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的精准化路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2022-11-10

1 高校开展精准就业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这就对高校搭建精准就业工作模式、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就业帮扶工作体系, 不断丰富精准就业的工作内涵, 对推动高校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满意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生就业观念保守, 就业观念引导效果较差

受父母意愿、对自身定位不明确, 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偏保守, 就业选择呈现单一化。从经管院近五年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来看, 学生就业首选考研, 其次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最后才会选择企业就业。从就业地域来看, 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就业, 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去基层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2.2 就业市场拓宽性不宽, 专业对口度不高

由于学校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对接联系, 尚未完全实现从“单位找学校”到“学校找单位”的工作理念的转变, 来经管院招聘单位集中于省内企业和农林牧企业, 就业市场不开阔, 呈现单一化, 这不仅难以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而且专业对口度较低。

2.3 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不强

高校就业指导要强化目标导向, 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 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学校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缺乏系统的就业市场数据分析, 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缺乏及时深入的了解,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有效调整就业指导策略, 往往只是根据主观意志或传统经验开展工作。

2.4 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不足

由于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在就业指导中针对学生性格、能力、兴趣以及特长进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的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下, 往往会出现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就业方向不明确, 就业过程中过于被动和随意的问题, 进而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产生迷茫, 这就导致劳动力市场人岗需求产生不匹配, 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

2.5 就业帮扶机制建设不完善

帮扶对象主要集中在“显性”困难层面的学生, 如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对“隐形”困难原因如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导致就业困难或则容易受到忽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 没有形成足够精准精细的帮扶措施。

3 构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的路径研究

3.1 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3.1.1 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建构全员参与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形成学院党政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系主任和就业辅导员分工负责体系, 注重用人单位对教学培养的反馈意见, 把就业工作延伸至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 建构全员参与、动态化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保人才供给的数量、结构适时调整, 人才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3.1.2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继续巩固和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地位。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巩固和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优势,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网络、传媒等平台积极联系专业相关度高的企业, 走访校友单位、联系行业协会等形式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园招聘。学院领导、各系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关系, 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 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 扩大就业信息渠道来源;与常年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长效机制, 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意向, 建立实习、就业一条龙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的平台。

3.1.3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积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的工作格局, 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和学生兴趣特点, 以传统就业信息网站为基础, 不断完善就业网站的板块设计与信息更新, 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抓手, 形成就业信息发布主渠道主平台, 做到就业信息实时全天候全覆盖, 确保就业信息多渠道第一时间有效传递到学生中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达到既满足学生需要、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传播效果。

3.2 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3.2.1 打造校企合作暑期实习+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平台。

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专业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资源,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践, 让学生提前深入行业生产一线, 了解行业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 根据行业和岗位需要,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我们要通过开展寒暑期实习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准确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应聘合适的就业岗位, 尽快做到毕业生和企业的人岗需求匹配, 我们还要联合企业举办一系列专业竞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3.2.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引导+咨询疏导+考试辅导”的精准指导模式。

通过邀请校外专业人才为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模拟招聘活动、优秀毕业生讲授就业经验、“致家长一封信”搭建校企、家校沟通交流平台, 开展“简历问诊周”和面对面约谈咨询等活动, 为毕业生提“一对一”的咨询辅导;举办经验交流会、专题辅导讲座, 提升学生考试技能。

3.3 构建精准的就业帮扶体系

3.3.1 准确把握就业困难学生信息。

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 就必须关注就业困难学生, 充分依托毕业年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就业工作队伍, 深入学生宿舍, 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 建立健全未就业及就业困难学生档案, 一对一认真分析掌握就业困难原因。

3.3.2 制定就业帮扶行动计划, 强化就业援助。

为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毕业, 学院制定《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精准帮扶行动计划》, 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就业援助, 有效解决不同困难类型毕业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就业能力不足的同学, 积极提供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专项技能训练;针对女生就业, 加强就业观念引导, 树立就业信心, 组织女生专场财务会计类、管理助理类招聘会, 根据学生意向推荐就业岗位;针对家庭经济困学生, 发放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民生”工程。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实践经验, 分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与就业帮扶体系, 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精准化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 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6 (6) :84-88.

[3] 叶秀娟.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6) :50-5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与实践下一篇:癌症患者化疗时心理障碍的排除及治疗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