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重工业发展

2022-07-29

第一篇:韶关市重工业发展

韶关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有哪些

目前韶关市符合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有哪些?

5个。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区、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

韶关是广东省的重工业基地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目前,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有入园企业105家,建成和在建项目的总投资额69.69亿元。园区主导产业突出,形成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玩具、生物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其中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玩具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2007年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76.9%.产业结构颇有东莞的影子。“东莞的产业要转移,首选韶关。”陈向新透露。

韶关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钢铁、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支柱产业,当前正拓展大规模园区建设,包括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工业园、武江科技工业园和曲江经济开发区,并成功竞标获得广东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同时,通过铁路、港口、海关等部门的协调合作,韶关还成功将企业出口产品的物流成本降低逾三分之一。

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中山(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韶府办〔2008〕161号)

各有关单位:

《中山(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办法(试行)》业经征求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并经韶关市人民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摘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韶关市正在积极主动地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了使韶关市产业转移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从10个方面论述加快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韶关市产业转移因科学规划科学建设

目前,韶关市正在响应广东省的号召,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产业转移园的规划、建设、土地、环保、招商、效益、用人、政务、配套和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加快韶关市产业转移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规划产业转移园

产业转移园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必须加强产业转移园的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转移园科学发展。要对韶关市所有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对各园区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配套设施、综合效益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努力打造效益园区。例如,将韶关工业园区、曲江经济开发区、中山三角(浈江)产业转移园整合成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玩具、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各个县(市)区都将本地的各类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转移园整合成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转移园,如南雄的精细化工产业转移园等。由市政府统一协调产业发展方向,在韶关市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避免产业重复。

二、科学建设产业转移园

产业转移园建设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把园区各项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管理,抛弃过去圈地式、粗放式、低水平开发模式,保证园区建设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破解园区建设融资难题。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其次,进一步加大市场运作的力度,可以将园区的加油站经营权、道路冠名权、候车亭广告经营权、职工公寓、学校、购物、饮食、娱乐等配套服务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园区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最后,还要积极争取国家与省的支持,将本地交通道路建设和园区建设纳入规划范围,从而降低产业转移园的建设成本。

三、积极破解产业转移园的土地问题

加强协调与指导,使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园尽快获得政府的认定,努力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面对产业转移用地指标紧而且价格高的窘境,一要鼓励开展“旧村庄、旧厂房、旧城区”改造,充分开发未利用地和废弃地,依法收回没有按规划要求开发的闲置土地。努力拓宽工业用地的来源;二要对项目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开工、竣工和投产时间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标准进行统一规定,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价值:三要积极开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招商,这样可以不受用地问题的制约:四要大力开展软件产业等用地少产业项目的招商活动。

四、积极解决产业转移园的环保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有选择性地引进项目,避免水资源和山区资源的潜在环境风险和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规划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环境功能分区,对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等区域的功能给予明确定位。对进入园区项目的选址和规划提前介入,积极主动做好服务,掌握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现状、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等情况,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审批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快环评工作的进度,按照国家、省环境评价标准,提前开展区域性项目环评,努力破解环保审批难题。要主动加强与省环保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当地环保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每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设立项目环评审批工作进度表,加强督办。坚决杜绝因环评审批影响项目进度的情况。环评没有通过的企业一律不准引进,已经引进来的项目环保不达标的一律要整治达标。要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坚持做到项目施工和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设施施工同步进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五、要以产业转移园为单位组建招商队伍

围绕产业转移园的产业定位,积极引进培养相关产业的招商人才,着力完善用人机制。可以从专业中介机构引进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内部优化调剂一批。后备干部充实一批,不断加强专业招商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根据产业转移园的产业定位,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外经局、经贸局、产业转移园管委会和园内相关企业共同组建相应的专业招商队伍,一个产业转移园的招商队伍,主攻一个产业。加强对专业招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国内外基本情况,充分掌握有关项目资讯、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产业政策,同时也熟知当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招商引资的发展水平。要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人员的奖惩力度,对招商引资有功的人员及时进行奖励与提拔,对招商引资不力的人员及时进行处罚与调离。

六、提高进入产业转移园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围绕产业转移园的产业定位,开展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招商,努力培育产业转移园的产业集聚度。要以“四个相结合”。即:“坚持政府推动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坚持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结合韶关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形成产业转移园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要提高招商项目效益,优先考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招商。要拓宽招商的地域,突破珠三角的局限,国内外进行招商引资。要积极研究国际500强、国内100强、行业10强等大企业的投资动向,争取引进更多的大企业来韶关市落户。要突出资源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的招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要加快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高新技术、教育以及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步伐。密切联系国内外行业协会,委托国内外专业招商机构进行招商,通过它们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七、切实解决产业转移园的用人问题

围绕产业转移园的产业定位,配备精通产业、熟悉招商、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产业转移园管理人才。加大引进产业相关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力度,为产业转移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发挥韶关市作为技工教育强市的优势,从招生、教学和分配等方面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制定鼓励下岗职工到园区相关企业再就业的政策,发挥他们已有的专长。充分利用国家允许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园区用工一条龙对接的措施。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大力开展网上招工活动。制定吸引和留住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努力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八、不断优化产业转移园政务环境

在各个产业转移园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栋楼办事、一个口受理、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把多个窗口审批变为“一个窗口”审批,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高效服务,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和产业转移集聚效应,使韶关市成为投资者理想和明智的选择之地。实行“一个窗口”受理投诉,每天24小时值班。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程式、“保姆式”的个性化服务: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安商富商领导小组”。强化“外商投诉处理中心”职能,出台相关规范性处理办法,对刁难投资者、“吃拿卡要”的人员实行通报、调岗或开除等处理,

切实改变人为因素造成的阻力。建立招商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对招商环境进行检查、评价,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改进。

九、不断优化产业转移园配套环境

重视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加快完善产业转移园发展必需的研发、金融、物流、营销等配套设施服务。韶关市各个产业转移园要与该产业的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力度:要引进一批该产业国内外一流企业的研发机构,特别是吸引世界知名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在产业转移园建立研发中心,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联系,设法引入金融机构在产业转移园设立分行,使企业和项目有更多的融资空间。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物流企业的联系,设法在产业转移园引入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为园区的企业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加快产业转移园内企业资产整合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

十、全面打造各个产业转移园的品牌

产业转移园规划与建设要充分考虑产业特点,通过建筑和环境特色来营造产业的形象。建议产业园区按照工业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从而使产业与旅游两大产业实现双赢的局面。建立产业转移园网站,并与各主要产业网、产业协会、产业厂等建立链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如在韶关市的广播、电视和报纸设立产业专栏。充分利用丹霞山、南华寺等各个旅游景点设置广告来向游客宣传。定期举办各种造势活动,如产业博览会和产业知识竞赛等。聘请国内外产业协会、知名产业厂、产业院校和有关专家为产业转移园顾问,为产业转移园的发展出谋划策。要增强“后招商”观念,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起到“以商引商”的效果

2009年11月10日上午,韶关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举行汽车项目投资协议签字仪式,项目首期投资15亿元。该项目的落实使韶关多年来期盼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愿望终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振涛,市政协主席邓苏夏等市领导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副总裁吴经胜、毛德和,以及我市有关单位、部门和企业代表参加了签字仪式。副市长陈秋彦主持签字仪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上市的跨国公司。比亚迪汽车是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新锐品牌和最具竞争力的民族自主汽车品牌。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是该知名品牌的汽车制造商,是比亚迪的四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根据协议,比亚迪公司将在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建设国家级汽车试车跑道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并把韶关作为未来重点战略投资的区域。

王传福在签字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感谢韶关市委、市政府为项目的落实所做的高效率工作,他表示将把在韶关投资建设的汽车试车跑道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试车跑道,同时公司将充分考虑韶关当地的税收和就业问题,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徐建华在签字仪式上代表韶关市委、市政府对协议的签约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韶关将与比亚迪公司一道,认真落实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全力为韶关比亚迪汽车项目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他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千方百计支持项目建设,想方设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及时解决韶关比亚迪汽车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

建成投产、早日产生效益。与此同时,各企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与比亚迪公司的对接,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努力成为比亚迪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协作配套中实现加快发展。

郑振涛、吴经胜分别代表韶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在投资协议上签字。

第二篇:韶关市工会经费拨缴暂行办法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韶关市工会经费拨缴暂行办法

为推动我市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的发展,强化依法拨缴工会经费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韶关市工会经费拨缴暂行办法。

第一条 工会经费及工会建会筹备金的征收范围:韶关市行政区域内(包括各县、市、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第二条 工会经费的计算基数:工会经费的拨缴以缴费单位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为计算基数。

全部职工是指在缴费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各类用工性质的全部人员,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和内部退养职工。

工资总额是指缴费单位一个月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和其他特殊兑现方式(含年薪制、市场发包或劳务结算形式)支付的工资总和。对经营性的企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确认不以经费来源、支付形式为依据,凡是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科目开支的和非工资科目开支的、税前列支和税后列支的都应列入工资总额计算范围。

第三条 工会经费拨缴的比例:凡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交工会经费;设立满12个月仍未依法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从第13个月开始,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交工会建会筹备金(2009年1月1日以前已设立的单位,设立之日均以2009年1月1日为计算始点)。

第四条 工会经费由地方税务机关代征,按地方税收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征收。

财政全额预算拨款的行政机关、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会经费由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划拨同级地方总工会。

第五条 缴费单位在每月终结后15日内,使用《广东省地方税收纳税申报表》,向所在地地方税务部门申报缴交工会经费。

对采取预缴清算法的缴费单位,年终缴费单位自行进行汇算清缴。多缴的部分抵作下年经费,少缴部分年终后15日内据实补缴。

第六条 征收工会经费统一使用地方税务机关的税收票证,并参照税收征缴方式缴款。

第七条 工会经费的划拨办法:凡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上缴工会经费的,地方总工会在收到经费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将基层工会应留成部分的工会经费(全额工会经费的50%)划拨缴费单位。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帮助企业和职工共渡难关,地方总工会在2009年、2010年两年内对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一)凡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内,新建工会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缴费单位,工会经费缴交实施“即交即拨即补”的办法:即新建企业工会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上缴工会经费的同时,地方总工会即时将基层工会留成部分的工会经费(全额工会经费的50%)划拨缴费单位,即时将应缴地方总工会的工会经费(全额工会经费的50%)以补助的形式下拨缴费单位。

(二)凡在2009年1月1日之前已建工会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缴费单位,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上缴工会经费后,地方总工会按其上缴经费总额90%的比例划拨缴费单位。除此之外,仍有困难的缴费单位,可向地方总工会提出申请,经确认后,地方总工会可酌情再给予基层工会适当的经费补助。

第八条 “工会建会筹备金”的划拨办法:对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缴交“工会建会筹备金”的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地方总工会在其建立工会组织后的五个工作日内,按50%的比例一次性划拨缴费单位。

对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缴交“工会建会筹备金”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地方总工会根据其建会时间,在工会组织建立后的五个工作日内,按比例划拨缴费单位。

(一)企业凡在设立之日起两年内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一次性全额划拨缴费单位;

(二)企业凡在设立之日起三年内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80%的比例一次性划拨缴费单位;

(三)企业凡在设立之日起四年内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60%的比例一次性划拨缴费单位;

(四)企业凡在设立之日起四年以后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按50%的比例一次性划拨缴费单位。

第九条 帐户的设立与管理:市、县级总工会在专业银行开设工会经费收缴集中户,基层工会应建立工会经费专户并按有关要求加强使用管理。

市区(不含曲江区)征收的工会经费及工会建会筹备金统一缴入市总工会经费收缴集中户,其他各县(市、区)征收的工会经费及工会建会筹备金直接划入各县(市、区)总工会经费收缴集中户。

各县(市、区)征收的中省驻韶单位工会经费及工会建会筹备金统一缴入市总工会经费收缴集中户。

对于多收或错收工会经费的退费,由缴款单位提出退款申请,提供原始票据,由其同级市、各县(市、区)总工会办理退费。

第十条 工会经费管理:地方总工会按规定比例上缴其上一级总工会。

地方总工会和地方税务机关对征收的工会经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压库、混库。

第十一条 工会经费的清算和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有关文件精神,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减免工会经费。对撤销、关闭和破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由单位工会提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撤销、关闭和破产清算的文件及相关材料复印件,经主管工会审核,报所在地地方总

工会同意后,由所在地地方总工会函告地方税务机关停收工会经费。

对拖延、拒缴工会经费的单位,且经催缴无效的,地方总工会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拒不执行支付令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二条 市、县两级总工会将定期对各缴费单位缴交工会经费及工会建会筹备金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第十三条 工会经费征收中的有关政策问题,由市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3日 实施日期:2009年01月01日

第三篇:广东韶关旅游发展战略

第一章旅游发展战略

(一) 战略依据:

1. 政策依据

1)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业“十五”计划和至2015年长远规划的编制工作的

通知》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3) 中共韶关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韶关市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4) 韶关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我市旅游业率先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

2.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中华人名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 战略定位:

1. 确立韶关旅游城市的战略方向——建设粤北旅游强市

打造旅游强市,促进跨越发展的决心坚定,提出从观光向观光休闲转变,打响建设“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禅宗文化圣地”两大品牌,市旅游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在旅游发展的方式资源整合上、旅游的宣传促销方式的创新上做了很多的探讨和尝试,成效明显,08年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09年达到1200万人次,今年预计会达到1500万人次。谈到旅游局未来发展规划,陈波说,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以丹霞山申报自然遗产成功为抓手,提升我市旅游发展的硬环境,完善《韶关市旅游交通规划》,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提高接待能力,建设有会展又有商务性质的五星级酒店,丰富娱乐设施,打造粤北特色的美食街、购物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配套;在三年内打造三个5A、10个4A级景区,提高韶关市旅游的精品产品号召力;第二,增大旅游营销、招商引资的力度,跟踪落实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围绕游客满意度,提升服务水准,发挥旅游学校的优势,当好创文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并采取配套的机制来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和操守等方面的问题。

2. 借高铁腾飞——韶关旅游开进粤东

武广快线以及即将开通的韶赣高速拉近了韶关至闽南和粤东各市的距离。2010年是广东省华人华侨旅游年,台胞和华侨密集的潮汕和闽南地区将成为丹霞山目前最需要突破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为此,这次推介会采取实对实的做法:一是根据飞机接驳高铁和大巴直达的交通方式,分别把广州和赣州作为中间节点,精心设计了多条旅游线路,推向当地市场;二是面向此行六市海外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出台了省外市场组团奖励办法和首团免费体验游新景点的优惠政策;三是借助丹霞世遗提名地、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三块金字招牌劲推暑期修学旅游,增加了科普教育课等新内容,并推出学生暑期半价的折扣,同时也重点推出了丹霞山浪漫之旅、暑假消夏避暑之旅和老年人养生之旅等不同主题的产品。

(三) 核心问题:

作为广东北部经济相对落后,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源优势,合理布局,规避投资风险,通过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史规划的核心问题。

(四) 战略思想:

韶关市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旅游资源大市,但旅游知名度明显不足。因此,规划组将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发展重心,打造世界知名的“丹霞地质游、南华宗教游、瑶族文化游”三大旅游线路。

(五) 战略目标:

1. 实现2015年接待旅游者2000万人,年均递增达到10%,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

的1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400万人,年均递增13%。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00亿元。

2. 实现2030年,接待旅游者3000万人,全市旅游营业收入250亿元。

(六) 战略重点:

1. 打响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 建设丹霞地貌特色旅游文化

丹霞山今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丹霞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管委会主任黄大维表示,要突出打响“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把加大对景区旅游格局的调整力度,加快文化项目建设作为丹霞山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弘扬深挖千年禅宗文化 奋力打造大南华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南华禅寺为核心的“大南华”建设项目被列入韶关市和广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如何从更广袤的角度探讨“禅宗六祖文化”和“大南华”两大旅游文化品牌走出广东,怎样与禅宗文化传播密切关联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甚至周边的国家地区携手弘扬禅宗优秀文化。曲江区通过不懈努力,上下联通,引进战略投资者奋力打造大南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3. 打民族文化牌,走旅游生态路

近年来,乳源按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要求,坚持打响“瑶族牌”,使旅游文化得到充足发展,瑶歌、瑶舞、瑶绣将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七) 战略阶段:

1. 前期(2010~2015年):旅游开拓期

通过政府主导和对旅游业大力扶持以及全社会积极参与,韶关市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构筑成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进行培植和发展,实现向支柱产业的转变。启动代表韶关市旅游形象和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旅游项目,抓紧丹霞申遗成功的机遇,率先发展丹霞旅游精品线,带动各行业发展。培养一批4A或5A优秀景点。

旅游业建设投入占规划期总投入的35%。

2. 中期(2016~2020):旅游增长期

旅游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丹霞地质游、南华宗教游、瑶族文化游”的三大特色路线,在全国及海外有一定知名度。韶关市“大丹霞,大南华”文化旅游形象初步成型。打造以三大特色路线为核心的A级旅游景观。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扩大,迅速实现“粤北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韶关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旅游业建设投入占规划期总投入50%。

3. 远期(2021~2030):旅游成熟期

旅游业作为韶关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持续,健康而稳步发展。在本阶段,旅游规划项目先后建成,旅游环境和旅游产业结构达到最优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韶关市旅游作为中国丹霞地貌旅游的核心景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旅游业建设投入占规划期间总投入的15%

(八) 战略措施

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要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统筹力度,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积极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按资源一体化管理要求调整旅游管理机构职能,尝试或引进投资公司的管理模式,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项目开发的指导,加强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审核和监督。

加强旅游诚信。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奖惩机制。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

探索导游人员按合伙人制度开办服务所等做法,保障旅游服务人员合法收入。旅行社在参团报价中要将导游服务费单列,并确保作为导游人员报酬。将导游员等级纳入人事部门认可的职称评定和技术等级评定序列。鼓励企业实行导游员聘任薪酬与职称挂钩制度。

完善旅游标准。加快研究制订与相关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围绕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要素上建立的主体标准,逐步编制配套标准和辅助标准,建立旅游业各要素专业门类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标准的达标评定工作,加强对旅游标准化实施监督。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市级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

健全旅游信息。探索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完善我市以12301系统、旅游服务中心体系和旅游道路标识体系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做到公益与市场相结合。建立旅游信息即时监测系统和旅游信息预警机制。积极扶持包括在线预订、在线销售、在线旅游宣传推介等专业旅游企业的成长。

加强旅游宣传推介。 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包装和宣传,推动重点景区提升为名牌、精品景区,把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加快推出一批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为龙头的具有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前景的山水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广东名胜山水旅游品牌;加强与以广深珠现代化都市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连线,推出广东珠三角都市加粤北山水旅游新组合。整合全市加强整体促销和联合促销,把旅游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交流、对外招商等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韶关城市形象宣传。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成旅游宣传的立体优势。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广东旅游产品推广,与知名网络媒体合作策划展示新广东新旅游新形象,采取细分市场、细分主体的方式,根据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境外宣传推广策略,千方百计抓住主体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最大限度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等一批具备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资质的景区开展品牌推广,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指导策划大型活动;在港澳台、北京、上海以及重要的周边客源市场牵头投放宣传,组织省际市场对接。

提升旅游产业规模。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化,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管理、开发方面,要打破区域限制,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旅游资源重组,杜绝区域内同质竞争,避免旅游发展定位混乱,推动我市旅游与周边邻近旅游区乃至珠三角旅游区更大范围内的旅游区域合作。按照“大旅游”思路推进产业联动,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农业、体育、教育、科技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和服务链;切实提高餐饮、购物和娱乐休闲消费在旅游总花费中的比重;抓住我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契机,策划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向旅游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的核心作用,鼓励旅行社积极走出去,在省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为我市旅游市场拓展新的触角。培育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激励力度,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经营、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壮大实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贡献份额;引导旅游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品牌旅游企业的合作,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旅行社,构建起高星级酒店群,推动我市旅游酒店业加快振兴。鼓励以行政划拨、资产重组,资产收购等手段整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酒店管理集团。推动酒店集约化经营。扶持酒店集团品牌输出,对于已签约进行品牌输出的项目,旅游、劳动部门在营销宣传、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及支持。

(九) 战略创新:

倡导低碳旅游。创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低碳旅游县(市、区)、低碳景区、绿色酒店等。将低碳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对环保等级较高的旅游设备可加速其折旧,相关费用可列入企业成本开支。鼓励科研机构和旅游企业建立低碳旅游实验室。

鼓励旅游制造业发展。旅游制造业列入生产性服务业扶持政策普及范围。将房车、高尔夫、滑翔伞、热气球、攀岩、登山装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全市鼓励类产业目录。举办大型旅游设备制造业展览活动,搭建旅游装备制造业展销平台。

探索旅游产业园发展模式。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指导,制定旅游产业园评定标准,创建若干个产业关联性强,集聚程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的旅游产业园。市、县(区)在综合平衡各项建设项目时,对旅游产业园区实行倾斜性政策。符合条件的旅游产业园享受产业转移园同等待遇。

引导旅游科技发展。重点研发和推广酒店中央预定系统,低碳旅游技术以及基于手机、互联网和汽车

的旅游者便利新技术。每年规划一定额度的科技资金,对于旅游业发展所需的旅游科技实行招标攻关。加快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的“3G旅游新时代工程”建设,打造全省旅游信息建设示范项目。

开发快捷交通旅游产品。鼓励依托快捷交通网络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引导高铁站点建设旅游服务咨询中心,配套站点与景区之间的公共交通和租车服务。鼓励各旅游企业在人流密集地设立散客咨询服务中心(站),完善高速公路休息站的旅游功能,建设若干条高速景观道,鼓励在条件较好的交通节点开发美食街、特色汽车旅馆等。

建设粤北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名山风光、森林公园、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抓手,结合名寺、客家文化、少数民族风情、革命遗迹等文化资源,依托“大南华、大丹霞、大南岭”旅游品牌,建设集休闲度假、观光考察、学术研讨、野外探险、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粤北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

第四篇: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攻坚时期。为了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体育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五年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体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谋求发展,适时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战略目标和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的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学发展新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建立并完善了符合我市实际,内容涵盖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群体社团、群体队伍、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质监测及体育宣传等方面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体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迅速,成立各级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10个,群体工作专兼职人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200余人。围绕全民健身宣传月、青少年阳光体育、春节亿万农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组织12项(次)以上全市性的群体竞赛活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日益增多。农民体育、伤残人体育、老年体育、职工体育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2010年,我市29个单位和集体获全国和全省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3人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2、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坚持“精兵强项”发展之路和龙头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合理调整项目布局,不断完善训练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8所,建立了3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2010年向省和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3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杨艳玲、那玉波、敖长荣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籍运动员获得4枚铜牌,占甘肃代表团奖牌的40%。杨艳玲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坐地排球比赛,荣获冠军。在省十一和十二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省前列,奖牌和总分均创历史新高。我市体育健儿在近五年间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金牌76枚、银牌43枚、铜牌55枚,有200余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有6人7次破5项省纪录。市体校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3、体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电脑体育彩票为支柱,我市体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5457万元,提取公益金270万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体育场馆广开渠道,在满足训练、比赛需求的同时,加快市场化运做的步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服务、竞赛表演等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建成了能容纳7000人的体育馆、15000人的标准体育场、综合馆、网球馆、汽车场地越野赛场、曲棍球场、铁人三项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便民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条,健身休闲广场11个。3镇1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0年末,我市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373个,占地面积81951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衔接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我市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

5、赛事举办成绩斐然。2004-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铁人三项赛、一届航空动力悬挂邀请赛、一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两次全国甲级篮球邀请赛以及甘肃省第十

一届运动会、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甘肃省第七届残运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其中国际赛事1次,洲际、全国赛事8次,省级赛事5次。国际铁人三项赛已成为我市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6、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依法行政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制定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中各项依法行政的程序、目标、要求。体育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确立了体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继《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成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两个中心,八大基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文体休闲宜居城市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发展新空间,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契机。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我市体育事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群众性体育设施规划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扩大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还不明显,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体育经营项目市场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较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富民强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创新中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二、“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目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独具嘉峪关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推进嘉峪关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向西部体育明星城迈进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新格局,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坚持科学指导下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努力在省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逐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新格局,全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整体推进我市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体育交流、体育宣传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指导群众健身,为改善全民身体素质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坚持全民体育与品牌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群众体育活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到2015年,有2个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

——到2015年,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和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上。全市城镇居民每1000人、农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到201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1000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5年学校施标率巩固在100%,适龄学生达标率巩固在99%,优秀率达到45%。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市、区、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关注公民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公民科学锻炼能力。

2、具体措施

(1)适时出台《嘉峪关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团体和公民不同层面的责任和义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运动机制。

(2)以基层体育为着力点,以体育创强创先为抓手,把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作为群众体育重点,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特色体育学校作为重要抓手,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户外活动和体

育锻炼的热情。强化体教合作,每年组织全市性学生体育赛事不少于12场次。

(4)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关注残疾人、城市下岗工人、农村贫困农民、城市流动人口的健身娱乐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使全民健身惠及各类人群。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挖掘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特征,开展融体育与休闲于一体,具有民间、民俗风情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

(6)建立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健全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培养一大批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体育骨干,加强科学健身的组织指导工作。

(二)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竞赛创造优异成绩

1、主要任务

——在2013年全运会上,力争有一批嘉峪关籍运动员参赛,并夺取奖牌。

——完成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全省运动校运动会的参赛任务。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嘉峪关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位次列全省前5位。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的参赛工作,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汽车越野赛、滑翔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具有我市特色体育品牌赛事的影响力,

——加强体育人才输送,“十二五”期间,累计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不少于30人,向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00人以上。

——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力争完成各运动项目等级裁判员300人的培养任务。

——提升训练效率,新增等级运动员200人。业余训练队伍规模适度扩大,体校在训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2、具体措施

(1)继续实施以输送为主的金牌战略,建立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合嘉峪关人文特点的业余训练布局体系。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力争使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集体球类项目有良好表现,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有新突破。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国家级基地的龙头作用。要协调各方、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争取在市体校设立1—2个省级专业训练项目。鼓励和指导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网点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业余训练。

(3)加强体教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业余训练面,吸引学校、家长、学生共同支持体育、参与业余训练。加强对阳光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在申报创建、活动组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选拨人才、扩大影响、场地开放上的优势。

(4)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全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及竞赛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顿赛风赛纪,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彩票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

——到201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0.8%,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

——建成较大规模的高、中、低消费层次并举的营业性健身休闲服务场馆、会所超50家,经营总额超1亿元。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制造基地或企业1个,体育产品总产值达1.2亿元。——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15%。

2、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研究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市场,形成多元投资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2)以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重点,向社会提供健身运动、健身指导、健身咨询、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体质测试、健康评估和信息咨询等门类多样的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健身娱乐需要。

(3)积极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工业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健身运动器材、健身休闲用品及延伸产品,形成我市体育用品制造业。

(4)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出各种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康体娱乐设施,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线路,并培育经营主体、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5)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

(6)精心培育、积极开拓体育彩票的销售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年递增体育彩票销售量。

(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

1、主要任务

——完善市、区、镇(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市级全民健身馆。100%城市街道和90%社区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3镇和17个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上台阶。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

——推动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20个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要达到100%。积极引导、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2、具体措施

(1)加快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改造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与环境配套,向休闲化、园林化发展。加强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的规划、监督和管理,结合老社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更好条件。

(2)加强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竞技体育场馆设施要着力扩大项目的多样性,提高承办各项赛事的能力。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市全民健身中心为主体,以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推动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3)完善体育场馆运行机制,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中心硬件配套、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以健身锻炼和竞技比赛为主,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主阵地,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体育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发挥好体彩公益金的作用,与财政投入形成互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增强群众体质。

(二)深化机制改革

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坚持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竞赛及训练单位负责人和教练员考核、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转换运作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各类资本和要素进入体育经营领域,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坚持按需出发,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公推公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轮岗交流等选才用人机制,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四)积极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风尚。着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健身习惯。要及时总结、宣传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形成人人关注、关心、支持体育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加强《嘉峪关体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内容,建成以体育新闻动态发布、政务公开、体育资料查询、健身知识介绍等为主要内容、有较高知名度的嘉峪关体育门户网站,不断提高体育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篇: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

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2005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2003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8.1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2004年完成播种面积2.1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2.3万亩。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17万头(只),其中猪1.9万头、羊4.76万只、禽类7.07万只、牛0.46万头。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2000吨。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2000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友谊特禽养殖场,建成封闭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雏室3000m2,购置年孵化30万枚种蛋的孵化设备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种蛋150万枚、孵化种雏能力达到1000万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羊舍25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共引进陶赛特、萨福克种羊46只,现存栏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术168例。同时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厂和万吨棉籽油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现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集贸市场3个。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企业的联系,落实农业订单,近年来洋葱、制种等大宗农产品的订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从而化解了市场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先后举办了西甜瓜、土豆、大葱、精细蔬菜、名贵花卉、优质果品和牛羊新品种评审、推介、展示会,一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四是多渠道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先后在中国农产品信息网等媒体上发布洋葱、西甜瓜等优质农产品信息,并每年派人到东北、华北、东南沿海等地,帮助农民推销洋葱等农产品,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五是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农林局成立了农产品促销协调领导小组,三镇分别成立了经济工作办公室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同时成立了由镇经委、村干部、农技部门和个体运销大户牵头的专业协会,全市共有洋葱、土豆、精细蔬菜、林木种苗等专业协会40个。同时在洋葱和玉米种子销售、发运季节,成立洋葱协调调运办公室,积极与铁路部门协调车皮,确保了洋葱等农产品的及时发运。

(四)非农产业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长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饮一条街、河口度假村、石桥桥苑、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新城草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一大批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壮大

二、三产业。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积极招商引资,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技术改造,炭黑、水泥、采沙、农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中介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正在兴起。围绕酒钢葡萄基地、工业园区、新旧国道以及南市区开发,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劳务输出,全市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278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9.8%。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手工活动折纸小马下一篇:三工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