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计划实施以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协同环节提出优化方案,以适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制药企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已有的制药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只有及时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各项措施,建立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措施得力有效,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新技术密集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将带来极为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医药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我国现代医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现代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1]。

21世纪以来,全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从1999年84所增至目前的近300所。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和对需求的满足。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只懂得药物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事业迫切需要既懂得药物合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得机械设备原理,化工原理、车间技术改造等工程技术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即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2,3]。笔者从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就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路、具体措施、组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沈阳药科大学在充分发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托制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结合药物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制药精英人才的培育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化学药品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药品的主体,占药品生产和消费的50%以上,化学药品的创新性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化学药品研究的创新研究,需要大量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在长期的创新思维培养、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培养出来的[4]。

我们只有及时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各项措施,建立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措施得力有效,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以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改革目标,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的改革思路,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合而为一、三元并重的教学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应用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以课程改革为龙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教学条件改善为根本,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创新性、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改革过程中努力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1.教育理念的秉承与更新。必须重新树立“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2.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3.学生成绩、能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实施“全面考核”,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教师参与度与改革积极性的调动。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调动广大任课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特别是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改革,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改革的具体实施计划与方案

项目实施以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在其完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等遴选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实、有强烈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组建“实验班”,每5~7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专门制定个别学习计划,指导(或允许他们)自主选课、自主听课、自主进入实验室,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到各位导师的专业实验室,自由选题开展科研工作。在四年级时,进行二次分流,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研究生推荐,符合要求者进入硕士阶段以产学研为主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应用型、开发型课题的研究,不符合要求者授予本科学位。项目实施取得一定经验和达到预期效果后,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重新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医、药、理、工、文、管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

2.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开展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充分利用学科内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等学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等,与研究生一起进行科研工作,参加课题组的学术研讨会,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素质。通过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开发、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独创性实验,支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团队探究性实验。提供部分实验内容,允许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查阅文献,提出实验方案,然后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开展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有了理性认识和理解,从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③强化实习基地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有的生产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和企业分别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科研导师,共同制定教学、科研和生产学习计划,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GMP、企业研发重点、QA与QC和产品生产流程等,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深入学习化学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开设假期短期培训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度在假期增设短期培训班,利用4~5周时间,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创新色彩的新课、讲座、实验、科学研究、工程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集中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给予足够的学分。

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的侧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以及实施双语教学等,研究基于应用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在专业方向确定、课程层次选择、学习进度掌握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指导(或允许学生)自我设计专业方向和跨专业、跨院系选课,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③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强化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如学生创新实习基地,以实践设计项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④探索考试改革,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及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评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合理利用小论文、分组讨论、课题设计、项目教学、小组作业、辩论等多种考试形式,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⑤以强化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培养学生外交流能力。在药物化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上,鼓励多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加大力度进行教师外语水平的培训,并通过派出国外进修、出国访问学者等方式,促进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对外交流奠定基础。

4.打造精英师资,培育优秀教学团队。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学团队,采取引进、聘请、培养等多种措施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注重教师国际交流的背景和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聘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家、科研工作者、杰出校友做兼职导师,为高素质制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为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和制药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化学制药企业、医药院校、医药流通和药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化学药物的寻找、研制、开发、生产、工艺改进、药物设计和质量控制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与培养体系。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促进和辐射作用。

这一改革措施经过近3年的实施,其成果在沈阳药科大学已经初见成效,约有40~50名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将从中受益,经验推广后将会有更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药学其他专业的学生受益。成果具体体现在: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7%以上。学生能力与素质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认为学生素质优秀,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紧密,创新性较强,有想法,有主见,能对本部门的业务发展提出有效的意见。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2013年全国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制药工程设计三等奖和最佳壁报奖。2013年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学生学术壁报全球总决赛于11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万豪酒店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区选送的唯一学生代表,我校制药工程学院学生黎秋媛参加了决赛,其作品Study on the optimize of the Jet Milling Micronization Techniqu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获得评委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65-70.

[2]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3]李学明,王永禄.徐元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0,26(5):11-14.

[4]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药学教育,2006,22(1):15-16.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序号74)。

作者简介:郭春(1963-),男,药物化学博士,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改造与类药性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省级精品课“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负责人,辽宁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畅销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新工艺研究。已完成国家、省、市纵向科研课题各多10余项,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SCI论文25篇);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2部,出版译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作者:郭春,韩静,孙铁民,赵翔

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篇2:

制药工程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计划实施以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协同环节提出优化方案,以适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制药企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制药工程 校企一体化 培养方案 优化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企业对高级人才迫切需求,生产企业希望以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在开发优质人力资源的同时抢占人才战略高地。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仍需持续改革,国家继续坚持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支持体系。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积极实施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计划,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特点与专业人才需求,积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制药行业精准输送搞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1 “制药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开设“制药工程”的高校多与本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关系,自2013年开始,制药工程专业开始“3+1”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制药企业由于生产安排等原因,提供的实习岗位存在不确定性,岗位需求与学生实践时间难以统一,可能影响学生的实习安排和实践效果;(2)制药企业因为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部分实习岗位相对比较清闲,学生因为工作量不足而萌生退意,提前中断企业实践进程;(3)制药企业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提供实习岗位,而且会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因此实习岗位轮换相对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多岗位轮岗锻炼,学生专业技能锻炼比较单一;(4)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多以锻炼专业技能为目的,在经过企业3~6个月的培训之后,能够基本掌握实习岗位专业技能,由于换岗难度大和就业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会提前结束岗位锻炼,这会降低制药企业提供实践岗位的积极性或提供一些非关键岗位,进而影响校企协同育人效果;(5)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参加岗位实践的时间恰好与学校安排的就业双选会重叠,可能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6)由于制药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多为生产一线,包括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质量分析等岗位,与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为学生管理与实习效果监控增加了难度。基于上述原因,拟对“制药工程”专业的“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推进“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完整实施的前提,生产企业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单独组建班级,并对班级提供包括奖助学金、拓展训练、暑期实践、岗位锻炼等机会,提前介入高等学校对本科层次学生的人才培养,毕业后学生原则上在合作企业实现就业。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毕业后即可从事岗位工作,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化培养,这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本一致。但是,原有的校企聯合办学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区别,即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通过学生课余活动、暑期实践、专题讲座等形式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该参与过程不影响高校办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对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2.1 加强对制药行业人才需求与能力要求的调研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基础,高校对制药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及时掌握制药企业对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掌握现代制药技术的专业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制药行业的发展前沿,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设置诸如《制药工程前沿》(讲座)等课程,邀请制药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特别是邀请合作企业的总工程师来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的发展前沿。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综合实验》,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参与设计,把制药企业的最新药物的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药品生产的发展前沿[1-2]。同时,根据合作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需求,将研究项目转化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工作,研究成果可以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始终与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保持一致。

2.2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对课程设置的指导作用

应用型制药人才的目标是培养掌握药物先进制造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药品生产全流程,系统开始药物发现与优化、药物合成与制备、制药工艺与设备、制剂开发与制备、药品分析与质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理论基础[3-6]。同时,相关专业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程,课程实验选定一个代表性药物,将药物的合成路线设计、生产工艺开发、药物剂型设计、生产质量监控、质量标准分析、生产厂房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全过程融入实验教学中,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共同参与实验项目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药物研发项目掌握药品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仪器设备使用、生产记录撰写、生产资料归档等标准化管理。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能力训练,使之能进入生产企业后即可在岗位开展工作。此外,为了提前适应生产企业的能力要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提前了解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生产工艺路线,掌握生产流程。

2.3 实验课程增加与制药企业衔接的相关环节

“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尽管在专业课程中单独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还有较大差异,并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设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践课程,其中《认识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生产实习》则是让学生将掌握的药品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并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设计》主要要求学生在企业至少完成6个月的实践锻炼,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完成包括生产路线设计、生产工艺优化、企业厂房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毕业设计内容。生产实践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由合作企业指导完成,学校教师主要参与学生管理和提供理论知识支撑,负责学生考核与教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通过生产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现在校理论与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精准化培养[7]。

2.4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工程理念培养

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项目基本为微量或小量实验,与企业的生产大规模生产实际存在显著差别,这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为了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工程理念的培养问题,药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运而生,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物料衡算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模拟设备的操作规范,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可以解决初步的工程化培养问题,使得在校教育与企业实践能够紧密衔接。此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投入少,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实践人数、实践、环节的限制,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必将成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手段。

2.5 重视企业文化与专业素质的自然养成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还可通过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认同感培养来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主管共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向全体学生介绍企业文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同时辅以参观实习,向学生展示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与一流的生产技术,吸引更多学生申请参与到联合办班的学习,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在学生形成勤学、爱学、好学和勇争上游的良好学习风气。此外,生产企业在学生中经常性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参观交流、科研项目资助、暑期生产实践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然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9-10]。

3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3.1 校企一体化培养的学生选拔与退出机制

要强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首先就应成立联合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法的具体实施与监控。学生选拔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为前提,重点选拔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学生进入班级学习[12]。同时,每个学期结束之后应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不符合班级要求(包括学习成绩、个性发展、专业技能等)的学生及时进行调换,确保联合办班的示范性和带头作用。此外,指导委员会要负责监督在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内容的具体实施,每个学年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2 产教结合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交流学习应形成常态化。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了解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与专业需求,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企业技术骨干也应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锻炼,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应由校企双方针对生产实际共同制定实验项目,尽量做到接近生产实际的水平,确保全体学生均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校企主体职责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中企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等教学内容不能影响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办班学生的企业实践与教学内容应融入到假期实践、生产实践等环节,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其他学生完全一致,而合作企业的教学内容属于课余环节,即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开的相关课程。联合办班学生除了参加企业提高的课余活动外,不应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中享受特殊化待遇,以确保在学教育的公平性。此外,联合办班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的《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其余在校学生保持一致,而且提出更好的考核要求。

3.4 校企协同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实践基地

高水平实践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制药工程的基础和摇篮,校企合作應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高等学校不应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与有人才需求的知名制药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企业可以提前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定向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高等学校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可以将参照企业先进药品生产工艺,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实验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锻炼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较为广泛的开展校企合作,特别是提供不同岗位的实践锻炼。

“制药工程”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尝试,如何利用联合办班的示范作用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在企业快速成长与成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推荐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可以预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无疑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更多活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实现在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紧密衔接。校企一体化育人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和尝试,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先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经验等用于人才培养,在吸引优质人才的同时提升社会社会声誉;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掌握最新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与校企共同培养,能够提升专业技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达到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献.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和尝试[J].科技信息,2009(14):355.

[2] 吴波,隋金玲,刘华,等.“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5):55-57.

[3]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4] 李桂杰.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商情,2014(46):92.

[5] 段小焕,严玮,张士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134-138.

[6] 孙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J].包装世界,2011(4):38-40.

[7] 许宝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2):16-18.

[8] 张宇.校企合作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4(10):74.

[9] 李长波,赵杉林,黄玮,等.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8):89-92.

[10]何兵.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地方高校工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31.

[11]贾鑫,王运华,白兰莉,等.校企合作基础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B12):40-41.

[12]蒋运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10):152-153.

作者:王远强 林治华

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模式探究与实践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构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从制药产业一线岗位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并实践了“调研、统计、分析、研讨、修订与完善”五个阶段,“校企、校校”二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模式,所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加突出,较好地适应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培养计划;调研;统计;分析;研讨;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使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实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随着制药产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产业一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制药产业一线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只有培养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促进制药产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与实践的问题。近几年,我们从制药产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并实践了“五阶段,二结合”,即“调研、统计、分析、研讨、修订与完善”五个阶段,“校企、校校”二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模式,使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加突出,较好地适应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获取专业建设的关键信息

制药产业市场是制药技术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本源,也是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最好平台与职业归宿。因此,只有对典型的制药产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熟悉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才能获取专业建设的关键信息,专业建设才会有基础、有素材、有依据、有的放失,专业人才培养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有质量、有成效。进行市场调研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制定详细的专业调研方案。专业调研方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内容展开,我们制订了专业调研表:专业所面向的技术岗位(群)调查表,岗位(群)工作任务调查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调查表,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知识、技能、素质调查表。其次,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调研表所应搜集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调研对象(企业与人员),开展一定规模的调研工作。企业必须具有一定代表性:先进技术、现代化设备、较高素质员工、较大的生产规模、典型的生产工艺;人员必须是从事一线工作或长期从事过一线工作的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为此,我们选择20家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制药生产企业开展调研工作,调查对象为车间主任、生产部经理、班组长、一线技术能手、近4年毕业生等。调研方式以座谈为主,信函为辅。再次,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研讨会。在调研基础上,召开由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采取头脑风暴法,围绕制药产业一线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所面对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等进一步讨论、分析,明确对一线人员的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其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相应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进一步细化分解,完成岗位工作职业能力分析表。

二、认真统计调研信息,形成调研报告

通过市场调研与召开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对制药产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获得了大量信息资料。专业带头人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对调查信息进行认真统计,将大量零散的信息系统化。通过统计调查信息,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方式、调研企业概况、调研结果统计(包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统计表、工作任务统计表、职业能力统计表、职业能力培养内涵(知识、技能、素质)分析统计表、调研结果分析等。

三、深入分析,形成人才培养计划草案

人才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制定适应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础。在计划过程中,我们从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专业带头人带领骨干教师对专业调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工作岗位(主就业岗位、次就业岗位)、专业质量标准(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进行提练与升华,依据相互关系,构建学习课程(主就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为专业主体课程,次就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为拓展课程或辅助课程),确定课程的主体内容与目标。然后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工作层次),由易至难,由基础至综合对课程进行序化,确定了“职业基础学习阶段、职业技术学习阶段、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践学习或订单培养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四段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计划草案,供人才培养计划研讨会讨论。

四段式模块课程体系实施如下。职业基础学习阶段。1.第一学期,以校内教学为主,校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首先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职业素质教育,之后在校内完成素质养成与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所需的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职业技术学习阶段。2.第二至四学期,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多媒体教室教学与制药企业现场教学与实践。完成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践学习或订单培养阶段。3.第五学期,可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培养,或按照学生横向或纵向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本专业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进行专业拓展,然后进行企业轮岗实习与校内专业综合实践(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顶岗实习阶段。4.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和岗位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由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达到熟练的岗位操作。

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使人才培养计划更适应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与制药企业紧密合作,成立了由大中型制药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组成的制药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适时召开由制药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教学专家与相关教师参加的人才培养计划研讨会。研讨会从制药企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一线员工工作能力需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规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工作岗位及专业质量标准的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安排等进行分析讨论,深入分析相关定位是否准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课程学时与时间安排等方面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或修改意见。会后,专业带头人结合专家所提意见或建议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吸纳同类院校教学专家的建议,从教学角度进一步讨论分析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能较好地适应制药产业一线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研讨会讨论并进行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基础上,我们邀请设置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全国同类院校的教学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讨论分析,提出修改建议,专业带头人根据修改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探索与实践上述人才培养计划建设模式,我们制定了“生化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等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四个模块”的特色,即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相互交融和渗透的“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重组、整合、优化形成了“职业基础、职业技术、拓展与综合实践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些计划实施,一方面学生反映课程较实用,爱学;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到单位后上手快,实际操作与处理问题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作者简介:张铎(1975-),女,河北省辛集市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医药类专业教学研究,生物物质分离。

作者:张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安全化数字校园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成绩评价的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