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022-08-08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云梦城关三小——李金火

摘要: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科学

兴趣

探究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

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二篇:小学科学玩具里的科学——教学设计

《玩具里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了解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样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创新各种玩具球和玩具汽车的玩法。

2、教学难点:自制一个玩具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的新玩具。

三、教学准备

微视频,4种玩具球,3种玩具汽车,以及孩子们自己带来的玩具球和汽车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

师: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喜欢它? 师:从出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玩具伴随着同学们的成长,你知道这些玩具里的科学道理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下面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段小视频。

(二)播放微视频

(三)讨论微视频中,玩具的特点与玩法

1、师:视频中出现了哪几种球?谁能说出各种球不同的特点

2、师:视频中有哪几种小汽车?它们是怎么跑起来的?

(四)小组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上节课就将孩子们基本上分工好,主要是带来两大种类的玩具——玩具球和汽车模型

通过上课发现,球类组们,有的小组搞起了小皮球跳高比赛,让小皮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哪个小皮球跳得高;有的小组试着往小皮球里面冲气,然后拍一拍皮球;有的则干脆放掉小皮球内的气,找一找拍瘪皮球的感觉;有的吹起了气球,观察其颜色的变化

玩具车小组们,有的用笔简单地画出小汽车、小船的外形;有的竟“异想天开”,拆开了小汽车,观察其内部的构造;

学生玩得兴致很高,就这样竟持续了25分钟。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玩具的特点和科学道理

1、教师:哪些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玩具球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我的球颜色是红色,可以拍、可以踢、可以滚、可以抛,刚才我们还进行了抛球比赛

学生:我玩的是小皮球,充满了气跳得高,放掉气就很难跳起来

学生:我带来两个个蓝色吹气球,把气充满颜色就会变浅,有点硬,容易破碎。如果把气漏掉一些,气球的颜色就会变神,也比充气多的时候软一些,不容易刺破。

2、教师:还有那些同学想把你玩具汽车的玩法分享给大家?能不能说一说,这种玩法的道理是什么?

学生:我玩的是回力汽车,不用手推,向后一拉松手就可以前进

学生:我玩的是遥控汽车,通过手中的遥控器,指挥小汽车的前进、后退,拐弯。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堂课,同学玩的很高兴,也通过玩具的不同玩法,知道一些玩具里的科学知识,课下,大家可以开动脑筋,自己发明创造,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说不定你设计的玩具将来会摆在商店的橱窗里,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小小发明家!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类别:┊作者:周学松┊发布日期:2011-6-7 17:21:00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营市实验小学 曹丽红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课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

(四)、课堂评价:

(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

(五)、拓展活动:

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培养和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将来胜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或教研工作奠定必要的科学教学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在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方法性、前沿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融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的综合课程;是在充分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将专业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一门具有工具属性的课程。

三、课程概述

本课程遵循理论知识为先,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科学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吸纳学科教学设计成功经验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本课程由五个模块共十单元组成。

第五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首次设置了科学课程,但面对从自然常识向科学课程的转轨,许多教师难以适应,突出表现在科学过程缺失和过程缺乏科学性等方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过程成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研究运用国内外科学教学过程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将助学事件、科学过程阶段和学生认知过程三者有机统一于小学科学典型课例的过程教学设计之中,开展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历时4年,其研究成果包括:

1、提出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假设;

2、构建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3、提出了不同教学阶段助学事件的设计策略;

4、提炼了科学过程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原则;

5、形成了过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典型课例。本研究提出的聚焦于“过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丰富和拓展了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内涵,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本研究的操作策略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实践证明,本研究成果已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该成果获得第三届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成果特等奖,现已在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使用的地区(29个省市)推广使用,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为小学科学教育界所关注。

(成果负责人陈素平,于2011学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做访问学者,深入学习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化研究与思考。)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

字] 字一上 科学教

案 (5000) 荐荐科中学三班

上科

教学

案 教

[1000案

]

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领导值周制度下一篇:学习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