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2022-09-11

一、孔子的“仁政”思想

“仁”是中庸的价值所向,中庸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子曰:“仁者人也。”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质,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方向。孔子的“仁政”思想,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可谓孔子关乎“仁”的诸种界说中最本质、最扼要的概括。孔子《论语-颜渊》中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具体体现。

1、仁者,爱人

孔子所讲的“仁”是指同类之间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表现,是由人内心而发的道德品性。“泛爱众而亲仁”是人实现道德圆满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这种“泛爱”可以通过“忠”和“恕”两个途径来实现。所谓“忠”就是要不遗余力、尽己之心去爱人,“恕”就是要以己度人、将心比心去爱人。“忠”和“恕”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孔子的“成仁”的基本义理。中庸思想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以及“和为贵”。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对人的中和与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公关。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中庸之道。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前人的基本主张,以儒家“仁学”为基础,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庸思想的展开与深化。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为贵。在处理国民关系上,“民本”更好地诠释了这一主张,以“和”为处理民与君关系的前提。具体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得民”与“爱民”上表现地尤为突出。

1、得民

《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段话表明,民在一国的兴衰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强调“和为贵”,而民的意愿直接决定着一国发展能否达到“和”。如果一国的君主太过专制,不懂得得民,重民,那他势必会遭到反抗与不满,也就达不到所谓的“和”。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从不失其真意。“得民”是达到“和”的第一步。

2、爱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很重视仁爱。孟子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互惠互爱,而在处理民与君的关系中,其主张君主要先爱臣民,臣民才能更加拥护和支持君主。把“恩”推及于百姓,把爱自己的心推及于人民,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小孩,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小孩。不仅要让自己和家庭生活好,也要使天下人生活好。如果君主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臣民必会积极响应、配合,同时更会怀有一颗感恩与虔诚之心,由此统治更加稳固,社会更加和谐。

三、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

荀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战争让所有的和谐氛围不复存在。正是基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作为儒家文化的传人,荀子以小康和大同社会的建构为己任,试图构想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以此来达到“和”的目的。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就是试图利用“礼”和“乐”的作用来建构一个和谐社会。

1、“礼”

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而要想达到“和谐”,就必须通过“礼治”。礼一方面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强制性的规范,要求社会成员依礼而行。礼另一方面又把外在规范转化成为了内在的道德意识,成为了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心性修养,那就是减少物欲以愉悦身心。荀子的这一治世思想,很好地回应了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局面,力求用“礼”来建构和谐社会。这一构想,维持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也体现出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同。

2、“乐”

荀子认为要达到“群居和一”的真正和谐,除了发挥“礼”的作用外,还要通过“乐”。荀子从他的性恶论出发,认为音乐艺术就是改变恶的本性,使人成为善良的人的重要手段。他说:“音乐的功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去影响、陶冶人们的情感,即乐心。荀子认为,通过音乐对人的内心的陶冶与抚慰,可以达到心灵上的平和与自然,由此,在一种十分舒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可以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及与自然的关系,来达到“和谐”、“和一”。

四、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中庸思想又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还是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都体现出中庸思想的大同。这些宝贵的思想也成为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

摘要: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人们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庸”,所谓“中”即中正、中和。所谓“庸”,《说文》训为“用”;《尔雅释诂》训为“常”。由此,中庸思想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和为贵。天人之间要和,人间要和。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与荀子的“群居和一”思想都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这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抹新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庸思想已经逐渐演化成扎根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行为准则。

关键词:中庸思想,仁政,民本,群居和一

参考文献

[1]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学生书局.1984,53.

[2]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3] 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2004.

[5] 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新时期创新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