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物流概论

2022-08-28

第一篇:第一章现代物流概论

物流信息技术(05365)课后习题 第一章 物流信息技术概论

物流信息技术(05365)课后习题

第一章 物流信息技术概论

名词解释

1、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而产生,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物流信息通过物流信息技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的功能,而且还起到整合整个供应链的作用。

2、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在这些技术手段支撑下的数据库技术、面向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技术。

填空题:

1、一般信息系统都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加工和(传输)等功能。

2、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处理器)、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管理者。

论述题:

一、说明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表现为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形成决策,决策执行的结果又成为新的信息,如此往复循环。

每一种决策都与对决策方案的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有关,对有关因素的信息掌握越充分,对实施的结果越有把握,因而越容易做出决策。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本身不能决定决策。决策最终依靠于决策者的判断。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决策者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还表现在不同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同。

二、说明物流信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

物流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信息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也不一至,方式也不相同。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实施性高,信息价值衰减速度快,时效性强。

3、物流信息趋于标准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要求物流信息标准化。作用:

1、物流信息在物流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协调各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2、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协调与控制,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

3、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分类:

1、按物流信息载体,分为单据、台账、报表、计划、文件等多种类型。

2、按信息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3、按信息稳定程度,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4、按管理层次,分为操作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战术管理信息、战略管理信息。

三、说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2、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趋势:

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市场化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将呈现一个二元化结构。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高端市场,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普通市场。

1、国内企业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

2、信息化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3、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将继续深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尤其是全套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4、信息化发展最快的首先是连锁分销,其次是重大枢纽建设,第三是从产品特征上产品更新周期特别短,周转速度特别快的行业,肯定对物流最关注,同时也是最关注信息化的行业。

第二篇:设计概论第一章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设计艺术可能被认为是最平民化的艺术,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在许多触手可及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设计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艺术,至少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没有一门艺术像设计一样,处于多种学科的交叉地带,而且这些学科的数目仍然在增长,它们的内容还在不断变化之中。这足以说明了解设计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设计概论是概要介绍设计这一学科的课程。设计概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设计门类,而是研究设计艺术最普遍的规律,二者无法相互取代。在一定意义上,设计概论是各设计类型研究的基础,而各设计类型的研究则是设计概论的细化和深化。

设计概论分为设计的概念、性质、源流、分类以及设计师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五个部分,将各方面的设计理论知识加以系统地归纳和整理,层层推进,这将促进学生对设计概念的整体把握,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为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设计专业的导入课程,设置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

第一章 设计的概念

今天我们称之为设计的东西,几乎包罗万象,大到社会规划和对遥远的外太空的探索,小到一枚药片或者一粒纽扣,人造的任何都是设计的产物。然而,要找到海报、建筑、DV设计的共同性又是相当困难的,这就给设计学的研究带来了困窘。但是,在各种不同的人造物中是否存在统一的特征,制约他们的共同因素又是什么,这是人们探索“设计”的重要一环。

“设计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设计不仅是人们实践的结果,也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人们不仅创造产品为日常生活所用,也借助创造的产品使人们远离自然力的束缚,确证人自身的力量。

第一节 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的概念

1、广义

设计是个通用词,它的使用范围很广,世界上任何事物在酝酿、策划阶段都可以称为设计。设计最基本的内涵是设想和计划,即为达成目的而设立的方案。 1

以此为基础,则可以说设计涵盖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创造活动。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化什么妆,选择什么牌子、款式、颜色的汽车可称设计;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草船借箭”、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也是设计。然而,我们这里讨论的“设计”,必须加以限定,称为“艺术设计”。

2、狭义

我们课程所说的“设计”,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艺术设计”的简称。也就是英文“Design”的含义。

设计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而出现的。从词源上看,“Design”来自于拉丁语“Designara”,其演变路径是:“Designara”(拉丁语)——“Designara”(意大利语)——“Desegno”(意大利语)——“Dessein”(法语)——“Design”(英语)。在数百年中,“Design”一词的词义内涵和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古典、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segno”标示为“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这种意念用草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其定义是“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型,并可借助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即将艺术家在心中构思的作品现实化。18世纪,“Design”的词义任限定在艺术范畴之内,178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Design”的解释是“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意义相同,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结果。”18世纪以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设计观念的变革,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的观念由此确立起来,“Design”的概念及其语义开始突破美术或纯艺术的范畴而趋于宽泛。德国的包豪斯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实现,首次把设计一词用于某些课程的名称中,如“金属设计”、“印刷设计”、“家具设计”等,这样,“Design”的词义就和纯艺术有所区别,使其成为超越纯艺术的创意构想和创造性的实践行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概念逐步形成。这时,对“Design”的理解更多地界定为对产品外观的要求和内部结构安排等,它强调产品的色彩、肌理、形态等要素,注重对设计产品材料的开发、研究,追求产品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三国志·魏志》高贵乡髦传中

有“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毒,重相设计”。在近现代“设计”的设下计谋、算计等层面上的含义已日益淡化,主要指设想与规划。设计与“意匠”和“营造”近义。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诚如每个人都能作出一定的设计一样,几乎每个人都能给出一个关于设计的定义。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在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把工业设计的定义修改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称为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几个侧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是,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从内容来看,它首先表明了设计的创造性质和意义;其次,注重产品内部结构、功能与外观形态的统一;最后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从“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出发,以造物的实用功能或实用价值的实现为基点,运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条件,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说,设计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人为实现自身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方式,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人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因此,设计师的工作首先与社会价值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而不是与物质相联系。将设计看作是规划、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设计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是计划、构思

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

第二是将计划、构想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

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观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

第三是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

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

3、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工业革命前

人们将设计理解为手工艺设计中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技巧。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使得手工艺人将全部精力花在生产产品上,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手工艺人依靠的是手工技巧生存,生产里的水平决定了手工艺人只有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观地面对产品,并且直接在产品中表现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工业革命后

设计的概念主要指工业设计。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第11次年会修改后的工业设计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称为工业设计。”设计首先是以使用者——人需要为根本,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设计对象的造型、结构、功能的统一,设计图纸化,满足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

后工业社会

设计主要是指非物质设计。“非物质设计”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数字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这也从根本上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

后工业设计重视人-物-环境的综合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的极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攫取,致使全球环境迅速恶化,其结果,迫使与工业界脱不开关系的设计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设计与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全球设计界整体导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

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这样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一直未曾改变。

第二节设计的原则

设计的原则,是人们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设计行为的准则和技术艺术规范,是经过大量设计实践证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一、人与物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原则。(设计的总体原则)

设计总体:设计物、设计所处的环境和设计的主体——人。

设计的总体原则就是协调三者的关系使之趋于和谐。

二、科学与艺术的统

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原则。

设计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制作技术水平,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成为艺术与科学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三、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原则。(价值化原则)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实际用途和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实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两个方面。

1、实用价值是指设计的对象——物自身的固有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内容。

2、审美价值是指人对产品的审美活动进行设计与创造,产生的额外价值。

非物质主义设计非物质主义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物质性是由人决定的,离开了人,物质就没有意义了。设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发现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问题)——改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产品、人与环境更和谐,进而——创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个固定的产品,它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制度或一种服务,因为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的,这正是“非物资主义”设计观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非物质主义设计是以信息社会是一个“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为前提,以“非物质”这个概念来表述未来设计发展的总趋势:即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质的设计、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非物质主义不拘泥于特定的技术、材料,而是对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重新规划,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产品和服务,突破传

统设计的作用领域去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力图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倡导的是资源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以产品消费为主流,其做法是: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产品,用户购买后占有产品并使用产品得到服务,产品寿命终结将其废弃。“非物质主义”的做法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产品为基础,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它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的区别在于:

1先占有后使用的消费必然存在着排他性,伴随着产品功能的闲置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单个产品的服务量共享,以服务量为纽带联系生产者与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服务需要的用户,能够充分利用资源;2 “非物质主义”的生产者是以提供“服务”达到盈利的目标,这将弱化有计划的产品废止制,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的着重点将从更新换代逐渐转为减少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将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有效地综合起来,使生产者主动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工作,如有用部件的回收再用等;

3“非物质主义”的用户以服务量付费,改变了过去先占有产品后使用的随意性,促使用户主动优化使用过程,使生产者与用户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非物质主义”设计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非物质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旅游概论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 旅游的概念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重

点:掌握旅游的定义。

点:对旅游的定义的理解。

键: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告别了中学学习,选择了热爱的旅游专业,那么,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呢?

1、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 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迁徙”就是人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旅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明确目的的一种自由活动 二者的关系: 相同点:“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不同点:迁徙:自然行为

旅行:自由行为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提问: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成商品,标志着商业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旅游产生的条件

1、人类意识的发展

2、精神需求的提高

3、经济条件的成熟

四、旅游的定义

1、概念的各种提法:

(1)外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5-6页 (2)中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6-7页 (3)旅游定义包含的内容 ①旅游的异地性 ②旅游的时间性

③旅游活动是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④旅游的综合性

2、旅游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旅游下个定义。

旅游是在社会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以游览娱乐为主要目的,在异地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3、旅游活动的三大因素

(1)旅游主体:指具有各种欲望和动机的旅游者。

(2)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 (3)旅游媒体: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景区、商店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六、旅游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旅游活动的六大内容:

食、住、行、游、娱、购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与类型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的本质属性。掌握旅游的特点和类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区分旅游的不同类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1、重

点:理解和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及旅游的类型。。

2、难

点:对旅游的特点和对旅游的不同分类标准的不同类型的理解。

3、关

键: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及多种类型。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问:教师提问,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巩固上节内容

1、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2、旅游的内容包括什么?

通过教师分析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做出总结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么,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呢?当今社会的旅游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一、旅游的本质

就是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旅游包括离开居住地的旅行过程和在异地的逗留过程。旅游的目的就是到异地观赏神奇而又神秘的大自然风光和购买异地的特产及纪念品。通过旅游活动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增长见识,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舒畅、欢乐、自豪等情感。

二、旅游的属性 1旅游的基本属性: (1)、消费属性,即旅游是消费,包括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景区门票费、购物费等 (2)、休闲属性,即行走、游玩、购物、娱乐等。

2、旅游的社会属性 (1)、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旅游活动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活动 (3)、旅游活动是一种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

3、旅游的文化属性 (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4、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旅游的特点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消费形式和活动方式,同一般消费或社会活动相比较,既有类同之处,又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那么,当今社会的旅游具有什么特点呢?

1、异地性,旅游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异地他乡的一种消费休闲的活动。

2、流动性,即必须借助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空间的移动。

3、综合性,即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乐等。

4、普及性,只要条件许可,不论是谁都可以去旅游。

5、季节性,季节不同,自然景观不一样。

四、旅游的类型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1、国内旅游:指旅游者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的旅游。包括 (1)、地方性游览;祥见p14 (2)、区域性旅游;祥见p14 (3)、全国性旅游三种形式。祥见p14

2、国际旅游:指旅游者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旅游,分为: (1)跨国旅游祥,见p14 (2)洲际旅游祥,见p14 (3)环球旅游,祥见p14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观光旅游,祥见p15

2、度假旅游,祥见p15

3、公务旅游,祥见p15

4、宗教旅游,祥见p15

5、购物旅游,祥见p15

6、文化旅游,祥见p15

7、探险旅游,祥见p16

(三)、新型旅游

1、生态旅游,祥见p16

2、乡村旅游,祥见p16

3、工业旅游,祥见p16-17 小结: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掌握旅游的类型对同学们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因此,在划分旅游活动的类型时,要全面考虑。对新型旅游类型需着重掌握。

作业:

1、旅游有哪些特点?

2、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3、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五节 旅游组织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旅游的组织。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及世界旅游组织有所认识。

3、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教材分析:

1、重

点:掌握旅游的组织。

2、难

点:对旅游的组织的理解。

3、关

键:掌握国内外旅游组织的职能。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

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复习上节课内容

1、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3、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4、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导入新课,提问

你所了解的旅游组织都有哪些呢? 旅游组织:见p17 按职能范围为划分标准,分为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如,世界旅游组织

2、国家性旅游组织,如,国家旅游局

3、地方性旅游组织,如,地方旅游局 按职能性质为划分标准,分为

1、旅游行政组织,

2、旅游行业组织,

一、国际性的旅游组织

1、世界旅游组织

联合国组织所属的全球唯一的政府间旅游组织,是一个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国际性最高权力决策机构。

2、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是一个民间性、行业性的国际旅游组织。其成员有国家旅游组织,也有各种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等。

3、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 成立于1951年5月、《旅游评论》,是一个民间性的学术团体。

4、世界旅行社协会

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5、国际旅馆协会

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旅游组织,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巴黎。

二、我国的旅游组织

1、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1)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直属的主管全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下设7个职能司(室)和纪检组、监察局。 2)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局 3)县(市)旅游局

2、旅游行业组织 1)中国旅游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86年1月,是一个全国性、社团性的旅游行业组织。其成员为团体会员,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 2)中国旅游饭店协会

协会成立于1986年2月,其成员来自以国内外旅游这位主要客源的各种档次的星级饭店以及饭店管理公司、地方性饭店协会、饭店用品供应厂商等相关单位。协会挂靠国家旅游局。

3、旅游学术团体

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从事旅游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于1990年成为中国旅游协会的专业组织。

小结:掌握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及其功能、我国的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对于同学学习相关旅游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节课需要同学们掌握国家及我国的旅游组织的相关内容和知识。

作业: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主要的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2、我国的旅游组织主要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旅游概论

第六节 旅游学与旅游概论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旅游

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1、重

点,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难

点,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

3、关

键,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

2、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国际性的旅游组织主要的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2、我国的旅游组织主要有哪些?各具有哪些功能? 导入新课:

一、 旅游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方向和任务

1、旅游学的科学体系,

旅游学是一门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介绍发展旅游的政策与法规,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旅游学的研究方向

(1) 经济学方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统计学等 (2) 管理学方向 (3) 自然科学方向 (4) 社会科学方向 (5) 旅游基础理论方向

3、旅游学的研究任务

(1) 阐明旅游的特点、本质和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 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旅游业的实质、结构、组织以及社会经济作用; (4) 阐明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

(5) 阐明旅游行业组织、旅游法规、旅游政策的重要意义; (6) 研究旅游发展的规律和战略。

二、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详见p25

2、旅游概论的学习方法:详见p25

小结:掌握和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任务、方法及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各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业:

1、 旅游学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2、旅游概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课后习题答案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相对的概念,是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或组织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人员数量和能力的总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的时代性;开发对象的能动性;使用过程的时效性;开发过程的持续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组织过程的社会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调控和开发的管理过程,通过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其特点表现为: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

2.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关系?

(1)对人的认识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将人视为等同于物质资源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将人看做“资本”。

(2)工作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主要包括雇用关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关注对人的管理,还关注对人的开发。

(3)工作性质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上述功能,还要担负工作设计、规范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获取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

(2)整合是指被招收的员工了解企业的宗旨与价值观,使之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3)激励是指为员工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奖酬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4)调控是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的过程。

(5)开发是对员工实施培训,并提供发展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今后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举例略

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改善工作生活质量,满足员工需要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获取竞争优势

5.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提示:企业中的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依然并存,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未能建立和完善,很多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相关政策,培训与开发、绩效与薪酬方面还有待完善。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展开分析。

6.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具体挑战是什么。

提示:从全球化、技术进步、变化管理、组织重新设计、成本抑制等方面结合中国发展特点,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五篇:第一章企业管理咨询概论

第一节企业管理咨询的发展和产生

一、企业管理咨询的产生主要原因:

1、咨询客体的需要

2、咨询主体的出现

3、咨询手段的形成。

二、企业管理咨询的发展企业管理咨询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推广到西欧各国,20世纪中叶后在推广到日本等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普及到发展中国家。企业管理咨询发展的主要表现:咨询主体的发发展;咨询客体的增长;咨询内容的变化;咨询层次的提高。咨询时限的延伸。企业管理咨询在我国的兴起表现:20世纪8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进。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一下四项:咨询主体的变化;咨询客体的增多;咨询内容的扩大;咨询层次的提高。

第二节 企业管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

一、企业管理咨询的性质

1、含义:企业管理咨询是指由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人所从事的一种高智能的服务事业,它通过帮助客户企业找出生产经营管理尚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并指导实施,使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改善,使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式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2、性质:企业管理咨询是一种服务型的活动,它是咨询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咨询客户提供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而不是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也不是检查工作或调查研究。企业管理咨询的客体或服务的对象是寻求咨询服务的企业,管理咨询是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咨询的主体或承担者是由具备丰富管理知识与经验的管理咨询专业人员所组成的咨询组织。管理咨询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企业运行机制,增前企业系统对特定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管理咨询的方式必须与目的相适应。总体上讲,企业管理咨询是一种服务性、知识性和智能性的行业。

二、企业管理咨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独立性、艺术性、系统性、合作性、艰苦性、机动性。(科学创造独立的艺术,系统合作艰苦机动)

第三节 企业管理咨询的任务和使命

一、企业管理咨询的任务

1、企业管理咨询的一般任务: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咨询的目的,从理论上探索企业客体健康与病态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探索咨询主体分析和解决企业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中正确判断客户企业的症结所在,并采取适宜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一般任务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它通过理论傻瓜对咨询主体运行规律和咨询主体工作方式的研究,提高咨询实践的效率和效果。咨询实践反过来有促进咨询理论的发展。企业管理咨询的一般任务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制度学习下一篇:党支部建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