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然气开发论文

2022-05-0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海洋天然气开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能源的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中国这个正处于从前工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些年中国经济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量也迅速攀升。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赖全球化的能源配置与合作方式得以解决。

海洋天然气开发论文 篇1:

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

摘 要: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我国经济发展上有其独特、创新的一面。本文在对海洋经济和开发性金融特点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海南省海洋经济为切入点,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海洋经济;海南

海南省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陆地面积为 3.54 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 200万平方千米, 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42个,海岸线1823公里,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环海南本岛可开发的港湾68个,且大多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非常适合建设港口、发展港口经济。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矿产等资源。其中,天然气居全国各海区之首,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发展油气化工、海洋矿业等产业优势明显。海南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发展海洋渔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2亿元,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24.3%,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名副其实的增长点。随着海南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逐渐落实,海洋生产总值将出现大幅增长,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海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海南省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

1.海洋旅游业。目前,海南已建成热带滨海旅游及相关景点将近200处。2012年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320.37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379.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7.0%。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6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45家。

2.海洋交通运输业。南海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海南在南海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海南省现有大小港口22个,万吨级泊位16个。2012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108万吨,旅客吞吐量3255万人。除与国内各大港口通航以外,还开辟了国际航线69条,与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和贸易运输。

3.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海南省海洋先导产业,目前已逐步实现海洋捕捞由浅入深,水产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水产养殖由港内向近海发展三大转变。2011年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较2007年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比2007年增长76.83%[1]。

4.海洋油气及化工。海南省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推进油气开发,210万吨/年PTA项目、100万吨/年PET项目和20万吨精细化工项目已竣工;精细化工一期工程、海南炼化60万吨、LNG项目、洋浦罐区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为推进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较弱。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第一大省,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沿海省份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4%,与相邻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相差甚远,形成了“大海洋、小产业”格局。

2.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海南省涉及到的海洋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较少。例如,滨海砂矿多以低价的原矿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少;生物制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弱项等。因此,海南海洋产业开发起步晚基础差,海洋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3.海洋科技水平薄弱。海南省海洋产业开发科技水平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海洋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机构规模较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严重影响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

4.海洋开发投入较少。海南省财政实力薄弱且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投融资渠道较少,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5.港口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海南港口码头小且基础设施落后,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辐射效应及产业集群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从海洋交通运输来看,目前海南的船舶还存在老旧、吨位普遍偏小等问题。

6.南海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随着南海周围海域油气资源的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便成了周边各国竞相侵占、蚕食的地区。这些国家大肆掠夺开采我国油气等资源,非法抢占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极端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2]。

(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1.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需求巨大。受船舶吨位小、科技力量薄弱、远洋补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相对较为落后,捕捞作业主要以近海为主。为加快发展渔业加工、深水网箱养殖、海洋捕捞、以及苗种培育四大产业,企业在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海洋传统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由于海洋油气业、矿业和港口等这些行业的特殊条件与环境,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集中性的大规模融资支持,并且对融资周期也有较长的要求。

3.国际旅游岛建设及三沙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港口等需要集中、长期的金融支持,才能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和对旅游休闲服务的满意度。旅游企业和项目也需要持续的金融支持,使其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动开发出更加符合行业趋势和旅游文化特点的项目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3]。

4.全面推进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沙市是南海中新设立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迫切需要加强码头、港口、船舶运输、海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以及教科卫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中央及海南省对这些项目的财政支持较为缓慢且不足,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推动快速发展[4]。

二、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政策

1.政府相关支持政策。2013年2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3]22号),从资金支持、政策导向、信贷投入、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规划,表现出海南省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经略南海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与信心。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具体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其他措施来配合金融政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和落实。

2.金融机构支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高度重视海南省实施“海洋强省”的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海开发和三沙市规划建设。2012年11月20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口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并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合作备忘录》等4个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同时,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正逐步提高,逐渐把海洋产业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努力培养优质客户和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模式

1.政府引导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海洋经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的支持相对较为谨慎,而政府引导更容易在短期内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分散市场风险,从而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持。

2.银行信贷支持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当前国内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基本上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如港口、船舶运输等相对市场较为成熟的行业,除了银行信贷融资之外,其他金融需求则还难以满足,如海洋保险、海洋产业担保、债券融资等。

(三)当前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1.资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具有短存长贷的内在缺陷,缺乏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来源,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金融支持力度与产业发展趋势存在矛盾,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

2.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海洋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融资量大、风险性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但信贷期限较短,资金期限存在错配;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较少;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远未成熟。海洋经济融资渠道狭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突出[5]。

3.以政府开发为主导,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将集中在南海开发、三沙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是政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主要靠政府的开发和推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依靠单纯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只能解决“输血”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完善“造血”功能。

4.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动产及专用设备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许多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或者专用设备的抵押率相对较低。同时,海域使用权等物权的质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未开展此项业务。

5.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涉海保险尤其是渔业养殖保险等险种能减少信贷风险,增加还贷保障,而多数商业银行都将保险作为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不成熟,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开发性金融的特色

(一)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和优势

1.开发性金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开发性金融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利益、风险防范和股东回报的内在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6]。

2.开发性金融具有“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开发性金融通过国家信用获取了低成本大量融资的优势,良好的业绩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扩大了融资的优势。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使其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低成本性、集中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基础设施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且通过其广泛、大量的投融资活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非系统风险,过滤了政策风险,使商业性金融纷纷跟进相关领域促进投资[7]。

3.开发性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是财政补贴方式的衍生物,基本上以财政补贴为中心,主要任务是缓解社会发展瓶颈,但规模和作用有限。开发性金融是市场建设的产物,更多体现市场建设和市场融资,强调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一,贯彻国家政策,实现政府目标。其动态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大大超过了过去政策性金融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

4.以坚持建设市场的方法推动市场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商业金融是被动地运用制度和市场,而开发性金融是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制度缺损,而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获得盈利的,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

5.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四项建设。实现市场出口,即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上市、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二)开发性金融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实践

海南城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特殊,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以顺应海南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发挥与海南省各级政府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的良好平台的作用,重点支持海南省电力、交通、城建等基础领域建设,并将支持重点逐渐扩展到林浆纸一体化、石油化工等优秀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2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海南提供融资总量达2800多亿元,贷款余额达1700多亿元,占据整个海南省金融市场将近40%。为海南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热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民生工程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开发性金融特点的比较分析

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和开发性金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1.在政府主导开发的模式下,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的优势。开发性金融拥有和政府开发合作的经验,并且与海南省各级政府有着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通过政府组织增信,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构建健康的市场主体,把一般商业金融不愿介入或无法提供长期金融支持的相关海洋产业领域,变成可以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成熟领域。

2.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推力,营造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的政策环境。发挥开发性金融与海南省政府良好合作基础的作用,以开发性金融大额资金支持为推力,推动政府创新出台财政注资、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的海洋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以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金融产品创新。

3.以开发性金融信贷支持为主导,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根据海洋经济发展中融资额度大、融资方式多样、风险较大及重点项目众多的特点,发挥开发性金融“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通过实行针对性倾斜的信贷政策,以有力的银行信贷措施支持海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加强银行间合作,创新银团贷款,降低融资风险,给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带来更多机会。

4.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发挥其在产业基金的优势,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在海洋经济产业中,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5.支持部分优势海洋产业扩大融资渠道。以开发性金融大力信贷支持石油石化、港口、交通运输等优势行业优势客户做大做强,率先完全市场化运行,并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证券为客户提供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等一系列服务。

6.规划先行,与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相结合,引导社会资金推动规划落实。结合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的理念及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以融资推动资源整合,汇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合力,帮助弥补地方各类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白,形成系统性融资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资需求,使规划从纸上的蓝图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变成各地科学发展的现实。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李仁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J].新东方,2012(4).

[2]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9).

[4]吴盼文.以三沙设市为机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助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J].海南金融,2012(9).

[5]朱远思.现代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探析[J].财税金融,2012(22).

[6]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陈元.政府与市场之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欧哲伟 蔡汝洋 唐慧雯 符晓宇

海洋天然气开发论文 篇2: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中的南海因素

摘 要:能源的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中国这个正处于从前工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些年中国经济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量也迅速攀升。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依赖全球化的能源配置与合作方式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其它国家制造的种种不安定因素的干扰。能否更多的依靠自给自足的方式使我国的能源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南海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蕴藏量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关键词:南海;能源地缘政治;强而不霸;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1 南海对实现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高,由于产能不足并且还将保持不前的态势,使得供需求口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对于国外的石油进口愈发依赖,原油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被经济发展的速度所抛下,原油工业生产异常的波动,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是否能持续且稳定的增长,还使得原油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挑战。因此,对于海洋石油的开发,就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一方面,由于南海油气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使得中国未来路上石油和海外进口石油的传统战略可以进行调整。来自联合国的一份资源报告指称,南海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油气资源初步估计为250至300亿吨,这基本上等于阿拉伯地区和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沿海油藏之总和,有着“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经过中国石油企业的多年调查,相继在冻傻、珠江口等海域发现了大面积的可燃冰蕴藏带。随着内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的逐年递减,可燃冰这一新型的清洁能源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南海地处亚太经济要道,中国进口石油的交通咽喉,并且还是连接世界两大经济中心的枢纽。中国的南大门坐落于南海海域,我国每年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必须经过此海域。南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成为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重要的海上通道,并且它的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从而控制了南海海域,就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监控水域船只的便利,自然也就能成为军事基地。

2 中国南海油气开发的困境和风险

2.1 油气开发面临的经济风险

海洋石油作业环境恶劣,对于技术的精确度要求严格且复杂。而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投资巨大,并且风险也很大。因此,海洋油气田的开发首要任务是考虑经济效率。对于开发建设海上油气田所需投资及经济效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就企业来说,油气田的规模、单井产量、井数、井深等都是制约因素。而离岸的距离、海面情况、气象预报等海洋环境的勘测也是影响因素。海上工程建设的费用相当高,这就要求海上建设设施必须从简,并且对于经济效益的要求要高,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是最终目标。

2.2 美日区外大国介入引发的政治风险

在中国对外战略关系中,中美关系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来说两国之间总体上发展的态势良好,但导致两国之前摩擦的问题并未因此而减少。南海问题上,美国扮演的支持者和支持的角色,使得某些东南亚国家挺直了腰杆和中国对抗。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只有我国快速且稳定的谋经济促发展,将综合国力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从始至终来防范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从而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干预南海争端的意图充分说明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当前美国亚太战略核心原则就是遏制地区大国的崛起,防止地区战略均势被打破,因此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长期化的态势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

中国和日本由于在地缘上相邻,使得两国的竞争关系难以避免。近年来由于日本领导层以历史等问题为手段不断肆意挑衅邻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跌至建交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在南中国海地区拥有庞大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因此日本相当重视同南海周边国家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其利用经济上强大的影响力,密切关注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将南海地区视为介入东盟事务的突破口,加强对亚太事务的影响力。

3 构筑“强而不霸”的中国石油安全南海战略

3.1 明确海洋强国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这表明“海洋强国”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南海能源,确保中国石油安全,必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加快构建“强而不霸”的中国南海海权。第一,坚决维护中国南海领土主权。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的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对于任何侵犯中国南海海权的行径,都必须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反击。第二,要建立一支可以用于南海的地区性海上力量。这支力量的存在,能够谋求南海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有限制海权,并在政治及经济影响力的协助下,维护拓展中国在南海的能源利益和其他实际利益。第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管控力度。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行政管理与证券建设,扩大中沙和南沙各群岛的对内对外开放,让海岛享受更加优惠的开放开发政策,并引入国内外各种力量和积极因素参与南海开发,从而强化中国对南海的实际管控效果。

3.2 建立区域合作共赢的安全机制

第一,突破南海传统的安全形式,以建立互信为基础点,突破中国与东盟传统经济贸易,深化战略沟通与战略互信。2010年1月1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以来,包括经济贸易在内的各领域双边关系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建立与东盟的能源安全与合作安全机制。长久以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我国对于南海问题的一个积极信号,本着和平相处的原则,为六方七国参与能源联合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全方位的利益共赢。第三,加强对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之间的合作。在解决南海分歧的过程中,进行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在安全威胁问题中的合作为基石,才有可能在和谐状态下赢得各方得共赢局面。而以此基石为出发点,推动共同发展这一美好愿望,进行全方面的合作,能源合作这块“坚冰”也会随之融化。

3.3 大力开发南海资源

当前,我国的海洋意识较弱,增强国家海洋意识,加大对于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专家们对于海洋资源的未来有过统一的共识,那就是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开发和消耗,海洋是未来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如何更好的利用海洋资源来解决陆地资源开发殆尽的问题是一条长远的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于海洋的重要性一直处于忽视的状态。但是,进入人类新纪元21世纪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于这种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和部署,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力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自2004年以来我国陆续调整石油战略部署,把海洋石油的开发利用列为石油战略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困扰我国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因素除了资金以外,海洋科研和勘探技术也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对南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不高,在这其中世界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更是凤毛麟角,与在开发利用的需求当中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使得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开发南海资源已经迫在眉睫。

其次,要在海峡两岸共同开发海洋资源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具有共性的地方比较普遍,完全可以进行合作互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举行的“南海问题研讨会上”,众多台湾学者就曾指出,维护南海主权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责任,建议进行切实可行的合作来共同开发利用南海的油气资源。南海的主权属于中国,切实维护好南海主权的完整性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共同责任。因此,从长远看,海峡两岸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开发,不仅是能源资源,渔业、观光旅游等也是很好的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舒先林,龙隆.海洋强国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的南海战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

[2]王小聪,孙慧霞.南海石油开发两难[J].国土资源导刊,2011.

[3]徐洪峰,李林河.美国的中亚能源外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朱伟林,张功成,钟锴等.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10.

作者:龙隆

海洋天然气开发论文 篇3:

海洋资源:中国的资源宝库

我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仍然不到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14%至17%的水平,甚至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和利用,较世界滞后约10多年。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國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我国管辖海域的政治利益、经济价值、通道安全价值、科学研究等权益,并积极行使、利用和享有公海、南北极、国际海底资源等利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拓展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富饶的中国海洋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我国管辖海域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长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14000公里,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五。我国领海和内水面积约37万~38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的面积共计470万平方米。同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作为自己的管辖海域,在这些海域,沿海国家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我国拥有200海里水域面积200万~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十。

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

我国海洋渔场面积281万平方米,已鉴定的海洋生物2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是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生物资源的场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基地。在浅海中,两亩海面的生物年生产能力超过一亩良田。中国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有20亿亩,如果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就相当于增加了10亿亩农田。目前,在耕地日益紧缺、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威胁的形势下,我国浅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尚有较大潜力,大规模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增加养殖业和海洋牧场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水产品,改善食物结构,甚至可以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以及不断增多的海洋药物等产品。

除了海洋生物资源外,中国近海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勘探预测,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而目前原油的发现率仅为9.2%,因此中国近海海域极具勘探开发潜力。南海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海洋油气资源区之一,含能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有专家指出,如果海洋油气资源长期提供10%左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

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一半以上是砂质海岸,尤其是在近岸河口浅滩和沿岸线浅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包括石英矿、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独居石、金红石、铬铁矿、锡石等,总储量约31亿吨以上。海洋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连续矿体,海水中有80余种天然元素,含量较高的有氧、氢、氯、钠、镁、硫、钙和钾。海水制盐、卤水综合利用、海水制镁、海水制溴、海水提钾、海水提碘、海水提铀等。我国滨海砂矿资源储量有31亿吨,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探明多金属结核资源5亿多吨。这些砂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陆地资源的不足。

海洋开发收益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这极大地促进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迅速发展。我国海洋渔业和海盐产量较长时间位居世界第一;海洋船舶工业造船量居世界第一;海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其中沿海12个港口的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

另外,凭借着优越的海洋资源,沿海地区分布着全国50%以上的大城市,用不到全国30%的陆域土地,承载着全国40%以上的人口,占有着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着占全国90%的出口产品,吸引着占全国85%的外来投资。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崛起与复兴,与海洋、临海资源优势紧密相连。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主要是海洋水产,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在1980年,我国海洋海洋捕捞产量为277.4万吨,海水养殖全年产量45.8万吨。1990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达549.8万吨,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62.4万吨。2000年海洋捕捞量1477.4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增加到1061.29万吨。这30年间,我们渔获物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出鱼类比例略有下降,虾蟹类、软体类、藻类比例略有上升的趋势。2009年,我国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509亿元。

l981年,交通部在沿海相继建成一批包括煤炭、矿石、石油等专用码头,装卸工艺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年,我国第一个全集装箱深水泊位在天津港建成,之后,黄浦、天津、上海三港又相继建成6个全集装箱泊位,新增吞吐能力60万标准箱。1994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4370万吨;2000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2.56亿吨,到2007年海洋货物运输量达到15.1311亿吨;2009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748亿元。这些数字显示出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力度之大。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渤海的产油量达到8.69万吨起,到1990年,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年产原油从最初的8万吨上升到1990年的1266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量的9%。到了2007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达到了3178.4万吨,海洋天然气资源产量达到82.35亿立方米。去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全年实现增加值748亿元。

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淡化与海水直接利用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领域。目前,我国从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质目前只有食盐、溴、镁和淡水等。食盐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学物质,中国的盐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海盐产量达3176.80万吨,2009年,海洋盐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5亿元。而在海水淡化方面,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万吨。同时,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在反渗透、蒸馏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而且中国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目前已接近5元/立方米。

海洋矿产资源是重要的海洋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滨海砂矿资源开发为例,在1995年,我国海滨砂矿产量为9.435万吨,2000年沿海地区矿砂产量为130.33万吨,而到了2006年,我国海滨砂矿产量达到了10355.2172万吨。去年,我国海洋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1亿元。

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迅速。以滨海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量为参照,1994年我国共接待海外旅游者916.056万人次,到2000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约1717.57万人次。滨海旅游增加值由2001年的107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725亿元。

不容回避的问题

尽管我国海洋经济总量、主要产业产值等都有较大发展,甚至有些海洋产业还居于世界沿海国家前列,但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世界海洋开发总体水平相比,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仍然不到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14%至17%的水平,甚至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和利用,较世界滞后约10多年。中国已开发利用的不同海洋资源在各自资源中所占比例分别是:油气资源为5%,旅游资源为30%,砂矿为5%,浅海滩涂为2%,其中可养殖的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足2%,而海水的直接利用规模更是很小。

目前,中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资源开发技术及设施还比较落后,海洋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在深海采矿及探测方面,我国技术设备不足,这使得我国管辖海域的勘探程度不高。而在海洋渔业方面,我国渔业捕捞方式与渔具落后,渔民普遍使用小网目(筛孔)渔具,从而使渔业资源受到损害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开发力度,同时对资源本身造成损害和影响。

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于经济需求或产业部门的利益需求,人们对海洋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开采过度。有的地区还将海洋当作了废水和废物的处置场所,导致近海水质不断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另外,面对海洋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各沿海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由于我国目前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合理,造成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几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总的问题是,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较大,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我国海洋资源产权存在着被分割与破坏的威胁,世界上兴起的“蓝色圈地运动”,就是争夺海洋资源产权。目前,在传统海疆线内应归我国管辖的南海海域有近200万平方公里,但近年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国家纷纷以划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为由,大肆分割、侵占我国的蓝色国土。此外,在东海、黄海,我国还同日本、朝鲜、韩国等存在划界争议。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海洋资源还遭到疯狂掠夺。如在南海、黄海、东海,我国同周边国家在渔业资源开发方面纠纷严重;在东海,日本、韩国无视我国多次抗议,联合开发有争议海域的油气,还妄图阻止我国在东海管辖海域内的油气开发。在南海,周边国家在我国管辖海域内大肆开发油气,每年开采量已达4000万吨以上。

海洋开发要数措并举

要想解决海洋资源开发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价值,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增强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规划,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的海洋划界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寸海必争的原则,努力维护我们的疆域和主权。同时,通过各种合作的方式利用其他国家的海洋资源、国际海底资源、极地及公海资源。

海洋生態环境保护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海洋管理部门应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同时,要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海洋保护区管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积极发展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海洋开发科技先行。要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水平、扩大海洋资源战略储备,目前要重点发展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大洋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及预报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建立新型的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领域的重大科学计划。

好的管理是中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而我国目前急需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来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我们在积极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专项开发规划,避免各地海洋资源开发无序、雷同局面的同时,还需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是保护我国海洋资源健康发展的关键。

姜旭朝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者:姜旭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治理的法治论文下一篇:旅游业结合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