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2-09-14

汽车工业是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并在全国汽车产业体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主创新能力是构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全球性金融风暴冲击、世界市场激烈竞争, 着力提升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重庆汽车工业的全面振兴和更高层面的崛起, 意义十分重大。

一、重庆汽车工业及创新发展现状

重庆市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全市国家公告内汽车生产企业有24家, 其中整车生产企业10家, 生产产品覆盖轿车、微型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等系列。2007年, 重庆已经有10家整车生产企业, 年汽车产销量达70.76万辆, 产销量增长了4.7倍, 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2007年, 重庆市汽车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650亿元, 同比增长24%, 其中:汽车整车740亿元, 同比增长35%;专用车39亿元, 同比增长16%。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 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重庆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庆各大汽车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 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同时, 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在国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等方式, 开展自主研发。重庆各大高校也是汽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力量, 汽车研究与开发资源主要分布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学院、西南大学。

近年来重庆汽车通过引进技术、联合开发、自主研发等方式, 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如2003年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车“杰勋”, 2007年12月, 长安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混合动力车——长安杰勋顺利下线。这是我国自主品牌第一辆实现产业化的混合动力车。

为比较真实地得出重庆汽车技术自主开发, 特别是乘用车技术的自主开发的水平程度,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重庆汽车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刻画。得出重庆市整车集成、发动机总成、底盘、车身、电器空调、电子控制、造型设计等汽车工业产品自主开发水平的主观评价测度图, 如图1所示。

总体上判断, 重庆市的汽车车身制造, 电器空调等零部件制造具有较好的全新改型和零部件开发能力, 但这两类产品不属于汽车的关键与核心零部件,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由于国内市场的汽车产品消费者对汽车车型外观持有相当的重视程度, 也在客观上推进了重庆汽车企业将研发重点放在车身的外观造型设计方面, 重庆汽车工业的造型技术也相对较高。

整车集成、发动机总成、底盘技术、电子控制等产品是重庆汽车产品技术的核心和高端所在。目前, 重庆这几类产品的开发能力尚处于中改型阶段, 有部分关键产品需要通过对外委托, 或以外方为主的联合开发方式完成, 这是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短板所在。

二、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滞后原因分析

(一) 政府对自主创新缺乏明确的战略引导和有力支持。

近年来, 重庆市虽然也出台了诸如《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庆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 对汽车自主创新起到促进作用。但纵观这些政策的立足点, 主要还是偏重于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产能的扩张, 重庆汽车自主研发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被边缘化。

(二) 零部件配套研发能力十分滞后。

重庆汽车行业的零部件配套研发水平仍然不高。仅凭重庆本土的零部件技术工艺, 很难做到每一道工艺、每一种材料都完美无缺。

(三) 产业发展模式导致自主创新成长力薄弱。

重庆汽车产业是采取“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框架中, 合资公司的中方技术开发人员没有多少创新实践攻关以提高技术能力的机会, 从而导致了研发能力的薄弱甚至萎缩。

(四) 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观动力不足。

一批新型信息化汽车辅助开发软件的问世, 技术研发的“搭便车”障碍更小, 门槛更低, 使整个行业对汽车基础性创新工作漠视, 在基础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量更少。

(五) 研究力量的系统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不够。

重庆研究院所的研究方向逐步向应用性研究转变, 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得少了, 与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重复性增多, 互补性减少。各种研究力量比较分散, 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手段和长效沟通机制重庆本土还没有了出现独立的、专业化的、有较强实力的汽车设计公司 (机构) 。

三、提升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自主创新的政府政策引导。

出台《关于提升重庆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明确提出把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庆汽车产业的一个战略发展目标。从战略上明确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集汽车技术开发、产品创意造型、关键零部件研发、汽车产品检测、汽车市场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技术研发中心, 为重庆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导向。

(二)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技术战略平台。

结合重庆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完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工作, 重点培育2-3家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科研机构, 力争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成为重庆汽车工业的创新策源地。

(三) 加大政府对自主品牌的采购力度。

首先, 政府公务用车应扩大自主品牌的采购比重, 为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从而刺激重庆本土汽车自主品牌稳定发展。其次, 积极引导和鼓励重庆本地公司使用“重庆造”自主品牌作为出租车、公共汽车和商务用车, 并为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宣传、质保服务工作。

(四) 营造促进竞争有利创新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保护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 强化法规的执行力。坚决打击某些企业毫无技术含量的模仿, 以保护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整车企业 (原研发投入公司) 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良性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 防止整车企业为应付低价竞争。

(五) 加大对世界汽车服务产业的承接。

加大对世界汽车设计及其相关服务产业转移承接力度, 主动邀请世界知名汽车设计公司来渝设立分支机构, 要将汽车研发设计业作为重庆创意产业重点扶持的门类, 予以重点培育支持, 争取在重庆形成1-2家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汽车设计公司;

(六) 高度重视本土零部件产业研发技术提升。

针对重庆在关键零部件上的短腿, 争取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ABS、安全气囊、电喷技术等产品技术开发上有质的突破。建立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引导重庆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建立研发战略联盟, 参与整车的同步开发设计, 融入国际研发体系。

摘要:汽车工业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汽车工业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对自主创新缺乏明确的战略引导和有力支持、零部件配套研发能力十分滞后、产业发展模式导致自主创新成长力薄弱、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观动力不足、研究力量的系统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不够。为此, 报告提出了政府引导、战略重组、锻造汽车产业链的研发高端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孟嗣宗编著.创新:中国汽车工业之魂[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2] 钱振为主编.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3] 路风、封凯栋著.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4] 刘力钢等著.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2月

[5] 李江涛等主编.2007年: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6] 李江涛等主编.2008年: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编著.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08) [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成语教学法探析下一篇:论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