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2022-09-11

一、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内容

( 一) 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原始社会, 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天生的智力和禀赋的差别, 但是这种差别是很小的, 人们每天都是打猎采摘野果用来维持生存, 没有剩余价值一说, 不会产生私有制, 所以人人之间是平等的。奴隶社会是人类第一个不平等社会。在奴隶社会, 封建制度的平等就是能够容得下专制的平等。不平等是私有制的产物。到了封建社会, 等级制度形成, 君臣、父子、夫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有严格的界限和等级,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也有着严格的区别。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建立自由王国。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 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 人们有着不同的平等观念。在研究平等观的时候, 必须进行具体和历史的分析, 反对空洞的、抽象的谈平等。

( 二) 平等不等于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他们要求把社会上的财富平均分配, 使人人都拥有同样多的财富, 过着同样的生活, 这样就可以免除剥削和压迫。

平均主义不仅不会提高生产力, 反而会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倒退。由于个人的智力和情商天生存在差异, 如果片面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平等”, 则会损害到公平公正。

绝对平均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满, 要求平均分配一切财产, 这对人民内部的团结和革命团结起到了阻碍和破坏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 如果搞平均主义, 不是按劳分配, 不管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多少和质量如何, 所有生产产品都一律分配, 那么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则不愿意去努力增加生产, 自身条件差的人也觉得不去努力也可以获得产品。这样必然会使一些人无偿占有另外一部分的劳动成果, 因而必然会损害一部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破坏人民内部团结, 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用平均主义的方法来分配生产资料是绝对行不通的。

只是通过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去实现社会平等的做法是不实际。解决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 主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再加上社会和国家的支援, 迅速把生产力搞上去, 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 一)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继承者

毛泽东平等观深受马克思平等观的影响。

第一, 毛泽东深知群众疾苦, 十分同情人民群众, 对社会等级制度深恶痛绝。毛泽东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克服官僚主义。主张人民应当具有基本的政治权利。

第二, 经济上, 毛泽东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三, 主张性别平等, 实现妇女解放。指出妇女同男子一样, 有自由有平等, 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第四, 主张代际之间的公正。在传统社会, 遵循老幼尊卑, 老年人因为资历老, 经验多, 对青年的人的建议往往不予认同, 这对青年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青年人是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一代, 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所以, 应当对青年人给予高度重视, 使青年人能充分施展才华。

第五, 实现教育大众化。在封建主义社会, 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 都充斥着腐朽的特权色彩, 人民群众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毛泽东十分注重大众教育, 主张废除教育特权。反对贵族学校, 反对等级特权。反对两级分化和平均主义。拓宽工农子弟就学的途径和机会, 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 消除在地区之间, 民族之间的教育部平等,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建构

邓小平的平等观反对实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认为那种看似公平的的大锅饭, 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它使得人们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主张法治, 树立法律的权威, 保障法律严格实施。邓小平对社会中存在的封建特权进行了深入批判。解放以后, 我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 指出要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 重视青年, 选拔有能力的杰出青年到领岗位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城乡之间, 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基尼系数越来越高,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江泽民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胡锦涛的平等观贯穿着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两条主线。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和政府提出努力维护教育公平的举措。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学杂费, 在经济投入上向薄弱学校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习近平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主张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总之,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立刻消除不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平等的指导下, 经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不平等现象一定能够彻底消除。

摘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不断丰富完善。消除不平等, 必须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加强舆论宣传, 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内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2] 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微时代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下一篇:吹响数学课堂的“开场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