项目和游戏,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外向的性格;对于内向文静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例如单杠,跳山羊这类精彩刺激的项目,通过经历这类惊险刺激的活动,使其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时打消他们畏惧的心理,在遇到意外时会“老练”许多;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可以带领他们玩篮球等这类集体性球类活动。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是游戏胜利的重要因素,在合作中提高他们团队之间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有的学生性格懒惰慢热,可以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项目,如踢足球,接力赛等,这类项目在进行时情况复杂多变,过程中需要同学们沉着、冷静应对。

在小学教育课程中,心理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该规范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将规范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发掘和系统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资源就会无穷无尽。

2 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交互作用一直被大多教育者强调。可是在现实中还是归结于学校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对小学生精神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们良好人格形成的起点,但是,如果在家庭内部不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因素也会成为诱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亲子之间的关系,原生家庭的环境,长辈的引导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父母自身的日常行为是影响儿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有不可替性。父母维持稳定的感情状态,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适当释放心理压力,改善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方法等,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关系越和睦,越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许多心理学的专家都研究过社会因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社区关系都会从一开始影响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自身行为、价值观、理想等产生影响。因此,要利用一切积极的,有益的因素,把握一切机会为小学儿童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3 激发儿童自身力量,提高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创造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开发创造性和潜在能力提供了认知和塑造儿童人格的必要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环境,还要注意孩子们个人的主观意识,并使用心理学知识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现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身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固有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尊重学生的认知特性,配合学习风格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过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作主要方式,充分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充分尊重孩子们的爱好,从传统只注重孩子成绩的状态逐渐向“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独立意识,通过观察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表现,解读他们内心想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摆脱困扰,成为一个对未来和生活有想法,有看法的个体。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小学心理教育体系,需要注重改善学生的人格,形成其独特的品质,并且培养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4 巧用标签,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标签来形容某个人,同样许多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用标签的方法来表现。令人吃惊的是,学生经常有意无意的通过行动来证明老师的标签是正确的。比如,老师们通常用勤奋、学习、听话、服从纪律,尊重教师、诚实、正直形容好学生;淘气、调皮、懶惰、不思进取、贪玩、谎话连篇、油嘴滑舌等则是描述坏学生的标签。教师在学校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不知不觉地通过眼神、语言、情绪和行为等暗示传递给学生。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所以许多儿童会不自觉遵从老师的定义。事实上,教师在给学生贴标签的同时,也为自己贴上了标签,有意无意的逐渐使儿童转变对自己的看法。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形成在亲密的人际交往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有意无意的心理暗示逐渐朝着别人期待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和自我启发发展的重要方法。教育评价,特别是教师评价,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现代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近年来中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基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在儿童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到所有教育和教育活动的领域,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培养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思立.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华夏教师,2019(05):85-86.

[2]田蜜,邓铸.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与资源整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51-55.

[3]林凤英.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03):114.

作者:董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