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不断增多,即使是传统工业,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适应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1:

2006—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计量化分析

摘 要:笔者对2006—2016年,我国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為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内容需要加深,研究成果仍缺乏创新活力,研究方法和手段需要更多元化等。今后应增强创新意识,拓宽研究视角,增加研究深度,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CNKI期刊数据;样本文献;计量分析

义务教育不但推动了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82年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一直在稳步发展。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知网(CNKI)检索平台的数据库中2006—2016年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化分析,拟呈现出近十年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主要热点、现状等情况。

一、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上搜索并去除重复文献数据和部分信息不完全数据后,选取用于分析的文献共2271篇。

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计量化分析,对得出的各项数值和指标进行梳理和归纳,再从样本数量分布、关键词分布、被引频次、文献发表单位等各维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二、 各指标分布情况

(一) 发表年代分布

2006—2016年这10年间,我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论文数量众多,经笔者甄别选取的样本文献共计2271篇,各年度的论文数量的具体走势分别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期刊论文在2006年时只有62篇,而到了2010年时就已达到了275篇,几乎是2006年的4倍,这说明我国学界对义务教育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所以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十分乐观。虽然也存在研究成果数量较前一年有下降趋势的年份,但总体研究成果还是保持在每年200篇以上,由此可以预测出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势头依然很强劲。

(二)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系学术论文中最能反映研究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一个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大量关键词的集合,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状况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对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统计,最后总共得到相关关键词419个,为了方便研究,我们从中选出前19个热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前19个热门关键词中,“教育均衡”“义务教育”与“均衡发展”三个词遥遥领先,三个词总标引次数达到了1586次,可见我国学界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领域的重视。其中“农村教育”与“农村学校”标引次数也分别达到了51次、41次,还有与之相关的“城乡义务教育”标引次数也达到了100次,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相当重视。在研究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农村教育角度出发去研究的,这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均衡”二字。还有“均衡配置”“经费保障”与“教育资源配置”三个词的标引次数也分别达到86次、83次、59次,这体现了教育资源配置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我国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喜欢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育资源方面进行研究。此外,“教育督导”与“督导评估”这两个词的标引次数也分别是33次与38次,说明在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想要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健全的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 文献发表单位分布

文献发表单位也是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选取了发文频次前18位的单位进行研究。从表3中我可以看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位列第一,在近十年来共发文32次;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位列第二,也发文30次。还有其他一些高校的教育学院都在近十年内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可见我国高校在义务教育的研究成果上贡献不小。从表3还可以看出南方的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数量要高于北方。这说明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还是存在一定地区差异的。

三、 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现状分析

这十年来,我国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研究内容层面上存在不足。近十年来我国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其深度上还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对于义务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更应该深层次地从实践层面进行探讨。义务教育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从上面的关键词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倾向于经验研究,缺乏进行实验而得来的理论成果。教育研究者唯有通过调查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根基。

第二,研究成果缺乏创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喜欢借鉴一些政策性的研究成果,喜欢引用一些资深学者的文献,研究的方向也大多偏好于一些热点的内容。这导致了我国的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使我国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很难有跨越式的发展。

第三,研究缺乏比较分析。因为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以规避不合理因素。近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成果多数以思辨性、 理论性、综述性和介绍性为主。对义务教育缺乏比较分析,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的很多方面都走在我国的前面,我国的教育研究应多进行一些比较研究,以此发现我们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二) 未来研究发展建议

第一,应增强创新意识。一般来说,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近十年来,我国对于义务教育的研究较之前确实存在不小的创新,但这远远不够。研究学者们应该打破研究过程中传统观念与思维的束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开发新思路、拓展新领域。研究学者在进行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胆,并对新领域保持高度的敏锐度。

第二,研究方法或手段应更加多元。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段,但科研手段与方法是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更新的。

所以学者应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量研究和实验研究,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拘泥于问卷、访谈等古老的调查手段,还要应用更加多元的调查手段。

第三,应拓宽研究视角、增加研究深度。学者不能仅仅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更应该深入到各个微观层面细致地从不同维度对义务教育进行研究。我国因为自身独特的特点,使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地域、城乡等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研究。对义务教育进行研究还不能只看到目前这个阶段的现状,还要对各时间义务教育的发展及時更新研究。

第四,研究领域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育学。进行科学研究如果仅仅根据某一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难免会出现不全面、不能研究透彻等情况的出现。更何况义务教育关系国计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学领域自身的问题,更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义务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学者应从多领域对其进行研究。

第五,对研究成果要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应该积极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并推动实践的发展。我国关于义务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应应用到我国义务教育的实践当中,积极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朝着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四、 结束语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我国近十年间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选取文献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对发表年代、关键词、被引频次、发表单位和作者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化分析,大致了解了近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发现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曹学敏,安晓敏.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文献的计量分析——基于2006-2015年CNKI期刊数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

[2]赵新亮,张彦通.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3-2013年CNKI期刊的数据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4).

[3]翟博.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2010,(1).

[4]吴蓓.对数据库上关键词检索的研究与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4).

[5]杨利军.引用习惯对我国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12,(7).

[6]胡洪彬.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2—2012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4,(1).

[7]李明珍,曲长生.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3).

作者:姜欣魏 潘黎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不断增多,即使是传统工业,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适应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产业结构

收稿日期:2007—06—04

作者简介:韩云洁(1979—),女,汉族,河南省平舆县人,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张海峰(1980—),男,汉族,河南省夏邑县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在资源配置关系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不仅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相一致;二是职业教育如何按照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建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相一致,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院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产业中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间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移趋势。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会在产业内引起劳动要素,即资本、原料、劳动力之间的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内部的这种变化,又对职业教育的层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职业教育应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培养用得上、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从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我国正致力于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密集型产业、高深度加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低级劳动技术减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不断增多,即使是传统工业,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努力提高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适应性,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

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没有受过技能培训和低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来越狭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在京、津、穗等24个大中城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文化程度;在技能水平方面,80%的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其中13%的岗位需要具备中级工职业资格;81%岗位需要熟练工人。

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业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生产部门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然而很多职业院校,未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二)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职业学校设备闲置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专业领域、培训周期、培训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造成人才向社会输出时学非所用的比率很高。

(三)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数额在逐年增加,但是其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却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除按普通中学的拨款标准外,很少有其他补贴。经费紧张导致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无力购买,基地无法开发,实验活动无法进行。经费得不到保障,不仅制约了适应市场、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建立,也制约了职业教育自我调节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没有形成合理的阶梯规模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培训上口径不统一,造成输出的人才定位不明确。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大系统中来,农村职业教育处于边缘化,除了有为数不多的职业中学以外,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中心都很少。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其真正区别于普通教育,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既要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又要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有序的发展道路,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再次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要与当地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应,要突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为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的制约,因此,经济结构基本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影响很大。可以说,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问题上,既要考虑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积极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广泛开展灵活多样、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根据对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变化的预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的技能、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着重培训现代生产上的先进技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新型机电技术。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还应该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职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收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行列中来,努力造就一支能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高素质职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第四,树立开放型的职业教育观念,大力转变办学模式,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打破行业、区域限制,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资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公办、民办、股份制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按照“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校企结合,办学自主”的运作模式,坚持“城校互动”的建设理念,建设一个“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的职教基地,形成“学校+基地+企业+市场”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和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灵活开放、资源共享、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第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优惠政策把民间资本吸引到职业教育中,采取有偿培训、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在地方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05,(12)132~136.

〔3〕汤春林,赵爱威.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28~29.

〔4〕冯飞,杨建龙.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6).

〔5〕杨若凡,夏建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2)66~69.

作者:韩云洁 张海峰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3:

简论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与供给主体

[摘 要]农村教育基本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目前农村教育财政供给的责任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要完成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应实现农村教育财政供给主体的上移,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承担农村教育财政经费供给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村 教育 财政 任务 主体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农村教育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作。农村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农村教育财政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要成为农村教育财政经费供给的主体。

一、农村教育产品的属性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各级各类教育根据其特点可以划分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准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农村教育从地域角度定义,包括县镇教育和乡村教育两部分;从层次角度定义,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具有使国家整体受益和使地方局部受益的双重特点(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益最多),所以,农村义务教育是接近于全国性的纯公共产品,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意义重大。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它与义务教育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建设,我国政府财力空前雄厚,已具备承担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实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关系极大,我国大多数地区虽已具备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负担较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问题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共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迫切需要普及十二年制教育。根据国际的经验,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重点与难点都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应优先在农村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公民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尚不具备完全承担高中教育财政支出的实力,但中央与地方政府整体财力已能够在普通高中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国国情,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应先从农村和边远地区开始,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重点支持这些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待时机成熟再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义务教育由九年延长到十二年。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视为公共产品。

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传授普通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需要政府更多的财政投入。因此,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是更接近于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各级政府对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一)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城乡间、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底线均衡,使之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底线均衡的“底线”,是指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均衡”,是指以这样的标准创造的平等、公平、平衡样态,应使农村教育的各类学校达到合格标准。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二)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政府应保证每一名适龄青少年儿童都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政府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学条件;第二层含义是实现不同农村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不同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都享有大致相等的教学条件;第三层含义是不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大致均衡,包括师资、设备、生均经费的大致均衡。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财力分配的均衡,即实现不同地区人均义务教育支出或生均教育支出的均等化。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高层次政府比低层次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特别是高层次政府的财政实力高于低层次政府的情况下,高层次政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教育均衡化,充分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均衡配置。

(三)有效使用农村教育资源

在教育资源恒定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规定科目,开满规定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提高教学效率,包括降低学生的流失率、重读率,提高考试及格率,避免教学进程过慢或过长。第四,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注意教学设备的适用性,教学设备过于超前与落后都会降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成为农村教育财政供给的主体

1994年开始施行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财政掌握了主要的财力,而地方政府则承担了主要的财政支出责任,县级政府承担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均教育经费要不断增长,教育经费总支出不断增大,教育经费实际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加上其他公共项目支出的增加,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变得难以负担。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支配财力存在着很大差距,提供教育服务的能力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2006年起,我国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教育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这一新机制是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主体层次过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但从目前新机制实施情况来看,离此预定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原因在于县级政府仍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按照新机制的分工,县级财政仍然负责农村教师的工资。在教育事业费支出中,教师工资是主要的部分,由县级财政承担教师工资,表明农村教师经费负担重心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事业费总额为7018.25亿元,人员支出为5010.45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事业费为4294.52亿元,人员支出为3142.25亿元。据统计,从2006年—2010年全国财政已累计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458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负责2510亿元,地方财政负责2078亿元,中央财政五年间平均每年安排义务教育资金502亿元,只占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11.3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县级政府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的主体。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应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在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中应占主体地位

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国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是农村教育财政的主体。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县域,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财政支出多、缺乏有效的可支配财力的问题,县级政府难以承担发展农村教育的财政责任。如果财力雄厚的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不承担农村教育经费开支的更大份额,势必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继续拉大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差距,造成新的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均已具备承担农村教育财政经费供给的实力,加上农村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提供大部分经费;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也十分接近公共产品,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也应负责提供主要财政经费。

(二)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实现政府功能与财政功能的转型

要真正实现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成为农村教育经费的供给主体,各级政府要完成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财政职能要完成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变,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就要从单纯考核GDP增长改为重点考核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数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使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接受基本的教育,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目前,我国受教育年限短、缺乏现代职业技能的人口比例较高,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对农村新就业群体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延长教育年限,使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完成这项任务,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做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工作的基础上,优先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实行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再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免费的高中阶段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普通高中教育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在1:1的比例上。为此,各级政府要逐步降低财政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减少对基本建设的过度虚耗供应,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特别是提高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支出比例,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存在的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三)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农村教育财政供给中的具体责任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农村教育财政中居于主体地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应主要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负责。2006年9月开始实行的《义务教育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依照本法予以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应细化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财政责任,以便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农村普通高中经费应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作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中央财政主要承担教师工资,省、市级财政主要负责公用经费和基建费用。为实现教育公平,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大力促进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农村普通高中。

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经费也应由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大对农村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财力支持,要根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情况提供培养经费。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还要继续支持城市、城镇的中等职业学校接收农家子女就读,政府可采用提供教育券的方式,让农村青少年自由选择职业学校,完成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2] 张新平.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J] .教育研究,2010,(6).

[3] 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4]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 陈静漪,宗晓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惠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比例论文下一篇: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