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写作偏误分析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写作偏误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尤其体现在把字句的教学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存在诸多偏误。偏误类型有回避、泛化、误用、乱序。

第一篇:汉语写作偏误分析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研究述评

摘 要:偏误分析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将偏误分析分为三个阶段,总结了一些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帮助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成果 述评

一、引言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众多学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都做了相应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得偏误语料的途径会直接影响到偏误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说服力。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取偏误语料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获取。这样的方式自然性强,但是调查面过于狭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来收集语料库,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但容易受学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语料库覆盖面大,但分析过程较为复杂。

有了可靠的语料来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偏误进行正确地分析。笔者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30年来,与该关键词有关,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随后进行人工筛选,以确保文献研究对象为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以下数据图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关论文情况。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国学者鲁健骥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文中首次介绍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基本概念,并依据中介语的几个主要根源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训练问题等方面对偏误做了举例分析。此文标志着我国偏误分析研究的正式开启。1990年以后,偏误分析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很多针对语言各要素进行偏误分析的文章。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总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则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理论。

整体而言,偏误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鲁健骥为代表的学者们注重的大多是理论的引证,通过对国外学者偏误分析理论的学习,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多从实际出发,通过搜集留学生的实际偏误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个阶段则是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并且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这标志着偏误分析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阶段

1967年,Corder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打开了偏误分析的大门。1972年,L·Selinker在论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鲁健骥(1984)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变为化石(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了错误与偏误的不同,介绍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其产生的五个原因,并以此为纲例举了母语为英语学生的语音偏误,随后又列举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语层面可能发生的四种偏误现象,以及归纳了四类语法偏误类型体现的一个共时静态的研究视角。同年,梅立崇等发表的《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從历时动态的角度对32名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并且提出了“过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针对某一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模式。从整体上看,80年代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论文数量非常少,仅仅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为后期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对外汉语发展的繁荣时期,众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1994年,鲁健骥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192项,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鲁健骥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分析。1996年,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一文单就副词“也”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偏误分析;1996年,高宁慧发表的《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将重点放到了代词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着重讨论了HSK考试中外国学生“把”使用的偏误现象;1999年,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则从汉字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偏误现象;1999年,张永芳的《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关注点是将语言与文化初步结合,主要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从语义和语法角度进行分析,并找出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启示。相关文献还有孙德坤的《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陈若凡的《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

这一阶段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研究,特点鲜明,目的性、针对性强,选取的考察点也非常细致。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依据教学对象与课堂实际,根据学生的国别情况,基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进行偏误分析。2000年,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2007年,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上述偏误研究为特定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提供了教学策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三是基于汉语水平进行偏误分析。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教学需要,根据其学习时间被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学习水平。许多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偏误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此类偏误分析建立在具体语料和对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四、总结创新阶段

近十年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总结创新阶段。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章不仅总结了前人在理论介绍、偏误分析实践、习得过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问题,指出了研究方向,对后来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如:2005年,赵春利的《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研究了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所表现出的特点,认为在研究类型上先后可划分为理论引证、事实分析和创新总结三个阶段;论文还体现了从引证理论到具体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写到认知的发展趋势,并且指出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2003年,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阐述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偏误的产生,偏误的确定和描述以及偏误分析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并对偏误作出述评,从而进一步明确偏误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2011年,司艳艳的《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从偏误分析研究发展阶段、偏误分析的类型、偏误分析研究成就及问题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成果做了归纳和总结。此外,肖奚强的《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从偏误用例的选取、偏误用例的分类、偏误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讨偏误分析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且主要对偏误分析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原则上进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从心理和思维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热门研究话题。通过在知网上的相关检索、人工筛选、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发现,在2005年以后,关于偏误分析的硕士毕业论文平均每年多达一二百篇。而相关的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更多地将视角转向了留学生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从留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具体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契合了对外汉语教学。2005年,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对尼泊尔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尼泊尔学生总体水平和不同级别水平学生的声调偏误率,找出各声调偏误特点、难度梯级,发现汉语的上声是尼泊尔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了克服声调偏误的教学对策。2005年,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一文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学汉语的语音出现偏误的原因。2014年,王安红、具旼炯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第28卷上的《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一文,通过比较韩语与汉语中的语音同化现象而导致的语音偏误,从而得出有利于针对韩国学生语音的对外汉语教学。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国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分析》采用动词兼容性的敏感度测试的方式,对具有粤语背景的美国旧金山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产生偏误的原因既与汉语本身各给予义句式自然度不同相关,又与给予义句式在学习者所具有的粤语、英语两种语言方言背景和汉语中的普遍性标记程度不同相关,还与标记形式错综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创新性方面,这些研究者在偏误成因、偏误研究原则及办法、汉字偏误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五、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近三十年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文献。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偏误并且通过偏误分析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出现给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对汉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寻找偏误产生的原因的同时,也要根据外国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解决偏误的方法,从而让更多的外国人有兴趣接触汉语,有更好的方法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Corder.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cs,1967,(5).

[2]L·Selinker.Interlanguage,1972.

[3]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魯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5]梅立崇.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4).

[6]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7]陈小荷.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8]高宁慧.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9]姜德梧.从HSK(基础)测试的数据统计看“把”字句的教学[J].汉语学习,1999,(5).

[10]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1]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12]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13]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

[14]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2).

[15]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6).

[16]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17]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8]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

[19]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6).

[20]司艳艳.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1]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1,(1).

[22]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

[23]余瑾、王华.尼泊尔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

[24]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1).

[25]王安红、具旼炯.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4,(4).

[26]朱湘燕、徐逸君.美国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57).

(杨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200030)

作者:杨妍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这就使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尤其体现在把字句的教学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存在诸多偏误。偏误类型有回避、泛化、误用、乱序。产生偏误的原因通常由未掌握“把”字句的使用规则以及对“把”字句语义不通透导致。同时,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以及文字教材编写不当也是造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编排文字教材至关重要。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把字句;教学建议;偏误分析

纵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研究现状可知,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时通常会出现偏误现象。由于汉语通常包含语法、句法等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感到吃力。“把”字句共有十九种常见句式,但由于每一句式出现的频率均不统一,因此就为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盲目性。由于未掌握“把”字句的相关使用规则以及对语义理解不够透彻等原因,就使得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回避使用把字句这一句式。因此就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的过程中出现回避、泛化、误用、乱序等偏误现象。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深刻对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深刻理解语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将“把”字句的讲解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一、回避

回避则是指在能够表达句义的前提下忽略了使用“把”字所产生的偏误。在这里就是尽量不用把字句,不说“请把你的雨伞给我”而说“请给我你的雨伞”。 但在把字句中常常会出现偏误,例如:

(1)中文的学习必须要每个字都学会,这样一来便能够流畅的写出一段文字。

(2)今天的天气很好,我们洗了一遍,之后放到屋外晾干。

(3)小明错爸爸的生日当成妈妈的生日,所以为妈妈买了一条项链,却没有为爸爸买礼物。

(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没有当作一种羞耻的事情。

纵观这四句话,其最注重的特点就是缺少“把”字。只要将“把”字填上去,便能够组成一句完整的语句。(1)(3)句中则单纯的缺少“把”字。(2)(4)句中则缺少“把”字以及“把”字后的宾语。以上便是回避偏误的代表语句,对其进行改正后如下:

(1)中文的学习必须要把每个字都学会,这样一来便能够流畅的写出一段文字。

(2)今天的天气很好,我们把衣服洗了一遍,之后放到屋外晾干。

(3)小明错把爸爸的生日当成妈妈的生日,所以为妈妈买了一条项链,却没有为爸爸买礼物。

(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没有把浪费粮食当作一种羞耻的事情。

由以上例子看出,回避的结果不仅不能准确的表达原来的意思,而且说出的句子也不地道。

二、泛化

泛化则是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恰当的套用到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在把字句中表现为,语句当中不应采用“把”字句句式,但却使用“把”字句结构而产生的偏误现象。例如:

(1)每当在海边的时候,我都会把脚踢起浪花。

(2)小明在每次上课前都会主动擦黑板,通过这件小事,我把小明更加钦佩了。

这2句话所出现的错误均为动词、介词使用不当从而误用了“把”字。(1)句中,误将“把”字代替了“用”字。(2)句中,误将“把”字代替了“对”字。

(3)我们要充分理解人们把花喜欢的理由。

(4)一次性根管是把患有牙周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2句话则是套用“把”字结构而产生的偏误现象。(3)句中,应该采用一般谓语动词,并且语序错误。(4)句中,应该使用连谓句。

(5)此次会议已经安排把他来到中国了。

(6)尽管汉语发音十分困难,但是在我不断地努力之下,把我逐渐地发音清晰了。

这2句话如果去掉句中的“把”字,将构成完整并且符合语法的语句。

以上便是泛化类偏误的代表性语句,这类偏误在留学生中级或高级阶段出现较多,是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

三、误用

通过对留学生误用语句的调查可知,其中出现谓语误用以及宾语误用的情况较为频繁。

1、谓语误用

(1)我怕把这个消息被其他人听见,所以刚才你们出现的时候就没有说出来。

(2)这是把在报刊上知道的事情通过间接传递才让我知道的吗?

“知道”作为能够表达视感受、听觉等心理动词,不具有动作性的含义。因此,不能在“把”字句的句中使用“知道”作为谓语动词。

(3)把对IT行业有巨大贡献的人为演讲者,使大众明确IT行业的运行模式。

(4)吉林作为一个省,小明一直把吉字上边是“土”字。

这2句中“是”“为”同样不具有动作性含义,因此不能作为“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

(5)经过学术界不断地探索,终于把学英语难的问题消失。

(6)安乐死的目的就旨在于把生命结束。

“消失”“結束”同样不具有动作性,因此无法显示“处置”义,不能作为“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而造成搭配不当。

以上便是谓语误用的代表语句。

2、宾语误用

宾语偏误类型通常有以下几种:

(1)妈妈今天把蔬菜给我了。

(2)小明今天把一个苹果吃了。

通常情况下,与“把”字相配合使用的宾语必须是限定的。换句话说就是交流的双方均确定的。这2句话中,蔬菜与苹果均为不确定的事物,所以不能与“把”字搭配作为宾语使用。

(3)小红把喝完了那瓶可乐。

(4)我把家送到手机去了。

这两句话中则出现了宾语误用错误。在“把”字句中,主语的作用则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宾语的作为则是动作的承受者。由上两句话,我们能够发现“那瓶可乐”、“手机”均是把字句的宾语,也就是动作的承受者,但却由于没有放在“把”之后,进而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由此能够看出,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把作为谓语动词以及介词的使用规则才导致宾语偏误现象。

四、乱序

乱序则是指在安排句子成分位置时所出现的偏误现象。例如:

(1)在玛丽诞下一名女婴后,玛丽拜托给我把她的期盼。分析此句的语序可知,误把“把她的希望”放在了句尾。

(2)他把学习英语的难点顽强地一一解决了。由分析此句的成分后可知,误将状语放在“把”字后。

这2种乱序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偏误类型,将其改正后如下:

(1)在玛丽诞下一名女婴后,玛丽把她的期盼拜托给我。

(2)他顽强地将学习英语中的难点一一解决了。

通过对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现状进行分析后能够得知其中存在诸多偏误现象。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具體有对“把”字句使用规则掌握不牢以及对把字句语义理解不透彻两方面原因。而偏误类型也有回避、泛化、误用、乱序四种。因此,本文则重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偏误分析,旨在于减少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把”字句偏误的现象,从而让留学生能够掌握把字句基本结构并且深刻领悟把字句的使用方法,进而应用到其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刘 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 李晓琪.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3] 王国安, 要 英.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4] 胡有清, 钱厚生.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陈音宏(1993—),女,满族,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作者:陈音宏

第三篇: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研究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世界的焦点从最早的中国功夫到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的中国文化,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领域,汉语语音的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我们的第二外语教育以英文为主,所以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研究主要还是以中文和英文为对比语言背景的研究,而对于母语非英语,但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留学生的语音研究还不够全面。

笔者所在高校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教育留学生,现已招收了500余名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教研室对每届留学生的原始语音资料做了收集与整理。通过对比分析每一届留学生不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和不同届的留学生相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比较学习中文发音的共性和个体差异,结合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探讨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具体、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启示和帮助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同时,因为各国留学生的汉字偏误同大于异,这种基于第一手资料的综合考察对于其它国别留学生群体的汉字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声母问题

翘舌声母zh、ch、sh、r相对于欧美学生大多数是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不够,南亚学生的问题更明显地表现为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过了。

二、韵母问题

南亚学生的韵母发音辨识度不高

三、音调问题

三声的问题

四、练习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练习存在的问题

单字或者词语拼读音韵调的问题都不明显,但是读一个连贯的句子、成段阅读时就明显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韵母ue和un混淆,分不清楚。

(二)实践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汉语语音研究方法虽然日趋科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1)研究实力不均。目前,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声调研究的数量要高于其它语音研究。汉语音节是声、韵、调相配合的一个整体,研究应系统化。(2)静态研究占主导地位,缺少动态研究。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的静态研究,有些涉及了双音节词的变化,但动态研究较少。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特点,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和记忆方面的困难,折射出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解决发音调值不准确的问题,即明显区分四个不同声调的问题。

(2)解决拼音方案中韵母“u”和“ü”,“un”和“en ”,“iu”和“ou”,“eng”和“ong”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3)解决拼音方案中声母“b”和“p”,“m”和“n”,平舌z、c、s和卷舌zh、ch、sh、r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改进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建议如下:

(1)生活语言学习与专业语言学习相结合。

(2)长期地跟踪调查研究,保持持续性。

(3)在长期的持续跟踪研究中,学生能得到教师个体化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从而改变学习的状况。

(4)比较中国学生的汉语发音来进行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能从专业的动态发音的角度纠正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笔者通过收集大量语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南亚学生语音偏误的共性,探求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建立短期内提高留学生汉语语音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体现汉语趣味性、实用性的高校汉语语音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静,尹琪.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0,(10):137-138.

[2]张瑞芳.蒙古留学生汉语语音分析及教学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9):111-113.

作者:杨珍 邱小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华农创新创业实践论文下一篇:中级财务会计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