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道德品质的角度谈如何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022-09-10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 我们应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界定

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或权力而对其他幼儿采取的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几种。第一种攻击性行为是工具性攻击, 这类攻击的目的性较强, 而不考虑过程和结果, 幼儿将攻击性行为视为一种手段。例如从另一个孩子手中抢夺玩具或者排队时互相推挤。这种攻击并不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 但往往会造成对被攻击者人身的伤害。第二种攻击时敌意性攻击, 施加故意的伤害。这种攻击可能是公开的威胁或身体攻击, 或关系攻击, 即威胁或破坏他人社会关系。

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界定的标志是是否在行为中存在暴力。我们要将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分开,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争抢玩具的情景, 如果一个幼儿说“这个玩具是我的!”, 但是在争抢中没有出现暴力的行为我们就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 这个时候儿童只是在确定玩具的所有权罢了;但是如果这个幼儿殴打他的伙伴, 然后宣布说:“这个玩具是我的!”那么这时幼儿的行为就是攻击性行为了。

2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体现在他能否以文明和礼貌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它展现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养。众所周知幼儿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不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而且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后天环境因素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产物。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让幼儿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欢迎, 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与他人合作的游戏中, 使幼儿在童年的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幼儿期是塑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初时期, 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有利于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一个人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 加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 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 也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品德、个性 (或人格) 和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 它们之间, 既联系紧密, 又有区别。品德, 又叫道德品质, 即个人的道德面貌, 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3.1 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

向幼儿明确说明攻击和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并在班级中坚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向幼儿情调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在现实中并不是真实的, 并不是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出力冲突的方式, 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才表演出来;教给幼儿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告诉幼儿这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采取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和水平, 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利用他的道德两难故事, 判断幼儿道德发展水平, 通过班级活动或小组活动, 展开针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认知教育, 并且将道德认知的学习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活动中。

家长要关心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 家长不应该置之不理,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比如说利用历史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等等对孩子进行说教。幼儿生来就是模仿的天才, 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榜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幼儿道德认知的教育, 要优化幼儿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 避免不健康的、暴力的画面出现在幼儿的视线内。

3.2 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罗杰斯认为要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因为情感活动对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因素。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 幼儿园和家庭都应为幼儿提供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 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爱、同情、合作和快乐。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合作机会, 让幼儿在合作中培养道德情感, 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 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攻击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让幼儿学会移情, 为他人着想。针对幼儿的理解和思考做出正确的评价, 鼓励幼儿爱护和保护其他幼儿。

3.3 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

由于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我们要反复的强调什么行为是对的, 而什么行为又是对他人具有攻击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给予行为指导, 给幼儿讲解“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 强化幼儿已经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教育者要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过程中, 根据幼儿发展中的不同需要, 讲述道德行为要求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幼儿的行为动机, 并注意对积极地行为动机及时给予强化。

在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前提下, 培养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才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才能为幼儿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可以从培养幼儿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着手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道德,行为,认知,情感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

[2] 刘亚.浅谈体育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研究下一篇:浅谈财务管理中如何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