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勤工助学工作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探讨勤工助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发挥,对于高校机关行政部门增强管理育人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五位一体”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改变。高校勤工助学政策不仅是作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一项措施,也是作为一个育人的重要平臺。本文以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并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对策,以期对勤工助学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勤工助学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 研究对策

A Study on the Work-Study Program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Five-in-One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IU Changbin, LI Qiongfang, LI Jinl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在校园内外参加的、以获取报酬、培养自立及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1]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已意识到把勤工助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2]因此如何搭建好勤工助学平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就显得非常重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祖国边境新兴城市——崇左市,是该市唯一的一所二本院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因此非常有必要做好勤工助学这项工作。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高校勤工助学不再仅仅是作为资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勤工助学还没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了了解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更好地探讨勤工助学对策。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1008份,有效问卷958份,有效率为95.04%。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高校勤工助学的管理模式、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归纳出高校勤工助学的现状并提出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对策。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第一:82.42%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勤工助学方面有一个统一、全面、规范化的管理。由此可知高校在勤工助学管理方面存在着漏洞。第二:90%以上的学生都有勤工助学的意向,可是却只有24%的学生参加了勤工助学,其中校内勤工助学占了14.70%,校外勤工助学也只是局限在家教、促销、代理等岗位。由这个结果可知,勤工助学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岗位过多倾向于服务型、劳务型方面。第三:在对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中发现55.53%的学生希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73.10%的学生希望在勤工助学中得到锻炼,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是接触社会的窗口,可从勤工助学中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可知,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首要目的是增长才干。

2高校勤工助学现状

高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处进行管理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勤工助学方面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设置了许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如:办公室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这些岗位为减轻学生家庭负担、提升社交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升本不久的二本院校,在勤工助学管理这一块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在的勤工助学管理已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

(1)缺乏健全、完整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勤工助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显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勤工助学的管理只局限在学生工作处,没有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自上而下没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2)缺乏专门化、信息化管理。首先是缺乏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指导。没有设立勤工助学服务咨询中心。其次是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导致学生获得勤工助学信息渠道狭窄。

(3)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合理体现在:第一,过多的让学生从事整理资料、分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局限在劳务型、服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要转变,应向智力型发展;第二,没有把岗位进行分类,如技术型、管理型、服务型;第三,岗位设置没有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致使学生不能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不能发挥实践是检验专业知识能力的唯一标准作用。

(4)缺乏规范的选拔方式和针对性的培训。对报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的选拔方式较粗糙,没有进行层层选拔,勤工助学岗位没有真正惠及需要的学生。缺乏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岗中培训,致使学生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办公技能欠缺。

(5)勤工助学资金来源有限。勤工助学资金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拨款,使得勤工助学资金相对有限,勤工助学薪酬较低,没有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3研究对策

为了达到勤工助学的育人目的,适应现代社会用人的要求。高校社会都有相应的责任,而高校对勤工助学的重视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勤工助学方面需有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

3.1 学校

(1)建立健全勤工助学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依据国家的勤工助学政策以及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中心并配备独立的办公室。使勤工助学工作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确保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建立勤工助学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3]方便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学生进行咨询。

(2)拓宽学生获得勤工助学信息的渠道。建立勤工助学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勤工助学相关政策和招聘信息,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建立相应的讨论群、把勤工助学的招聘信息下发到各系各班;在学校的专栏粘贴相应的通知。通过这些途径来拓宽学生获得勤工助学信息的渠道。

(3)科学的岗位设置。科学的岗位设置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发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或服务形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水平,做到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应通过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4]学生的勤工助学应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因为学生的本职工作还是学习,这样利于学生在勤工助学期间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巩固其专业知识。适当地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如增设勤工助学的助研岗位,让勤工助学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仅使学生得到经济收入,而且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

(4)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规化范管理。规范化管理包括招聘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运用公司运行模式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提升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质量。对参加报名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安排统一的面试进行招聘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岗位,让学生发挥其所长并从中巩固自己的專业知识,进而提高勤工助学的质量。在勤工助学工作正式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将劳务型转变为智力型、技术型,挖掘勤工助学学生的潜能,转变勤工助学的育人模式,真正把勤工助学打造成学生接触社会的一站。

(5)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建立勤工助学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勤工助学的情况,方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勤工助学档案包括对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的记录及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时的仪容仪表、遵守纪律情况、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记录,这些信息作为评选“勤工助学优秀个人”的重要标准。

(6)校企联合,增加勤工助学资金。

①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和校友进行沟通,在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用于勤工助学岗位和奖励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这样可以解决勤工助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主动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实行校企联合,发挥校企联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5]校企联合还可使勤工助学岗位社会化,可提高勤工助学的层次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多方位一体化的勤工助学体系。②勤工助学的经费来源通常只是学校拨款,渠道狭窄且经费极少,勤工助学经费依赖学校的专项拨款是不利于勤工助学持续发展的。为了解决学校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少的问题,可通过在校内建立创业型勤工助学基地,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报酬。由单纯地依靠学校“输血”转变为学生自己“造血”, 这样利于勤工助学工作的长远发展。

(7)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注意勤工助学和德育教育的结合,为勤工助学学生举办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现实社会利益之争处处存在,而适时的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勤工助学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勤工助学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高尚的品格,以此提高勤工助学的水平,改变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一直以来忽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现状。

一所学校要发展,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不可忽视勤工助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用人需求的转变以及我院的发展,我院的勤工助学现状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改变现在的勤工助学现状,促使勤工助学规范化、社会化。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中国高等教育要调整的通知,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转变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其实是为了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勤工助学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做好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注意勤工助学的管理模式,把勤工助学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也是对教育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调整工作的良好体现。

3.2 国家

第一,国家要制定相关勤工助学政策,确保勤工助学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第二,对学校建立勤工助学基地要给予经费支持;第三:可通过颁发“勤工助学工作先进单位”、“勤工助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措施来为勤工助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用于勤工助学专项资金的投入。通过增加岗位数量,提高岗位工资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来,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向高校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社区等。[6]为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要给予政策上的保障。

3.3社会

社会尤其是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学校,实现企业、学校共同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机会,为学生的成才贡献一份力量。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 要安排相关人员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培训以及管理、指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财富。校企密切合作实现共赢,达到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三赢的效果。企事业单位可以与优秀勤工助学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项目名称: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德育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ZZ027

参考文献

[1] 杨玉,邹伟,秦小云,王明霞.高校学生校园勤工助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08-26.

[3] 鲁春玲.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探讨——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山东广播电视大学,2011(3).

[4] 高飞,陈巧云,罗来庚.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及对策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5] 陶霞.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政治辅导研讨会交流材料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6] 安冰,张锡恩.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制探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

作者:刘昌滨 黎琼芳 李金兰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勤工助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发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勤工助学工作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探讨勤工助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发挥,对于高校机关行政部门增强管理育人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育人;勤工助学

当前,高校各单位均设置了大量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日益成为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勤工助学工作也要主动开发更深层次的功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立德树人,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一、勤工助学实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开拓视野、获取知识、提升技能、锤炼人格,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勤工助学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必然要肩负起高校人才培养重要任务、主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勤工助学从简单经济帮扶向思想帮扶、学生综合培养转化,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勤工助学工作队伍本身即是学生干部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勤工助学学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塑造优秀学生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全体同学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二)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中,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质来影响人、塑造人。在日常工作中,勤工助学的学生由于工作性质,与教师接触时间长、交流频率高,因此有较多机会表达自身学业、工作问题或思想困扰,教师也更有可能及时发现、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以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政工作,因此就更便于做到如盐在肴、恰如其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工作等方方面面;做到精准滴灌,久久为功,在关键时刻发挥能量和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勤工助学实践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正确评价机制,坚决避免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消极片面做法。勤工助学实践以其实践育人的内涵,作为社會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顶层设计下的具体执行,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是衡量高校素质教育、综合教育以及价值教育开展成效的有效窗口。勤工助学工作的广泛性和高互动性,不仅便于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及时收获学生的反馈,也便于有效跟踪和监测高校“育人”这一本质目标的实际进程和实现效率,从而为评价“立德树人”成效提供理论体系框架和实践依据。

勤工助学是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效途径。摸清勤工助学学生群体的特征,有利于从微观窥全局,宏观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思考学生现实需求与当前教育供给之间的差距,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有利于提升管理岗教师的管理育人能力,进而营造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勤工助学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学生勤工助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该利用好学生按照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要求的有限时间,同时更应该立足岗位,在工作之余,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和平台。

(一)组织理论学习,提升理论修养

从学习内容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帮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好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党中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文件精神的把握,提升工作的专业能力,更加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岗位工作的意义。三是主动带领学生讨论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国内外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学生与时俱进提升自我的意识。四是注重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学习组织方面,一是要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论修养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和目的。二是主动邀请学生加入教师日常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与教师共同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前沿思想,提高思想格局和境界。三是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小组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团队自主开展理论探究,并进行专题展示,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锻炼学生成长

勤工助学中提供的各类岗位实践锻炼,是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本领、磨炼意志的重要契机。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立足岗位实际建立做成做优的品格,多为学生设置更为高阶性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优化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组织表达、沟通交流等能力水平。其次,勤工助学工作同时也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的初次认知,在管理和指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职业意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养成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并在工作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特长,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建立崇高职业理想。此外,教师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指导,并不只局限于工作开展的日常,应积极为学生开展实践、走向社会搭建有效平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眼界。如组织学生主动设计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有温度的实践中指导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团队发展中实现自我成长。

(三)搭建成长桥梁,提供多元化锻炼平台

勤工助学是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年级学生同台交流互动、协同提升的有效平台。教师一是要通过定期组织活动、开展团队建设项目等方式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相互借鉴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找到差距和不足;二是要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爱好、需求,主动组织、引导具有共同目标,或有互补性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外的交流与合作,如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等,帮助学生增强对于团队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自我提升的意愿;三是要积极为勤工助学学生团队“走出去”搭建平台,带领本单位学生团队与学校不同部门的学生团队增强互动,联合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与兄弟高校建立良好联系,在学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经验;带领学生开展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前沿技术和不同行业发展前景等等,调动更多力量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注入积极正能量。

三、勤工助学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着力点选择

新时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选择好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要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从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主动性等多个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主要集中于“00后”“00后”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逐渐形成了平等开放,紧密互动的亲子关系,因此更加讲求尊重、平等、人格独立。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一是要更加注重与同学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教师的关爱。青年教师同时可以和学生建立朋辈关系,深入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外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增强师生间的认同感、安全感,拉近师生距离,实现情感流动,避免成为学生口中的“老板”,学生眼中的“家长”。二是要更加注重在工作中的潜移默化教育,注重通过规范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处世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判断、吸收、借鉴教师的优点和专长。

(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离不开整体环境氛围而独立存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与育人环境密切相关,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让学生情感受到感化,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華。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工作文化,主动用党的政治理想激励个人斗志。二是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培养高年级优秀学生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康职场环境,积极打造互帮互助、相互补位、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向往追求。四是要建立充满人文情怀的工作氛围,加强学生励志、感恩教育,使之成为有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人。

(三)结合学生主体需求

“00后”更加崇尚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也更具有务实化的人生理想,认同人生理想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奋斗出来的。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特长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激发主体能力,将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中的主体意识引发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如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参与科研、学科竞赛的意识和意愿,可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帮助学生在科创研究中了解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树立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远大理想抱负。同时,教师也要增加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主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避免学生向功利主义转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西南交通大学“全员育人视角下高校办公室管理育人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的理论成果(项目编号:20202122)。

作者:干璐

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困境及创新模式的思考

摘要:高校勤工助学是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1]。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伴随着我国区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每年贫困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应创新勤工助学模式,结合校内具体情况,朝着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开拓有效的勤工助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模式

勤工助学,即在高校的组织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取合法劳动报酬,主要用来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新型的勤工助学不同于传统的勤工助学,新型的勤工助学不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勤工助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重要的是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业务技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资助的功能。

1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动手能力既是衡量素质教育实施程度的重要标准,又是衡量高校是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技术人才的标准。实践证明,动手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而勤工助学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途径。

2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

高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协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学到课堂上所没有学到的知识。因此,勤工助学活动是开发大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3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到生产中去,到基层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不仅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劳动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4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分低能的不行,即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不行,需要的是既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面临的困境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劳动报酬的有偿课余活动,是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有值得肯定的成绩,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校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原因,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也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意义认识还不够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贫困生日益增加。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勤工助学只停留在扶贫济困上,而忽略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因此,造成了高校对勤工助学的定位不够全面。高校注重的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来协助用人单位完成相应的任务,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致使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勤工助学活动与学习矛盾冲突的,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绩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唯一标准,而勤工助学仅仅是为贫困生而准备的。因此,非贫困生一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他们认为不仅有失身份,还会影响学习。

2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人数基数大,占在校人数的20%左右,而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总数也只能满足少数人,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在校贫困 生4200多人,校内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只有900多个,也就是只有22%左右的贫困生有机会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接近80%的贫困生是被拒之门外的。陷入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供求关系严重失调。调查表明,勤工助学岗位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贫困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是当务之急。

3校内勤工助学管理不够规范

勤工助学管理缺乏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岗位设置申请的问题;二是用人单位使用贫困学生比例的问题;三是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校内很多单位使用勤工助学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要求,不遵循“先申请后使用”的原则,往往是“先斩后奏”,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向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申请。

根据勤工助学对象选定的要求,所有在校的全日制学生都有权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学校优先安排贫困生上岗。但是大部分用工单位为了减少麻烦,往往由退出该岗位的学生推荐,重新上岗的学生大多数不是贫困生,因而导致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比例下降。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出现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打击干多干好同学的积性。此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通过培训上岗,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无法达到基本要求。

4勤工助学岗位“劳动型”多,育人效果不显著

据了解,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多数是一些“劳务型”,主要是协调学工、教务、图书馆、后勤、基建等部门工作,如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审核材料、录入数据。由此可见,这些工作都不需要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只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基本经济困难,而不能达到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安排到助管、助教岗位,这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被笑称为“廉价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从思想角度,还是从能力角度来看,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5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不足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严重不足,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渠道少。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不想承担风险,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未能致力于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据了解,每年寒暑假,很多工厂、企业有意向与高校合作,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校外勤工助学难管理,容易出问题,学生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严重不足。

6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

据了解,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疾病等。这些大学生受挫感和心理压力大于普通大学生,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学校特殊的群体,心理上也成为了学校的特殊群体。因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当高度关注他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患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具有较为相似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偏执、自尊心强、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3]。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一些。

7勤工助学基金来源和分配不合理

勤工助学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学杂费和国家拨款,1999年6月,《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高校每年应该从学费收入中提出5%经费,专门用作勤工助学基金[4]。虽然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迅猛增长,学费收入剧增,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发展的需要,经费异常紧张,学费提取部分远远不足,划拨勤工助学经费因而减少。因此出现了勤工助学经费不足,设置岗位少,影响了勤工助学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三、创新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和大学生对勤工助学意义的认识

一方面,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意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因而通过课余时间参加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勤工助学不只局限于扶贫济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勤工助学扶困与育人的功能。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改变对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勤工助学活动不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同时也应转变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就会影响学业的认识。事实证明,很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大学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可以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2积极开拓校内勤工助学的渠道

勤工助学是一项资助育人的活动,要确保勤工助学健康有序开展,就应该创新勤工助学的运行机制,将“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转变。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改革内部结构,发展为“以勤工助学发养工助学,以勤工助学创造勤工助学岗位”的模式。摒弃过去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取而代之的是“劳务型”、“服务型、“管理型”、“智力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岗位。

例如:大学生参加学校实体店铺的经营,将部分利润以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勤工助学学生,部分存入到“助学基金库”,部分用作“活血”——创办新的店铺。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使勤工助学实现从“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应有尽有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自我发展。

3加强勤工助学向智力化方向发展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应朝科技活动为龙头的方向发展,如生活服务、劳务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主体。即:与学生学科专业结合,大力拓展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智力优势。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勤工助学岗位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劳务型”朝“技术型”、“管理型”方向转变。这是勤工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4加强勤工助学管理

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一是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动态管理。用工单位人员的变动,要进行登记备案,并且要遵循“贫困生”优先录用的原则。二是对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必须严格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要成立勤工助学协会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学校主要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5促进高校与校外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如与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私人业主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朝着知识型、劳务型、科研型、服务型方向发展。通过家政服务、科技服务、商品促销、市场调研、生产线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

6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勤工助学贫困生是大学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贫困的勤工助学大学生性格通常比较内向、自卑,这与他们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只有较差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机制,他们无法用积极的心理防御[5],所以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主要是通过介绍勤工助学工作,解决基本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帮助,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是,着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马斯洛提出,人的“最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变态,如果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那么人的生理不仅变得健康,心理也会变得健康”。由此可见,勤工助学学生最希望的莫过于有一种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勤工助学岗位。

7勤工助学经费筹集渠道向多元化方向拓展

高校勤工助学基金筹集渠道必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划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来筹集,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个人、企业设立专款专用的勤工助学基金。

总结

勤工助学不仅可以扶贫济困,立德树人,还可以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勤工助学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勤工助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Z].2007.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04,(32):33.

[3]王宝仁,张俊明.捍卫你的劳动权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赵红宇.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9,(7).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罗开春.当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西华大学勤工助学现状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作者:梁淑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唐代书手墨迹特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