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创新

2022-09-13

新时代描绘新蓝图。2018年5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中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科学论断, 为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新时代高校强化理论课堂、提高网络技术、丰富校园文化、拓宽社会实践、推动教育合力提供了科学遵循。

一、准确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2]高校作为塑造新人的主阵地, 为筑牢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基石, 呼唤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学生, …以崭新面貌迎接新的时代重任,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思想要求、育人要求和发展要求。

(一)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四个自信”的理论要求

坚定的信仰信念, 是党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我们党的精神追求。这些精辟论断为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普及, 当前领域斗争异常严峻,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是不法分子渗透分化的核心目标。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形势, 新时代要求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 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 坚持与当代中国鲜活的实践经历相契合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南, 引导青年系统学习并自觉遵循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另一方面, 要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青年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 增强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思维的育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归宿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既要有高尚品德, 又要有真才实学。”[1]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基,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一, 思想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 …培养青年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在学好专业理论, 加强体育锻炼, 尊劳动、懂劳动, 塑造高尚品格、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勇担社会责任, …成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其二, 高校教育者要坚持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创新与创业就业相伴而行。解除所有阻碍创新的枷锁, 为青年学生施展创新创造的才能搭建“逐梦”舞台。其三, 教育者要努力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行为状况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一言一行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师无论在教书育人还是自我修养要始终做到“四有”, 即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

(三) 培养奋斗精神, 敢于担当使命的发展要求

新时代要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广大青年聚焦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既是追梦者, 也是圆梦人, 既需要激情和理想, 也需要奋斗和奉献, 更需要实践与创新。一方面, 高校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青年学生有朝气有活力, 要怀揣梦想、脚踏实地, 去除浮躁、不惧困难, 主动响应时代赋予的号召, 把报国之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让奋斗精神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为新时代奉献宝贵的青春, 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另一方面, 高校引导青年学生要勇挑历史使命, 尽显时代担当。处在高等教育“争创双一流”的青年学生, 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向前行。青年学生要顺应高校争创“双一流”潮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外在需要, …也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发展要求, 敢于创新、勇于奋斗。

二、精准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 大多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丰硕、形式多样, 效果较好。同时也要看到, 在有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方法不当, 造成青年学生理想信仰缺失:认为共产主义是空中楼阁, 社会主义江河日下, 盲目追寻西方价值观, 痴迷于金钱名利等等。存在这样的“软骨病”, 归根到底是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缺乏正确认识, 产生了精神信仰的动摇与滑坡。…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枯燥, 缺乏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发挥着在青年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够、说服力不强、引导力不彰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教育主体脱离学生, 缺乏亲和力。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 而当前教育者不能充分了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 导致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 难以形成一以贯之的稳定信念信仰。二是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缺乏说服力。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承载的时代问题及其思想导向, 教育内容缺乏前瞻性和时代性, 未能及时更新, 易导致学生对自身理想信念不能科学定位, 甚至在思想上误入歧途。三是教育方式单一, 缺乏多元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大一部分仍受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渠道, 体验式、网络式教学渠道相对较少, …传统课堂教育若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搭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将难以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需要。

(二) 网络信息过于繁杂, 缺少有效监管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8年6月,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到8.02亿, 其中青年学生网民占比最高, 达27.9%。[6]互联网的普及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对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的深入发展既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向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使之出现新盲区。

首先, 网络传播内容的随意性降低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度。敌对势力极力向青年学生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传播非主流, 严重影响和干扰他们的认知取向, 使之对社会主流的选择产生困惑、迷茫甚至无所适从, 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话语权。其次, 网络传播方式的复杂性加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新媒体环境下, 大众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质表现为传播层级的弱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随意性以及信息源的权威性消解, 使教育者无法控制当代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和状态, 不能准确把握从大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的真实性, 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监管的难度。

(三) 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明显, 缺少认同度

校园文化是滋养大学生心灵、激励大学生奋进的精神磁场。有的高校校园文化搞得轰轰烈烈, 但缺少主流的渗透;有的高校虽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引领, 但活动形式过于呆板,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可度。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纷纷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这些形式雷同、未能突出学校特色、放之四海皆为准的校园文化活动, 千篇一律而个性不明显, 弱化了文化活动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发展与思想的引导。二是校园网络监管不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渗透和宣传, 一些非法组织利用网络虚假信息以及其他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信息, 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造成某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四) 实践育人过于形式化, 缺乏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改革开放40年来,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产生了显著育人效果。但是, 面对新形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却不断凸显出来。

其一, 青年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青年学生,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认为实践经历表随便找个地方盖上某单位公章即可交差, 实践报告“水分颇多”。这种实践模式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 与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背道而驰。其二, 高校领导对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当前大多数高校和企业、实习单位、基层社区等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与合作, 其实是流于形式, 对实践中学生的真实内心感受和能力变化关注较少, 对实践所需要的资金、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其三, 社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程度和接纳规模不高。部分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 即便接受, 青年学生也只能以“旁观者”身份出现, 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五) 教育合力过于孤立, 缺乏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办好教育事业,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有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培育, 大多聚焦在高校教育方面, 突出强调高校肩负的职责, 而家庭、社会与高校之间尚未有效形成通力合作的强大合力。

首先, 从家庭层面来说, 有些家庭导致子女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父母的思想认知水平、为人处事原则、道德行为规范等因素对子女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长重眼前利益,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走仕途才能出人头地, 这些不利因素会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 从高校视角来说, 有些高校重视教学, 忽视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大部分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创造出更多实际效益的教育工作上, 片面重视知识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最后, 从社会层面来说, 复杂的社会环境, 削弱青年学生对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判断。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 面对开放的时代环境, 在各种利益的引诱和驱使下, 催生了不良风气, 产生了一些社会乱象。这些不良现状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相背离。

三、改革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路径

新时代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大学生自觉把青春梦想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一) 抓住课堂主渠道, 发挥好“思政”理论课的引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 要把“培育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 要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者“双主体”作用。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新思想新变化,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同时, 大学生要提升个体素质, 加强自身的修养,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 要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青年学生的必修课和看家本领, 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用真理武装头脑、指引理想、坚定信念。增强青年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 把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再次,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同新媒体背景结合起来, 通过创新和改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疑答惑, 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从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课堂的高质高效。

(二) 加强网络建设, 强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高校对青年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 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 强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其一,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学习专栏, 抢夺话语议题设置权。高校要抓住校园网络理论学习专栏这一载体, 开辟理论宣传、就业指导、活动展示、心理咨询等, 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达到培育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的效果。其二,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传播工具。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 解答大学生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 及时纠正错误思想, 潜移默化地把新思想新理论内容渗透融合其中, 增强理论内容的可读性、指导性。其三, 培养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的青年意见领袖。青年意见领袖在网络领域的活动较多, 影响较大, 因而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论和行为, 容易引起普通学生的关注, 具有引领作用。要巧妙设置议题, 在议题中嵌入主流形态, 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隐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

(三)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正能量的文化氛围

为深入学习钻研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挥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是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完善教学、文体活动、自然和人文景观设施, 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风气, 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教风, 以教育启迪、熏陶等方式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二是突出学校个性, 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科技、艺术等活动。从学校办学定位入手, 如师范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 医学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让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 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结合重大节日节点, 比如科技文化节、“挑战杯”竞赛、春秋运动会、读书活动节等, 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喉舌功能, 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要在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等学生广泛参与的重要典礼仪式中充分运用校刊、校广播以及学校出版社等各种媒介进行校园精神的弘扬。

(四) 强化实践育人, 敢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正确思想观念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8]高校要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他们开拓进取。一是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用实践来深化理论认知, 充分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 将个人梦想同国家梦想紧密结合, 将职业理想与民族理想紧密结合, 实现中国梦与成才梦的同频共振。二是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高校要通过开设有关实践方法的课程或讲座,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 为当代青年学生提供专业、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自觉奉行的理性信念,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我认知。三是高校要教育青年牢记历史使命, 担负起时代重任。立鸿鹄之志, 勇于开拓进取、脚踏实地、知难而进是青年学生的时代要求。无论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要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 努力拼搏、激扬奋斗、甘于奉献, 当好时代圆梦人, 书写无悔青春。

(五) 坚持协同育人, 共担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责任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 也要整合多方面育人内容。一是整合社会力量, 把社会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宣传教育为契机, 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二是坚持立德树人, 把学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的职责, 牢牢抓住教学主渠道, 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形成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基础教育, 把家庭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家庭做起, 坚持从娃娃抓起, 培育孩子美好心灵, 教育孩子勤学、修德, 引导孩子明辨、笃实,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打牢思想之基。

【相关链接】

教育,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 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 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 以提高实践能力, 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 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 人在其中, 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 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 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 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 所以, 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 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 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 而人因为其自身的形态, 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 所以, 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 如此, 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 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 并由此, 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 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 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 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 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 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 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 进行胎教, 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 党和国家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本质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对于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立足新征程, 高校要科学定位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剖析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困境, 针对问题从理论课堂、网络技术、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育合力五个角度有效开展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 对于促进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 (02) .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

[5]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杜, 1960:324.

[7]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7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PLC在天然气自动化管道运输中的应用下一篇:浅析企业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