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世界经济概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经济法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存在着外部性问题。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源于经济法的特征和本位,依照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内部化外部性问题的方法,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中得到有用的启发和借鉴,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篇: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特点概论

摘 要: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教法与东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体系所根基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前者必然体现出许多独特之处。从宗教与世俗的不同视角来看,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也具有与世俗经济思想的不同之处。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深刻的道德烙印与浓厚的福利精神、义利统一和相对均平的观念特点、非逻辑理性色彩和法律化、制度化、生活方式化的特点。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的内涵深邃,外延十分丰富。

关 键 词: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古兰经》;圣训

作者简介:刘天明,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宁夏银川750021)。

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法中有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这些思想以及从这些思想出发所确立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对穆斯林社会曾产生并产生巨大影响。与西方和东方传统的经济思想体系所根基的历史文化的土壤不同,伊斯兰经典中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根基于阿拉伯社会历史文化和体现出许多独特之处。另外,从宗教与世俗的视角来看,伊斯兰经典的经济思想也具有与世俗经济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与浓厚的福利精神

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属于伊斯兰教整体宗教思想的一部分,同伊斯兰教神学思想相比较,它更多、更直接地关注和涉及世俗社会同现实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同世俗的经济思想比较,它又具有强烈、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且突出表现在它同伊斯兰教信仰的紧密结合上。

伊斯兰教认为其经典经济思想均由真主、使者所授和根据真主、使者命诫的基本精神而加以阐释。真主所授的经济思想内容集中于《古兰经》之中,使者以真主旨意所授的经济思想集中于圣训之中,伊斯兰教法是根据社会现实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并按照《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精神,对伊斯兰的经济制度详加阐释并使之法律化。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性法律是直接源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命诫。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包括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真主是独一无二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和受拜者,也是清算日的掌权者和裁判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古兰经》是真主降示的最后一部真经”,“只有《古兰经》才是唯一神圣的、最完美无缺的经典”[1]81-95。这就使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中包含着对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信仰,使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成为神授和圣人所授的至高信条,具有神圣、绝对的权威地位。

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中全力贯注和弘扬着基本宗教信仰,主要表现在: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核心经济问题是财产权问题,财产权的核心问题是财产的所有权,而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认为所有财富均为真主所创造,所有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归真主所有。[2]16伊斯兰教是典型的一神教,认为所信奉的真主是独一无二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主宰者(16:3;15:20;16:5~14)。(注:本文所引《古兰经》均为马坚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根据万物源于真主的观念,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主张世间万物皆为真主所创造,世上一切财产权仅属于真主所有,“天地的库藏只是真主的”(63:7),“天地的国权归真主所有”(3:189)。这就把现实社会经济的根本性问题——财产权问题,同伊斯兰教崇信独一神真主的最基本信仰融为一体;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强调,人的宗教信仰比占有金银财宝更为重要。因为财富的多寡对后世的福祸不起任何作用,“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3:91)。将宗教信仰置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追求之上;通过宗教“两世说”来约束、限制、调节、引导人们现实的经济行为。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中有大量旨在规范、指导人们现实经济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同“两世说”结合在一起,即符合这些规范性命诫的今世经济行为,将在后世得到真主给予的美好报酬,反之,将在后世遭到真主严厉的惩罚。这便将人世间的经济活动纳入到独一神真主的终极规定、约束、规范之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同信真主、信末日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认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领域的现象皆由真主预先安排(前定),这符合伊斯兰教信前定的宗教信仰,也使其经济思想体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说明,伊斯兰经济思想同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相融合,紧密结合,使之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伊斯兰教中,道德伦理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相传穆圣曾说过:“道德之于宗教,犹之精神之与身体。” “我是被派遣来完成道德的。”[2]中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达浦生也指出:“宗教者所以维持道德也,维持道德乃宗教之本质也。”[3]302,311道德伦理被看作是伊斯兰教的精神、本质,或者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或道德准则。在伊斯兰教的整体宗教思想体系之中,离不开赏善罚恶这个基本的道德主题。伊斯兰经济思想是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也离不开赏善罚恶的基本道德主题。

伊斯兰经济思想把人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从宗教道德的标准出发划分为善、恶两种,如勤奋工作、自食其力、施济贫穷、节俭、买卖公平、诚实守信等行为皆被视为体现真主意愿的善行为,而吃重利、奢侈浪费、赖债、商品经济中的欺诈行为等皆被视为恶行为。对经济活动中的善行,伊斯兰教主张施以美好的报酬,即现世与后世的幸福;对恶行施以严厉的惩罚,“为主道而施舍财产,施后不责备受施的人,也不损害他,这等人,在他们的主那里,要享受他们的报酬,他们将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262)。“后世之日,招摇撞骗的奸商,同暴君、恶霸复活在一起,忠实利人的义商,同圣贤、烈士复活在一起”。[4]赏善罚恶的道德命诫贯注于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之中。

伊斯兰经济思想在许多方面同宗教道德融为一体。如在财产权分配理论中,主张通过施舍、乐捐等善的行为对现有财产实行再分配,以达到缩小社会贫富差别、人人皆享有真主所赐财产的目的。这里的施舍、乐捐既是对现有财产的一种再分配形式,也是伊斯兰教所弘扬的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财产的再分配形式同道德行为有机地融为一体。[5]346伊斯兰经济思想中还有大量较为系统的经济道德观念、规定、命诫,欲图使穆斯林的经济活动纳入经济道德的规范之中,如商业思想之中便含有大量商业道德思想,包括勤奋经商观、诚实经商观、公平交易观、互惠交易观、凭约守信观、严禁重利观、合理竞争观、严禁投机观、保护生产观、保护消费者利益观等,使穆斯林的商品交易活动受到系统的商业道德规范约束。[2]16-29

经济思想同宗教道德相结合不仅使伊斯兰经济思想具有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福利精神。福利是社会对残疾、衰老、鳏寡孤独、贫穷者实施救济和帮助的具体体现。在伊斯兰经济思想中,从人人均应享有真主所赐财富权利的原则出发,从救济穷人为善德的宗教伦理观出发,逐渐形成了伊斯兰教福利精神的基本理论原则:要求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导致社会中的贫富悬殊。为缩小社会中贫富的差别,规定在富人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财产的主人有义务让他们分享。从这些基本原则出发,伊斯兰教从社会财富的占有、分配、消费、使用、人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系统体现福利精神的措施,如完纳天课、提倡施舍、分散遗产、减免债务等。这些措施均体现出伊斯兰教所主张的“善”的道德行为。

二、义利统一和相对均平的观念特点

“义利之辩”本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要是儒家思想史)关于伦理问题的一项传统论题。“义”指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伦理标准;“利”指利益、功利。《论语》里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认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 [2]35-40,强调兴义灭利。这里我们以儒家“义利之辩”的方法和角度来考察分析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特点。

伊斯兰教的“义”有着特定的内涵:“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2:177)。伊斯兰教中的“义”主要包括了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两部分内容。道德信仰的“义”在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如前所述,伊斯兰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宗教神圣性”和“深刻的宗教道德烙印”特点。然而,伊斯兰教既十分重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的弘扬,也十分重视现实功利,认为合理合法地积极奋斗、获取功利,满足自我的欲望,是真主所允许的:“伊斯兰教不是苦行主义的宗教,《古兰经》鼓励人们利用和享受真主赐予人类的各种幸福”,“穆罕默德确实摒弃禁欲主义。《古兰经》教导穆斯林充分享受一切允许享受的乐趣。穆罕默德肯定没有教导穆斯林实行禁欲,他自己也没有这样做过。”[6]28这说明伊斯兰教并不排斥欲利,而是主张通过合法、正常的途径来获得利益和满足欲望,并且把这些利益同大家分享。穆圣本人也是讲功利的,从他经商的经历就能说明问题。

伊斯兰教不仅重视现实功利,而且将宗教信仰、宗教道德理想的追求同现实功利的追求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主要表现在《古兰经》对施济行善的具体论述:“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可为求真主的喜悦而施舍。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你们不受亏枉。”(2:272)。施舍于人,是善的行为,似乎于功利毫无关系,但将从真主那里“享受完全的报酬”确是烙有明显的“功利思想”印记的。这种施舍的善良表现,将会在现世和来世得到双倍的报酬。这样,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的“义”和功利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宗教义务同功利的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伊斯兰教的“正义”之中包括“完纳天课”,是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功之一。“信道而且行善,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的人,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会忧愁”(2:277)。但“完纳天课”并不是赤贫的人所能做到的,赤贫的人是真主所施济的人,但却并不是真主所特别青睐的人,要想得到真主的青睐和嘉奖,必须通过艰苦奋斗,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发家致富,然后“完纳天课”。这里“完纳天课”的“正义”行为和追求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同消极忍耐、安贫乐道、灭绝欲利之念,同靠人施济的和尚、尼姑有着鲜明的区别。再如,朝觐亦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至少要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都极其向往到麦加朝觐。然而朝觐麦加需要有较雄厚的物质条件,所以朝觐的愿望往往成为穆斯林勤奋工作、努力发财的动力之一,“义”和“利”在这里也得到了统一;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认为的今世为痛苦、灾难、罪恶的宗教学说不同,它并不以否定现世的幸福为前提来承认来世的幸福,而是既重来世的幸福又不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3:145)来世的幸福实际上是精神的追求,现实幸福的基础是物质功利的获得。两世幸福说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义”、“利”相互统一、结合与协调的特点。当然,“应该指出,两世幸福的基点是后世幸福,而不是今世的幸福” [7]25,70。这也体现了伊斯兰教义利统一观的特点,即在义和利的统一、结合、协调之中的基点是义。伊斯兰教以“义”为前提,以“义”为根本,“利”必须服从、协调、结合、统一到“义”的基点、根本、前提之上,今世的幸福“比起后世的幸福来是微不足道的” (9:38)。

从一定意义上说,伊斯兰经济思想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物,具有维护私有制的鲜明特色。“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惟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除外”(4:29)。这肯定了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债务和财产继承权问题上有突出体现,即经济活动中常有借债、还债问题,伊斯兰教维护债主的权益,教导教民应积极偿还债务,维护私人占有财产制。圣训认为:“假设一个人为主道三次殉命而身负有债,他便不能进乐园,必须还了债才行。”[8]311伊斯兰教不仅通过来世学说督促债务人还债,而且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债权人的财产占有权利。如教法对债务契约、债务履行、债权的维护等都有较详明的法律规定。伊斯兰教极为重视财产的继承权问题、继承法的制定和实施,其实质也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是肯定并维护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础的财产私有社会制度。一般来说,财产的继承权问题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逐步产生,原始共产制不可能存在个人财产继承问题。

在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是必然的现象。[5]363肯定私有制的合法性,就等于肯定贫富差异的合法性。伊斯兰经济思想中,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和天资的差别。“我将他们在今世生活中的生计分配给他,我使他们彼此相差若干级,以便他们层层节制”(43:32)。真主“使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级”(6:165),肯定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异的合理、合法性。

在维护私人占有财产权、肯定贫富差异合理性的同时,伊斯兰教又提出了保障人人享有真主所赐财产权的主张。这也同伊斯兰教兴起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社会在总体上仍属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制社会末期。一方面私有制和等级制度已逐渐确立,贫富分化已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氏族社会的传统观念及制度如血缘亲情、集体主义、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忠诚等朴素的社会意识和相应的社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当时阿拉伯地区贝都因人每年都要周期性地沿固定路线迁徙,赶着共同经营的驼群和羊群,逐水草而居。在部落内部,牧场、水源、耕地甚至牲畜也是氏族集体的财产,通常帐篷和可以携带的物品才属于私有。在此背景下,阿拉伯氏族社会的财产均平思想、互助的集体精神等传统观念积淀在阿拉伯人的社会心理结构之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体现在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中,认为真主所创造的财富是为人类生存、生活服务,社会全体成员(包括贫者甚至乞丐)都应享有真主所赐予的财产和自然资源的权利,“我在大地上为你们和你们所不能供养者而创造了许多生活资料”(15:20)。

维护私人占有财产权、肯定现实社会中贫富差异的合理性,与保障人人享有真主所赐财产基本权利的主张在社会实践之中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在私人占有财产制社会中所导致的贫富分化严重,必然影响贫者难以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贫富悬殊又易使阶级矛盾加深甚至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怎样既维护私人占有财产权、允许现实社会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别,又能够保障贫者享有真主所赐财产的基本权利,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伊斯兰教进一步提出了富裕者的财产中有贫者的权利,穷人可以分享富人的财产,“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5l:19),旨在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导致社会中的贫富悬殊、贫者丧失享有真主所赐财产的权利,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对社会产品实行再分配的有力措施,来防止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保障贫者、弱智、低能者享有真主所赐财产的权利。这些措施包括缴纳天课、分散遗产、提倡施舍、反对囤积财富和禁止高利贷等。

上述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理论、措施中突出体现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均平观念:维护私人占有财产权,允许贫富差异的存在,说明伊斯兰教没有主张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反对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主张人人均享有真主的财产,并通过一系列财产再分配的措施来缩小贫富差异,说明伊斯兰教反对贫富差异悬殊。既不主张平均主义,又反对贫富悬殊,体现了伊斯兰教相对均平的观念。

三、崇商重商的价值观念

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商业要道之一。在这一地区的麦加、麦地那等城市,几乎人人都参与商业活动,富商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地理条件和阿拉伯人的传统生活与文化,决定了伊斯兰教具有重视商业、崇尚商人的价值取向。伊斯兰教重商、崇商的价值观念还体现在鼓励教民远行经商的论述中:“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4:100),信徒出外旅行时,即使减短拜功,也是无罪的。《古兰经》明确指出,作为对世人的一种施惠,真主为人们通过海陆交通运输,准备好了内部与外部的贸易途径,因为交通始终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运输手段,为此反复地叙述船舶,以提示人们要记住这是真主的恩惠,而注意利用它们,甚至把航行作为表示真主的存在与全能和知慧的迹象之一。[15]110《古兰经》中多处提到“出外奋斗”者、“大地上寻找财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认定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把为经营商业而旅行,称为“寻求真主的恩惠”(62:10;73:20;4:100),把为经营商业而周游各地的人们与为真主而战的人相并提,“他知道你们中将有一些病人和别的许多人,或旅行四方,寻求真主的恩惠;或为真主而战……”(62:10;73:20;4:100)。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曾这样评价过商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诚实的商人在报应的日子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忠实可靠的商人,在复活日,将与烈士们在一块儿。”[9]他给予商人以高贵的荣誉。另外,伊斯兰教特别强调“逊奈”的启示。所谓“逊奈”,在圣训意指“穆圣”的言行以及经过“穆圣”许可或默认的别人的言行。就“行”来说,穆罕默德也有过经商的经历。在他年轻时,曾为古莱氏富孀赫蒂彻经商,“他从不玩忽职守,事实上他证明自己是个精明、诚实的经理人” [10]。强调“逊奈”的启示,也体现出伊斯兰教所具有的崇商、重商的传统。

比较世界三大宗教后发现伊斯兰教崇商、重商的特点极为显著。中世纪的基督教鄙视商品经济,奥古斯丁总主教说过:“从事商业工作,实质上就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使人的性灵从真理即上帝方面转移开了。”保罗教主曾武断地说:“在基督教当中不要有商业活动。”[11]20佛教更是宣扬禁欲出世的宗旨,同追求现实功利的商业根本不相容。

四、法律化和制度化特点

从理论思辩的视角来看,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阐述具有非逻辑性推理、语录命诫式特点。“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惟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除外”(4:20)。这是有关维护财产权的命诫。“一切相同的东西,必须等量交换,当面交清。多要多给,都是利息,双方一律同罪”[5]356。这是关于商品交换的命诫。这类严厉的命令式指示在伊斯兰经典中随处可见,其非逻辑推理式特点跃然纸上。

非逻辑性特点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论述方式很相似。但中国的经济思想没有命诫式特点。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3]这句话直率地道出了孔子只要是求富有道就乐于躬求的心情。在表达心情的话语中体现出他的经济价值观念,但不是论辩、推理式的阐述经济思想,更不是命令、指示性的。

非逻辑性同西方的理性思辩方式不一样。西方古典经济思想奠基于古希腊时代,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经济思想已透出了逻辑理性的光亮。色诺芬专论经济的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他最先论述了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经济论》虽是以对话的形式来阐述观点,但提出问题—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深入分析的理性思辩方法已初露端倪。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从社会分工来论证组织国家的正义原则,并且从使用价值来看分工,认为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才能却是片面的,因此人们必须分工和互助。分工能增进效用的质和量,分工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14]403-404理性思辩的特征已十分明显。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他非常重视理性归纳,“没有归纳,就不可能有从一般中‘取得的’知识。”[15]36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政治论》和《伦理学》中。他将理性归纳运用于经济学说中,阐述了“经济”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概念。不仅区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而且区分了“商品—货币—商品”和“货币—商品—货币”两种流通形式。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古典“理性思辩”经济学的基础。

伊斯兰经典的经济主张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也是一种经济法律,一套经济制度和穆斯林经济行为的指南、准则和生活方式。《古兰经》被认为是真主的启示,是基本的法律渊源。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第二大立法依据。伊斯兰教法则是更为完备、详细的具体法律规定。所以伊斯兰经典经济主张同时具有法律的性质。由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中包含着对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信仰,使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成为神授和圣人所授的至高信条,具有神圣、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伊斯兰经典经济主张又成为虔诚的穆斯林自觉遵从的指南和准则。在非伊斯兰国家,伊斯兰的经济主张并没有形成法律的效力,但虔诚的穆斯林群众也基本上能按伊斯兰经典经济主张的要求去从事经济活动,逐渐使这些主张内化为穆斯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伊斯兰经典中有关消费的一系列禁戒已成为穆斯林的生活习惯。

五、结语

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特点的形成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是伊斯兰教整体宗教思想的一部分,它具有强烈、浓厚的宗教神学和道德色彩。伊斯兰经典的内容具有宗教法律的地位,由此概括出的经济思想的法律权威性的特点十分突出。相对均平观与义利统一观是站在中华文化的背景和视角上来分析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的特点所得出的结论。崇商重商的特点和非逻辑理性色彩是同其他宗教和其他文化经典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总之,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的内涵深邃,外延十分丰富。

[ 参考文献 ]

[1] 金宜久.伊斯兰教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3] 宗教.道德.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4] 达浦生.回教与社会之关系[J].伊斯兰学生杂志,1955,1(5).

[5] 圣训经(中册)[M]. 陈克礼,译.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达瓦研究院.

[6] 余振贵.王岱舆[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7] 托马斯.李普曼.伊斯兰教与穆斯林世界[M].陆文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8] 宗教.道德.文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南文渊.伊斯兰教对商业经济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89(3).

[11] 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2] 郁苏福·格尔达威.伊斯兰教律中的合法事物与非法事物[M].马恩信,译.开罗瓦哈特书局,1977.

[13] 论语·述而[M].

[14]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 朱德生.李真.简明欧洲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Characters of Islamic Classical Economic Ideology

LIU Tianming

(责任编辑:杨阳)

作者:刘天明

第二篇:中国经济法外部性问题概论

摘要:经济法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存在着外部性问题。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源于经济法的特征和本位,依照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内部化外部性问题的方法,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中得到有用的启发和借鉴,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经济法制定和实施外部性内部化

作者简介:杨树龙(1978-),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中级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经济学和比较经济法学;薛焱(1981—),河南南阳人,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经管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法社会学和法律政治理论。

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外部影响,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主体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而获得补偿。而外部性问题与公共物品紧密相关。中国经济法的外部性问题,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和经济生活的纷繁复杂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规模经济法调整而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因应经济法制定和实施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互动的需要,而经由经济法学者的不懈耙梳整理,而最终加以叙述并建构起来的经济法的特征和经济法的本位,对中国经济法外部性的形成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认真分析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法的特征与经济法的外部性

通过对经济法特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有利于我们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深刻把握经济法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法具有经济性。因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发生在直接的物质再生产领域,具有明显的经济目的性。这种经济性的重要表现,“是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经济法对经济生活准则的表述”,通常是“由立法机关和其他有权机关直接将经济制度、经济技术性规范通过为法,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如在经济制度方面,国家通过制定颁布《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财政支出范围,同时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收入。该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中央与地方的发展规划与经济运行,对中央和各地方而言,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额外收益和成本,从而在中央和各地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此外,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层面,各种具体税种的实施条例、外商投资领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关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等;以及,在维护公平竞争和经济有序流转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规范土地使用与流转的法律法规等,都会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各行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在各行业和产业内部,产生相应的额外收益或成本,亦即外部性,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发展。

第二,经济法具有政策性。由于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其要义就在于“对万变之经济生活及时应对,以求兴利弊害,促使经济尽速平稳发展,并提高国家及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它的任务是实现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因此,“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而由于政策本身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经济体制也非一成不变,经济法受其影响,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也就顺理成章。但是,由于政策本身对经济社会现实的影响往往比较直接,相应的政策性效应也会更加快速的在经济活动中突显,尤其是由于政策本身往往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鲜明,其制定与实施都会对特定的群体、阶层、行业等等,产生较为明显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亦即外部性,从而改变这些群体、阶层、行业等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原有的(经济)利益格局,并对它们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因此,被赋予了法的效力的这些政策,亦即经济法规范,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更加明显——因为具有了法的特殊强制性效力——的外部性特征。例如在金融法领域,随着去年以来,针对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房价普遍上涨、CPI不断升高等现象的国家经济过热问题,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力求通过货币政策来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不断升温的中国经济降温,并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在此过程中,这些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等,首先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制定颁布实施的,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针对目前经济形势的“暂时性”政策,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的实施,已经或者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产业,如养殖业、生活消费品生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城市居民、消费者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或者是正的效应或者是负的效应,必将会影响到当前与未来不同群体的经济行为和选择,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后,经济法具有行政主导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调整的是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从而与政府的管理和参与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法上的国家干预,源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紧密相关。就新制度经济学的视域而言,政府干预也不过是市场的一种替代,换句话说,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比市场本身更有效率。而这种“更有效率”意味着,国家的行政干预对相关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快速和深远。然而,无论是适度的干预还是过度的干预,政府干预、参与经济活动总会给不同的市场主体、行业和产业以及其他特定的群体、阶层,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额外影响,亦即会产生外部性。而对这种外部性的不同安排,就会相应的影响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事实上,经济法作用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通过对这种就不同主体而言各不相同的外部效应的分担与配置而得以实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价格法》,该法授权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显著上涨或有可能显著上涨,或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可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制、提高、调整等干预措施。价格法的这些规定,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价格异常的情况下,该法的实施能够给不同的利益群体施加不同的影响,为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增添不同的额外成本或收益。这种或正或负的额外性利益变动,必然会对相关群体产生规制性作用,从而最终起到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总之,经济法由于其有效调整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具有鲜明的经济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导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是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和规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特征也从一个角度全面反映了经济法的形貌和运行机理。深入的分析这些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蕴涵的利益分化与整合、利益格局的调整,会给相应的利益主体带来这样那样的额外成本或收益,从而造就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存在。

二、中国经济法的本位与经济法的外部性

所谓法的本位,就是指“法律运作所围绕的主体和中心。具体而言:第一,法的本位是法的立法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第二,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实施、运作所依据的基本尺度和价值取向;第三,法的本位是相应法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价值尺度。从其核心内容来看,所谓法的本位,是指法所维护、保障的利益取向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法学界,认为中国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已经成为学者的一种基本共识。而经济法之所以必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根本上是由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存在使命所决定的。一方面,就现代经济法的起源来看,最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法,其基本内容是反私人垄断,解决因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私人利益保护绝对的传统私法观念的一种纠正;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为了弥补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与损害,亦即最大限度的减少个体经济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

然而,令人感到吊诡的是,也正是这种社会公共利益本位以及此种本位所力图减少的个体行为的负外部性本身,构成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这一根源的形成,源自经济法上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特征,即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与经济性。一方面,经济法本位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受益对象不确定。

作者:杨树龙 薛 焱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在独立学院《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世界经济概论》是国贸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运行规律,运用全球化视角分析经济现象。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在该课程中开展参与式教学对于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几年来教学经验、体会,探究在独立学院国贸系《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创新性运用参与式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参与式教学;应用

一、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性质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以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及未来趋势,探究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课程重点介绍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贸易、资本、金融发展的规律,不同地区发展道路模式的比较,经济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及融入世界经济中的中国经济的机遇及挑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全球化视角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生活的挑战。

(二)参与式教学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法,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颠覆,主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关系,鼓励各个层次学生平等发言、讨论、交流,在这过程中感知学习乐趣、知识奇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若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通常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教”与“学”发生脱节了。通过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组内讨论、分工协作、PPT制作,小组之间辩论,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能运用全球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并与其它专业课程知识衔接的学生,使他们有能力应对未来工作生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自学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从资料查阅、PPT制作讲解到总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发挥,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笔者所在学院要求每门课程学生最终的期评成绩计算为“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考成绩*60%”。较之仅仅衡量他们的到课率,应把把参与式教学中各组学生的综合表现量化为他们的平时成绩,更能科学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1.科学分组,确定分组学习的章节内容

开学第一次课完成这两项内容。首先是将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按学号分组,通常一个班级为50人,学号为1—10的同学为一组,11—20为一组,以此类推,并选出组长和副组长,通常一个班级可分为5个教学小组。按学号简单分组的效果其实比较好,每个小组中男女同学比例较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宿舍、性格能力有差别。其次,确定需要分组学习的章节内容,并明确告知学生。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论述、对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及对未来的探索。适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是对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对世界经济运行中刚刚发生、正在发生的事件、现象,提醒引导学生在接下来整个学期积极关注原因、动态、来龙去脉。不时提醒学生提前自学相关内容。

2.布置学生阅读熟悉相关资料

教师提前一至两个星期把分组学习的相关基本资料整理打印出来,以组为单位发给学生,通常一个小组2份。若资料内容多,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到学生邮箱。引导学生阅读、熟悉资料,并提示学生要关注思考的问题。在这期间各组学生在本小组组长组织下,进行不同分工,开展资料搜集拓展、归纳总结、PPT制作等。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总结、团队协作、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二)实施阶段

根据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特点不同,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实施的参与式教学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分组讨论、辩论。二是分组制作PPT讲解内容。

1.分组讨论、辩论

对于目前正在发生的世界经济领域热点事件的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未来发展等,不同的小组通常会有不同的观点、看法。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分组发言,每个小组派出2至3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阐明本小组的主要观点。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反映能力。分组发言结束后,进入集体辩论阶段。组织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不同小组之间可以支持别组的观点,也可以反对别组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本小组的观点。整个课堂辩论的氛围是很积极热烈的,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讨论辩论问题的认识,锻炼学生现场应变能力。

2.分组制作PPT讲解

每组学生广泛查阅与将要讲解的主题相关的图书资料,组内充分讨论,筛选内容,设计制作出PPT,派2名代表到讲台根据本小组制作的PPT讲解内容。讲解不是照着PPT念,而是结合PPT,有本小组对事件、现象的观点,内容讲解完后允许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本小组其他成员回答问题。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加深了对所讲解内容的理解,而且PPT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总结阶段

首先是教师总结。教师及时对参与式教学的内容给予点评和总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评述。对学生在参与中的努力和付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其次是学生总结。鼓励学生在经历一番讨论辩论、讲解PPT和回答问题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可以是口头方式的总结,也可以是课后书面形式的总结。教师综合每个小组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从准备、实施到总结中的综合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考量的重要标准。

(四)一个实例

2013年、2014年在学习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共同世界性问题“债务危机”的内容时,实施参与式教学法来理解“欧债危机”问题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自2009年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迅速蔓延到欧元区其他国家,使整个欧洲经济陷入困境。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讨论,对于欧盟一体化进程、欧债危机演进的来龙去脉学生有很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进一步探讨了欧洲主权债务的深层次原因、欧盟的未来何去何从、这次危机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欧元的产生发展及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各学习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对于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由于分析角度、思路不同,不同小组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但是各自都有非常充足有力的论据支持本小组的观点,课堂气愤非常活跃。参与式教学法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进一步提高参与式教学法效果的思路

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互长的关系,教师起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对相互内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面、准确、细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扩宽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目前《世界经济概论》的教材相对于独立学院本科生而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论述内容多,偏深奥;二是时效性差,内容素材更新慢。解决的办法是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基础上,编写适合独立学院教学使用的校本教参,通过大量资料参阅筛选,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内容。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对国际经济政治时事非常有兴趣,世界经济局势不断变化发展,对于正发生发展中、尚未有定论的事件、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言、总结观点时要充分尊重而且重视学生的看法,充分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忌拘泥于教科书上既有的一些看法而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最后,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时间观念至关重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精心设计,教科学控制好时间,根据内容的轻重主次分配好讨论发言的时间,避免出现参与变成“放任自流”,课堂成为“乐园”。

参考文献:

[1]周申,易苗.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2]涂庆丰,张芳.本科层次的世界经济学理论教学探讨[J].市场论坛:文化教育,2013,11

[3]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

[4]田振花.浅析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黑河学刊,2012,5

[5]薛国琴.在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年立项项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研究——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为例”的阶段性理论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文号:桂教高教[2013]128号。

作者:李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损害赔偿制度论文下一篇:行政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