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导论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学专业导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概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自身发展规划的设定打下基础,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这一课程。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改变授课形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积极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农学专业导论论文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我们的共识。农学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亟待改革等。为此,对农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充分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农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农学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进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就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应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要素。

知识要素。人才的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职专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职专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始发点。

能力要素。所谓技术能力是指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是任职顶岗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农学职业技术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

素质要素。素质要素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

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素质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现场性。现场性是强调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操作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专学生应该是技术向生产力转换的直接体现者,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实际情况表明,管理人员、工艺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为生源,有其优越性。

3、创新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性,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的体现。

4、地方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也应当体现出这一特色。回顾总结我校职业教育近20年发展的历史,主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就业服务。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

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是由人才的职业定向规定的,是把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对知识、能力的概括性描述,分解为若干知识、能力模块,说明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之间的占有比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1)工具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前提性知识,它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数学、语文、计算机知识。工具性知识既是适应求职谋生的文化基础,又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2)专业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本专业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而言,专业性知识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指作为中职学生应具备方面的知识;中间层次主要指就业与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3)相关性知识。主要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提升所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产业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3、能力素质。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综合能力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1)核心能力,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等。

(2)相关能力,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等。

(3)外围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等。

4、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

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职教中心)

作者:赵生明

第二篇:高校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为了让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概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自身发展规划的设定打下基础,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专业导论这一课程。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改变授课形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积极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导论;教学改革

专业导论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导论性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所学专业与行业的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作一个规划,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近年来,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以所在的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一)消除学生疑虑,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在与大一新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听从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才选择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真正是在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后自主填报志愿的学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被录取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物流管理专业更是缺少必要的了解。以上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一些疑虑,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物流不就是干快递吗”等,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做好了转专业的打算。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消除疑虑,端正專业学习态度。

(二)展现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支柱性产业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学习物流专业的信心。

(三)揭示成长规律,帮助学生适应环境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其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在学习上,中学里的那种封闭式学习、过度依赖教师、填鸭式被动学习和单纯追求应试成绩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学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满足趣味性地主动学习和为成才而学习;在生活上,其生活方式也由高度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转变为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顾及他人感受的集体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掌握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道,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四)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规划

升入大学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果不引导学生确立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学业荒废。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解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开设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学发展计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帮助。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所在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的负责人,近年来一直参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出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

以往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结合PPT展示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随意化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一般只安排14~16学时,所以该课程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以至于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4],有的侧重于作物流管理专业介绍,有的则侧重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介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容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一些最新数据,更需要授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时,专业导论课程的课时量只有十几个,对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帮助十分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勉强接受,在教学上也是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课程教学改革。

(四)缺少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制定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时,如果笼统地将其全部设置为理论授课,则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不符。缺少实践教学内容的专业导论课,会导致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缺少直观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授课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为了克服单一授课形式的缺点,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5]。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引入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阜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录播教室,同时引进了 “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录播教室录制教学视频,并将其连同课件、教案及学习资源等材料上传到教学平台中,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话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物流行业相关信息的”“你认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前景如何”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授课形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导论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1.专业内涵与行业发展前景。在专业内涵方面,可以介绍与物流相关的一些概念,如物流、物流行业、物流管理、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点,明确各概念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本质。在行业发展前景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物流行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物流相关岗位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薪酬待遇、升迁路径等,以打消学生的疑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学科性质及专业发展概况。首先,物流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与之并列的还有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这4个专业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各专业的相近性和交叉性,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其次,应介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办学成就,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毕业生的考研及就业情况、师生获得的各类荣誉情况及杰出校友等。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大纲。授课教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避免学生盲目地學习。

4.大学阶段教与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应就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授课教师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适用的学习方法。物流是一个注重实操的行业,中学里那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眼高手低。

5.专业学习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专业导论课程还应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规划的内容,授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针对专业导论课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层面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优先选派专业导论课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交流,对承担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等。此外,还可以改变以往只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导论课的做法,邀请物流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授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邀请知名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尽管专业导论课的课时不多,但笔者认为仍可以抽出2个课时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与经营模式。通过参观企业的立体仓库、分拣流水线等物流设施,观摩叉车装卸货演示、智能分拣机器人分拣作业等物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形成基本的行业认知。

四、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时代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并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规范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教师积极性以及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导论课的教学中等手段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物流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12).

[2]余水妹,戴红宇.地方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5).

[3]杜海清,朱新宁,汪弈.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及学习效果评估与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罗蕾.高校专业导论课教学优化探讨——以旅游管理为例[J].智库时代,2019(6).

[5]杜红,富爽,索丽敏,等.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以《通信工程导论》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7(2).

作者:冯艳刚 沈佳欣

第三篇: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发展,使得我国农业从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的创新升级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农业领域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长期发展,是我国致力发展全球化经济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农业产业建设发展必不可少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紧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培养满足国际贸易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农学专业教学提出的战略目标。农业专业英语作为一项重要交流工具,掌握专业基础词汇、句型以及口语技能是学生学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则是农学专业教师教学根本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对此,就如何进一步创新优化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业专业英语》一书不仅可以为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还能为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有效借鉴。

《农业专业英语》一书是高职高专院校农业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出版自武汉大学出版社,其中夏家驷为主要编撰人。该书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文本具有趣味性,紧跟当前形势,且难度适中,配备了录音资料,重视听说交流。该书以提高农业院校在校生英语水平为根本目的,以增强在校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大学生为重要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在各章节后设置练习题、文章翻译等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理论知识后,能够立即得到实践锻炼,明确自身不足之处,及时巩固专业英语知识,构建专业英语知识架构,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农业专业英语》一书总共分为十二个单元,主要包括农业、动物科学、食品、转基因技术、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渔业、园艺、林学、农业机械化、昆虫以及农业经济等学习内容。第一单元为农业,该章节首先从国际角度阐述了农业发展必要性及发展重要意义,其次从旅游行业角度具体阐述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最后详细介绍农业发展历史背景。第二单元为动物科学,主要将动物与科学结合起来,根据动物生物特征,运用有效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提供服务,这也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重要方向之一。第三单元是食品,该章节简要概述了一些常见蔬菜基本特征及相关效用,如芹菜是一种具有治疗效果的食品等。第四单元是转基因技术,从食物角度具体论述了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特点以及运作流程,同时详细分析了转基因技术在食物中的应用意义,以便从科学角度挖掘食物其他方面的价值。第五单元是环境保护,首先详细介绍了温室效应基本概念,包括温室效应对生存环境的危害性;其次介绍天然气基本概念及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价值;最后概述食肉者基本特征。第六单元是水资源利用,首先从节约水资源层面上探究农业灌溉方式的创新与升级,并提出大学激光实验可能会彻底改变灌溉方式的设想;其次以健康利用水资源为根本目的,提出海水洗手间有助于解决冲洗缺水状况的想法;最后提出在家节约用水的方法。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单元分别介绍了渔业、园艺、林学、农业机械化、昆虫以及农业经济。

总而言之,以夏家驷为主要编撰人的《农业专业英语》一书,从动物科学、到食品再到环境保护等,详细、深刻、全面论述我国农业专业领域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理论知识参考,同时也为农学专业英语教学提供内容参考。通过该书,农学专业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农业领域相关英语知识和专业技术,构建农业专业英语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农业专业英语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然而,在运用该书进行课堂教学时,发现农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农学专业英语整体教学效果。对此,接下来就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展开相关研究。

1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深入改革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前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理念都有了重大突破,农业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然而,结合当前高等院校农业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再依照《农业专业英语》教材特点,可以大致分析出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农业专业英语教学课时不足。目前,关于农业专业英语学习,教育部对此做出了相应规定:学生在完成大学基础英语培养,达到国家规定的四、六级分数线之外,还应学习专业学科英语知识。可见,教育部对专业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农业院校对农学专业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农业专业英语学习对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仅仅只将其当作选修学科,侧重农业专业知识教学,忽视农业专业英语重要作用,使得农业专业英语课时不足,影响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其二,农业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一。根据现有相关实际调查情况来看,许多农业院校专业学生存在英语水平不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在招收学生过程中,虽然学生总体分数相差无几,但是细化至英语学科便会发现,学生英語水平有高有低,整体呈现较大差距。对于部分英语基础水平较高学生而言,《农业专业英语》教材实施的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其快速掌握农业专业英语知识和相应技能。而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学生而言,听说读写是其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之间差距逐渐拉大,不利于院校农业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三,农业专业英语教学队伍水平欠缺。专业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开展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根本要素,也是培养农业专业学生综合能力重要前提条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农业专业英语教学队伍水平还存在一定欠缺,部分教师受其他学科特点影响,在进行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时,往往容易忽视该学科的语言特征,认为只需要将专业英语知识传授下去便可。而且,部分教师在进行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时,直接运用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忽略与农业专业英语本身特征与规律,使得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其四,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有待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已是农业院校专业英语教学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新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并不够深入,部分院校教师仅仅只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视频教学或者微课件教学,且仍旧采用部分传统教学理念,没有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而且,农业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深入互动和交流,阻碍教师对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掌握,不利于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

2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创新路径

针对农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专业英语》教材特点,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其一,重视农业专业英语教学,实施综合能力培养战略。要想有效开展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活动,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农业专业英语教学,并将其当作农业专业学生必学课程,实施综合能力培养战略。一方面,重视农业专业英语教学,增加专业英语课时。高校要深入贯彻国家对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战略指导以及教育部对农业专业英语教学要求,要深刻了解当前农业产业市场发展局势以及国际形势,明确农业专业英语实施应用价值,增强对农业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为农业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之一。同时,增加农业专业英语教学课时,并划分为必修课程,让学生也能够意识到农业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实施综合能力培养战略。教师在进行农业专业英语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将专业英语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其二,明确农业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对待英语水平不一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引导。教师在进行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之前,要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对于英语基础水平不一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引导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农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该专业涉及的相关社会职业需求,综合目前高校教学目标,制定明确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读写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农业专业英语素养;另一方面,依照学生个性化学习兴趣,合理推荐一些趣味性、可读性、实效性、科学性强的课外杂志或国外读物,丰富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其三,加强农业英语教学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強有力教师队伍是农业专业英语教学必不可少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农业专业英语教学专业性、标准性,还能灵活掌握农业专业英语相关规律,有针对性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在高校实现农业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当中,高校要不断加强农业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农业专业英语专题教育活动,增减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传授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农业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期间,要了解该学科语言特性,将专业知识和语言特点联系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其四,创新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活动。良好教学方法是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活动有序进行重要要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发散个人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互动、角色演绎、情境教学等。同时,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导英语课堂,教师可在一旁辅助引导,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 总 结

《农业专业英语》一书涵盖丰富农业领域专业知识,从农业基础知识再到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实际运用方面,详细阐述了农业领域涉及的知识体系,包括农业基础知识、农作物栽培技术等,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清晰、完整地为学生提供农业专业英语必备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农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有积极参考作用,某种程度上还能满足该职业领域基本需求,推动农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农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民生生活,而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农业专业学生英语素养是支持我国农业产业“走出去”根本路径,同时还能充分吸收其他国家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马艳,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2017年度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编号201702026;河南省信阳市社科规划课题—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2019 WX036)

作者:马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论文下一篇:学校会计高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