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

2023-02-22

第一篇:精神障碍的概念与病因

浅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可能导致母猪不发情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瘟、(HC)、猪伪狂犬病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强化猪的饲养、 科学饲养 、科学管理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隔离制度。还可采取适当的刺激措施如:混栏 、运动、饥饿催情 。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营养管理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生殖器官司发育异常不良因素引起的母猪不发精、不孕、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公猪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弱精、死精等综合病理症状。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分类,一般根据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性环境因素对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影响程度和性质,通常可分为永久性的不育、暂时性的不育和低繁殖力三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可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人根据近几年临床经验,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简介于后。

1发病情况及经济损失

我县X镇陈某生猪养殖场2006年因疫苗注射不及时不规范,全场30头母猪52头青猪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死亡母猪6头青猪11头,其它24头母猪当年只有2头生育。经济损失15万元。

我县X镇杨某猪场2010年4月私自从周边县引进母猪10头、仔猪23头。一天后发病,经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造成该场引进母猪一年半后才能正常产仔。经济损失16.5万元。

2病因

可能导致母猪不发精的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子宫内膜炎、圆环病毒病、母猪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血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胸膜炎)及寄生虫病。其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最多,带来的损失最大。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该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该病常因引种不当传入,我县于2000年在忠县拔山镇洋三元种猪场首次发现此病,以后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生,种猪场尤其多见。

2.1.1临床诊断要点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差,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母猪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产后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怀孕母猪前期流产,后期产木乃伊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呼吸困难,运动 1

失调,几天内死亡。母猪发病后本身呈良性经过,很少死亡,但怀孕后期感染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断乳前后的仔猪最易感染,感染后体温升高,呼吸严重困难,呈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少部分仔猪皮肤发紫,表现出严重的渗出性皮炎,死亡率高达40%-100%;育肥大猪患病后发生鼻漏,呈一过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耳、腹部深紫色,15天左右能自愈,很少死亡,但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2.1.2 病理变化

可视粘膜苍白,全身不同程序黄染,皮下水肿,死胎胸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病死的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肝变病灶,切开气管,内部充满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粘液,肺间质明量增宽,部分猪有渗出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个别严重者,肺边缘有红色肉变区;肝肿大变性,呈现棕黄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尤为明显,切面有出血点;肾肿大苍白,表面有凹凸不平灰白色坏死灶,个别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脾脏肿大变软,个别呈蓝紫色;小肠粘膜有点状出血,结肠内容物稀薄。

2.1.3防治

疫苗预防: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50天、30天时各免疫一次,每次肌注1头份,应在其他疫苗免疫后再实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注射,以防免疫干扰降低免疫效果;经产母猪在每窝产后25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仔猪在产下后20天时,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0.5头份;种公猪在每年的3月、9月各免疫一次,每次每头肌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1头份。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在排除猪瘟感染并初诊为本病后,应对发病猪作隔离饲养、严格消毒,在发病初的1-3天时,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在日粮中增加青料。在3天后,再按以下治疗:采用肺炎咳喘停、菲克亭、长效土霉素肌注。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可在饮水中添加清肺止咳散和抗体维他等对症治疗。对呼吸困难者,用卡那霉素、地塞米松消除肺部炎症,解除呼吸困难,可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2 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为单股线状DNA病毒。

2.2.1 诊断

依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进行血清学检查(HI),采取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做PCR及病毒分离、鉴定。本病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仔,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病状。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则以产木乃伊胎为主。

2.2.2 防治

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注射。在该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清学反应阳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种猪群中,使其受到自然感染而产生自动免疫。因该病产生流产或木乃伊胎的同窝幸存仔猪,不能留作种用。对早期发病猪可采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变异红链康肌注,效果较好。

2.3 猪瘟(HC)

2.3.1病因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d。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3.2 防治

疫苗预防:一般小猪猪瘟免疫剂量为1头份,商品猪2头份,种猪可用到4头份。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后备种猪选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1次,配种前半个月免疫接种1次。应根据本场中母猪、仔猪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以及是否来自疫区选用以下免疫程序:种母猪于产后断奶或空怀时期免疫接种1次。非疫区、未受威胁地区仔猪于20-25日龄、50-60日龄各免疫接种1次。在疫区或受威胁地区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超前免疫,免疫接种2h后方可哺乳;到50-60日龄时,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头份强化免疫1次。

治疗:早期可采用巨能1号、抗体维他饮水,呼喘蓝康、巨能1号拌料同进肌注聚能核肽、重症速效、长效土霉素效果较好。

2.4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猪高热病的病种之一,目前,本病在我县正在流行。

2.4.1临床诊断要点

1-20日龄的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升到41-42.5℃,运动失调,全身发抖、趴在地上口吐白沫,腹泻,同窝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21日龄以上及3-4个月龄幼猪患本病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前撞后冲或转圈,声音嘶哑或发生尖叫声,个别病例还表现皮肤奇痒,一般于病后4-6天死亡;4个月以上的育成猪发生本病时,仅见打喷嚏、咳嗽及体温升高等轻微症状,一般呈良性经过。公猪患本病时可引起睾丸鞘膜炎;母猪患本病时,伴发便秘、厌食、眼睑水肿、呼吸困难、产死胎和弱仔。

2.4.2死尸剖检及病料送检

肺部暗红色,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肝脏和脾脏肿胀、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脑膜明显充血。采病猪血液,分离血清送县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作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呈阳性。

2.4.3防治措施

疫苗预防: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免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经产母猪在怀孕后70-80天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仔猪40日龄时肌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1头份。

治疗:本病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猪场感染本病后,对发病猪可采用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苗2头份/头紧急免疫接种,并用磺胺六甲和恩氟沙星按说明书用量配合治疗,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3 营养因素

最常见的是能量摄入不足,脂肪贮备少,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的p2点膘厚应在18-20毫米;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精,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有些虽然体况正常,但由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生物素等,致使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调都会导致发情推迟或不发精,如饲料中钙含量偏高阻碍锌的吸收,易造成母猪不孕,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4 饲养管理因素

4.1 饲养方式

对后备母猪而言,大栏成群饲养(每栏4-6头)比定位栏饲养好,母猪间适当的爬跨能促进发情。但若每栏多于6头,则较为拥挤且打斗频繁,不利于发情。若用定位栏饲养,应加强运动。

4.2 诱情

很多猪场不注重母猪的诱情,没有采取与公猪接触或其它措施来诱导母猪发情,母猪发情不发情听之任之。

4.3 发情档案

有些猪场不建立发情档案,有的在7月龄以后才开始建立发情档案,超过8月龄不发情才开始处理,处理越迟效果越差,这样母猪淘汰时大多达10月龄。正确的做法是在160日龄后就要跟踪观察发情,6.5月龄仍不发情就要着手处理,综合处理后达270日龄仍不发情的母猪即可淘汰,时间太久则造成饲料浪费。

4.4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抓好消毒,搞好卫生,尤其是后备母猪发情期的卫生,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

5 母猪繁殖障碍性病症的症状

5.1

发情障碍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5.2

妊娠障碍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5.3

泌乳障碍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法,拒乳等症状。

5.4

公猪繁殖障碍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5

仔猪成活障碍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死亡。

5.6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5.6.1 强化猪的饲养

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5.6.2 科学饲养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不易发生传染病。

5.6.3 科学管理

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根据猪的品种、性别、年龄、性能等进行合理组群,按照养猪生产条件。

5.6.4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消毒制度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入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定期消毒。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消毒次数。对各类猪舍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防疫制度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的间隔时间。在猪群免疫后10-14d,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能盲目免疫和多次重复免疫。

6 对于营养因素和饲养管理导致的猪繁殖障碍治疗

6.1 发情母猪刺激

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精的母猪关于一栏,几天后发情母猪将不断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性中枢活动增强。

6.2 适当的刺激措施

6.2.1 混栏

每栏放5头左右,要求体况及体重相近;

6.2.2 运动

一般放到专用运动场,有时间可适当驱赶。

6.2.3 饥饿催情

对肥母猪可限制3—7d,日喂1kg左右,供给充足饮水,然后自由采食。

6.3 对发情不明显母猪的处理

在发情过程中有部分母猪由于某种原因而发情片状不明显或没什么“静立”状态,这些母猪只能根据外阴的肿胀程度、颜色、黏液浓稠度进行适时输精,同时在输清前1h注射氯前列烯醇2ml(或促排3号),输精前5min注射催产素2ml。

6.4 激素催情

生殖激素紊乱是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不发情后备母猪注射外地源性激素可起到明显的催情效果,但有试验表明,采用激素催情的母猪,与自然发情的母猪相比,产活仔数平均要少1头。在以上的方法都采用了之后,仍然不发情的少量母猪最后可使用激素处理1~2次,还不发情的做淘汰处理,但在祖代、曾祖代猪场笔者不主张使用该方法来治疗。常用的处理方法有:(1)氯前列烯醇200μg;(2)律胎素2ml;(3)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IU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IU;(4)PG600处理1次(1头份)。

第二篇: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与治疗

浅谈青少年颈椎病

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有调查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占患病人群的10%--20%,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我国有80%以上的青少年处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和严重不健康的分别为82.5%和17.5%。为了更好地预防青少年颈椎病,现将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一. 青少年颈椎病发病原因 1. 体位不良。

学习坐姿不正确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因素,而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坐姿。养成一尺,一寸,一拳书写姿势的良好习惯对预防颈椎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长期伏案学习使后侧韧带不平衡,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睡姿不正确

近50%中学生枕头高度不符合要求,不良睡姿主要与枕头过高、过低或不枕有关。高枕,一般着力点在后枕部,低枕或不枕着力点在后枕部和上胸椎,在长期受力的作用下。前凸的生理曲度自然变直甚至反弓。长时间不良的睡眠体位必然引起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疲劳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劳损。

不良生活习惯

长时间躺着看书、看电视也会引起颈部不适,严重可发生颈椎病。颈部某些肌肉由于长期过度紧张易发生劳损、痉挛,促使颈椎小关节发生变性或骨质增生等,同时对颈髓神经和血管产生压迫,进而出现颈椎病症状。 2. 坐位时间过长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骨骼、肌肉组织的生长尚未完全定型,这个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白天大部分时间要坐在课堂上,课间活动时间比较短,休息时间少,颈部长期维持过伸、过屈的姿势,极易造成颈部肌肉和椎间盘疲劳,引起慢性劳损或颈椎间盘的变性。 3. 外伤因素

50%以上的颈椎病发生和外伤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预防头颈部外伤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如运动时不注意保护颈椎,尤其是突然转颈,或者外界暴力,均会导致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局部软组织损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和神经刺激症状,加重颈椎的负荷。 4.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发育性椎管狭窄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二、 青少年颈椎病的特点

青少年颈椎病与中老年颈椎病有所不同,青少年的椎间盘尚未退变或处于退变的初始阶段,X线侧位片上仅出现生理曲度的改变(曲度变直或反张)。这种生理曲度的改变在青少年颈椎病中普遍存在,被确认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之一,是早期诊断青少年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征和客观指标;或2~4个椎体局限性失稳和位移,相邻上下关节和椎体后缘出现“双边、双突征”;正位片棘突偏斜、寰齿关系紊乱等。少数患者并没有X线改变或X线改变轻微,没有明显的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及小关节增生等退行性改变。这个阶段是预防颈椎病发生的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此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就会提前发生,最终导致颈椎病。

三、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

①症状:以颈肩部酸痛、颈部不适及颈部僵硬为主,部分伴有偏头痛、头晕、恶心、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憋气、失眠、耳鸣等症状。

②体征:大多数患者颈部触摸棘突偏歪,一侧关节突隆起,颈部周围软组织绷紧、呈条索状、压痛明显。

③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双边、双突征;棘突偏歪;张口位见齿突偏向一侧,环齿关系紊乱等。

四、选择有针对性的中医正脊手法治疗

我们认为,颈椎力学结构的失衡是青少年颈椎病主要发病机制。治疗青少年颈椎病的关键是纠正椎间关节错位以及调整颈椎曲度,恢复颈椎力学结构平衡。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青少年颈椎病不仅要考虑到下颈椎结构紊乱,也应注意上颈椎及上胸椎结构紊乱,同时要注意上颈段、下颈段与上胸椎之间的关联关系。87%的颈椎曲度改变合并胸椎侧凸,其侧凸是旋转性的。临床治疗时,要十分重视这些相关性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确定了四大针对性手法,分别用于上颈椎中寰枢关系紊乱的调整、下颈椎中椎体错位的调整、颈椎曲度异常的调整、胸1~2椎体旋转移位的调整,同时配合理筋手法来松解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来恢复颈椎正常力学结构的平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合并有头痛头晕的患者,寰枢椎的调整,治疗效果显著;合并有心悸、胸闷、憋气的患者,除调整颈椎外,胸1~2椎体旋转移位的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可能与星状神经节和胸1~3交感节前纤维受刺激有关。颈椎曲度的调整在青少年颈椎病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颈椎曲度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标,它表现了颈椎与椎旁软组织之间相互关系。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与症状体征的消失呈明显的正相关。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对维持颈椎的远期稳定性及恢复颈椎本身的生物力学环境有重要意义,生理曲度的恢复对防止邻近节段乃至整个颈椎的进一步退变有积极作用。

五、预防。

颈椎病危害很大,不但容易影响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绝对不可小视。为了预防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要保证必需的营养要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保证必需的营养要素,以获取较高的骨峰值,维持骨量的稳定。为此,青年人在身体发育前及发育过程中,应合理安排饮食,多食用含钙、磷和其他骨代谢必需物质的食物,以补充骨代谢所必需的原料,为日后做好更多的贮备。

其次,青少年要积极锻炼身体。适当增加身体的活动量,可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于骨组织的生长发育。锻炼身体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骨骼的锻炼,也就是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使骨骼受力,增加对骨骼的良性“刺激”,这样有利于骨小梁的发育和骨量的增加。

再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吸烟与饮酒会严重地影响内脏的功能,使消化系统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而从尿及大便中的排泄增加,使体内骨代谢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严重的影响骨镐的正常发育。

最后,不要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和咖啡因。因为过多地摄入蛋白质会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并从尿中排出。这样会使大量的钙从尿液中排出,不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学中的酸雨。咖啡因食入过多,会使胃肠功能下降,促使钙从尿及大便中排出,不利于骨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青少年预防颈椎病家长不容忽视,要积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锻炼,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篇: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诊断学之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更多2015年贵州事业单位招考信息请关注贵州中公教育贵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发热概述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医学基础知识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中公卫生人才网帮助大家梳理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更多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常见于: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疴、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鱗癣及慢性心力衰竭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

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毐;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更多贵州业单位招聘及贵州事业单位招考查看事业单位考试网。

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第四篇:因病缺课病因登记与追踪制度

为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有效防止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发生,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了解缺课原因

任课教师对于因病缺课的学员,应当了解学员患病的缺课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上报学校办公室。学校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及时了解学员患病的情况,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二、及时统计上报

任课教师负责每天做好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员的联系工作,学员第一节课下课前将缺课的学员名单上报培训部,任课教师要与学员家长保持联系。

三、规范请假制度

告知学员缺课时要向任课教师请假,说明具体是事假还是病假,如是病假需向解释病因。

四、严禁带病上课

任课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患病学员在家治疗休息,严禁“带病上课”。培训期间,学员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与家长联系。学员病愈后由医院开具相关证明,经学学校核实后方可复课。

第五篇: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

摘要:就仔猪黄白痢发病原因进行论述,介绍仔猪黄白痢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治疗方法,降低仔猪的死亡率,从而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主题词:仔猪 黄白痢病 症状 综合防治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中仔猪黄痢多发生于仔猪出生后1周以内 ,以1~3日龄居多,常整窝发病,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 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者居多,发病率可达30%~80%。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者带来直接的死猪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养猪业者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多年从事养猪场兽医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过的一些观察分析,在其综合防制措施方面提出以下观点。

1、发病原因

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仔猪自身抵抗力差,同时受外界环境及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诱发仔猪黄白痢。这一情况约占35%。主要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

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1.2、环境应激诱发仔猪黄白痢。约占20%。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寒冷季节、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受凉、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可引发仔猪白痢。此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粪便,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身体迅速消瘦,其死亡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有无并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

1.3、 哺乳母猪患病诱发仔猪黄白痢。约占30%。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

痢。黄痢发生后,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移行,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该病以产后一周内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饲养管理不当诱发仔猪黄白痢。 约占15%。其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痢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了仔猪下痢。其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发病;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其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2、临床症状

仔猪黄白痢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大便稀薄、腹泻,

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粪便腥臭,发病初期,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仔猪不吃乳、不吃料,易继发感染,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剖检:出现严重的肠炎症状,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3、预防措施

3.1、加强母猪防疫,提高母源抗体水平;及时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提高仔猪免疫能力。

通常采用K8

8、K9

9、K98三价灭活苗或K8

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1次,预防仔猪黄白痢。规模化养猪场可以采用本场仔猪黄白痢发病猪进行病源分离,制作针对单个养猪场的自家苗对母猪进行防疫和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免疫预防办法是最科学、最经济的预防黄白痢疾病发生的办法。在大部分养猪场采用K8

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的办法是有效的。 3.2、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注意应供给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优质饲料,以保证胎儿发育健全,在哺乳阶段促使母猪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保证仔猪的营养需要。此外,母猪产前驱虫,上产床前的清洗、消毒工作等都是相当重要的管理环节。

在仔猪母猪哺乳期间不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禁用

高能量饲料,防止喂发霉变质饲料。不用普通高能量配比的肉猪饲料饲喂哺乳母猪。母猪产前7天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只喂少量加盐款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其次保证了母猪哺乳期内基本健康元病,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夏季注意了防暑降温,冬天做好了防寒保暖,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10~15天用消毒药做1次消毒。

3.3、加强仔猪的管理,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寒冷天气,加强仔猪防寒保温措施,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预防仔猪受凉下痢。没有使用产床的养猪场,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供应充足的饮水、防止仔猪饮用脏水等措施都是预防仔猪黄白痢的技术措施。同时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日2次,可以预防仔猪黄病。并视情况对仔猪进行滴服其他抗菌药液,效果更好。我们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还在饲料或饮水中加了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连续服用。注意了用细菌制剂等就不再用抗生素,仔猪2日龄、10日龄

用右旋糖试铁、牲血素、富铁力的其中一种肌肉注射lml;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供仔猪自由饮用,并保证饮水的干净、清洁。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减少白痢发生。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新肥素中的一种,每50kg饲料内添加100g,连续7天,可预防仔猪下痢。 3.4 、仔猪黄白痢的治疗

仔猪下病如果早期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临床上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1天2次,连用2~3天。在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外,食欲废绝,身体明显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方法是:根据猪只大小,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000ml。药液的配置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或加点收敛药物。配合一些葡萄糖和维生素等壮补药。对极度衰竭的严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进行了静脉输液,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和10%维生素C1~2ml;为防止酸中毒,还可用3%~5%碳酸氢钠。

此外,我们通常还采用了以下治疗方法:(1)用0.1%亚硒酸钠1ml一次注射,防治仔猪下俐。(2)把新鲜马齿苋

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每头小猪50~100g,可治小猪顽固性下病。(3)用每公斤体重1.0~1.5ml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每日2次,连用3日。(4)注意区别红痢与血痢,一旦诊断有血痢存在,应进行药物净化,以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天;不吃料的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每公斤体重0.25ml,每天1次;每日用消毒灵对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江苏中考政治复习资料下一篇:教师招考同意报考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