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居住文化变迁研究——以红寺堡区弘德村为例

2023-02-12

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 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伴随着移民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文化思想也会随之改变, 文化变迁是生态移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文化变迁包括生产文化的变迁、饮食文化的变迁、居住文化的变迁、语言文化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迁等。“住”是移民搬迁后的第一步, 因此对以民居为载体的居住文化变迁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居住文化从民居中派生出来,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但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民居也会因为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的不同, 在形态、内部结构、空间的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任何不同居住文化之间的对流、作用, 都有可能产生具有相融性的新的居住文化。因此, 居住文化既是可传承的, 又是可变的、多元的, 文化的特性就是发展变化, 只有死的文化才是不变的。

弘德村生态移民基本是由宁南山区迁至此地, 地域范围、物质形态以及思想意识的变化必然引发居住文化的变迁。通过对本区域当前现状的研究, 讨论弘德村的居住文化变化的两面性。其中积极的、有益的变化, 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生态移民提供经验;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以期缓解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矛盾, 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1 研究区概况

红寺堡开发区成立于1998年9月, 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该区目前已搬迁安置宁夏南部山区同心、海原、原州、彭阳、西吉、隆德、泾源7县 (区) 和中宁县的贫困群众19.4万人。

弘德村, 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 移民户从原住地迁至此地大概四年左右, 是生态移民新村。迁出地为固原市原州区及吴忠市同心县, 以整村迁移为主。现弘德村移民户共有2 174户, 其中回族1 641户, 汉族533户, 比例大致为3:1。搬迁过程中“合户为一”, 按户分房, 现每户安置房面积为54m2。住区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人多房少, 住房紧张, 整体居住环境较迁出地有较大改善。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民族视角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生计重建研究”为依托, 数据均通过实地调研, 发放问卷及入户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本次实地调研, 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其中有效问卷432份, 有效率达96%;调研中深入访谈共50次。其中在弘德村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4份, 有效率94%;入户深入访谈10户。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对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及入户访谈所获取的资料基础上, 基于居住文化的传承性与可变性, 对研究区移民前后变化、移民后时间变化及移民区民族交融所引起的居住文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3 居住文化的变迁

3.1 移民前后居住文化对比

弘德移民村移民迁出地多处山区, 交通不便, 犹如处在一座封闭的“孤岛”。通过生态移民, 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移民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基于此, 对移民户搬迁前后居住文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3.1.1 房屋结构的变化。

据统计, 移民前移民户所居住的房屋中, 窑洞占28.72%, 土木结构房占31.91%, 砖木结构占35.11%, 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仅占3.19%。移民后的住房以砖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为主, 共占94.68% (表1) 。调查过程中移民户反映, 搬迁前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 各家的房屋结构不一, 面积一般较大, 但房屋质量一般。移民搬迁后住进了更为现代化的房屋, 质量也有所提升, 但人均住房面积减少。

此外, 也有部分住户反映, 政府在统一规划的过程中, 忽视了住房的实用性, 如房檐短, 下雨天雨水流不出去, 积水有的流进家里, 有的积在房顶, 导致房屋漏水。

3.1.2 空间利用方式的变化。

搬迁后, 政府统一修建的房屋, 每家54m2, 两室一厅。“合户为一, 按户分房”的政策, 使得大多数家庭人多房少, 室内空间狭小拥挤, 住房内部空间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有的家庭甚至床边就是淋浴, 影响居住舒适性。很多移民户是从宁南山区搬过来的, 老家山多, 院落面积大, 有条件发展养殖, 现在院子面积有限, 很多人想养牛、羊, 但是没有条件。

马片长说:“大部分家庭人口多, 能住人的地方都住了, 有条件的移民户已经开始在院子里自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现有房屋的功能主要是居住, 屋内也没有条件进行功能分区。养殖已经没有条件发展了, 一来没场地;二来没地种, 也没有草料供给;最重要的是政府还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出台。”

3.1.3 房屋设施及装饰的变化。

收回的数据显示, 搬迁前后移民户的重要家电拥有量发生较大变化, 搬迁前电视是家庭最重要的家电, 94户中84户都有电视, 46户拥有洗衣机, 29户有冰箱, 仅有4户有电脑。搬迁后电视拥有量略微下降, 冰箱、洗衣机拥有量大幅增长 (表2)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经济条件的变化外, 还与居住环境的改善有关。水电、交通较之前都方便了许多, 也影响了移民的生活方式。但互联网尚不通, 限制了电脑拥有量的增长。政府安置过程中给每家配备了太阳能, 接了地暖, 但是大都损坏, 损坏原因和维修是未来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移民户中回族家庭占很大比例, 回民特别注重整洁、美观, 搬迁前由于房屋结构、经济条件等限制, 装饰略简。现在, 条件改善, 房子门窗多装饰, 美观、大方。

3.1.4生活环境的变化。

宁南山区受自然环境限制, 交通不便, 相对闭塞, 也难以满足人们生活、就医和求学等需求。但山区生态环境较好, 空气新鲜, 视野开阔。搬迁后, 迁入地拥有现代化的社区服务, 文明程度提高, 整体居住环境改善。同时, 村民生活便利性提高, 用老百姓的话说“花钱更方便了”。

虎阿西说:“老家有山有水, 视野开阔, 也可以去山上放羊。山里种的果树、粮食, 饮食上也比现在丰富些。那边空气也好, 搬过来以后人们比以前容易看病了。但整体上, 现在的居住环境更方便些, 串个亲戚, 看个病, 孩子上学都很方便, 花钱也方便, 老家的时候有钱都没地方花。”

3.2 时间推移带来新变化

对于多数移民而言, 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是长期的文化积淀, 很难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外部环境的改变和迁入地新文化的冲击, 移民户居住文化发生变化是必然的。经过长时间的调适, 原先相对闭塞的思想逐渐现代化, 在保留自身传统的同时接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又在发展新行为的同时摒弃一些相对陈旧的行为、观念。

同时, 搬迁初期, 脱离了土地 (土地集体流转给承包商) 又受文化程度限制的人们, 大多处于想挣钱又无钱可赚的状态。以至于很多人无暇顾及到更高层面的需求, 对居住条件或者居住文化的改变持“将就”态度, 很多人有返迁想法, 甚至有人返回老家居住过。但随着时间推移, 移民户陆续投入生计重建当中, 收入水平有所恢复, 条件好的已经在政府统一安置的院子里自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 居住文化也发生积极的改变。

现在, 大部分人表示想回老家但不会返迁, 现代化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宽敞整洁的街道、便利的交通都是老家所没有的。受访者说, 人总是要向前看, 目前能做的就是赶紧投入到生计重建中去。

3.3 民族文化碰撞带来的变化

弘德村移民户有2 174户, 其中回族1 641户, 汉族533户。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 本区属于集中安置, 汉回移民之间基本没有往来, 互不干涉, 相互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 并没有矛盾产生。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 汉回家庭之间很少通婚, 汉族姑娘嫁到回族家庭可以接受, 但回族姑娘一般不外嫁, 在当地人眼里, 回族姑娘嫁到汉族就像新闻一样, 因此, 移民区家庭居住文化受的民族因素的影响较小。

赵自翠说:“我原先是汉族, 嫁到婆家后就入了回族户口, 现在学习回族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差不多3年左右就融入了这个环境。回民家庭非常注重房屋的整洁、美观, 只要有条件就会修房子, 而且与汉族不同, 回民往往是从外往里装修。先把房子外观修的大气、美观, 然后才会装修里边。经常会发现外边看上去这家的房子好大气, 进入里屋却是水泥墙, 甚至没什么家具。这边生育观念还是相对落后吧, 家里一般是必须要生男孩儿, 所以很多家庭人口多, 房子就不够住了。”

弘德村汉回居民的比例大概1:3, 但是二者居住文化并没有形成相互交融的态势。一方面与安置方式有关, 集中安置使他们受共同管理、共享资源、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有利于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回汉居民的日常交往, 阻碍了民族间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就涉及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不仅民族文化有差异, 不同民族对新事物的吸纳程度也有差异。回族的宗教文化凝聚力尤其强大, 移民严格遵守教条约束, 形成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 在居住文化上表现为:尚白、尚简、追求美观、讲究气势。正是因为这种凝聚力, 使得回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却很少吸收外来文化, 家庭成员的民族构成发生变化时, 固有的居住文化仍居主导地位。相对于回文化的排他性, 汉文化具有开放性。但由于二者间有限的往来, 汉族移民户对回族移民户居住文化的吸收也受到限制。

结束语

虽然生态移民的居住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但在搬迁过程中, 居住文化有明显的变化。造成生态移民居住文化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移民前后的居住文化变化是以外界因素为主导, 在政府统一规划下, 移民后房屋质量得到提升、家里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装饰风格更加多样化, 居住环境更洁净便利;移民后随着时间的增长, 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变化导致居住文化开始进入以移民户自身为主导的变化时期, 这个过程中经济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在居住文化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较小, 这与民族交流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息息相关。

研究区回族移民居多, 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需求是特殊的, 除了解决问题及实现发展之外, 他们还有继承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 因此任何一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生态移民最重要的是不但要使移民搬下来, 而且要稳得住、能致富, 增强移民持续发展能力, 让他们安居乐业。在居住文化重建过程中, 一方面要及时解决移民户反映的问题, 让移民住的舒心;另一方面要改“输血”式发展为“造血”式发展, 鼓励移民进步, 提供政策保障, 让移民住得安心。

摘要:居住文化的变迁是生态移民的必然结果。以红寺堡区弘德村为例, 面对统一规划建设的移民新区, 与迁出地截然不同的居住环境, 以及新的社会关系, 必然引起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调适, 居住文化的变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发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结果显示, 移民后居住文化的变化, 主要与居住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变化有关, 而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关系较小。本研究旨在为宁夏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并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生态移民提供参考。

关键词:宁夏,生态移民,居住文化,民族

参考文献

[1] 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3 (01) :27-31.

[2] 王朦.论生态移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03 (03) :83-87.

[3] 李凤英.整村搬迁模式下少数民族生态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 2016.06.

[4] 百乐·司宝才仁, 韩昭庆.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134-140.

[5] 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国民族大学, 2004.12.

[6] 秦云.居住文化的人文价值评估及营造[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05.

[7] 孟琳琳, 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1 (06) :48-52.

[8] 吴文彪, 王平.吴忠市红寺堡区政协建议[N].人民政协报, 2010, 10, 21 (A02) .

[9] 周霞.宁夏生态移民中回族文化涵化特点[J].民族艺林, 2013.03 (04) :46-4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Colebrook-White方程三个显式公式的重制下一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