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2022-10-10

第一篇:浅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试论《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摘要: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赢得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无论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孜孜以求的学子〃甚至一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为之倾倒、折服。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体描述性文字本身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一、托言寓意

初读《红楼梦》〃我们都会发现作者在开篇声明他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细心的读者在读完这部古典之后〃总能从字里行间探测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意味。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美学思想的核心实是一个“真”字。也就是说它真实地再现生活〃成为描绘时代生活的画卷。全书是这样〃作为全书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自然也是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 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

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我们就很难说它的诗词不是正文〃而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能是感叹身世遭遇的林黛玉发出的哀音;“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恐怕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发出这祥的间话。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适合的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谁?“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不是活画一个情窦初开〃渴望获得爱情〃而又担心变化莫测〃情思绵绵〃难以入梦的林姑娘的复杂的情思吗?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作者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有的是咏物寄情〃《咏菊》诗便是她借花的“千古高风”寄托白己高洁孤傲的情怀;她的《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缝蜷〃说风流!”〃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是那种预感到爱情的理想行将破灭而友自内心的悲愤呼声。除此之外〃《葬花吟》〃更是咏物寄情的上乘佳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她以落花自况〃表现了她在冷酷无情的境遇中对前景悲观无望哀伤抑郁之情。有的是触景生情。林黛玉这方面的诗词颇多〃如《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便是一例。“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有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感〃不禁发于章句”:“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丧。病魔缠身〃寄人篱下〃触景生情〃便自然地发此哀音。

此外〃《红楼梦》的诗词在人物的描写上也特别注意表达人物的思想志趣〃使个性特点更加集中与鲜明。常用的方法是托物明志。薛宝钗的《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精神志趣的形象写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眼看“抄检大观园”的决战即将来临〃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已经明显地成为败局。薛宝钗通过写《柳絮词》表明了对贾府形势的看法〃希望封建主义的“好风”〃把她送上更高的“青云”。同是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白地暴露了贾雨村这个政治野心家一心想爬进封建官场〃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丑恶的理想和志趣。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则表现了她相信自己的才华像月光那样难以被掩盖沉没〃透露出她希望跻身于小姐们的“风雅”之林〃享受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愿望〃和须眉浊物的贾雨村的志趣真有天壤之差。

总之〃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曹雪芹把这一优良传统出色地运用到《红楼梦》的诗词中去〃集中鲜明地表达了书中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中的诗歌〃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这座伟大的艺术丰碑。本文所提及的〃只不过挂一漏万〃然窥斑而乃知豹〃希望读者能从中探知曹公的用心良苦、富有逻辑的填密思维以及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6年

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红楼梦学刊增刊.1997.

第二篇:浅谈《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满纸酒香

——浅谈《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热播就喜好喝酒,酒文化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其中不乏许多对酒文化的描写。据统计,在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从第1回甄士隐中秋之夜邀贾雨村饮酒起,到117回邢大舅王仁、贾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这其中,提到饮酒的名目也十分繁多,如祝寿酒、生日酒、祭奠酒、接风酒、践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戏酒等等二三十种,令人大开眼界。可见古人对酒的喜爱之深。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写到的酒种和酒名大致有以下几种:黄酒、屠苏酒、惠泉酒、合欢酒、果子酒,甚至还有西洋的葡萄酒。其中写的最多的就是黄酒了,如第

38、

41、6

3、75等回中都有写到众人喝的是黄酒。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袭人等丫鬟为了给贾宝玉过生日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绍兴酒”,为宝二爷助兴。据《吕氏春秋》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绍兴酒已经产黄酒了,到了《红楼梦》那个时期,绍兴黄酒已经成为了黄酒中的上品,成为贵族家庭饮宴中的佳品。还有一种我比较感兴趣的酒是合欢酒。合欢酒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喜气,而它本身其实是一种药酒。合欢酒是用合欢树上开的小花浸泡烧酒而制成的,中医典籍中记载了合欢花的药用可解郁、和血、宁心,因而合欢酒便具有了祛除寒气、安神解郁的功效。书中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林黛玉吃了点螃蟹,觉的心口微微地痛,自斟了半盏酒,见是黄酒不肯饮,便说须得热热地吃口烧酒,宝玉忙到:“有烧酒。”便命丫鬟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林黛玉多愁善感,身体虚弱,吃了几口性寒的螃蟹,吃几口合欢酒,自然是最好不过的。我们以后吃螃蟹的时候也不妨可以自制一点合欢酒来饮用。当然他们对喝酒的器具也是十分讲究,不同而酒用不同的器具,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啖饭而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一首好诗就像一杯美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得出它的味道。在《红楼梦》中,诗词有近百首,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而在这里我要提及的是其中和酒有关的诗句。在第23回元春省亲之后,大家都住进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入园之后每日与姐妹们一处玩耍心情愉悦,这时候他便写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这4首“即事”诗,其中有3首都写到了酒。《夏夜即事》中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荷露”就是一种酒这种酒以花命名,“滑”是指酒味醇美;《秋夜即事》中写到“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拔索烹茶”,夜晚睡不着想要喝酒;《冬夜即事》中写到“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后一句写冬夜严寒,公子穿着貂皮尚嫌酒力不足御寒。这4首诗其实就是贾宝玉生活的自我写照,当时贾府正处于繁荣之时,大观园也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贾宝玉住在里面正是一个“富贵闲人”,饮酒烹茶作诗好不惬意。

当然大观园里面的女儿们个个也都是诗人,文采也是十分的出众。在《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她们就写出了许多和菊花有关的诗歌,她们写出了菊花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姿态,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感受,也暗示出各自人物的不同命运。在她们共同创作的12首诗中,有9首都写到了酒,可见酒在咏菊中的重要性。《访菊》写:酒杯药盏莫淹留。《种菊》写:醉酹寒香酒一杯。《供菊》写:弹琴酌酒喜堪俦。《咏菊》写: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写:喃喃负手叩东篱。《画菊》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簪菊》写:彭泽先生是酒狂。《梦菊》写: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菊影》写:凭谁醉眼认朦胧。这9首诗都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酒。前面也提到有赏花酒这一名目,因而她们在作诗时定是会饮酒助乐的。而且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饮酒来助兴抒发情感,我们熟知的大诗人李白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而与菊花关系密切的陶渊明也是十分爱酒的,不难看出好几首诗中都提到了“东篱”、“陶令”这类字样。当然,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许多诗词中都可以闻到酒的芳香,而酒也为诗增色不少。

《红楼梦》中对酒文化最有意思的内容描述莫过于行酒令了。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者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酒一杯,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酒令的经过反复的发展,到清朝已经颇具规模,种类也十分繁多,因而《红楼梦》中有许多对酒令的详细描写。如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行的就是“占花令”。人到齐后,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六点,数至宝钗。宝钗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以签,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以售卖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席间众人按令中要求行事,而后行玩宝钗这一令接着又从她开始行酒令。最后众人皆抽得一签皆为花名,探春是红杏、湘云是海棠、黛玉是芙蓉······这些酒令看似简单但都包含了人物的命运,也是当时生活的一种体现,人们在喝酒时避免席间无聊而活跃气氛的游戏。当然,书中还写道一些如“女儿令”、“牙牌令”的酒令,这就不一一介绍了。反观我们现在在外喝酒几乎就没有行酒令的了,至多就是划拳或是“两只小蜜蜂”之类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古人那些简单的酒令来愉悦气氛。

综上看来,《红楼梦》真真是写出了中国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缩影。让人读起来感觉满纸酒香。

参考书目:《红楼品酒<红楼梦>中的酒文化与养生》

第三篇:浅谈古诗词中的“酒”意象

摘要:我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精心于诗歌“酒”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同时也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诗人们或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书写人生,感叹现实。诗人们用他们那被醉人的的酒香熏染的、裹挟着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年的岁月的沧桑里。

关键词:借酒怡情;解愁忘忧;送友饯行;书写人生,感叹现实 意象是情感和形象的结合,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象”。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祭天地要用酒,祭列祖列宗要用酒,庆丰收胜利要用酒,迎宾客交朋友要用酒,婚丧嫁娶、日常宴乐更离不开酒。我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精心于诗歌“酒”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同时也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我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一、借酒怡情——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

酒能助兴,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常有佳句。“开轩面场圃,把洒话桑麻”这是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的诗句,浅斟慢饮中既欣赏了农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又学会了事农桑的有关知识,酒成了最好的载体。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一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出农家人的憨厚纯朴无私。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中早年的李清照生活得那样无忧无虑,郊外野游也能开怀畅饮。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描绘了秋高气爽,大雁振翅,登楼吟咏,怎么能缺少那激发豪性的玉液琼浆呢?苏轼开一派豪放词风,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中可见其过人的豪气!

二、解愁忘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世称“诗仙”,又由于饮酒成性,又称“酒仙”。李白仕途坎坷,官场失意,现实中,他常常借酒消愁,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酒气冲天,怒发冲冠的形象,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顺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题中一个“独”字,道出了李白的孤寂,引出的便是他饮酒的情节,酒便是诗的一个线索,酒因、酒前、酒时、酒后,一个个片断似被“酒”字串成了一串珠。《把酒问月》也是诗人孤苦失意处境的写照,诗中写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在现实中李白感受到的多是冷遇,极度失望、孤独的情绪在诗中可见一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首《雨霖铃》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酒醒何处?”表明作者离情之深、之浓、之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三、送友饯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即将离别了,饯行饮酒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宴席之上,饮酒赋诗,共话友情,不啻为文人常做之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曾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饯行宴上的场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句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书写人生,感叹现实——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精美的玉器,浓烈的琼浆,呈现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道出了只有高天阔地的自然,才容得下是人的自由,也只有酒的洒脱,才懂得诗人的傲岸。李益的“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是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李清照“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是一首感时伤世之作,写出了人之无奈。唐代李商隐“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尽情倾诉了平生的孤独、凄凉、忧愁和苦闷,寄寓自己生不逢时、有志难酬的愤懑和不平。山河破碎,强敌虎视,欲挥戈杀敌却报国无门,愤恨忧愁郁积在心,时代的“大愁”既然无法用剑刺破,就只能用一樽浊酒化解心中的“小愁”。 张孝祥用“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辛弃疾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词句勾画出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李白《将进酒》就透露出天赐英才却无人赏识的愤懑,虽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却难免有失落之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就在“但愿长醉不复醒”中,独饮着自己的那份对人生愁苦与无奈。

古诗中酒意象记载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诗人们的情感体验。意象是客观的,但却浸入诗人独特的主观色彩。酒意象,既书写了诗人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昭示着诗人对于生命本身的审视。小小杯中物尽显文人之品格、性情、志趣。诗人用普通的意象投射思想的灵光,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文学教育 2008.12 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 袁和平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浅析--《大家》2010年16期

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第四篇: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

2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

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含蓄的美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 ”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弱不堪优。是有真宰,

3这段话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 “一字”指语言。“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 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

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 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意境展现出来的动态的美。

(三)虚实结合的美

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四)绘画美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 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 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注释:

1、○《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3、司空图:○《与极浦书》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201页。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

[2]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 李泽厚。意境杂谈[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4] 蓝华增。说意境[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5] 叶 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

[7] (1)。

[8] 1984.6

宗白华。美学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王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司图空。司图空《诗品》今译-简析-附例[m].宁夏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

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杨”与“柳”的解释,《尔雅·释木》中有“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由此可见,在古代,杨是柳的一种。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实则专指柳树。当然,由柳树这个本义延伸出去,就有了汉典中对杨柳的第三种解释,即借指侍妾、歌姬,如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一诗中的杨柳则指白居易家中的歌姬。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想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的“杨柳依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人或者是亲人对“我”的依恋之情,一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人,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人分别喜欢折柳相送,因而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因而柳永这首《雨霖铃》中运用了杨柳一个意象,就使离人更感肝肠寸断。施肩吾的《杂曲歌辞·杨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也写到折柳送别,路傍的杨柳一年复一年被离人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一处的杨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人(而是又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觉令人更加感伤了。此外,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诗词还有王唯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宋璟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古典诗词中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佳句真是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为什么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呢?我们最经常听到的解释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也有以柳作为留念的意思,表达不忍分别之情,希望对方永远不忘自己。但我认为折柳送别在古代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能留传那么久,绝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谐音,肯定会有其他因素。清朝褚人获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送行的人难道没有其他的树枝可折却必须用柳枝送人,并不是说柳枝在江边亭旁便于采摘,人离开要去他乡就好比树木离开土壤,希望他能够随遇而安,这正如柳树枝随便在哪都能存活,用柳枝来表达住祝愿罢了。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随手折一枝柳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最后变成一棵茂盛的柳树。送行的人借杨柳的这种品性来祝愿或者是勉励远行的亲友要随遇而安,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他乡也能生活得安适,一切遂愿。褚人获的这一说法无疑比通常流传的谐音一说更有哲理性与文化品味。此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读书人必然要读到的,而且这几句诗还是名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便于口耳相传。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喜欢引经据典,《诗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是经典,故“杨柳依依”便奠定了后来的送别诗的文化基调。

三、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有太多景物值得赞颂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绿柳成荫、莺歌燕舞、花香鸟语„„杨柳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实则是很平凡的,那么古典诗词是如何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来歌咏美好的春光呢?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可以说是借杨柳来歌咏美好春光的代表之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这里借写柳条的美好姿态来赞美春天的神奇,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诗人用“似剪刀”形象地描写出来,春风一吹,就能梳理出千万条嫩绿的柳条,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色的生机。晏殊的《诉衷情》:“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则描写了一幅春雨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面,展现了春日里的美好场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生动而脱俗,遂成为千古名句。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清朝高鼎的《村居》有:“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描写农村的春天,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都是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的。

四、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这两句诗堪称形容美女的经典之作。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现代人形容美眉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见过垂柳的人都知道柳条随风摆动的婀娜多姿,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妩媚多情的女子,但要是把女子的腰比作柳条,未免也太夸张了,无论多细的腰也不可能跟柳条相提并论,所以,我以为白居易的夸张跟想象力能跟李白媲美了。同样是白居易的诗:“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两句则出自他的《长恨歌》,前面的诗句将女子的细腰比作杨柳,这两句诗则将女子细细的眉毛比作杨柳,看来白居易是很善于借杨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极言杨贵妃的美貌,诗的前面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杨玉环刚得到唐玄宗恩宠的时候,至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则是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处死后,唐玄宗怀念杨贵妃时想起她的模样,觉得眼前的芙蓉花就是杨贵妃的脸,那细柳就是杨贵妃的眉毛。同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丽女子,在“新承恩泽”时是百般的娇媚动人,而在悲剧后的回忆中又是何等的楚楚可怜。用杨柳比喻女子的眉毛,于是就有了“柳眉”一词,在一些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柳眉”,如唐代诗人李商隐 《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以及五代词人李珣《望远行》:“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我们不得不敬佩白居易的神来之笔,仅仅是借一个杨柳的意象,就能将一个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除了白居易以后,还有其他作家也用杨柳来比喻女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运用到杨柳来形容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白居易借用了杨柳纤细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细腰与细眉,曹雪芹则借用杨柳随风摆动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纤弱。“弱柳扶风”写出林黛玉行动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林黛玉体弱多病,曹雪芹将她的走动时的模样比作纤细柔弱的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不觉令人心生怜惜之情。

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从来都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所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人们用尽了各种词语来形容爱情,用尽了各种事物来比喻爱情,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又是怎样跟爱情结合起来的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堪称恋人间约会的经典之作,被无数后人所引用。佳人相约在月亮爬上柳树梢头之时,黄昏之后。皎洁如水的月光,婆娑起舞的垂柳,随风摆动的柳条恰若那纯情少女的飘逸长发。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幅画面啊,相信这样的约会不会不让人怦然心动。在这里,杨柳这个意象的作用就在于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婀娜多姿的杨柳仿若那个相约的风姿绰约的女子,令人神往。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写出了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西园是梦窗(吴文英的号)牵魂梦绕之地,是他跟情人悲欢离合地方,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窗睹物思人,杨柳依依,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但是心爱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昔日的欢声笑语只能成为今天的凄美回忆,怎能不令人黯然伤神?这里的杨柳则是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借杨柳这个意象描写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绿柳如烟,随风飘曳,春水如镜,倒映着满江的新绿,江边那恬静而怡美的少女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一阵歌声和着春风幽幽而来,撩动了眼角眉梢都是情的少女情怀,少女抬头望去,一叶扁舟载着那人和悠远的歌声,缓缓划过如镜的水面,在少女的心里掀起阵阵涟漪。杨柳的婀娜多姿渲染了少女怀春的心情。《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以一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的口吻写出妓女无法得到永恒的爱情的悲凉处境,劝客人不要爱上自己,不要跟自己在一起,其实是在感怀自己的际遇,“我”不过就像曲江边一棵临池垂柳而已,这个过来折一支,那个也过来折一支,折完就走了,或许永远都不会再想起“我”。这首词站在杨柳的角度写出杨柳被人不断攀折却转身就忘掉的凄惨状况,流露出对风尘女子得不到爱情的悲悯之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描写出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忧愁,春日里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赏春。忽然看见小路尽头的杨柳又被春风吹绿了,猛然意识到一年又过去了,时光易逝,而夫君还没归来,才后悔当初怂恿丈夫去边疆建功立业。青翠的杨柳是春天很好的象征,杨柳青青,本来是很美好的场景,但闺中妇人由此却看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丈夫远在边疆,难跟丈夫共享这美好的春色,不由心生怨愁。郭震的“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跟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少妇由春日里嫩绿的杨柳引起的怨与愁。

六、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这两句诗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水,山峦重叠,流水缭绕,让人有一种迷路的感觉,转个弯,忽然望见一个村子前面柳树成荫,繁花似锦。陆游借用杨柳这个意象,描写出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然而它的含义还不仅于此,青青的杨柳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两句绮丽的诗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险阻,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永不言败,那么我们总会到达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借劝对方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而听他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揭示出不要总是对过去耿耿于怀,要善于畅想未来的道理。元朝关汉卿在其《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有这么两句诗:“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刻意种下一株花,细心呵护,却没有发芽,无意中插下的一枝柳条,却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一片。关汉卿抓住杨柳容易成活这个特点,揭露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刻意去做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与刻意,反而可能失败,一个无心之举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做事要以平淡之心处之,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关于杨柳这个意象的内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总而言之,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蕴含惜别之意,除却这个意蕴,还有代表明媚的春光,象征美好的爱情,对时间的伤逝,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内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好比一坛埋藏在地下的陈年美酒,我们越是细细品味就会越觉得有味道。所以,杨柳这个意象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企业家队伍建设下一篇:浅谈如何当好村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