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纪录片影评

2022-08-11

第一篇:圆明园纪录片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 影片巧妙地通过两个情节的凸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为圆明园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如此,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铭记住这美好的代价,它是当时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这些美好的代价是无数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无数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如今,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最后,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的观后感,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第二篇:纪录片”圆明园“感想

归来池苑皆依旧

——对电影纪录片《圆明园》的感悟

对于《圆明园》的第一感觉,自然是被圆明园的宏伟壮美所折服,只有在地大物博、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会建成这样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还要美丽的宫殿。可是现在,当那些残垣断壁展示着遗留的辉煌,当我们只能在外国博物馆才能看到那些属于中国的文化奇迹时,不禁感到中国文明的失落。

圆明园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园林,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在于它修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所经历的历史际遇。从纪录片中,可以把这种特殊总结成三个方面: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特殊时代背景中的中西融合因素;所蕴含的沉重历史意义。 1.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结合

圆明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是有极浓的传统本土因素和政治寓意。这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之根本,同时也呈现出多种本土因素相融合的特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圆明园总体上还是“依山傍水,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在圆明园的烫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建筑上来看,圆明园的建筑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用一些特殊形式(如“万”、“田”字形的房屋),表达类似于“九州清晏”“江山永固”的政治寓意,这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只是不同于故宫以红黄为色调的威严气势和封闭,圆明园是南方建筑的风格,灰白相间的瓦,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情味。还有个例子:在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建筑学中的障景、透视设计,在一面被小屏风遮住了一半的矮墙上,中间有一个大大的菱形窗子,映出了后面的景物,这是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和《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有些相似。可见圆明园建筑艺术的成熟。

2.中西合璧,别有风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出现在各种书中的圆明园断壁图中的一个白色石柱,那个就是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在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有一道米白色小型拱门,和

17、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门前建筑很相像。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线条的应用不及西方,相对于传统的故宫,圆明园小巧优美的线条美独具特色。这是因为当时西方的一些艺术已经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欣赏,还有西方的设计师参与圆明园的设计。

但是有个问题,圆明园的中西合璧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它只是是艺术和审美的相通,而不涉及科技和制度文化。恰恰相反,中国正在和世界拉开距离:中西本来就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郎世宁的画作被康熙认为没有意境,郎世宁则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欣赏光线美带来的真实感),封闭的封建农耕社会更是难以接受科技带来的文明。在开始时提到的郎世宁来中国时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康熙对天文和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群臣的不以为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3.圆明园特殊的历史意义

假如在战争中被抢掠和烧毁的是故宫而不是圆明园,那么完整保留的圆明园现在只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有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文物,是文化、考古、建筑、艺术领域的宝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历史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那就是,它所承受的灾难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和抗争史的见证。在其本身的意义之外,它更因为历史原因被重视。圆明园的重建,不仅是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更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代表的不只是一段辉煌文明史的遗迹,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长鸣警钟,是每个中国人为富国强兵而奋斗的精神激励。如果今天的我们仅把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考古遗址和旅游胜地,也就失去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于圆明园独特的意义,就应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如果昔日的金碧辉煌和珠宝满目已经难以追回,那就让今日的清醒拯救这座蒙尘的园林。

1.圆明园开发现状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开放,但是真正提供给公众的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却很少。

2011年关于圆明园的新闻和主题旅游项目,除了四兽首,全是关于冬末的冰雪节、春季的踏青和夏季的荷花观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中国有冰雪之城哈尔滨,有踏青圣地雾灵山,荷花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些毫无特色的所谓旅游项目,把圆明园由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公园。试问,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圆明园真正的意义何在?!

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圆明园辉煌于世300年,还有存在于今天的必要吗?

2.圆明园可做的重点项目

圆明园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一些切合其自身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现实教育意义的项目,而不仅仅是娱乐活动。

(1)园林艺术的欣赏

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不仅是因为占地面积和山水景光,更在于它将威仪宏伟的皇家园林与小巧淡雅的南方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和欧洲风格的建筑。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精髓和发展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虽然很多屋宇阁楼已经被毁,但是基本的构造还有一些,可以将其旅游项目向这方面靠拢。

(2)历史资料的了解 圆明园是自康熙以后,皇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保留着很多关于宫中生活、皇族礼节、满族风俗和朝政事务的遗迹,是了解清朝生活的一扇窗口。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可以是一座小博物馆,让人们知道一些历史知识。 (3)爱国主义教育

圆明园创建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亦毁于曾经落后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在异国入侵时,中国将士英勇抵抗,但是终究不能抵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段历史是中国人的屈辱,被圆明园的残破永远记录在中国民族的文明史中。

关于圆明园,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它了解清朝闭关锁国的落后、在列强侵略中受到的屈辱、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的英勇抗争,反省当今的中国的现状,寻找强国之路。这才是圆明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已经在中华历史中走了300年,以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了解历史、善待历史,愿我们明日的圆明园——归来池苑皆依旧.

第三篇:观圆明园纪录片有感

还没来扬州上学以前,就常听人家说扬州的园林别具特色,是扬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于是开学时便兴冲冲地办了张园林卡,誓要把扬州的园林都看个遍。亲身感受后,才知它果然不负盛名。园子中的花草树竹,假山怪石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匠心独运。但是我看完后却觉得不管是个园还是何园美则美矣,但于我而言却似乎总是少了点什么。这时,我想起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如果它还在,那该是何等的令人惊艳呢!

第一次了解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在一个法国人的笔下。据说,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和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据说,它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据说它还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我至今依然能清晰的记得老师介绍时自豪的神情,和同学们向往的神情。可是,一切都只是据说,我们却无从考究了。因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那一处处断壁残垣了。当时的我们都还太年少,对于它的消失,只是觉得好可惜,却在第二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再次接触到圆明园时,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多么沉重的一课。我才知道,原来这座曾令我心驰神往的圆明园,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竟是这样被践踏,蹂躏,直至毁灭在历史的长河里的。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便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便毫不留情地毁掉。随军的神职人员甚至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看着英法联军的种种暴行,我感到深深的愤怒,甚至找不到任何言辞来描绘我当时的心情。而此时再回想小学时学过的法国作家雨果的那篇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我很感谢雨果先生虽然身为一个法国人,但却给出了最公正的裁判。是的,就是这群自称文明人的强盗抢走了我们的珍宝,毁了我们的圆明园。可是现在再说这些,似乎也已经无济于事。因为这座旷世园林再也回不来了。

当然英法联军无疑是有罪的,他们的暴行直接地毁掉了这座旷世园林,可我一直以来似乎都忘了更客观,冷静地去看这件事。

进了大学,当我看到这部有关圆明园的纪录片时,更是被其中的圆明园震撼了。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金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到底是人间还是仙境,我似乎都已分不清了。而看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的所作所为时,我更是气的肺都要炸了。那一件件陶瓷玉器被摔在地上的破碎声,似乎在我心上割开了一道道口子,鲜血淋漓。

可是在影片中,我却发现了我一直忽视的东西。我一直在责备联军的残忍凶暴,可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城外清军在抵御联军大炮的狂轰乱炸,而我们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却在悠闲地沐浴。随着清军的一个个倒下,联军毫不费力地踩着士兵的尸体踏入了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开始了他们的抢劫。以前的我不曾想过,清朝常备军总共有几十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有5600多人。他们何以这么轻松就攻陷了我们的都城,进了圆明园呢?是因为我们武器不够先进?可中国曾以四大发明屹立于世界前端,如今却为什么因为武器不如人,输得这么惨呢?

或许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

此时的中国在干什么呢?我们在闭关锁国,我们在夜郎自大,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是的,我们勤劳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圆明园这座旷世园林,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可是,我们创造出了它,却没有能力去守住它,这难倒不是一件更可悲的事吗?

或许该追溯到更早以前,当我们自封天朝上国,笑称人家是蛮夷的时候,当我们颁布禁海,闭关锁国政策的时候,当我们的政府软弱无能,一味妥协的时候,当我们的制度日益僵化的时候。。。。。一切是不是就已经写好了结局?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毁掉的无疑,可是今天我必须得反问一句,难道我们自己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作为炎黄子孙,我想我们有必要检讨。

英法的无情给中国甚至世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自傲使我们落后于世界,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断壁残垣。。。。所以说如果英法是直接凶手,那么我们自己就是间接凶手。在一个民族惨受凌辱后,总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段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而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或许,在最开始时我不明白的,与这座万园之园相比,扬州的园林缺少的就是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吧。它们美则美矣,却永远不能像圆明园这样,背负着厚重的历史十字架,在精神上给予我们鼓舞,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第四篇:观纪录片电影《圆明园》有感

该片时长90分钟,对于前一个小时,我没有太多的感触,甚至怀疑该片有“歌功颂德”之嫌。约从第60分钟开始,当看到欧洲人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但中国的皇帝却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我的心情开始纠结。一方面,对满清的闭关锁国、忽视科学、腐朽没落,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当看到英法联军20000多官兵集体抢掠、损毁圆明园内珍贵文物,并放火烧毁圆明园后,觉得英法真是兽性大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人,看片时,后一种情绪在我心中更强烈。

他们怎么能这么狠心?并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无论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各方面都堪称“世界奇迹”。他们怎么可以“满心欢喜”地将人类世界的遗产付之一炬?

英法都是文化、艺术氛围及其浓厚的国家。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令英国人引以为傲,英国人常常被称作绅士;法国是浪漫之都,是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心中的天堂。或许正如片中旁白所言,对物品的损坏欲是人类的天性,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内心的野心。平时作战纪律最严明的军队在这样的时刻也会变得毫无次序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早已“遍体鳞伤”的圆明园又遭一劫,从此只剩下了今天的废址。

我相信,但凡中国人,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化的”,就肯定知道圆明园。我们在中小学的语文、历史教科书里,也学过圆明园,知道它是“万园之园”。但是真正是怎么样的?到底有多大、多豪华?被烧毁究竟有多可惜?在我的价值观中,还是没有一个感性和量化的。

这部采用先进技术的纪录片电影却使我对圆明园的修建、扩建、概貌、价值等有了较形象的认识。除了三维动画还原和解说外,是因为还有比较,是借英国将领和法国首领之口所说的“比较”。他们都震惊于这座东方园林式博物馆的华美瑰丽,自叹本国(英、法)所有的宫殿、博物馆都不能和圆明园相媲美!我们知道中国的皇帝是最擅长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圆明园建造历时十数年,这样的无价之宝竟因欧洲人的贪婪和自负而从此在世上消失,可谓古今一大憾事。

上面所说的,是我看片时最大的感想。片子里两处关于“武器”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深思。第一处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用的是电视最先进的来复枪、连发枪;而中国军队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冷兵器。毫无疑问,欧洲人长驱直入,顺利得出乎了他们自己的意料。一位欧洲人说,进攻很顺利,只有我们杀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伤不了我们。最后,我们一共只牺牲了5位站士。中国人这种自杀式的对敌方式令欧洲的主帅都目瞪口呆。如果中国士兵拥有更好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这令我想到了历代王朝更替时的忠勇之士;也令我联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帝国。

就像阮晔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典故,外国士兵打战要命,而中国人打战是不要命的。我一直相信,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有骨气的民族,中国纵然有落后、弱小的时候,但总有一天会变得很强大的。或者说,她一直都是强大的。 还是一处,是在接近影片尾声的时候从旁白道出的,欧洲人马格尔尼曾送给乾隆先进的炮弹和枪支,但大清帝国却从来没有想过改良自己落后的武器。听到这样的话,跟先前的心情就不一样了。的确,走过2000多年帝制,到了晚清,的确夜郎自大、腐朽落后,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是丧权辱国。历史以沉痛的教训证明,科学进步才是硬道理。

最后简单地说说“圆明园大劫”中被抢占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馆、法国的法国馆等处,可以看到少数当年圆明园中的珍宝,但更大一部分至今仍下落不明。曾以儿童的天真设想过,既然明知是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要回来?更可恶的是,强盗还光明正大地将战利品拿出来“显摆”。堂堂大中国为何忍气吞声呢?

说到这个,自然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政治啦、经济了、军事了„„我实在算不上什么愤青,虽然我不很明白个中详细原因,但我理解国家目前的这一做法。回过头来,看我自己说的东西,感觉真像一个中学生在老师的吩咐下,写下的主旋律“作文”。看来,我这个党员的政治倾向性还是很正确的。专业的东西我也不多说了,总之,祝愿我们亲爱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吧!!! 震撼,是我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然后便是深思,圆明园的历史变迁,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历史。圆明园的瑰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自康熙三朝以来的无数的能工巧匠,结合无数人心血的圆明园,却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当英法联军野蛮般的杀入北京,烧杀抢掠,让圆明园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灭时,清政府在哪里,咸丰皇帝在哪里。这是清政府无能的表现,是清政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必然后果。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圆明园大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列强瓜分中国的时代早已不复返的今天,当我们洗血耻辱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帝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表现,让中国近两百年来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历史,圆明园只是其中的缩影,通过看这部片子,让我们21世纪的年轻人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许我们无法个个都做到在战场上如军人一般上阵杀敌,我们无法都能如国家领导人一样为国事操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各个

领域上为国家做出贡献。让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现。这,我想,应该是如今每一个青年都应担当的责任。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句反复告诫青年的箴言了。我觉得,这句话不应仅仅是放在嘴边而已,在经历看电影这样一次独特的洗礼之后,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头,我愿为之奋斗,愿君与之共勉。

第五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路有你相伴作文下一篇:油品分析工中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