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培育品牌

2022-07-05

第一篇:创新载体培育品牌

创新实践载体 培育特色品牌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今年以来,我们以“固本强基增活力、共建诚信新XX”为主题,突出活动重点,创新实践载体,强化机制保障,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见实效、上水平。

一是认真调研、科学定档。借县委 “千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走访服务活动东风,在全镇广泛开展了“三问三解“活动,在摸清各党组织现状和存在问题与差距基础上,对27个党支部进行了分类定级,确定五好党支部7个,较好党支部14个,一般党支部6个,分别占支部总数的26%、52%、22%,为进一步抓好支部整改提高、升级晋档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突出重点、升级晋档。以后进村整改提高为重点,以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建阵地强堡垒,在认真抓好现有村级活动场所“六心一室”作用发挥的同时,将村部建设与生龙寨开发有机融合,多方筹措资金140余万元,启动了黄柏村5间两层、王家楼村7间四层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力争年底前投入使用,同时为6个一般党支部,各选派了1名党员领导包抓整改。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大力推进“头雁工程”和“素质工程”,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换届后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任前业务素质培训,对村组干部进行素质提升培训,鼓励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发展能人党建,培养党建能人。换届以来,累计举办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干部培训班6期502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123人次,纳新党员28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18名,女党员5名,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带富致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创新载体、打造品牌。按照“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党组织活力”的思路,结合共建共富促和谐、创先争优等党建主题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创新开展了认领责任区、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在机关事业单位支部开展了党员认领本职岗位和包扶村两大责任区;在农村支部开展了党员认领富民、和谐两大责任区活动。富民责任区主要以具有创业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组建产业党小组、党小组领办产业协会(合作社)、协会带动农户的模式,把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安排到主导产业上,确定带富责任人,制订年度任务,在发展产业、自我致富的前提下,每年帮带几户农户共同致富、壮大产业。使有能力的党员在带富帮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带头五带动”示范作用,(即带头学用科技、带动群众学技术兴产业,带头参加协会、带动群众变观念搞经营,带头研究市场、带动群众摸行情增收入,带头做好服务、帮带群众灵通信息提供项目,带头联系大户、带动产业扩规模增效益,构建共建共富的生产格局。)和谐责任区,根据党员居住情况,划分责任组,设立责任片,根据党员意愿和文化素质,确定一名小组长,按照联系群众全覆盖和统分结合的原则,组织党员就近联系若干户群众,发挥“五大员“作用,即: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纠纷调解员、困难帮扶员、新风示范员,共同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活动推进过程中,配套制订了责任区挂牌公示、工作记实、一月一汇报、一季一考评、半年一评议等激励监督机制,确保党支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经常化、常态化。通过组织党员认领责任区活动,使所有党员融入产业富民最前沿,融入乡亲邻里生活圈,融入和谐建设第一线,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民和谐”党建之路。今年6月份,桑树村党员认领富民和谐责任区的做法被全市村干部培训班观摩学习。

四是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健全双联帮扶、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镇村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绩效考评、党员目标责任考核、“三培养”(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中的党员培养成基层干部)、一册两聚四会和为民服务代理等制度,规范了基层党组织活动,激发了组织活力,促进了全镇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

根据奉贤区“十一五”规划工作要求,以“加大科技事业发展力度,积极培育创新载体”的工作重点为内容,为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通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设产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区在“十一五”期间,科技综合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现确定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及举措:

一、参与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方略:

根据“十一五”规划及“科教兴区”规划纲要要求,参与上海市产业化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建设,重点确定并攻克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标准技术,使我区输配电、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游艇产业、物流装备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科技创新基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成果项目、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为引导,实施并转化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高科技项目。

行动目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达到65%以上。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0项,到目标年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优化区域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研投入,壮大实力,拓展市场。创国家级、上海市名牌和著名商标30项;专利申请达到3000件以上。规模企业每万元产值消耗能源折标煤为0.15吨,比“十五”末下降27.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主要措施:

1、瞄准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本区高技术产业有决定意义的技术预见和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有利于推进奉贤经济加速发展的科技项目计划,加快产业链间互补整合,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

2、根据我区产业导向,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拓宽技术创新源头,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注重科技进步贡献比重大,对经济支撑力度大的项目的实施。

3、在科技项目层次上廓清来源、层次、等级,以国家、市、区三级创新基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成果项目、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为引导,通过财政资金及企业投入共同作用,扶持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加强科技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引进、吸收、消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实施能力、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在技术改进、管理方式、质量控制、市场渠道等内容的完善和进步,树立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的企业发展观。对承担项目的主要科技人员创造宽松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他们的持续创新蕴能。

二、依托产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批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方略:

根据我区的产业坐落格局,在各大开发区、制造业基地、产业园注重规模企业的科技创新程度的提升,抓紧引进和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工程研究中心等,特别是以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上海综合工业区(光仪电产业园区)、闵行出口加工区内大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技术中心真正成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和技术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产学研联合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人才凝聚中心。依托海湾大学园区等知识创新区建设,推动“三区联动”合作体系建立,积极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行动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在我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区级技术中心达到20家此文来源于:wmjy.net,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规模企业科技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主要措施:

1.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企业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2.衡量和建立主营能力强、效益好的企业档案库,将其纳入创建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育序列。进而确保新产品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30%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以上,保证逐年增加企业研发费用及中心建设经费。

3.鼓励企业建立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能够承担企业研究开发

和新产品试制任务,企业研发中心人数一般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能低于企业研发中心总人数的5%。

4.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具备研发、中试、工程化研究所需的仪器、场地、设备、检测等科研设施,有为企业更新换代、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条件。

三、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扶持若干科技“小巨人”。

方略:

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

四、

六、七”产业布局特征,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数字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挖掘、培育扶持科技型、实业型、有效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发展这支重要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营销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在我区形成星罗棋布的覆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行动目标:

到2010年,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实现销售额200亿。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以上,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要措施:

1、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

四、

六、七”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入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塑造产值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创造条件使高科技“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到2010年以数家高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先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将区内重点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每年滚动扶持10家以上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对在实施期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3年时间使每家企业实现产值翻一番,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明显、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规模企业。

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设。

方略:

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发展,有利于其成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更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应沿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路线图,着力为之,上下联动,合力打造核心科技竞争力,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行动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0年争取基地高转项目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在基地内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企业。放大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的抚育作用,以此为基础加快启动实施“上海市现代农业服务区”工程,使之成为集现代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技术测试、成果孵化、产业聚集、配套服务多元一体的载体。

主要措施:

1.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市区联动,政策倾斜,创造和基地发展相配套的各种优越条件。吸引符合优质科技项目向基地集聚,顺利实施产业化。

2.利用各类高新产业向市郊转移的时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集聚一批重点成果注入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突出特色,建设产业链。

3.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跟踪产业导向,注重项目成熟度、市场前景以及与优势产业相衔接的程度,追求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4.建立专业服务体系和网络,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主动服务、解决困难,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为企业提供热情、高效、快速的个性化服务。

5.探索基地+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提升企业的科技要素和科技创新动力,鼓励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

第三篇: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素 材

2011年4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落成启用仪式暨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5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该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位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内,面积6.6平方公里,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合肥高新区将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汇集全省乃至国内外创新成果在合肥创新平台转化,为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本次启用的“一中心”和孵化基地于2009年6月启动建设,占地面积308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16.35亿元。“一中心”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这一主线,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易、“科技路路通”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省市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中介等服务,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成果交易的总枢纽。孵化基地主要包括动漫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预计将于2011年6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87家科技型企业先期入驻,计划年内引入企业300家,到2012年培育基地企业产值过50亿元,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解决4-5万人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聚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和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区。

孵化抚育体系——完善合肥高新区从初创企业到毕业成长企业全流程、专业化、高效率的孵化服务体系。区内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园创业服务中心等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华亿科技园、科技实业园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在孵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300多家。合肥高新创业园通过多种形式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为在孵企业管理人员举办“创业辅导——周四讲堂”系列培训53次,培训逾1600人次。该讲堂时间确定、主题连续,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化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周四讲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在企业中颇受欢迎,一些已经从创业园毕业的企业也经常来参加培训。

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研发体系,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高新区通过整合中电三十八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质院等在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瞄准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应急信息技术、精确定位技术、热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及公共安全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阳光电源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联盟、安科生物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中科院理化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高新区建设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成立由合肥高创公司投资入股的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从事家电高性能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支撑和提升安徽家电及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融资体系——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便捷畅通的融资渠道。2010年全区R&D投入约40.3亿元,占GDP的7.5%。高新区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建设。由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的汇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已在高新区注册成立,首期募集资金规模1.93亿元。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发起设立了国安、高科、兴皖3支总额11.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已投项目8个,投资金额3.5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陆续发行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时雨”科技型企业信托贷款计划。在全省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积极推进新三板(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申报工作,培育上市企业10家,70余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意进入“新三板”。常年在区内活动的风投20多家;成立2家注册资本共计为4.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1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6亿元。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

中介服务体系——区内参与技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创业辅导等中介服务的企业60余家,拥有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徽省产权交易所、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人才支撑体系——区内年末从业人员96050人,大专以上67.5%,其中,本科29537人,研究生7092人,科技人员1.9万人,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位,海归300多人。

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省市政策叠加的基础上,高新区出台更加有力、高效的政策支持,对重大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吸引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政策。精选80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对列入小巨人培育计划的企业从项目申报、资金、投融资、科技保险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亿元规模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鼓励企业推进专利保护和标准化工作。近年来,高新区实施产业化项目1000多项,累计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合肥市奖励,1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

得益于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初具雏形,新能源、公共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动漫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90亿元。2011年1-2月累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57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阳光电源公司1-2月产值同比增长420.13%。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为全球同类项目单体投资最大,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8个月。总投资135亿元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产业基地——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4月11日开工;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开工建设,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签约高新区……一个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高新区也因此成功跻身全国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示范区。

公共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涉及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140余家公共安全企业,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在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大立安的消防自动监控和灭火系统为奥运场馆和世博会场馆作“消防员”。四创电子的天气雷达让奥帆船赛更安全。合肥阳光电源公司承建了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测试系统为航天服进行“体检”。四十三所用“芯片”掌控宇航服“体温”。 新一代信息产业。高新区在智能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基础相对较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拥有以科大讯飞、工大高科、中电四十三所、维天运通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智能技术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语音、图像、传感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并推动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2010年6月,高新区申报的“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智能语音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对推动语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产业链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2010年科大讯飞连续五年夺得了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的冠军,并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拓展海外市场。动漫及服务外包企业300余家,依托时代出版、幸星数字、科大恒星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动漫、手机游戏、数字出版和软件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依托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中药创新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产业。环保节能产业方面:依托国桢环保、东方美捷、瑞煌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水质检测设备、LED照明等产业。

展望未来,合肥高新区将以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成区域性科技资源的集成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扩散区、高科技产业的辐射带动区,努力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全力打造融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第四篇:狠抓载体培育典型

吕寨镇地处临泉县东南与阜南县会龙乡相邻,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狠抓载体培育典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一年来,吕寨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开放、发展的新景象,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回顾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一个思路,树立一种精神

长期一来,我们紧紧围绕"如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树立吕寨精神,塑造吕寨形象,确立符合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路"这个主题,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镇村整体联动,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计论活动,树立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立志脱贫奔小康的精神。确立镇机关为重点,农村村组为基础,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村这一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通过努力,我镇的精神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

突破,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有友善、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道德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

二、抓网络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

通过近几年实践证明,广泛开展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我们以镇文化站为主体,各村开通广播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利用各村计划生育活动室,组织广大育龄妇女学习计划生育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舰避孕节育等知识,宣传“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新的婚育观念,我们还利用二月二日吕寨古会期间人流密集的有利时机,组织公安、工商、民政、计生等部门制作宣传图版、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广泛宣传法律政策,接受宣传的人数达1100余人次。

三、抓实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当中,吕寨镇党委、政府从两个文明出发,坚持以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科普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创建活动,按照创“五好”,抓班子、抓队伍、抓经济、抓文明、促发展的要求,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班子以及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

等基层组织建设。在机关开展“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以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载体的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实施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工程,使农村呈现出文明、整洁、规范、安全、优美的精神风貌,工作汇报《狠抓载体培育典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 推行门牌号管理制度,加强对户、院的管理,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精神文明、公共事业联抓,科技文化联建”的格局。目前,我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达634户,科技示范户217户,文明村3个,“五好”家庭2909户,文明学校2个,“好婆婆、好媳妇”216对,通过开展“建设文明校园”活动,使各中学、小学的环境有很大改观,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常识等课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四、抓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要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发展,首要任务是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开展科技普及、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精神扶贫”和“经济扶贫”相结合。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观”学习教育活动、公民道德普

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公民文明学校、文化活动室对村民进行培训。去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21期,参训干部群众1446人次。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学楷模、促发展”等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普及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征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读本》700余册,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和赌博偷盗行为。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2004年读书学习人数达2000余人,累计举办农函大14届,学员达6622人。此外,我们还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紧及信息观念、人才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正在形成,学文化、学科技、学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回顾近几年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我们体会是: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关键。只有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紧紧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上级指导有力,县文明办多次深入我镇检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增强了我们创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矗四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五是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篇:发展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司咏梅 赵云平

当前,工业园区以及由于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园区经济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表明:工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尽管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但是工业园区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以工业园区作为手段和中介目标,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形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新型经济发展载体在内蒙古已进入了规范、健康发展阶段,在推进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部分园区集群效应不断呈现。到2006年底,我区通过国家审核的工业园区已达到45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39个,国家级工业园区6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20个,完成工业增加值715.2亿元,同比增长44.7%。但是我区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

内蒙古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多数园区还是简单的企业扎堆,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内企业区外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比较松散,园区运行中应产生的各种效应尚不明显。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二)工业园区基本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内生动力不足

内蒙古现已形成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即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资。由于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竞争的着眼点放在基础设施、土地价格、税收等可模仿的要素方面,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部分园区出现诸如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等问题。并且在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一些地区在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中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销规模等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导致园区内企业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上都比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三)部分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存在于一些建在旗县(区)内的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虽然有牌子、有编制、有人员,但大多数工作人员同时兼任所在地的行政职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园区工作之中;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工作较差,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有些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不到位,自主能力弱,服务协调力度不够,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式服务” 等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受财力不足影响,园区的基础设施普遍投入不足。我区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开发的基础

设施投入平均为8269万元,通常情况下,要达到“七通一平”的最基本投入是每平方公里

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建设的差距,将直接影响发展环境,

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第一,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

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

园区的可选模式之一。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

似的产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 。美国硅谷的产

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生产。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

也值得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借鉴。

第二,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

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

业集群可能的区域,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

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

集群之上。

第三,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

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正如波

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

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明确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区位条件与经济基础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后天优势在地区

竞争中比先天优势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欠发达地区,先天优势还是地区赢得竞争优

势的首位因素。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

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首先需考虑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

握“产业链”这条主脉,坚持发挥大项目的“火车头”作用,用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和工业产

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工业园区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集约化利用园区空间考

虑,充分把握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市场前景广阔、规模经

济效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性强、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产业。

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工业发展特点和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确切

地说,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经济和资源特点为基础,以企业自身优势为依托,以对外拓展市场

为导向,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区。因此,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考虑

到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地区工业经济和资源特点;第二,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现状;第三,

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和交通物流因素;第四,邻近工业园区的产业选择等。

(三)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各地工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必须根据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

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工业园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对于已经进入到填充阶段,正在向集群阶段发展的工业园区,要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

变。根据自身优势和现有特点,发展一批围绕一类产品、彼此分工协作、高度关联的产业集

群,向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园区创出特色和水平,增强发展后劲。首先主导产业定位

要有特色,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

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

力与张力。其次,要注重研究各产业的特点和产业转移规律,引导转移产业由初加工向精加

工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延伸转化,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

系。对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或填充阶段初期的工业园区,在强化激励措施的同时,要围绕发展

特色产业,集聚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为逐

步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要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

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区域竞争力;要围绕特色产业,

创造条件建设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加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中,为产

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

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做强,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

争力。

(四)明确政府职能,推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

首先,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全区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引入竞争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重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和公共政策,实现园区内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鼓励突破行政区

划的限制,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引导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 制定和培育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

展规划,利用政府所能够采取的方法所掌握的资源支撑一定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示范

效应,吸引同类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其次,要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

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

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

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以

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

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

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第三,要健全企业服务网络。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

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这些服

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

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成为集群联动的组

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07-09-2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诚信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财险公司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