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作用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比喻的作用范文

试说比喻的多种作用

试说比喻的多种表达效果

胡文彬

比喻,像那满天的星斗,,在言语运用的长空,处处闪烁异彩,耀眼夺目,应接不暇,仿佛似曾相识之燕翩然而归,啄开心扉。

比喻,如那满天星斗,在言语的长空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无限的能量,稍加择用,即可化重为轻,化劣为优,点石成金。本文拟就此简略剖析如下。

“修辞原本就不仅涉及字、词、句,而且也涉及篇章,范围很大,于是文章的章法技巧与修辞就出现了相互渗透甚至有时不分彼此的情况。”(邓惠兰《写作技巧与修辞方式辨析》,1983.3《修辞学习》)

笼而言之,其作用有三: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详而细之,则在不同文体里会有不同的作用。

一、述事类文体中——绘形、绘声、绘色、动态、感觉。

1.写景状物。以物(包括人和其他动物)喻物,描状绘貌。如: ⑴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李键吾《雨中登泰山》) ⑵那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光泽)

⑶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众多、醒目、艳丽)

⑷天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宽阔)

⑸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⑹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碧野〈天山景物记〉)

(绘物之形状、数量、颜色)

以上都是写静态中事物之例,写动态中事物之例的如: 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筠均〈与朱元思书〉) ⑻水从悬崖上像飞练似的泻下。(李键吾《雨中登泰山》) ⑼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碧野〈天山景物记〉) ⑽船如离弦之箭。(刘白羽〈长江三峡〉) 2写人状貌。如:

(11)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12)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宋玉〈登徒子赋〉)

(1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14)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5)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以上是写人的外貌,一下是写人的 3写人的动作行为。

(16)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章,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盛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王愿坚〈七根火柴〉)

(17)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8)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19)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0)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叶君健〈看戏〉) 4.写人的内心状态、感受。 (21)她(母亲)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这种注意的眼光好像针一样刺着她。(高尔基<母亲>) (22)这些想法……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高尔基<母亲>) (23)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鲁迅〈药〉)

(24)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鲁迅〈药〉)

(25)怎么说洞里的草灰能到锅台上来呢?突然,她的心怦怦跳了两下,啊!就在这一刹那间,像戳破了一层封窗纸似的,她的心豁然开朗,什么都明白了,似乎是看透了老赵的心。(峻青《党员登记表》) (26)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们心里就像翻到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张洁《挖荠菜》) 5.非视觉器官的感受。如写听觉(声音):

(27)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28)忽翔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刘鄂《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2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如写嗅觉:

(3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31)山色逐渐变得柔软,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

二、介绍说明类文体中

即为一种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以介绍清楚、突出事物外在特征为目的。以熟悉的来比喻陌生的。如:

(32)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33)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南州六月荔枝丹》)

(34)(这道巨流)在沟道较直的地方,好像火车奔驰;在沟道弯曲的地方,又宛如巨龙游动。(《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5)坑里的大石块在滚滚倾泻的急流中互相撞击,发出砰啪的声响,冒出丝丝白汽。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大锅粘粥翻腾。(《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三、说理类文体中

即为一种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的论证方法。阐明主观态度,见解。

(36)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那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7)《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而皆以为“我”美之事,喻齐国之政,指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有似于此,齐王受蒙蔽有似于“我”,从而令齐王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38)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亦。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也。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吕不韦《察今》》

(39)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荀子的《劝学》、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文章全文都是比喻论证方法。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还运用在民歌中。如: (40)东山再高,/挡不住日月的旋转;/爸妈再严,/挡不住儿女爱情之花的开放。(拉萨河谷民歌)

(41)山不在高,/只要有草就行了;/水不在深,/只要清洁就行了;/姑娘不在穷富,/只要心地善良就行了。(哈萨克族民歌《只要心地善良》)

还运用在熟语(俗语、格言、警句、歇后语、谚语)中。如: (42)站在哪个山头,唱哪个山头的歌。 (4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4)筷子穿针眼——难

(45)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杀豪家年少儿。(曹衍《贫女》)

(46)黡子在颊则好,在颡则丑。

(47)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还运用在诗论中,“因为要正面描述各家诗的修辞技巧,确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自来评诗者都喜欢用譬喻的手法,所谓‘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比较容易使人明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如:

(48)永叔之诗如春服乍成, 醅乍熟,登山临水,竟日忘归。王介甫之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闻之,难可著摸。石延年之诗如饥鹰夜归,岩木春拆。苏东坡之诗如武库初开,矛戟森然,一一求之,不无利钝。(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还在寓言中运用。“庄子书有《寓言》篇,‘寓者,寄也,所以寄意也。’”(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指出:“王焕镳氏著《先秦寓言研究》„„他历述由比喻发展成为寓言的过程,以为寓言有阐明事理、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有讽刺的作用,有说教的作用,有隐晦的作用„„”

另外,蒋祖怡认为:“古代善辩之士,往往用寓言来作他们论辩的根据。„„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大而无当’‘刻舟求剑’‘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蒋祖怡《文章学纂要》) 郑子瑜先生进一步说:“他(蒋祖怡)把寓言看作是比喻的一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辞格。” 如:

(49)《庖丁解牛》通过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速了梁惠王一个养生道理: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50)《愚公移山》,通过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愚公,率子孙叩石垦壤,搬走屋前大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要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

借物抒怀,借物寓意,借物寄情。

其实,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艺术手法,即所谓的象征。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舒婷的《致橡树》、高尔基地《海燕》,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在这里,有喻体,而没有出现本体,但读者自明,既含蓄,又能让“心有灵犀”者产生共鸣,“神远而含藏不尽”(刘大木魁《论文偶记》)

第二篇:比喻句的作用和好处

比喻句的作用和好处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比喻句的作用有很多。一:让情景或事物体现的更加真实,也就是以比喻来形容所述的真实性。二:使主观更加鲜明清晰,以比喻衬托中心思想。三: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待某某的态度,以比喻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心情 比喻

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你所比喻的对象的特点,并且具体,有时候可以使抽象的是无具体化。在考虑文章中的比喻的好处时,还应该联系具体的语句。

能够熟练的应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话,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受欢迎。

第三篇:·比喻的修辞作用和运用原则

一、修辞作用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二、运用原则

(一)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1)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听说采访她,得满脸通红。(2)机器隆隆响着/含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二)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是!这人心里没假。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造成比拟不伦,弄巧成拙,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1)呵,沙漠中的绿洲啊,你静静地安卧着,犹如绿色的梦永远把你笼罩。(2)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以令人难以想象也无法理解的现象作喻体,也就丧失了比喻的意义。

(三)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下面的例子,就违反了这一原则:(1)明净的末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3)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区辨]“像”、“仿佛”、“似的”的非比性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第四篇:花草的比喻句,描写花草的比喻句

花草的比喻句,描写花草的比喻句

1、月季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首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2、爬满篱笆的喇叭花,不愿把喇叭吹响,大概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吧。

3、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绒毯。

4、牵牛花的果,像盏盏小灯,向下垂着,好像在寻找适宜的地方,然后把种子弹落,让它在繁茂的枝叶上荡漾着翡翠般的嫩绿。

5、一片片的叶儿一闪一闪,就像一张张少女的脸。

6、嫩叶上残留着一两滴雨露,泪珠一样晶莹。

7、学校的春天,那真是太美了!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急似的聚拢起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8、一阵风吹来,蜻蜓花摇了几下,那样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9、小草也在微风的吹拂下晃动着,好像随着晨风在轻轻地唱歌起舞。

10、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

11、小草儿悄悄地绿了整个山野,给故乡编织妆扮着春天的衣裳。

12、啊,牵牛花开了。六角形的花,像个小酒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显眼夺目。

13、那小草的颜色丰富多彩,一片一片连起来,赛过巧手编织的花毯,活生生,自然而又和谐。

14、长剑似的绿叶,互相缠搭着,密不透风。

15、那牵牛花儿爬在树上,调皮任性,无拘无束,就像小孙女缠着老爷爷。

16、喇叭花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稠密得很,远远看去,就像一匹绿布挂在空中。

17、一列美人蕉,盛开着红色、黄色而带着黑斑的大朵的花,正伸张了大口,向着灿烂的春光微笑。

18、微风过处,那碧绿的随风起伏,就像一位舞女在摆动她那美丽的长裙。

19、它那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都在金色的阳光中点头含笑,好像在欢迎你。

20、鸡冠花,远远看去红得像一团火。走近一看,嗬,朵朵都像大公鸡头上的红冠子。

21、美人蕉的花远看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近看像小姑娘头上的红蝴蝶结。

22、美人蕉就像含羞的小姑娘,捧出红艳艳的花朵。

23、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第五篇:比喻和比喻句的教学 钱正权

[ 2007-11-11 21:07:00 | By: 语文组 ]

“初夏,梨树立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位老师是这样教这个比喻句的:

师: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

生:这个比喻句把梨树上青青的果实比作害羞的小姑娘。

师:这里老师也有一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你们看哪个写得好?(老师出示一个句子:初夏,梨树上结出了青青的果实。)

生:课文中的句子好,因为课文中是个比喻句,写得很生动。

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还因为把初夏梨树上梨的样子写得很可爱。

师:对,一比就看出来了,同样的意思用上比喻句就生动了。这就是用比喻句的好处。现在大家把初夏梨长得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这个教例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个是老师应不应该出示用来作比较的那个句子?一般来说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老师出示这个句子意味着老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假如不用比喻句这句话该怎么说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比喻句的理解可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如“初夏,梨树上结出了青青的梨子”“初夏,梨树上结出了青青果实”等。学生转换句子的表达形式,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尝试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另一个问题是两个句子作比较,首先要比较的是不是它们的好坏?是不是用来作比较的那个句子因为写得不“生动”就“不好”了呢?这样的比较显然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是语言表达上的误导。语言表达的简单化和模式化将会导致思维活动的僵化;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思维活动灵活性、创造性的表征。如果拿来比较的句子不是教师出示的,而是学生对课文中比喻句句式的转换,那么不是“不好”,而是很好,理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简洁明白,与课文中的比喻句相比,仅仅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语言表达得简洁明白就是思维的缜密、准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正如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的,“文章做到绝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

当前比喻句教学中普遍存在什么问题呢?一是不顾年级特点,不分年级高低,课文中如果有比喻句,教师往往要学生把它找出来进行教学,造成多次重复;二是理性化,遇到比喻句,似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或者拿什么来比什么的(认识本体与喻体),只重知识而不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三是简单化,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好像就是通过比较。让学生说说用上比喻句好在哪里,不用比喻句有什么不好。

探讨比喻句的教学,得先看看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比喻从它的作用来分,可分为说理性比喻和描写性比喻两大类。说理性比喻的作用,古人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就是用已知事物说明未知事物,用熟悉事物说明生疏事物,让人清楚明白。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威尼斯的小艇是怎么样的,小朋友没有见到过,把它比作新月,大家就明白了。小朋友不仅明白了小艇的模样,而且脑海中浮现出一勾新月,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这类比喻句大多出现在知识性说明文中,教学时比较容易把握。描写性比喻的作用就不同了,《文心雕龙·比兴》提出比喻的作用是“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写物”指描写,“飏言”指夸张的描写。比喻的作用不是重在说明什么,而是用描写来突出事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中的比喻大多是描写性的。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这话深中肯綮。因此,教好描写性的比喻句尤为重要。

那么这类比喻句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得注意年级特点。

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教师只要重视对优美生动词句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了。三年级以上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进入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的误区。如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想象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可以有选择地适当地进行句子的比较。

那么什么是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中辨同异,从同异中辨特征。这是比较的主要功能。有时同类事物通过比较还可以分辨出它们的高下和优劣。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首先通过朗读和思辨区别两种表达形式的同异。相同的是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没有多少差别,不同的是拿来比较的句子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初夏,梨树上结出梨子),而在课文的比喻句中除了含着这个基本事实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家乡秋白梨的喜爱,一种热爱家乡的感情。你看,在作者眼里,家乡的秋白梨多可爱啊,它颜色“青青”的,“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一个个像“害羞的小姑娘”!让学生从比喻句中感受形象,体会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是宏观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微观教学细节中的整合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将获得审美的启示:比喻句语言的优美,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作者美的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愫的彰显。这样,学生读老舍先生《猫》一课中的比喻句“它(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就能领悟到猫踩在稿纸上原本是黑乎乎的脏脚印,可在老舍眼中变成了又美又香的梅花,是因为作者饱含着对猫的喜爱之情。这不正是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魔力的例证吗?反之,一个精神家园荒芜、情感世界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吐出美的语言来的。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句子表达形式取决于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抑或生动性,要视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科学性或是艺术性。科学研究强调客观事实,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和简约,而艺术创作则强调主观感受,追求语言表达的生动和丰富。一味强调拿来比较的那个语言简洁的句子“不好”,而用了比喻句写得生动才是好的,会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浮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课文中出现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比喻叫博喻。博喻是从直喻隐喻的基本格式中派生出来的。它是用多种不同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去比况本体事物,突出特点,突出形象。如:“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船过三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这类比喻句的教学,同样首先还是加强朗读,读出排比句式的气势,读出意境,读出作者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视通万里”,驰骋想象,头脑中三峡的群山、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奇特的模样呢?于是学生情动于中,仿照课文中的博喻,尝试连用三个“像”来描写自己脑海中“山”的形象„„这样就把阅读欣赏与学习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北京限购令范文下一篇:部运营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