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采用“个人态度构造分析(PAC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切片式”研究,分析了来华留学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对留学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适应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 篇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制度顶层设计的战略性思考

摘要:就数量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现已成为“留学中国”主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仅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组成。本研究重点查阅2013年以来的相关文献数据,结合对部分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高等院校的问卷与访谈,利用战略管理思维框架分析发现,存在留学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送出去和引进来的留学生不均衡、来华留学生出口质量堪忧、制度设计不完备及高校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认识误区等现实问题。最后提出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实施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来华留学教育;顶层制度设计;战略性反思

0 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后,“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沿线国家广泛响应,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就自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和地位。

政府通过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同时在政策上适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各国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稳步增长,学习层次显著提升,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学历生总数达25.8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44%,同比增长6.86%;研究生人数达8.5万人,比2017年增长12.28%。而“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已是半壁江山[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角色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形势可喜,然而在各省区、各高校的国际化教育战略与实施方案中却普遍存在战略高度认识不足、缺乏科学顶层设计等未来可能滞阻这一国家战略持续、健康发展的隐忧与问题。我们本着站在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以系统性工程视角梳理和反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和管理中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希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精神指导下,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实施以有效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质量。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主要现实问题

通过对2014年以来国内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问题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重点对京津冀地区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任务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现实问题: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持续稳定,但留学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本科学历出国留学的占比最高,达到51.54%,研究生阶段占比12.1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一流高校本科、硕士毕业生的一种主流性选择,这些人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源。与我国出国留学数据相比,来华留学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学习层次都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国外来华留学生数量和学习层次一直在持续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近几年来提升迅速,已经成为留学中国的主力军。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超过26万人,其中约有半数为非学历生,学历生中研究生比例极低,只有百分之十几。

(2)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内,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迅速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自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留学方向错位。我国走出去的留学生主要流向为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绝大部分也是我国高校与这些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合作;而来华留学生生源地多为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则占据了半数以上。二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也十分不平衡,于我而言存在“引进来”强、“走出去”弱的现实情形。

(3)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上普遍存在“进口宽、出口松”的问题,人才出口质量堪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具有浓厚的屈己待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问题上亦有明显体现,即处处优待、常以破例修订规则以迎合个别难以完成学业的留学生的毕业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上主要缺陷是“入口宽、出口松”的制度问题。中国高校本土学生是“入口严、出口松”,此种机制的设计目前已经暴露出较严重的弊端:高校出口人才与入口相比,培养质量不高,社会用人单位不满意。就目前已经毕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应该与同校同学历本土学生相比,其人才培养质量普遍更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入口宽、出口松”的机制设计问题。

(4)留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培养方案粗放、高水平师资缺乏等困境。调查显示,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和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困境。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成为留学生学习与沟通主要障碍,许多留学生存在汉语或英语不过关问题,甚至是英语和汉语均不过关的严重情形,直接导致出现学习障碍,毕业论文写作以及与指导教师沟通困难等问题;留学环境与来源国存在明显差异,部分留学生存在不适应问题,目前却缺少解决渠道和有效解决方案;高校留学生培养方案存在照搬国内学生培养方案,未能达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养目标;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或错位配置问题较为突出。总体而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快速增长情况下,基本靠存量专业教师人员增加教学任务量来解决,加之一些高水平專业教师不能用英文授课而无法承担相应教学任务进一步突出了这一供求矛盾。

(5)在争取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上,一些高校存在脱离自己教学资源实际,求大求全,重名利,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在报告、文件以及领导发言中把“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问题毋庸置疑地放置在至高无上的战略性地位。但矛盾的是,组织匹配给这些留学生的教育资源却少得可怜,如经费、教室、师资、管理服务人员配备等,这样的硬件条件和资源配给根本不足以有效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的实现。另有一些高校不是不愿意给予此项事业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是自身资源条件有限。100%受调者认为,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是高校提升形象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获得利益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认识到这样的培养计划同样需要足够的优质资源投入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 高校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上存在的主要战略性误区

(1)在战略高度认识方面,未将该事项上升到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地位来认识。根据调查,在高校范围内,部分管理者和从教者存在着对“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事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与角色认识的误区。有高校管理人员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单纯地理解为一项国家外交战略。还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国家发展经济“走出去”的单方向战略方案。此外,还有一种错误观点值得引起重视,这种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问题是高校自我管理范畴内的事务,是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部分而已。以上这些认识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但也是片面的、肤浅的。其实,“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个单一层面的国家战略,而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和科技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战略,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等的双向交流的国家级战略。战略认识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机会、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系统结构、改善管理模式、确定发展规划及制定方针政策[2]。许多管理者在战略认识上,未能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事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就会产生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留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资源配等方面。上节总结的现实问题中诸如配套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出口人才质量堪忧等问题都起源于主要决策者和高层管理的主观认识高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2)在战略实施层面,未能将“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与贯彻高校科教强国和“双一流”建设战略有机统一起来,缺乏国际品牌意识。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问题是高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它与中国高校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内容。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战略误判。“双一流”建设对于一家高校的战略意义,不仅意味着进入名单就会获得更多有形的教育资源,学校高等教育质量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备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国际品牌形象。高校把“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规划实施范畴内,将这两个战略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学科和专业,才会真正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才有可能打造名副其实的“留学中国”优势品牌。将国际化与我国教育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双一流”的建设以及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梦等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效益领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状态[3]。

(3)在頂层制度设计方面,缺乏对“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系统性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此前提下大部分高校对此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顶层设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非主流“绿叶”定位;部分高校缺少相关的整体性、战略性规划方案;培养方案较为粗糙,缺少针对性,与教育资源供给计划匹配性差;接收留学生的学科和专业选择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专业教师的选任制度和激励机制缺失或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缺失等。

(4)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供给专业的选择和特色定位认识上存在明显偏差。“双一流”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概念,任何学科或大学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一直保持一流地位,否则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挤出一流的行业[4]。许多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存在盲目追逐新潮专业、甚至热衷于专业改名的错误倾向,而不去下功夫提升专业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点和行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也是与我们力推的科教强国战略、“留学中国”战略和大学“双一流”战略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的。当下,这种倾向也影响到了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与设置。多位学者在总结“一带一路”来华留学问题时都认为专业分布存在不均衡问题,亟需改变:汉语言、中国文学、中医学等具有中国特色或传统优势专业目前仍然占据过高的比例,应该进一步提高管理学、经济学、西医学、大数据、云计算等近年热门或需求旺盛专业的留学规模。从近五年相关论文发现,这种观点竟成主流观点。而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短视的观点。基于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滋养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深厚土壤,需要继承和发扬[5]。因此这一观点完全背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化主体和文化自信思想指针,这种观点也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导方针相矛盾。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和压缩新专业和需求旺盛的专业,而是在经管类和新技术类专业异军突起时绝不能以削弱和牺牲我们中国的传统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代价,这些专业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留学生们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和体悟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让世界认识、理解中国和中国行动。这才是一项国家级战略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5)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进口和出口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世界上一些知名高水平院校多采取“入口紧、出口严”的制度设计,还有许多院校采取“入口宽、出口严”的制度设计。而我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985”“211”等重点院校,总体是“入口紧、出口松”制度设计。而且出口松的理由很得人心:为了孩子前途着想。这样的制度安排的弊端正在日益显现,导致出现相对于中国高校高质量生源而言出口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目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在着力解决这一顽疾,“四个回归”工程实施正是这一问题的对症良药。中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入口和出口制度设计,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虽然很少明确提出是“入口宽、出口松”的制度安排,但在操作上基本是这样的现实做法。这样的制度设计会形成从进口招生到人才培养出口的恶性循环,其危害是严重而深远的。留学生出入口制度设计与培养质量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6)许多高校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管理上普遍存在优待性“歧视”倾向。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留学生培养任务的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上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处处优待留学生,常常不惜破坏规则。这样的思路和做法客观上造成了本土学生和留学生明显的待遇差别,甚至有些高校还为留学生们提供一对一的本土学生的“陪伴”服务,备受争议。类似这样的优待无助于提升或改善留学生的学习氛围,对留学生培养质量也无所帮助。为留学生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帮助解决其生活、学习以及心理问题等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但是,不把资源和精力投放在人才培养机制设计和教学质量提升上,一味地靠给予留学生们在物质条件上的特殊待遇来吸引生源,或者以此来获得留学生们对学校的好评,这种认识和行为依然缺乏战略性远见,也难以产生理想的预期效果。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制度顶层设计主要思路与举措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发展健康而理性,主要问题及其存在根源在于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缺陷以及缺乏完备、科学的顶层设计。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认识纠偏和顶层制度设计来有效解决。

3.1 总体思路

首先,要提高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和高等院校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事业政治地位和战略高度的认识,将“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事业与“科技强国”和“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紧密地结合于一体。其次,在战略规划目标设定上应紧紧围绕提升学校及其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将“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纳入学校战略规划范围,统一谋划、协同发展,以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内容应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抓手,练好内功,以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源动力,以政府奖学金为主体的多层次完善奖学金体系为助推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做到真正严把人才出口关,让每一名来华留学生成为“留学中国”品牌形象良好口碑的认同者和传播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需要在学科的建制上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通过多元形式推进学科建设的良性生态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目标融为一体[6]。顶层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制定完备、科学、系统的制度和规则,同时匹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形成明确的流程和路线图以保证各项制度规则的落地实施。

3.2 系统性制度设计包括的重点内容

顶层制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工程,同时顶层决策者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需要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7],从“一带一路”沿線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方面,其制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基本制度子系统。

(1)战略规划方案。制定和实施专项的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发展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时间节点、实施路径和步骤,以及关键环节等。(2)选拔与培训制度。制度性选拔高水平师资任教,挑选有能力、有担当、有服务意愿的项目管理团队;对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和考核等。(3)激励与薪酬制度。制定和实施以有竞争力的教师、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全面激励制度体系。(4)评估与监督机构。政府履行好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深入进行政策宣传,政策落实[8],协调建立国家层面高规格、独立运作的第三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院校资格审查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构,制定相关的公示制度、审查制度、纪律制度,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督[9]。(5)留学生“进出口”把关制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必要的“进口”筛查制度:对于中医、中国文学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很难想象中文不过关如何开展正常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同样道理,对于一些使用英语等外语的课程也应该有必要的外语门槛标准。关于“出口”制度设计必须严格、严肃、严谨,原则上应该与国内学生同等标准,而不应该放低标准或放松出口管理环节。

4 基本结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的认识和结论:

(1)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学历层次逐渐提升,学历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已经成为“留学中国”的主力军,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发展健康而理性。(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事业目前出现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留学生教育教学和留学生管理两个方面。就层次而言,绝大多数问题属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的战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少数战略性问题属于决策者认知和制度设计范畴,这些战略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的认知误区以及顶层制度设计缺失或不完善两个基本方面。(3)关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事业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级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事业属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和高等教育品牌的认知和评价,绝非小事。二是高校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与管理是各高等院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结果性表现,人才出口质量直接影响相关高校的专业质量口碑和学校品牌形象。高水平或低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结果会形成从招生入口到毕业生出口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其影响和后果严重而深远,且短时期内难以逆转(参见图1)。(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组织保障外,在执行层主要是高校方面能够进行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高校留学生培养与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要求科学、系统,具有战略预见性,并且能够覆盖所有关键问题;方案实施主要依靠制度和机制驱动组织运行,而非个别领导者推动;对于高校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应该区别于战略性问题,那些诸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奖学金高低等现实问题需要重视并及时解决,但需要认识清楚这些并非是战略性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导精神,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机构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抓住高等教育的关键和根本,充分发挥我们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高等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媛媛,邱斌.来华留学教育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7(4):83-94.

[2]王彦.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误区及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6-140+179.

[3]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7-34.

[4]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5]佟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7):49-53.

[6]陈鹏.“双一流”时代二级学科的困境与出路——以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J].江苏高教,2019(8):97-102.

[7]周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2):177-185.

[8]曹以达,李银兵.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

[9]龙宝新.“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机制与架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9(4):18-26.

(责编:王锦)

作者:张立章 郑强国

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 篇2:

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认知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个人态度构造分析(PAC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切片式”研究,分析了来华留学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对留学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适应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来华留学生存在对中国刻板印象问题,对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被动适应情况突出,并持有一定的消极情绪。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认知现状;PAC分析

Copyright?2021byauthor(s)andSciScanPublishingLimited

Thisarticle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4.0InternationalLicense.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来华留学人数大幅增加[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培养什么样的留学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个人态度构造分析(PersonalAttitudeConstruct, PAC),探讨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的认知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2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例如,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北京在留学生心中的城市形象,以及如何通过留学生教育将北京文化推向世界等问题[2]。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击疫情的行动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国际上恶意歪曲抹黑中国形象的报道层出不穷。针对该问题已经有研究提出了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引领,通过留学生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提高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性[3]。

同时,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在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汉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已有研究调查了北京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指出留学生的工具性动机最强,即留学生将汉语学习与个人将来发展紧密结合,汉语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而且,较高的汉语水平也有助于留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为留学生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上为中国发声提供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增长,围绕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不断受到重视[5,6]。已有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指出,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面临着如何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的多重压力[7]。尤其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留学生教育,对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8]。但是,目前在招生机制、学生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发挥高校留学生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累,相关研究成果也为今后的来华留学政策以及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參考。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等留学生活的满意度,对发挥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国国际形象维护中的积极作用格外重要。而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效率、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及时分析并准确掌握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活的所思、所想等认知现状,适时调整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路,对提高来华留学满意度,打造更多来华成功留学案例与留学模式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留学生对中国留学认知现状及其形成过程,探讨其认知上存在的异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树立“国别典型”,对提升外国学生留学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外国学生对待留学生活的看法以及其成因,主要解决以下两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外国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存在哪些问题?

课题二: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认知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 PAC分析方法,PAC 分析是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内藤哲雄提出的一套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9]。通过对个体访谈内容的深度分析,将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个体意识形态结构化,并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该方法导入了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赋予定性研究以定量研究的特征。且聚类分析结果以受访者自身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为主,降低了传统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增大了客观性,可以解决传统定性研究因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容易受到质疑等问题。PAC分析方法因具有研究结果再现性较高、客观性较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研究领域。

PAC分析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①受访者针对“如何评价自己在留学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经历”这一话题认真思考;

②受访者将联想到的内容输入电脑中的PAC分析系统PAC-Assist2?;③受访者根据系统提示对自己的所有联想到的内容,进行两两之间的关联性判断;④采访者根据受访者的关联性评定结果,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上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出显示受访者认知结构的树状图;⑤开始访谈,采访者提示受访者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对树状图的各部分进行命名,并说明理由;⑥采访者根据受访者自身的命名和解释,继续实施深度访谈,最后进行综合讨论。

综合考虑受访者的文化背景、国籍、年级、年龄、来华留学年限、是否有奖学金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共采访了3名留学生。具体情况如下:泰国籍研究生一年级留学生T(女生,HSK6级,公派留学,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 1年),美国籍大学二年级留学生 M(男生,HSK6级,公派留学,曾在上海英孚汉语学校自费学习汉语一年),意大利籍大学三年级留学生Y(男生,HSK5级,自费留学,罗马大学的汉语专业毕业),基于上述PAC分析流程,对3名受访者实施了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使用汉语并辅以英语,在征得3 名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了录音,每位留

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小时。

4    结果

4.1 泰国留学生T 的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泰国留学生 T 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共生成了 4 个聚类(Cluster,以下CL),分别是CL1: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CL2:中国人的热情,CL3: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面性,CL4:饮食生活。

聚类分析树状图中的括弧内数字表示联想项目在留学生心中的重要度,数字越小表示越重要,括弧内的+、—、0表示受访者对其所产出的联想项目所持的印象,即正面、负面、中性。以下聚类分析树状图的生成流程,以及树状图中相关符号和数字的意义均与图2相同。

CL1包括研究生学习方式不自由、研究生作业多、中国朋友很认真、原以为中国人不爱笑的4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T谈到,目前的研究生的上课方式与本科没什么大的差别,而且作业很多,T对这2个联想项目均持有负面评价态度。T对研究生课程的上课形式的重视程度高(第3位),但是对于作业多少的重视程度较低(第10位),该结果也体现出了面向高层次留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另外,T表示中国学生特别认真,感觉他们很能适应这种枯燥、繁忙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但是中国学生又跟自己来中国之前所想象的不同,大家都很开朗。该结果显示,T来华留学前后对中国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该聚类结果可以看出,T在对我们国内授课方式的适应上表现出一些消极态度,这种学习适应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在高层次的留学生教育中可能表现更为明显。

CL2包括北京生活费高、中国朋友对泰国留学生很热情、在北京租房很难的3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中国人的热情”。T表示,自己想在学校外面找一个环境好的住处,由于北京消费太高无法找到合适的住所。但是T谈到,在找房子的过程中,只要提到自己是留学生,周围的中国人都会很热情地帮忙,她很受感动。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适应存在多个层面的适应问题,除了校园内的生活之外,如果要在校外租房留学生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这些生活适应问题也很有可能对其留学满意度造成一定影响,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了解更加广泛的生活适应问题。另外,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外国学生高质量的留学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提高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状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的满意度。

CL3包括北京的交通发达且便宜、在线支付和高铁等的发展迅速、空气质量差、天气干燥的4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两面性”。T对中国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例如,快递非常方便,但是却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可见 T对观察到的中国社会持有一套自己的理解逻辑。图2中CL3的4个联想项目的态度评价结果显示,T对

与发展相关的2个项目持有积极态度,而对于生活相关的2 个项目持有消极态度。这些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留学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可能会导致留学生产生一些消极态度。该聚类也体现出了生活适应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改变其对留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认知偏差,也是我们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CL4包括北京菜与泰国的中国菜味道不同的1个联想项目,被T命名为“饮食生活”。主要体现在北京当地菜的种类更多,留学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吃不惯中国菜。留学之后才发现虽然与泰国的中国菜味道不同,但是都能够适应。从中可以看出,北京留学改变了T对中国饮食抱有的片面的认识,加深了留学生对北京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这体现出T对中国的认识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该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等认知上的偏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今后的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建议参考。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与T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性。结果显示,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性(CL3)是T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来华留学体验,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体验(CL1)、在北京的住宿等生活体验(CL2)、丰富多彩的饮食体验(CL4)。泰国留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基于生活适应的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全面发展的留学适应模型。

4.2 美国留学生M的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美国留学生M的树状图如图3所示,共生成了4个聚类,分别是CL1:授课教师的态度,CL2: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CL3: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CL4: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CL1包括老师们都比较客观、老师们都比较愿意帮助留学生的2个联想项目,被留学生命名为“授课教师的态度”。M 表示,中国老师非常客观地看待留学生们的国家文化。老师在课上表示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不要一味地相互批判,要辩证地去看待。另外,M表示老师们都很积极地帮助学生,但是如果留学生不去找老师的话,他们一般不会主動地去找留学生了解情况。这也体现出留学生期望与中国老师能够有更多积极交流的愿望。从该聚类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师对待留学生的态度对留学生的留学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留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CL2包括汉语教育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对等、老师们有时候会允许留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3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M认为汉语教育与留学生汉语水平不对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留学生在来中国时汉语水平很低,有些甚至都不怎么会说汉语;二是有的留学生来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都拿了奖学金,但是汉语水平还是很差,汉语水平好的留学生反而没有奖学金,有些不公平。另外,M 还谈到,自己是班长,在收作业的时候发现,有的留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有很多内容是从网上直接粘贴的,但是老师还是给了他70多分;有的留学生上课迟到情况很严重,但是老师还是不会严厉批评他们。该聚类中的3个联想项目均为负面评价,这也体现出了M对该问题的消极态度。M认为这是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示学校不能只为了招生而不管生源的质量。从该聚类结果中我们可以反观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CL3包括中国学生对留学生保持良好及宽容的态度、中国学生非常愿意与留学生聊天互动等的2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M表示中国学生非常热情,愿意和留学生交流,这样既可以增进相互了解,留学生又能练习汉语。但同时M还提到,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主动和中国学生交流的话那来中国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加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要创造条件,促进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加强彼此间的深入了解,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促进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全面发展。

CL4包括留学生的住宿条件好、校内咖啡厅等学习环境好、食堂的饭菜比较便宜、海淀区的环境很好和北京的名胜古迹很多的5个联想项目,被M命名为“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M表示学校内的食堂、咖啡厅、宿舍等的环境非常好,食堂饭菜不贵,和中国朋友一起学校或者讨论可以去学校里的咖啡厅,而且住宿环境也很舒适。但同时M表示,当看了中國朋友的宿舍后感觉很疑惑,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宿舍和留学生宿舍的条件相差得那么大,中国学生明明在自己国家上学,为什么住宿条件还不如外国人。M还表示,以前觉得北京的空气很差,但是现在的空气变得非常好;北京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可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该聚类主要体现的是M的生活适应情况,同时也体现出了生活适应和文化适应紧密关联的一面。从以上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推测,提高留学生在校园内的、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生活适应情况,对提高留学生的留学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我们与M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显示,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不规范现象(CL2)是M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点与自己的学习密切相关,是自己

最为重视的。授课老师的态度(CL1)和中国学生的热情友好(CL3)也比较重要,因为这两项都与学习密切相关,这两项可以有效促进自己的学习。舒适的生活环境(CL4)是4 个聚类中最不重要的,虽然好的环境也对学习有帮助,但是最终要的还是规范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美国留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都要为学习适应服务的留学适应模型。

4.3 意大利留学生Y的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生成的意大利留学生Y的树状图如图4所示,共生成了4个聚类,分别是CL1:饮食上的不习惯,CL2:环境保护上的成果,CL3: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CL4: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CL1包括早餐口味偏重、过于油腻,食堂便宜、种类不丰富、肉菜的价格贵的2个联想项目,被Y命名为“饮食上的不习惯”。Y提到在中国的饮食基本上都能够适应,最开始不太适应中式早餐,但是自己也尝试着喝粥、吃鸡蛋,慢慢也能适应了,但早餐的豆浆和豆汁儿仍然难以接受。另外,食堂的价格虽然比较便宜,但是种类比较少,肉和一些蔬菜的价格偏贵。从访谈中可以看出,Y为了能够适应中国的早餐做出的积极的尝试,这种积极适应的态度在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研究中,可以多关注留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援服务,促使他们在积极适应的过程中能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留学满意度。

CL2包括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是偶尔会出现雾霾天气;中国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这是非常好的举措的2个联想项目,被Y命名为“环境保护的成果”。Y提到,他2012年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几乎

是每一天都是雾霾天气,整体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现在的北京几乎没有雾霾了。而且北京市现在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要求非常严格,这一点非常好。罗马也有垃圾分类的要求,但是遵守的人不是很多,Y表示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上,北京做得非常好。该聚类主要体现的是生活适应中的环境适应问题,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Y虽然对这2个联想问题项持有的态度是积极的,对空气质量变化这一个联想问题项的给出的是却负面评价。从采访中我们得知,之前的经历对Y的影响较大,而且即便是偶尔的雾霾问题,还是会让他觉得难以接受。从这一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留学生一旦形成的中国认知,要想加以完全改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以探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留学生形成客观积极的中国认知态度。

CL3包括中国人尊重传统礼仪文化,思想比较保守;很多中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度不高;有些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地没区分;有些中国人不太讲卫生(例如随地吐痰等)的4个联想项目,这4个联想项目都与对中国人的认知情况相关,被Y命名为“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Y谈到,中国人重视传统礼仪和文化,与罗马相比,感觉校园里的男女生的交往还是挺保守的。另外,Y谈到中国人都很忙,他认识的中国朋友经常加班,但是大家对此没有反抗,虽然不情愿还是会去公司加班,留学生表示生活和工作应该分开,不应该混为一谈。当向Y问及为什么会有这4个联想项目的时候,Y表示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2010年以后变得越来越发达。因为一直在忙经济发展,所以很少有人去想如何改变自己。另外,Y还提到中国非常大,中国很多城市和北京的发展差距太大了。从该聚类结果可以看出,Y虽然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持有自己的认知模式,但是相关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心理适应作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引导留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认知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CL4 包括有些汉语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留学生宿舍比中国学生宿舍好太多不太合理;中国学生学习刻苦,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留学生的考试过于简单大部分考试是开卷形式;大部分老师都留学生很和蔼的 5 个联想项目,被 Y 命名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Y 谈到有些汉语老师好像不是专业的,教课教得不是很好。但是该联想项目的重要程度在 13个项目中被Y排在第13位,Y 也表示虽然有的老师感觉不是很专业,不过其他老师都还是很专业的,所以就没有太重视这个问题。另外,Y 提到留学生宿舍比中国学生宿舍好太多,这样太不公平。该联想项目在 13个项目中的重要程度被排在第2 位,且为负面评价。美国留学生 M 也提到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住宿条件差异太大的问题,但是美国留学生对此持有中性态度。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持有的认知态度是不同的。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研究中,有必要综合考虑留学生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Y 还提到,开卷考试太多,这样是不是对留学生的要求太松了,为了让留学生也能好好学习,考试也应该和中国学生一样严格,不要太区别对待留学生,留学生的考试那么简单对中国学生也不公平,这也体现出了Y 对日常学习的重视。该聚类主要涉及的是学习适应相关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适应(与教师等的人际交往)和文化适应(主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等)。

通过对以上访谈结果的分析讨论,我们与Y进一步探讨了4个聚类间的相互关联。结果显示,不要为留学生提供比中国学生优越的条件(CL3),即平等对待、促进交流是留学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要放松对留学生的要求(CL4),应该和中国学生一样严格要求。Y在生活适应相关的饮食方面的适应(CL1)和环境方面的适应(CL2)上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态度,这两方面对其整体适应情况的影响较小。Y 的访谈结果显示出了一个以心理适应为核心、学习适应为重点、生活适应为辅助的积极的留学适应模型。

5    综合讨论

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采用PAC分析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深挖来华留学相关问题形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来华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具体的细节性问题,以掌握来华留学生对留学生活的具体认知及其形成原因,为今后的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深度访谈结果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受访留学生普遍存在刻板印象的问题。留学生在来华留学前缺乏对中国的详细了解,且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留学生对留学生活持有较为片面的认知,这一现象对留学生心目中形成的在华生活学习的认知构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谈到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的时候,受访者谈到了空气质量差这一问题。留学生会将一个月数次或者一年几次的雾霾问题扩大到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不能对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诸如此类,因为学习、生活某一事件引发的消极态度,有可能造成其对中国的片面认知,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发展。

第二,受访留學生对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例如在生活适应的环境问题上,学习适应的中国式教学方法上,心理适应的人际交往上,文化适应的相关饮食上等,留学生会对相关问题的形成附上其自身的解读,对相关问题的形成原因在大脑中生成一个自己的理论。然而,留学生自身所持有的相关见解,与相关问题形成的真实原因和背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其留学的认知情况不尽相同,本次受访留学生均呈现出部分负面留学生活认知。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对留学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适应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上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都是留学生在与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时产生的。例如在人际交往、社会服务、个人隐私等方面,留学生会将中国与其自己国家不同的习惯或者做法视为问题的所在。为人处事以自己国家的行为习惯为准则,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包容与自己国家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种被动适应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分析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留学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是来自留学生层面。主要体现在:(1)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在留学生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判断与评价标准,各高校的政策或者管理工作很难满足所有留学生的期望;(2)对中国的了解不充分,留学生在留学前对中国或者高校所在地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来华之后就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不满情绪;(3)汉语水平跟不上实际需求,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很有可能对其接下来的留学生生活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这些来自留学生自身的复杂因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全面系统地归类并整理各方面因素及其成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来自高校层面。主要体现在:(1)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教学大纲、留学生支援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又容易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认知。根据留学生的留学目的、教育层次的不同出台相应的培养方案,配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并提供有力的在华留学支援,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奋斗目标。(2)缺乏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入互动。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优秀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经验,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难题,有助于全面解决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另外,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合作,促进教育、研究、政策制定之间的联动,探讨将中国文化教育、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在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开展,也是今后有必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对留学服务与管理工作水平,有助于留学生尽快融入在华留学生活。而且留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留学认知态度有助于提升留学质量,进而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6    结语

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是一项多因素交错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探讨如何吸引更多高层次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如何科学管理在华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留学服务,如何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结引导留学生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宣传中国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来华留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认知现状及成因机制。作为个案分析其结果虽然不能代表来华留学生整体面貌,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认知现状。今后可配合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结果,为我国来华留学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丽,伊莉曼·艾孜买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10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27-36.

[2]孟令东,杨晓平,范静波.北京留学形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学生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9-83.

[3]费晓东.在京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研究——以日本留学生的PAC分析结果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3):35-38.

[4]史兴松,高超.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7(4):26-32.

[5]李軼群.关于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9):27-29.

[6]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7]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50.

[8]陈强,文雯.“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使命、挑战和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8

(3):28-33.

[9]内藤哲雄.PAC分析実施法入門[改訂版]「個」を科学する新技法への招待[M].东京:ナカニシャ出版,2002.

AnalysisontheCognitiveStatusandCausesofInternationalStudentsStudyinginChina

SongQichao FeiXiaodong

Beijing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作者:宋启超 费晓东

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 篇3:

论高校辅导员和留学生辅导员业务定位的比较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明确的定位,扮演着大学生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设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在我国高校中极为少数。一名留学生辅导员,要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对留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也要吸收对国内学生辅导的经验,定位好留学生辅导员的工作。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高校辅导员;业务定位;思政工作

根据中央l6号文件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业务定位为三大块: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由于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使得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伴随着各种困难和问题,留管人员犹如摸着石头过河,始终不能明确的定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高校想尽各种办法不断规范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其中北京化工大学率先设立留学生①专职辅导员,不仅接受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管理,也和中国学生辅导员一样列入学校学工管理体系,参加相同的职务培训和日常例会。笔者作为北京化工大学首位专职留学生辅导员,通过近三年的工作,从中国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应用于学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颇见成效。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其身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留学生的管理较中国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业务定位及涵盖内容上对比普通高校中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辅导员工作上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来华留学生拥有不同的国籍、文化、宗教和语言,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一样。根据中央l6号文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归纳为六方面的内容。按照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对比阐述。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该项内容体现的是政治思想要求,而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政策体质截然不同,因此思想教育无法完全平移到留学生教育中。作为留学生辅导员不能将自己的政治态度观点强加给留学生,避免直击政治敏感问题。只要留学生不参与和组织宗教传播活动,应保护留学生的政治信仰独立性。

(二)公民素质教育(民主法制、人文素养)

留学生并不是中国公民,因此对我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标准是无法对留学生进行要求的。但是来华留学生作为临时居住人口,应对其普及中国的法律规范,引导留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的法律和历史,不做触犯中国法律的事情。要求留学生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还应尽量引导留学生保持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

(三)学校规范教育(校规校纪等)

来华留学生作为学校里在校生,应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如上课考勤、诚信考试等。也包括学校的校园安全规范,如禁止骑摩托车等。学校有时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应根据学校原有的校规校纪完善留学生纪律手册,对留学生的管理做到有规可依,而不是一味地对其姑息放任。在留学生入学之初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校规校纪的教育,如果有留学生对学校的哪项规定不服从,应采取辅导劝解。

(四)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班级和园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的引导

对于中国学生,大学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过渡时期,对于留学生也是这样。留学生们也是远离父母,独自到异国求学。很多高校的留管人员觉得留学生们大多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对留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在做好留学生日常管理外,应借鉴对中国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可发现留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可提升性,如对留学生采取深入辅导和跟踪辅导的形式。活动上也有可参考的方式,如带留学生参加支教、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其为他人服务和奉献的理念;让留学生单组队参加学校的足球赛或是运动会,培养其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组建留学生学生会,引导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

(五)时事政治教育——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会,形势与政策课

高校对留学生并没有开设相应的“政治”课程,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坚持“外事无小事”原则,保持高度的国际时事政治敏锐性,同时不能在留学生面前大肆宣传或是评论时事。当发生一些时事事件时,应同出入境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实时掌握留学生动向,及时上报,配合出入境部门进行相应事件的处理。

(六)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

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各高校通常认为留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很少对留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平时应多和留学生聊天,成为留学生的知心朋友,拉近距离,了解留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以自己的人格力量、道德感召力和情感联系等感染和影响学生,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帮助留学生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培养健康的信念和动力,规划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大学校园里健康茁壮成长。

二、班级管理(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以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事务

由于留学生都分配在各个学院,并不存在班级。可将班级管理引申为留学生整个团队或是按年级将留学生分为小团队。

第一,队伍管理(党、团、班)——建议采取民主化管理,作好授权工作(主要由学生自我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和设计激励上。在留学生整个团体中,可建立留学生学生会,设立主席团和各部门部长。在同年级留学生中可选择班长、专业联系人等。可以引导留学生学生会组织留学生的活动,将一些日常事务交给留学生干部去做。留学生毕业后也会步入社会就业,应该像培养中国学生干部一样,在大学期间给予留学生一些锻炼组织力和执行力的机会。第二,信息管理——学生各类个人信息汇总,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诚信信息、生涯规划信息。对留学生的信息管理,同中国学生一样,留学生辅导员应整理和管理好留学生的各项信息,并注意信息保密。第三,日常规范管理——主要靠寝室规范和班级规章来协调。留学生公寓规范制度和日常规范通常包括在各高校制定的《留学生手册》中,留学生辅导员应根据手册中的规定对留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并有义务根据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协助留学生办公室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制度。第四,事务管理——签字管理、学生权益保护、意外事故处理、贫困生、奖学金管理

留学生的事务管理,包括以上提到的除贫困生外的所有项目。留学生辅导员的事务工作在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留学生辅导员需要协调留学生的课程安排,组织留学生文体活动等。

三、辅导咨询(服务)——与导师、校医院、心理、职业指导中心合作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情况下,主动沟通,从一年级就建立一定的职责体系,必要时交给他们处理。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通常留学生的管理涉及学校很多部门,加上留学生的汉语能力普遍偏低,作为留学生辅导员经常要扮演咨询和主动沟通的角色。而且由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辅导咨询工作通常比管理中国学生要多而繁杂,涉及的范围也较宽。可以说留学生辅导员在学校各部门和留学生之间起到重要桥梁作用。

(一)学习辅导——理解能力、成功学、时间管理辅导等

此项留学生的辅导可借鉴中国学生的辅导办法,留学生辅导员应和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沟通,帮助任课老师对留学生进行较为完善和浅显易懂的知识教育。同时,留学生辅导员还应像对中国学生一样,为留学生讲解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认为较为困难的学科,需为其寻找一些能够提高成绩的办法,如“中外一对一”学习小组等。也应为留学生开展一些适合他们的讲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科技创新类比赛等。

(二)生活辅导——保健、贫困生生活、心理、班级社团指导等

留学生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气候、水土、语言、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很不适应。留学生辅导员则以最亲密的角色走近留学生,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同时,留学生辅导员还应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应从针对中国学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中,吸取经验知识,注意平时和留学生的沟通方式,对留学生的行为表现具有敏感性,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苗头,给予一定的辅导。

(三)生涯辅导——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

在中国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方法中,是适合留学生的。对大一留学生可进行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的介绍,引导其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对大二留学生可以进行“二变三”①的教育,提高对学业的重视。大三大四更应关注留学生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如毕业之后打算读研究生或是就业。举例,留学生A从大一开始就宣称将来要到美国英国深造,可是对学业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每学期都有课程成绩不及格。留学生辅导员对A进行深入辅导,告诉他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果确定了继续深造的目标,就应该为其付出努力,不要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成绩单原来那么不理想。果然A较以前努力学习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留学生辅导员还应像管理中国学生一样对留学生陪伴成长,并且长期跟踪辅导效果。

四、结语

留学生管理是一种跨文化管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这种较为创新的身份,应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适当的管理办法,多总结和吸纳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经验,确立符合实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l6号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4]潘桂妮,李琼,王永鹏.论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参与汉语教学的必要性[J].学术研究,2013(12):34-35.

作者:于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