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培训误区

2022-08-13

第一篇:走出中国培训误区

走出误区

美国签证出示的资金证明要走出两误区

眼下正是美国留学签证的高峰期,由于很多美国签证被拒都跟资金证明有关。作为申请美国留学出具的资产证明要走出存款越多越好和存款时间越久越好两个误区。

留学出具的资产证明大致分为资金证明,如银行存款证明、股票、基金、债券等。物产证明,如房证、行车证等。其中银行存款证明是支付能力的首要条件,其他证明一般作为对家庭经济能力的辅助说明。资金证明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签证的申请结果。在以往经办的留美学生中发现,有的学生家庭确实很富裕,仅存款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却偏偏因为财力问题而遭到拒签,主要是因为不能合理证明家庭的资金来源。

学生签证时所出示的银行存款要注意金额、存款历史和存款来源。金额以能支付申请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为标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研究生财力担保需80—100万元人民币, 本科要120—150万元人民币, 高中要150—200万元人民币,所提供材料为定期存单、一本通、银行卡及其相对应的存款证明。存款历史没有统一的规定,但第一笔存款要能提供足够证明这些资金尤其是近期存入的大笔资金历史来源的资料。存款来源主要考虑存款人的存款是如何积累起来的,换言之就是需要财力支持者提供收入来源。收入证明、工资卡明细以及个人所得税纳税单等是最好的证明。学生家长

最好将收入,包括工资、津贴或租金等每月定期存入某张银行卡内,保存好个人的税单、存款凭证等资料。

存款时间当然也并非越长越好。实际上家长所准备的留学资金存款期限只需超过签证日期, 使馆签证时要求申请者提供的资金就是申请者到美国读书所需费用,只要学生获得签证后,就可以动用这笔资金。美国签证对于学生保证金的存期没有明确要求,资金存期长固然方便签证官相信资金的来源合法,但短期存款只要解释得通,说服力一样很强。目前金融理财产品很多,很少有家长会把大额资金长期存在银行,有的家长在孩子签证前一个月或者更短时间才备好存款,只要资金来源合法,签证官同样会给孩子签证

第二篇: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HR工具-文本范例

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一、面试常见误区分析:

1.内容准备不够:

有些招聘者临时被拉来负责招聘工作,事先对要招的岗位要求缺少了解,不知道招聘对方应具备何种能力、专长、学历才能符合岗位要求,匆匆披挂上阵,他们不清楚需要选择哪些方面的问题来发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问,因而面试效果不佳。

2.时间仓促:

有些大公司在招聘时,由于岗位待遇颇诱惑人,因而应者云集,而招聘人时间不多,因而分配给每个应聘者的时间非常有限,以至于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判断。

有些招聘者一边在与应聘者谈话,一边对部下批示或对秘书布置工作,或者应接电话,面试过程经常被打断,使应聘者感到不受重视而愤懑,恼火。

3.忽视姿态语言:

面试过程中,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语言,也包括姿态和行为。如果对方一连串的表情、姿势与它语言表达的内容一致、协调,那么就可以充分想念对方的陈述,否则很可能受对方的迷惑和欺骗。

4.缺少语言艺术:

面试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说话是一种艺术,语言规范、发音清楚、语速者应予注意。

5.说得太多:

面试的过程是招聘者对应聘者进行了解、判断的过程。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要对应聘者有个清楚的了解,应该让应聘者多说,多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有些招聘者忽视了这一点,说得多了,必然听的少,以至不能从应聘者那里获取需要了解的东西。

6.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做出的对被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人与人见面约5分钟后就会产生第一印象。最好的办法是用驳回代替确认,即利用预先判断作为假设,围绕其假设进行提问,并试图将其驳回。总之,第一个五分钟对应聘至关重要,招聘者切不可妄下结论。

7.轻视应征者:

有些大公司于知名度高,福利待遇好,招聘时门庭若市,招聘者便有抓一把随便挑挑的想法,以至不尊重应聘者的人格,在面试时有意无意地贬低应聘人的才能及过去的成就,故意弄些问题为难应聘人,如此不但不能了解应聘者,反而使应聘人产生对立、戒备情绪,甚至于破坏公司的形象,招不到真正想要的人才。

8.倾听错误: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可惜的是,招聘人员在倾听上不下功夫,造成了许多的倾听错误。

9.联想效应:

所谓“联想效应”,是指当报考人表露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时,主试人便由此而联想到他在其他方面也无所不能。

10.过于自信:

有些主试过分自信,自己认为怎么样思想上已经有个定式,不管被试者反应如何,他都根据自己事先已经考虑好的东西去判断,这样就造成失误。

1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指有时对某个人产生一种固定的印象。例如,一听到老年人,马上就认为这是一种保守的人,认为穿牛仔裤的人一定是思想开放的人。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主试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客观、准确地评价被试者。

12.与我相似:

与我相拟这种心理因素就是指当听到被试者某种背景和自己相似,就会对他产生好感,产生同情这样一种心理活动。

13.“光环(halo)”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面试官喜欢,或受应试者的吸引,从而对他们持肯定态度。结果是面试官“爱屋及乌”,对候选人回答的问题采取很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客观评价答案本身的内容。

14.“触角(horn)”效应:

触角效应与光环效应相反,面试官会从应试者所说的话中挑刺。如果有多个面试官参加面试(如面试小组形式),则这种个人好恶偏见的影响可以消除。

二、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少选拔面试的不良效果,从而提高其总体水平呢?

(一)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对参与面试的经理、主管或“人事”专职人员实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受训者能从实践中得到指导和训练。

(二)确保面试向面试官或面试小组成员提供所需的资料(即岗位规范、岗位描述、应聘者填好的申请表或简历),使他们在面试前有充足的时间掌握有关情况。

(三)应选择合适的地点作面试场所,家具应适当摆放。具体见“面试中的环境布置”。

(四)做好面试的接待工作:

报考人前来参加面试,大都有一种忐忑不安心理。一是对考场和考官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怯意,有点高深莫测;另一方面担心一旦面试不过关,则前功尽弃。这就要求主考官能理解报考人的这种心理,进行面试时应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报考人情绪获得调整、缓和其紧张心情,以便使他们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五)平等地对待应聘者:

招聘者应该了解应聘者,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应聘者,为此招聘者必须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状态。比如:面试时间应合理安排,并使每位应试者的受试时间基本相同。

(六)面谈的结束:

一般在面试官的正式提问后,应给应聘者一些时间、一个机会让他们问些问题,并自由发表一些评论。

面谈的结束应采取轻松的方式。其目的是:一是使应试者感觉受到重视和尊敬,而不是面谈完了彼此分手,这可以引起应试者对公司的好感,提高公司的形象;二是正式面谈结束后的轻松谈话可真实反映出应试者的性格和某些观点。

(七)把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最好是书面的)信息与面试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后面对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八)小组面试与一对一面试相比,可以减小因面试官的个人偏见产生的后果(如“光环”或“触角”效果),而且也能比一对一更全面、从容地掌握信息。所以,在招聘中可以采用二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也可以采用多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采访时,一个招聘者进行谈话,其他的注意倾听,提一些主要提问者忽略的问题。在谈话中几个主试可以交换角色,但不要几个人同时提问。记录员记录谈话内容,以便事后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消除招聘者的主观偏见,力求公正。然而,面试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免给应试者造成紧张感。三至五人的规模比较正常。

(九)以被试为中心:

主试应避免说很长的或评价性的话语。一般主试者的讲话所占时间比例约为10%,被试者应占90%,以被试为主体。

(十)对应试者要充分重视。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面谈应是一种友好地具有目的的会话。主试者应对应试者的谈话表示相当的兴趣,就如同听一个朋友在讲一个有趣的经验一样,主试者切忌一种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酸架子,这只能导致应试者的不真实反应。提问应是双方共有的行为,主试者应鼓励应试者提问题,并坦白地据实回答应试者的问题。

(十一)注意倾听: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即把握住说话者的信息含义,了解说话者的情感,并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谈话内容。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说话者语言的精确理解上,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发出者的传递的情绪强度,了解他的真实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把你的理解反映给说话者。

在面试中听觉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面试中听觉的运用主要是考察被试者的言语表达行为以及准确地把握面试的节秦、气氛等。在面试中主试应倾听被试者的谈话;对被试者的回答进行适度的反映;当对方的谈话与所提问题无关时,可进行巧妙的引导;在倾听被试者的谈话时,应边听边思索,及时归纳整理,抓住关键实质之处,不失时机地做出反映;还可根据被试者讲话的腔调、音量、速度、粗细程度以至遣词造句等言语表达行为来判断被试者的态度、性格等心理素质。

(十二)提问技巧:

主试正确地把握提问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他不仅可以直接地起到有针对性地了解被试者某一方面的情况或素质的作用,而且对于驾驭面试进程,净化面试的主题,形成良好的面试心理气氛,都有着重要影响。

1.提问的方式:

通常,面试主考官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封闭性提问:要求面试人员做出简单的回答。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你是不是了解这个职位?”、“你是不是喜欢做×××(某个职位)?”。这种问话方式明快简洁,但是少用为妙,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鼓励应聘者开口说话。

2) 开放性提问:鼓励面试人员自由发挥。开放式提问迫使应聘者非回答不可,“你对OJT(on the job training=工作场所教育)有什么看法?”、“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开放式提问是最正确、应用最多的问话方式。

3) 假设性提问:用于考察面试人员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采用“如果”的问题方式,如“如果你与客户谈判,你会怎样安排呢?”。若是用的得当,很可能让你了解应聘者的想法和能力。

4) 连串性提问:主要考察面试人员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又称多项式提问。指同时连续提出好几个问题。如“你以前的职位都做些什么?有什么特点?你在职位上有什么优势?劣势?”然而这种问法往往很难得到完善的答案。

5) 压迫性提问:主要用于考察面试人员在压力情景下的反应。

6) 引导性提问:主要用于征询面试人员的某些意向、需要或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问话的目的在于引导应聘者回答你所希望的答案。如“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不是很好吧?” 这种问法一般来说最好避免,除非你心中有数。

提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采用开放式问题:

在 如果条件允许,除了简单的“是/否”选择外,应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开放式的与岗位有关的问题。答案应加以小结后返回给应试者,以便检查一下面试官是否完全理解了他们的本意。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非导引”式的谈话方法:

面试中,主试与被试谈话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导引式”和“非导引式”两类,在“导引式”谈话中,一方面问的是“特定”的问题,另一方只好作“特定”的回答。“非导引式”谈话正相反。主试人所提问题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泛。主试人提问后,应试者可以充分发挥,尽量说出心中的感受、意见、看法或评伦。

同“导引式”谈话相比,在“非导引式”谈话中,报考人可尽量说,以为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可以取得丰富的资料:报考人的阅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便得到了充分展现,有利于主试做出客观的评价。

3)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提问:

面试的问题,一般都是根据重点内容的需求拟定的。

在面试进行时,可将那些应试者熟悉、容易回答的问题排列在前面。这样有利于应试者逐渐适应,展开思路,进入“角色”。在面谈开始时,还要注意题目与目的的相关性。有经验的主试者的提问一般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例如,当其随手翻阅申请表时问:“我看到你以前在某公司工作,你觉得那里的工作怎么样?”比之诸如“你喜欢那个工作吗?”或“你为什么离开那里的工作?”等更具有综合性,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对一入考场显得紧张、拘谨的应试者,应先提一些适合他回答的问题,帮助他树立信心,诱导他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对已经适应的应试者,可逐步加大提问难度。

4)注意面试节秦,把握好面试时间:

面试要富有节奏感,避免“流水账”。面试应规定一个时间界限,所谈的问题要集中,对每一个应试者前后要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样的面试结果即不理想也有失公平。如果频率低,缺乏节秦和变化,往往会使双方都感到沉闷乏味;如果频率过高,缺乏思考和回味余地,则容易导致应试者浮光掠影地回答,评委无暇细致地评判,从而降低面试质量。这就要求主考官提问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对问题反复解释,生怕别人不明白;另外,主试人根据时间的要求,要把握好进度,特别是对有些问题不要同报考人纠缠,以免延误时间。一般来说,一次30分钟左右的面试,提10个左右问题为宜。

5)避免暗示性问题。

面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了解应试者的真实情况和不受他人影响的反应,因此要注意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问题。例如诸如“我刚才说的工作不是很有意思吗?”或“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位女同志,你不会反对吧?”以及“这个工作比较艰苦,你喜欢艰苦的工作吗?”等等,这些提问都带有应试者的主观色彩,很难得到应试者的真实回答。

2.主持人的“自问”准备

面试之前,主试人最好进行以下“自问”准备,让自己“心里有数”,从而提高成功录用机会:

1)该申请人需要具备怎样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技术性技能,才能胜任有关职位?

2)我需要该申请人在有关职位上工作多久?

3)该申请人以前在有关职位上工作了多久?

4)我们将会给予什么样的晋升机会?会安排训练吗?

5)假如有关人选的工作表現不如意或对工作的要求过高,我将会面对什么困难?

6)该申请人将会与途径样的同事合作?我需要他们一起参与大幅度的过程吗?

7)我将与该申请人以什么形式合作?

8)该申请人在工作范畴上有机会代表公司对外发言或传播消息吗?

3.如何编制面试问话提纲

1)面试提纲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问话提纲。主试人根据面试提纲,向应聘者提出问题,了解应聘者素质和能力,控制面试进程。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面试提纲必须围绕面试的重点内容来编制。

3)提问的题目应具体、明确。

4)面试提纲由若干面试项目组成,如“公关能力”、“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每一面试项目均应编制相应的提问提纲以便面试时有针对性地提问、考察。

5)同时,应聘者有着不同的情况和经历,不必要每个人选都用同一套提纲依序一问到底。因此,每一面试项目可从不同角度出一组题目,以便于面试时选择。

6)面试提纲可以分为通用提纲和重点提纲两部分。通用提纲涉及问题较多,适合于提问各类应聘者。重点提纲则是针对应聘者的特点提出的,以便对职位要求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十三)注意非语言行为:

人们的语言行为往往是通过大脑的深思熟虑才讲出来的,尤其在面试的时候,被试者往往事先做过充分准备,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把最好的一面反映出来,但是要真正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素质,有时应该仍仔细地观察被试者的非语言行为,这里边包括他的表情、动作、语调等等。

(十四)避免重复谈话。

(十五)不要大规模地运用面试,也就是说面试的人数不要太多,否则会使主试感到疲倦,而使面试的测评结果前后不一致。

(十六) 在面试前不要让主试了解太多有关被试者的资料,因为这样会使主试造成种种偏见,不利于面试的进行。

(十七)要运用一个有程序的结构形式,而不要运用一个没有程序的散漫形式,这样才能够自始至终比较一致地对每一个被试者进行面试。

(十八) 运用标准的评分表。在面试以前,首先应该制定好客观的标准答案,在面试时就要运用标准的评分表来给每个被试者进行评分。

(十九) 运用一块面试控制板,把有关主要的要点、目标、要求、程序、需要提的问题写在一块板上或者写在一张纸上,这样就能够保证面试规范化。

(二十) 培训主试。主试一般应该是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有关的专家,但是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主试进行培训,主要是提高主试接受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观察行为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运用标准答案的能力等等。

仅供参考

第三篇:走出地理备考六大误区

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

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

2009年地理高考大纲已经颁布,纵观今年大纲要求,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地理高考依然体现了坚持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突出表现思维理性、逻辑的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要求。

目前多数学校已经进入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笔者从近年来高三地理复习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误区一:死记硬背知识碎片

基础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它们基本上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功能、能够形成再生知识。它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且多为考查的内容。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到理解识记了。比如2004年“北京市文综试卷”第36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内力作用在云贵高原的表现形式,多数学生回答为喀斯特地貌。说明学生对内力作用的概念没有理解与识记,因此不能正确回答。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呢?笔者认为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帮助学生再现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专题复习反馈练习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地理知识要掌握得非常熟练,要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误区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

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笔者认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误区三:把握不住主干知识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流知识就是主干知识,我们知道区域特征认定是地理考查的重点,而区域特征认定的基础之一就是要运用纬度位置、地形因素以及大气环流知识等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海陆位置),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根据纬度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地形特征(等高线),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也就了解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而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因此,可以说没有大气环流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就不可能完成区域特征认定以及区域发展状况等。

误区四:陷入“热点问题”陷阱

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根本没有热点问题,如果一定要说热点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对于热点问题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热点问题。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热点问题模拟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运用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活动。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运用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少而精的模拟训练是必需的,没有必要的训练,考生见到考卷就会发懵。分析热点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讲与练相结合,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当然,如果将热点问题搞到沸沸扬扬、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

误区五: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新增加的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一是人文地理、二是国土整治与开发。不少学生与教师认为不好学、不好教,更不好复习。其实笔者认为,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

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就够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多地追求细节,特别是具体的地名及其整治措施。其基本复习思路是这个区域是哪(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有关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区域特征,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地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选修教材的复习中要始终贯彻地理思维方法。即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展开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授之以复习的方法与策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地理思维方法的渗透,引导他们把感性的地理知识上升到理性中去认识。并且加以迁移,运用所习得的方法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这是学以致用的唯一途径。

我们说高考中的区域只是地理背景,而系统地理才是考查的对象。考查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具体区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于高考大纲中的十三个世界区域、八个国家以及中国的四个分区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其实高考大纲中所列举的上述地区与国家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地区与国家的学习掌握分析具体区域与国家的方法,而不少学校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其内涵,反复复习上述区域与国家,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可以将对上述区域与国家的要求概括为“区域特征认定”。只要我们运用了空间定位原理确定了某个区域或国家,然后就可以联系我们所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这才是复习地理区域必须掌握的原则与方法。

误区六:习惯于平面思维线性思维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不能习惯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

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

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地理图像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高考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源泉,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地理图像包括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

面对高考,读图训练是基本功,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的阅读等都有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比如等值线的基础是等高线,其他等值线都是由其演化来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多幅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加以比较归纳,比如等值线凸出或密集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填写相关的表格,以便观察熟悉。我们可以将等值线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地理思维能力训练要贯彻在复习的全过程。在第二轮复习中,更要通过具体的专题复习,强化思维训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新图像与问题,首先第一步是仔细研究设问,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予以完成,第二步是从图像上和提供的资料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第三步是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迅速组织自己的答案。但是这种答案,必须是使用地理语言的答案。一般来说,一些概念、原理与规律在平时理解问题上就足够了,但是完成高考中的地理答案,必须回归教材的严格表述。

第四篇: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从教学反思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 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动力。另外,再加上部分教师很少有机会聆听专家报告和指导,又难于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导致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作支撑,教学反思难于有实质性的突破。

3、 策略缺失

面对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内容和环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知道哪些需要教学反思,又该如何进行反思,这也正是目前教学反思中最普遍的问题。由于在教学反思方面缺乏应有的策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仅关注点狭窄,而且往往是泛泛而谈。这种既没有广度又缺少深度的教学反思,基本无法体现教学反思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应对策略

1、 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反思既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特征上看,教学反思是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通过认真地反省和自悟,从而总结并提出个人对教学的理解。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再加上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个体单独进行的内省反思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倾听多种声音,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所以教学反思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集体的智慧。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足作出科学地分析和合理的改进,促进教学日臻完善和不断提高,而且帮助他们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使之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能不教师提供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观点,拓宽教学反思的思路,开启教学反思的智慧,使教师能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广大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自学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剖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反思的深度。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读一些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多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多聆听专家学者的指导,多汲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3、加强研究,用辩证的观点引领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验者,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感受、收获与期待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会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必须综合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刻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经历过程和学会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有意义的价值观;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否具有激励性,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是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可以感受成功的机会。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能经常用批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能有力度、有成效。因此不回避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认真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加以改进,是大多数教师能自觉进行

教学反思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动力。但教学反思的意义及其价值并不仅在于此,教学反思还应该特别关注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和创新之作。教师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对自己在教学的亮点和精彩、灵感和顿悟也应该在课后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这样长期坚持,日集月累,不仅会为自己的的教学增添更多的自信,而且还将为自己日后的教学集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为形成自己的的教学风格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由于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谁都无法准确预知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也都难以全面把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结束之后,经过亲身体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一定比备课时更深刻,对如何实施教学也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认识、感受和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尽可能减少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课后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反思,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教学方案和调控教学进程,以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善于反思并勤于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广大化学教师应积极参与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经常地并自觉地用心对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列举出你的课堂中的三个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①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列出在教学中你想要改变的一件事情,你想如何改变?

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加快课堂节奏. 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是人尽皆知的学习方法,而且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常这样要求学生,学生也知道要这样做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问题在于,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我们都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有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成就感是学生获得动力的首要因素。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然后能够应用它解决问题,取得好的成绩,使其成功的愿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兴趣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学生在建立最初的知识体系时不会无端的对物理公式或概念产生兴趣。即使有,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仅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是不够的,仅告诉预习的重要性也是不够的。没有督促,没有成功的吸引,学生不会主动去完成预习任务的,也未必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教师不但要强调预习的重要,还要定时检查预习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坚持一段时间后,有望学生会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个人实践表明,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充分预习课本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课后的基础练习题,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和公式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目标明确具体,老师讲课时就事半功倍,学生听课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通过预习减少了教师对一些简单概念的繁琐解释,平时一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在充分预习后只需半节课或者更少,可节约出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基于以上认识,要提高教学效率,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在预习后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要认真的督促,检查和落实,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二、取消书面作业,实行课堂练习

通常的物理教学都是教师讲解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老师批改作业。这样做看起来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独立完成作业任务,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若每个学科都一样的做法,势必占用学生大量的课

外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结果却不尽人意。

如前所说,对于课本后的练习题,学生完全可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即使少量题目有困难,教师也只需略加指点即可,没必要让学生浪费大量时间抄题目做题。事实上,很多老师可能发现,学生在书面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时,几乎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书面作业不能正常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且降低了有效信息反馈的速度,不利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实行课后练习在课堂解决,而且可能的话,就在当堂课解决,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切实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课外时间可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或完成适量有一定难度的其它练习题。

三、改变测试方式,进行课堂测验

取消书面作业,是不是不让学生做作业了呢?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和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取消书面作业,只是免去学生抄写题目的过程,把课文后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节约出时间完成更多其它练习题,力争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取消书面作业是为了做更多的“作业”,并不是不要学生做作业。我个人的做法是:编制单元练习,进行课堂测验。即每完成每一章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马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测验。

1、根据课程进度将每章分成几个小的单元,事先准备好单元测验试卷,每完成一个单元就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小的测验。

2、课堂测验卷的题量不宜过大,试题难度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以中、低档难度的题目为主,一般以10题左右为宜。

3、快速反馈测验成绩。学生对测验的成绩是很重视的。考得好会感到欣喜,信心百倍;考不好就会引起自责。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其反省,多加鼓励,使其奋发。而每次测验后及时评讲,从考试到反馈不超过一天,这样可使学生得到快速的有节奏的训练,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既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又锻炼出考试的技能和技巧。

上述以测验代替课外作业的做法,教师投入较多,工作量不但没有减少,反

而有所增加,所不同的是,教学效率确实可提高不少。

四、改变备课方式,调整课堂节奏

一般备课都是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具和实验,然后教师按计划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课堂上教师有讲、有问;学生有思、有答。课上得很完整: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点讲解清,学生听懂。但可能有一点美中不足: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听课或回答问题,而没有得到动手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结果往往是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课后面对题目时却又无从下手,听得明白却不会应用。我认为这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备课和教学节律两方面入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步骤时应有预见性,尽可能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手脑并用。

备课时先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小块。教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概念后立即让学生练习,之后再进行下一概念或者规律的教学,再练习,再讲„„,如此循环,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现行高中物理组第二册《电磁感应》一章第一节中,首先引入磁通量的概念,然后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教师可以在完成“磁通量”概念教学后先让学生做两三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再用磁通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归纳实验后,再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相关习题。这样一节课中就有两次课堂上的练习,达到让学生手脑并用的目的,而且不必把课后的练习题留到课外,减轻学生和老师负担。

这样备课和上课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和练习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其应用的方法和规律,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课堂容量也比平时增大,节奏感增强,避免课上松懈课后紧张的不良现象。

五、进行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努力上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败,容易丧失信心,这就需要适时的加以鼓励,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肯定会取得进步的。同时,要经常对学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重拾信心。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成绩,可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的另一个方法是让成绩好的学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把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与全班同学共享。事实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他们有共同的出发点和共同的心理特征。学生间的交流,对成绩突出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使其更自信,同时产生自豪感,提供了持续努力的动力。

第五篇: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响水中心小学 董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为此,笔者深感在新课程背景下,及时走出生成误区,进行有效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教学”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让人忧心的是,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不遗余力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去关注这共同的生命历程,去焕发这激情的生命活力。

一、误区

(一)重生成,轻预设

如今不少语文老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调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教学重预设而轻生成;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却又有不少语文老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只重视生成,而忽视甚至轻视预设,更有甚者,视生成和预设为水火不相融。

其实预设和生成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体。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计划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生成”则是在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而引发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之于课堂教学,犹如翅膀左翼和右翼之于鸟儿,缺一不可: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精彩;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的过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课堂就像断线的风筝,任意东西;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辨南北。当然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机械的预设,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呆板、死气沉沉。

语文老师强调生成、重视生成、实现有效生成,不但没有错,而且值得大力提倡。但是我们倡导生成,并不等于抛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生成的背后一定要有精当的预设。合理的、高质量的、丰富的、开放的、具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可靠保证,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重课堂生成,轻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语文老师都能够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问题生成的情境,促进问题的有效生成。任何一个值得思考、研究、探索的地方都是问题的生成点,不少语文老师能够鼓励学生在学生质疑问难处、学生理解出错处、知识拓展迁移处、文章留白探究处等多样化地生成问题。这种重课堂生成的现象是可喜可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语文老师注重课后反思:生成教学是否是动态的、开放的、民主的、充满灵性和人文性的?生成的问题是否扣住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无意义和价值、能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敏锐地、及时地捕捉新信息,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把学生获得的独特的体验、感悟、见解等,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灵活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有没有扼杀学生生成的积极性?有没有浇灭学生生成中的创造性火花?有没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解决生成出的新问题?预设和生成是否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没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当生成的问题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时,教者有没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有没有因势利导(有时要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轨道”上;有时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鼓励继续生成,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空间。因为偏离“轨道”的生成有好坏、利弊、对错、良莠之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没有根据生成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知识需要,及时作出富有创意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另外课后语文老师还要反思并记录生成性教学中出现的灵感与困惑、经验与教训、得与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精彩回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可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后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三)重赏识激励,轻科学评价

学生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独具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文章的主题、一些问题的答案等等确实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学生多元化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这两点原因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然会生成许多问题。语文老师肯定学生打破陈规、勇于怀疑、敢于争辩的精神,尊重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本没有错。但有许多语文老师因答案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分寸和度,对学生的回答,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作出“你真棒”、“你的回答太好了,太棒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太有创意了”之类的褒扬,就有过空或过头的嫌疑,因为无原则的赏识、不辨是非的激励只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更有甚者,少数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根本不作任何评价,学生一头雾水。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观点和感受是有正误之分、优劣之别的。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所谓的问题和知识,其实是幼稚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科学的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双重功能。

(四)重学生的主体性,轻教师的主导性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愉悦心境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在现行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都能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努力改变“权威式”或“真理式”的师长形象,树立民主的教学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自主地探究、创造性地生成、愉快地学习。但是我们同时又很遗憾地看到,现在所谓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生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自由读的机会,给予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的平台的同时,却又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讨论、纯表演的场所。教师退居一旁,成了多媒体的操纵者,成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者,成了学生表演的旁观者。甚而至于极少数老师被学生生成的问题所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学生主体性的放大、教师主导性的缺失,导致了生成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实质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信马由缰,教学无章可循、不可调控。这种貌似热闹、实为“放羊”的生成教学,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素养的养成,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语文因素,弱化了教学效果,学生课上学得热热闹,学习效果却一团糟。 在生成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是生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评判者。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学生学”,而是“领学生学”;语文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了”,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了”。在追求生成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引领、科学调控,并要增强引领、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另外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还出现了刻意生成、作秀生成、虚假生成、负面生成、无序生成等“非理性”的倾向,因篇幅限制,这里不作详论。

二、策略

(一)把握平衡,为生成保驾护航

1、放大生成,在探究中把握平衡

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前,既要正确把握有没有作放大处理的必要,也要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的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更有效。当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时,我们有必要依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去研读去探究,在灵动的生成中预设,在即兴的预设中生成。在新的知识、新的想象、新的情感中把握住这种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酝酿新的突破。

2、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

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要讲究效率,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从这一层面上讲,生成有时需要延缓,需要在搁置中把握平衡。曾听过某老师执教《自己动手术》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战时期,陈毅的腿受伤并且化脓了,为了不惊动大家,他把大腿绑在树上,自己用手挤压伤口,疼得脸色发白„„课堂上,学生被陈毅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当该教师正进一步引导学生向陈毅学习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曾经听医生说过,挤压化脓的伤口是不科学的,这样挤压会把细菌和脓毒挤入血管。陈毅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这种与众不同的见解,该教师先予以肯定,随后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陈毅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是由于当时战争环境所迫。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很欣赏该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他没有盲目引导学生挑战教材,而是在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

3、缩小生成,在回归中把握平衡

所谓缩小,即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回归中把握平衡。听《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时,有的孩子生成出了这样的资源:“当我们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就说好话夸他,他一定会把东西交给我们。”面对这样的误解,需要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而似乎新理念告诉了该年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致使出现这样的生成时,学生却得到了老师大肆的表扬。此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其实,教学目标只是一个行为的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缩小生成,如果教师只想迎合学生的生成,甚至是几乎荒谬的想法,心中早已遗忘了教学目标,其引导必就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进而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的失衡。所以,把握生成的平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原点,去照应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有目标、有方向的正确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为生成保驾护航。

(二)多元对话,为生成插翅添翼

1、平等对话,把文本读“活”

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交流的心灵对话,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把文本读“活”。

2、深层对话,把文本读“透”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深层地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文本、学习语文,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把文本读“透”。

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的对话: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这是与文本的初次对话,目的在与读通读正确;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孔子的初步了解,在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与文本二度对话;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与文本的三度对话。学生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在这中间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本有了更透彻的解读。他们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实现了对文本和人生更深意义上的思考。

3、开放对话,把文本读“新”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开放、智慧的对话。在教学《郑成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郑成功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由此我们感到,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过程,需要我们“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开放立体地感悟,为他们开辟一片超脱于文本的创造天地。

(三)赏识评价,为生成推波助澜

1、扩大优点,抓准缺点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看不足用“凹透镜”,缩小缺点;看优点用“凸透镜”,放大优点。尤其是对待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赏识“亮点”:朗读欠流畅,但声音蛮响亮;说话不完整,但思路挺独特;字迹稍潦草,但内容最真实„„

2、点出特色,指明方向

点出特色,可以对当事学生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由此培养成就动机;点出特色,还可唤起其他学生特别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当然,我们更要积极为学生指明方向:如对优秀生,在作出赏识的同时提出新的进取目标:“你的体会真深刻!再读读还有什么想法?”;对一般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融进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得真好!抓住重点词再想想,还能读懂什么?”;对学生较困难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激励兴趣:“这不,你也能读好!坚持下去,你肯定能行!”如果我们的评价都能如此,那么,当学生们因成就而产生满足感之后,就会朝着目标奋勇向前。学生就会个性鲜活,我们的课堂也将个性飞扬„„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于漪语)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它的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感情真挚用心去激活学生的“心眼”。

曾闻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以《我不期望回报》为题的仿写中说:“如果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一位老师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另一位老师却说:“听!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的确,在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莞尔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和幽默会留给学生睿智和风范„„赏识的话语激活了思维、激情的评价喷发了启迪、碰撞,只有为生成推波助澜,才会有语文课堂的灵性闪光。

(四)拓展想像,为生成扬帆远航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想像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像的拓展点,激活学生的想像,放飞学生的体验,定能较好地为生成扬帆,助生成远航。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再如教学《凡卡》,抓住凡卡的内心世界,启发想像信寄出以后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在想象的拓展中为生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之,巧妙预设课堂,才能促进精彩生成。过“左”或过“右”的做法都将会给课程改革带来致命的创伤。语文教师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别开生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开心自如的迁移、机智幽默的旁逸,才会令这师生同享共筑的生命历程,携手共创的人生体验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走出生成误区,有效教学语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闪耀出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才会迎来“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无意插柳”的岸柳成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下一篇:重点工作督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