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

2022-04-2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提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应着重考虑与实践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小学科学教学核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积极有效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重点教学目标。

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被广泛关注。文章以《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例,从创设情境,大胆猜测,立足问题,细致观察,科学阅读,迁移拓展六个方面谈谈教师构建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小学生的课程学习可以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是指学习者大多依靠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反思,并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它是一种被动学习。而深度学习则是一种主动学习,是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把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实践中,并逐步加深理解和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1]。

当然,科学的深度学习不是刻意追求学习内容本身的深度和难度,而应该符合学生的能力现状。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需要依靠教师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来得以实现。以下主要以浙江省教研员喻伯军老师主编的《科学拓展阅读》系列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拓展课为例,谈谈教师构建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普遍喜欢生动有趣的画面和内容,他们天性好玩,活泼爱动,同时他们也喜欢有创意和挑战地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设情境,发掘教材中激趣因素,让学习与玩结合到一起,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给冷水加热》这一拓展课中,笔者先让学生们完成一个挑战——空杯建高塔,即,用四个空杯叠出一个高塔,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这是一个较简单的挑战项目,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举手,都想要挑战这个项目。足见,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爱玩这一特征,使情境教学趣味十足,就等于打开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大门。

(二)创设神秘情境

部分科学知识具有理解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而将科学魔术同课堂导入环节进行有效融合,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例如,继“空杯建高塔”挑战之后,笔者将难度升级,把四个空杯分别倒上冷水、热水、冷水、热水,并提出挑战要求——如何将四个装满水的杯子尽可能叠出一个高塔?此时,却难住了同学们,有同学提出直接将四个杯子杯口朝上叠在一起的;还有同学提出在桌面上放三个杯子,再在上面放一个杯子等等。其實本次挑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掌握初中“覆杯实验”的科学原理,但这既超出了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对于本课也是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因此,笔者采用魔术的方式将“覆杯实验”的操作过程直接演示给学生,由此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此时,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惊讶的表情,在赞叹实验现象的同时,还感慨了科学的神奇。这一神秘的课堂情境,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实验探究,发挥思维能动性

(一)大胆猜测,突破思维定势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一定猜测,积极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对科学认知水平的不同,因此就会出现科学探究上各种猜想并存,观点迥异的现象。通过不同猜想之间的相互诘难、争辩,可以使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共振”,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克服陋见,最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完成建高塔的情境导入以及回顾教科书《给冷水加热》知识点后,笔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大胆猜测两组杯塔(一组热水在上,冷水在下;一组冷水在上,热水在下)抽出塑料薄片后,杯中水会怎样流动?

期间,学生们大胆猜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观点:①有的组认为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杯塔上半部分的水会因重力往下流,因此两组杯塔中的水会形成对流,最终都变成温水。②有的组认为在教科书上将一袋冷水放入热水中,冷水会上浮。因此,他们认为热水在上,冷水在下的这组杯塔中,冷水也会上浮。③还有一位同学科学素养较好,直接提出:热水的密度小,冷水的密度大,密度大的冷水会下沉。因此他认为冷水在下的杯塔中,冷热水不会流动;冷水在上的杯塔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升并最终混合在一起。科学猜测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合理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被我们打开。

(二)立足问题,激发思维潜能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讨论完冷热水的流动情况后,笔者抽出塑料薄片,学生观察现象,发现无法看到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水是无色透明的。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决“看不到”的问题。一般在这个环节,教师会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知学生,因为这不是本课的探究重点,这样看似降低了难度,实则失去了绝佳的深入思考的机会。因此笔者将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如何能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想到了用温度计测量各部分的水温,由此来判断冷热水的流动情况;还有同学想到了用中性温度的液体来对照热水和冷水的位置,这样便能知道冷热水的流动情况。应该说同学们的方法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笔者要求学生用更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于是就有了第三种方法——给水染上不同的颜色,看颜色的变化来间接推断出冷热水的流动情况。此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始终让学生处于思考的境地,而不是坐等着老师给现成的方法,模仿操作了事,这样的思考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细致观察,提高思维精度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在完成探究冷热水的流动实验后,全班一起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出现的现象做解释说明。本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中的细节,在细节中提高思维精度。冷水在上,热水在下的杯塔抽掉塑料薄片后,上下杯中的水流现象非常明显,红色热水和蓝色冷水相互流动,充分混合,最终变成紫色。冷水在下,热水在上的杯塔抽掉塑料薄片后现象并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变化,笔者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细微现象,发现在热水与冷水交界处还是有少量紫色水出现,这是通过颜色来判断冷热水的流动情况。触摸玻璃杯外壁,还能发现其中一组杯塔都变成了温水,另一组杯塔上面依然是热水,下面依然是冷水,但交界处是温水。有了这样更加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才能为后面的解释提供充实的依据。冷水重会往下沉,热水轻会往上浮的解释水到渠成。正是因为有了真实而细致的观察,对现象有了更真切的描述,才会有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这样的科学学习也就更具思维精度。

(四)科学阅读,增进思维深度

科学阅读不仅仅是浏览文章,更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而言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将合作阅读、比较阅读、质疑阅读和思行阅读作为主要的阅读方法[3],在阅读中不断深入学习,从而增进思维的深度。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读、思、行相结合,学生才能将知识吃透,将所思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完成探究实验汇报交流,根据现象得到科学结论后,笔者拿出本次课题的教材,书中对于本次探究实验的材料、步骤、现象、科学原理等都有细致的讲述。课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教科书上学过的关于《给冷水加热》的知识来获取冷水和热水对流的解释,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科学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进步成长。

(五)迁移拓展,扩大思维广度

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环境联系非常密切。开展拓展活动,使科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也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同时灵活运用知识,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更能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同学们在掌握了冷热水对流的原理机制后,他们是否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这是深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故笔者增加了一个拓展内容:冷热空气的对流是否会像冷热水一样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实验设计思路。针对空气与水一样,具有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而空气又不能像水一样染色,这是本实验最大的难点。最终,通过全班同学的集思广益,攻克了空气难观察的难点:区分冷热空气,可以用舞台上常用的烟雾来标记,如果冷热空气发生对流,烟雾也会随之飘动。最后,笔者留给同学们一个问题:冬天和夏天開空调,它的扇叶方向分别该如何调整?虽然已下课,但同学们对于如何开空调的问题,还是讨论不断,还有同学们表示回家后想去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结束语

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是广大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应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创设情境,大胆猜测,立足问题,细致观察,科学阅读,迁移拓展六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其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浸润在深度思考的学习中,让他们在美妙的科学中,获得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胡蓉.探究小学科学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6(7):73.

[2]朱华岗. 如何引领小学生科学深度地阅读[J].教育教学科研,2018(5):25.

(诸暨市姚江镇中心学校 311800)

作者:顾成宝

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 篇2: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提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应着重考虑与实践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小学科学教学核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积极有效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重点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素养;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科学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育才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下一代人才。

一、核心素养下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是纵观当前的社会背景,还是展望未来的时代环境,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才的重要性。对于未来型人才来说,其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必备的实践技能,还需全面发展个人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正好贴合了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也为人才培养指明了重要方向。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个人学习习惯养成、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科学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夯实其认知基础,为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深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小学课堂,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的年龄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的海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影子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放在操场上,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提问“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有的学生会说:“阳光照在我身上,影子就形成了。”教师接着提问:“大家观察影子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呢?”有的学生会说:“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变了,我的影子位置也变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到教室,想一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影子,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观察影子出现的情况,带到下节课进行分享。

(二)实现学校家庭双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室以及学校实验室,应当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当与家长紧密联系,通过学校家庭双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也可以让家长在周末通过一些实际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完成科学实验探究科学知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例如,在进行《水》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水的特性。教师准备:食盐20g、小苏打20g(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玻璃棒1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第一步,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或溶解了。)第二步,教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第三步,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第四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第五步:提问:如果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第六步,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第七步,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二部分是水的形态,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水前一天放置在冰箱后第二天后拿出,便可以得到冰,冰就是水的固体形态。在家长烧开水时,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水沸腾时上升的水蒸气,水蒸气便是水的气体形态。通过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呈现教学内容

多媒体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重要产物,通过分析其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长期运用情况来看,多媒体技术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是具有显著功能性与实效性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将科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理解与分析层面给予学生较大帮助,便于其在科学学习方面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当前大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法,以对课本内容的口授讲解为基础,然后再将重要知识点、关键点等书写在黑板上,认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便能夠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但通过分析与总结真实的教学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对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习以为常,很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溜号现象,更无法在充分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夯实对所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记忆,使得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步降低。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价值,关键在于转变固有的授课方式、革新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手段,将素养培养合理地融合到授课活动中。将平面式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予以转化,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功能,向学生呈现直观、动态化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推动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幅提升,充分诠释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

结束语

小学的科学教师应在基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下进行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跟近目标渗透科学知识,教师在每节课中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正丽.浅析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改进[J].新课程(小学),2019(12):70.

[2]季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20):37.

[3]关百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4):83.

作者:郭颖

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 篇3:

基于个体差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必备步骤。

教学设计个体差异课堂教学一、引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就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来看,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基本实现,而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却比较难以实现,因为每一名学生在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知情意行都是不一样的。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教室里的学生一般的学习情况成正泰分布特点,即中间大,两头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思考的对象是以班级里中间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对于两头孩子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头的孩子会觉得教师的课堂简单、无趣。后面的孩子则不知所云,觉得课堂索然无味,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源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个体差异的含义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是指心理生理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对教学过程华美的预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设计出适合每一名孩子的科学素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科学课堂,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更是每一位科学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个体差异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对于3~6年的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时的个体差异现象则表现在课堂注意力持久性差异,实验探究时动手能力差异,记录能力的差异,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差异。

课堂注意力持久性差异,笔者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持续观察发现,一个班级中,总会存在3~5左右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坚持,一不小心,就会发现这批孩子转移注意力:或与周围人说话,或者自己一个人出神发呆,或者是低头做小动作。这不是说这些孩子故意不想听课,而是天生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而有的学生则是不管老师讲的是否听懂,始终都能保持全神贯注的注意力,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

实验探究时动手能力差异,这种现象在六年级学生里表现的特别明显,有的学生设计实验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一旦动手实验了,仅仅是处于旁观的角色。或者是在动手操作时,连一个结都不会打,一个固定螺丝不会拧。而有的学生则是动作干脆迅速完成实验,获得结果。

记录能力的差异,尤其是需要对现象进行描述的观察实验,有的学生能很快的明白记录纸的结构,把重点和要点很准确的记录,而有的学生则是无所事事,记录单总是空白一大片。

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上台交流时,能完整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有的同学则是把记录纸一放,上台就紧张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或者就是捡一句话当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而不是完整连贯的表达。

学生的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考虑进去,使课堂的40分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人人都有所收获,人人都能获得增量,培养能力。

四、基于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设计例举

1.做足充分的课前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前概念

在新课之前,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或多或少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概念原型。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原有基础是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是非常比要的。例如,曾经听到有位科学老师在对《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说课时,提到的对学生的课前调查。

问题1:什么是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

学生回答中,能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占95%;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碰撞/相撞/撞击”等占45%;提到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移动/滑动/摩动/互擦”等占34%。

问题2: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情况(现象)存在摩擦吗?

能正确举例的占79.7%。举例内容集中为:穿衣、梳头等产生静电时、擦橡皮时、洗手、洗衣服、闪电产生、刹车等。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部分已经能正确举例,但是对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这个词不能很好的进行描述。因此仅从一个学生们熟悉的例子来引出概念,学生们原有的错误认识“碰撞”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认知水平依然在原点。

根据这份课前的调查统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会有的放矢。在讲授什么是“摩擦”这个概念之后,除了常规的思路之外,特别的还设计里碰撞、相撞、撞击等图片来与正确的相对运动这样的对比图片,来帮助学生分辨清楚摩擦的概念。

2.课堂导入设计简洁生动,激起全员积极思维

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说,一般性的导入都能起到收心,激发学生欲望的作用,而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刚刚从课间兴奋状态回到上课的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激起兴趣刺激,因此课堂导入应该生动简洁,能激起全员积极思维,切不可导入部分呆板、老套。

比如,在教授《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的重点是理解反冲力的特点,而气球是是帮助学生理解反冲力的有效材料。于是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拿出一个气球,将其吹大,然后手放开,气球在教室乱飞。学生看到老师在玩气球,马上就兴奋得不得了,哄堂大笑。待笑声结束之后,老师平静的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说:“气球飞了”。教师又问:“气球为什么会飞?而又是靠什么力飞呢?”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教师接着进入正题。

这样的课堂导入,以强烈的刺激吸引学生的兴趣,不管是注意力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的都能很好的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紧扣教学内容,可以迅速的突破教学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洪玉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观念文化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效大班制英语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