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评估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学评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以高校教学档案作为研究对象,论述教学档案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以高校教学档案建设为基础,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第一篇:高校教学评估论文

论高校良性教学文化形成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摘 要]建设高校良性教学文化是当前我国解决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问题的有效对策。在阐释解读教学文化内涵及其主体之时考虑到我国文化和高校发展实际形态是必要的,但过于强调独特性,无限扩大其内涵和主体范围,会导致建设目标和责任分散。良性教学文化对高校教师具有召唤性、指导性、规范性。高校教学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学校所有推进教学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都应当围绕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来展开。

[关键词]教学文化;教师教学发展;高校

从广义上说,有教学活动就会有教学文化,但是作为一种学术概念,教学文化是从西方引进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从社会学层面对教学文化展开研究,后来布鲁克尔、科尔曼、马克迪尔和李格斯拜、罗蒂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教学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学术词语,最早出现在1986年的《美国教学手册》第三版,而对教学文化概念最早做出阐释的是费曼·内姆瑟和福楼顿的《教学文化》一文。[1]20世纪90年代,西方教学文化研究达到高峰,其集大成者是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他的《教学文化:变革的焦点》《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期的教师工作与文化》成为西方教学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到了21世纪才重视教学文化研究,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我国高校教学文化研究兴起最直接的原因在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出现了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危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危机迫使人们去反思问题、寻找出路,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经过理性思考与严肃追问之后,人们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根本性问题是高校对教学文化的忽视。

一、教师是教学文化的主体

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教学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谁,对于这些问题学界存在很多争论。人们切入教学活动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国外,教学文化最早的阐释者费曼·内姆瑟和福楼顿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们共享的信念和知识。信念是教师关于工作的正确方式,以及对教学回报的看法;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方法”。[1]教学文化研究集大成者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2]在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别敦荣教授等人认为“大学教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态,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现实再生产性的非物质环境”。[3]青年学者张俊列认为“所谓教学文化就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流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方面的基本认同。具体可分为教学思维、教学价值、教学行为三个文化层面。”[4]刘利平认为“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在理解与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内化为有社会意义的价值观念、积极的思维方式,并以语言符号和知识经验的方式创造性地体现出这种文化成果的内容”。[5]对教学文化内涵,国内外学者都将其理解为人们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大家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国外学者是从教师角度来观照教学文化,把教学文化看成是规约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把教学文化理解为教师文化;而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师生互动关系来考察教学文化,把教学文化看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或者说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对话交流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把教学文化理解为师生互动文化。有的还将其理解为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很显然,国外学者将教师视作教学文化的主体,而国内学者将教师、学生视作教学文化的主体。

尽管国内教学文化内涵更广泛,把学生纳入其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更符合理想化教学活动,但是笔者更认同西方学者对教学文化的阐释,认为教师是教学文化的主体,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共同信奉坚持的价值观,它具有形塑、引导、规约教师教学思想与行为的作用。尽管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学生的行为思想会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完成,甚至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认知和信念。尽管教学文化最终落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互为主体成为现代教学理想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教师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教师是教学文化最重要的实施者、体现者、完成者。对于具有稳定性、传承性的教学文化而言,其最重要的承载者、传播者是高校的常驻成员——教师,而不是流动性强的学生。以教师为主体,建设良好的教师文化,让教师拥有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正确从事教学工作的知识,才是教学文化应有的内涵。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滑、中国学生纷纷选择出国留学的现实也向人们昭示教师文化才是教学文化的重中之重,教师才是教学文化的主体。

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学文化建设的中心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学是一种科学,是一门精妙的艺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除了本身要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进一步探究学科理论、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外,必须具有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传授给学生的科学方法、艺术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思维范式、学习方法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教的科学方法、艺术技巧不是生而具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后天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而养成的。它需要每个从教者认真学习、用心体验,不断地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最终根据自己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特色、所教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个性特征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不断变化,人们的高等教育理念也趋于多样化,教学文化内涵与功能出现多元化也是必然的,但是良好的教学文化首先必须是一种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活动,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并且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发展,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归属感、价值感的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的问题,从学校管理者到教师普遍将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作为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许多教师仅仅依赖已有的经验、惯性或者学校制定的硬性教学标准去从事教学活动。对以从事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校教师而言,教师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科研水平、学术技能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教学发展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认为:“狭义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视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与提升,也就是强调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6]为了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美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认为高校教学具有学术性,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学学术概念的首创者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指出:“教学作为一门学术性的事业,只有当教师沉浸在自己專业领域的知识之中,广泛涉猎并在智力上不断深化,教学才能得到好评。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需要各种类推、比喻和形象建立学生学习和教师理解之间的桥梁。”[7]专业科学研究是学术,教学研究也是教师必须从事的学术活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学术成果的交流、推广、批判、商榷等,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发展。在给予了教学研究应有的学术尊严和地位的同时,美国推出了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机构,激发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兴趣和探求动力,发展教师教学技能。我国借鉴了美国高等教学的办学经验,引进教学学术概念和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形式。2012年10月,教育部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批准了30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从此以后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起教师发展中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与提升教师的教学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通过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学总结反思会、教学工作坊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诊断与指导,提升教学技能与手段,创造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高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三、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是教学文化形成与维持的基本保障

良性的教学文化只有在教学价值得到重视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注重个人利益的现代社会中,仅仅依靠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学技能培训是不够的,每个教师都是社会的人,他们不可避免地受社会尤其是学校对教师职业和教师工作的评价所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8]“制度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用以界定人们的自由活动和自由选择空间以及确定人们的行为规范……制度这种人造物反过来又成为人们活动的决定者。”[9]奖惩制度和教师收入挂钩,关联着教师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制度直接影响着其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个将科研成果作为衡量评价教师的首要或者唯一指标的评价体系,绝不能养成重视教学效果、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师,只能催生出急功近利的“研究者”或者说“计件工”。教学价值必然会被轻视甚至忽略。教師既不可能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之中,去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有心情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格成长。追求急功近利目标、压抑教师自主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在短时间内就会摧毁人们经过长期努力而建设起来的教学文化,形成恶性文化生态,教师不再探索教学艺术,不再研究学生心理,仅仅凭借以往教学经验或硬性教学制度被动地从事教学活动、敷衍学生。

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制度是教学文化形成与维持的基本保障。当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的辛勤付出与取得的成绩得到学校的尊重和认可,并且在物质与利益分配上予以呈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会持久,教师才会形成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主体的坚定信念,从而重视教学价值。当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制度为教师投身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精神认同与物质保障之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就会自觉地探究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思考教书育人理念,按照学生的心理与社会需求,主动地寻求教学改革,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文化,形成教师职业信仰。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对个体具有召唤性、指导性、规范性。一个高校一旦建设了良性教学文化,就会形成良性文化生态,每一个走入高校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人,就会自我组织、自我调理,将这个文化系统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与价值取向。

四、结语

建设高校良性教学文化是当前我国解决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问题的有效对策。在阐释解读教学文化内涵和主体之时考虑到我国文化和高校发展实际形态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过于强调独特性,无限扩大其内涵和主体范围,因为这样会导致建设目标和责任分散。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人群,在高校内这一群体所信奉与推行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辐射性。有了良好的教师文化,就会有良好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教师只要有了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有了文化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就会主动去探寻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去带领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探究人生。如果这一群体消极怠工、因循守旧、惟利是图,他们就不可能带领、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高校内就不可能出现良好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师生互动关系。高校教学文化建设的中心就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高校所有关涉教学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都应当围绕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来展开。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芳.国外教学文化与新教师发展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5):7-10+23.

[2] 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3-77.

[3] 陈斌.建设教学文化 服务教师发展——2014年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07-109.

[4] 张俊列.中西教学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探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9):65-66.

[5] 刘利平.教学文化的意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5-8.

[6]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7] [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朱振中,石志敏.新产品开发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糊综合评价[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1(3):70-74.

[9] 张曙光.制度·主题·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刘传霞

第二篇: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探析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以高校教学档案作为研究对象,论述教学档案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以高校教学档案建设为基础,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档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并就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可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已被提升到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战略高度,并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教学类档案主要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的文件材料。教学档案既是高校档案,也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核心。以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可以在对教学档案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体的教师教学能力,从而制定适合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一、高校教学档案及归档范围

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87]教办字016号)指出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1.上级教育主管机关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教育改革、教学计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毕业生分配等方面的计划、指示、规定、办法等。

2.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学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表。

3.招生工作的材料:招生计划、简章、专业介绍、新生名册,代培计划、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

4.学籍管理的材料:新生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成绩卡,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的材料。

5.学生奖惩材料。

6.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方案、总结。

7.教材方面的材料:自编、主编教材的正本,各系各专业教材使用目录。

8.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方面的材料: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计划、大纲、总结、实习指导书、实习讲义、实习结果鉴定,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等。

二、教学档案对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多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它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性、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先进信息等方面的情况,它能够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凭证,是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具体作用表现在:

1.教学档案为了解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提供

重要依据。要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需了解高校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教学档案全面反映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能为了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如从教学档案中的教师进修、培训经历等可直接了解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从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材料可了解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教学档案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

的作用。学校通过研究教学档案,在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需求分析,制订适合促进教师个体和学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计划,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可通过研究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材料,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招生、就业质量等教学档案的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培训教师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以高校教学档案建设为基础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核心,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档案的建设。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教学档案建设:

1.加强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档案资源体系,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供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因此,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教学档案收集是否及时、完整、系统、鉴选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档案资源的建设。完整、系统的教学档案资源能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提供全面、客观的基础,否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将是“无米之炊”。

2.以网络技术为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高科技发展的网络时代,教学档案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如将教学档案中一些优秀的教改项目成果、精品课程、优质专业、专业课程试题库制成教学资源数据库,放在学校校园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的优越条件,便于全校师生上网进行查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从学校需求出发,加强教学档案的开发利用工

作,编研出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种材料。教学档案真实、完整、系统地反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应结合教学档案利用的实际,对其进行有效开发,更好地发挥教学档案应有的作用。如广西工学院教务处依据教学档案编制《毕业设计(论文)情况表》、《本科教学学生评教情况》、《教师教学工作手册》、《人才培养方案汇编》、《专业评证及专业评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汇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施方案汇编》等多种材料,不仅为学校教师工作和发展提供方便,而且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已逐渐把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教学档案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建设,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这样才能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47-49.

[2].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8-09-12).http://www.gov.cn/flfg/2008-09/12/content_1093980.htm.

[3]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EB/OL].(1987-04-23).http://wenku.baidu.com/view/6abe14c6d5bbfd0a7956737b.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07-11-04).http://www.chinaarchives.cn/lanmu_view.asp?id=1248.

[5]邱九凤.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8-70.

[6]蔡青.关于高校教学评估与优化教学档案管理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2):110-111,127.

[7]袁毅纯,李家强,王成东.以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135-137.

[8]滨州学院关于档案工作实行“三纳入”、“四同步”管理的具体规定[EB/OL].(2010-06-28).http://bgs.bzu.edu.cn/s/2/t/7/a/871/info.jspy.

[9]曲靖师范学院档案工作“三纳入”、“四同步”规定[EB/OL].(2011-04-08).http://dag.qjnu.edu.cn/zhidujianshe/label2351.htm.

作者:韦娇艳 罗秋兰

第三篇:更新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学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人”是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导向,围绕人全面展开各项工作。树立合理的理念,将大大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更新理念;教学管理;和谐发展

一、“以人为本 ”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开展工作,以实现人与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活动。[2]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大学生,而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也是人——教学管理者、教学组织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真正“以人为中心”,使教学管理活动从学生及教师的客观需要出发,做到“理解人、尊重人”。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并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事实,在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学科体系的构建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下,致使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构建体系及教育实施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严重脱离社会需要,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还表现出“人性化缺失”的现象:首先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死板,不能灵活变通,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表现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死板,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权。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选修课,但也只是停留在一些不重要的学科上,学生选课的目的也相对单纯,一味追求学分。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再次,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计划性、规范性过于强烈,统一性要求较强,往往计划有余、灵活不足况,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具有绝对权威,直接造成被管理者的主动性不足,固定模式也会直接影响甚至禁锢教师的思维,进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发展;最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方式也相对传统、死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利用不足。此外,高校学科设置过于注重理论,对学生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背道而驰。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更新的前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从高校直属领导到教育教学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再到具体实施者,都应充分考虑社会和人的需要。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都依靠这些人最基本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为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种措施、手段的运用,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达到协调互通,促进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因此,“以人为本”将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1.“因人而异”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对象主要涵盖各学院教学组织实施者、教师及学生。因此,应充分尊重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因院而制”甚至“无为而治”,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动性,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划体系,还要充分尊重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高等教育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知识本位、能力培养及人格塑造齐头并进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优化学科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2.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制度。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管人理事、用人成事,借助他人的力量。[3]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激励人,让人能干要比本人能干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制度与人的差异性,必须对管理的对象——人有基本的认识。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制度化管理更容易实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因为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好员工,就应充分考虑个体特征,承认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潜能,使每个人都有所擅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工作及职工的特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内部竞争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不断更新理念,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

3.“以人为本”优化高校学科建设。当前,高校数量激增,以及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式,促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首先要合理定位,突出自主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对高校而言,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只有抓住生存发展的根本,合理定位,适时改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都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都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认真地贯彻执行,才能使高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作为核心来合理地安排、优化各项工作,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旨在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也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丽丽.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王茗茗.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J].管理学家,2011,(6).

[3]赵少平.现代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部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编辑:陈见波)

作者:王艳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