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022-10-11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要有辩证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严谨而务实的作风,系统而缜密的规划,过硬而可行的保证措施,逐层深入细化和渗透,要守望常道、力戒浮躁,注重基础、有序推进,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行动,努力构建具有前瞻性、历史继承性、内驱力量强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秉持的先进企业文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先进企业文化的特征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1、继承与创新是先进文化必备的品质。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历来是文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众说纷纭的话题。有的强调继承,轻视创新;有的强调创新,轻视继承;有的则既强调继承,还要创新。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文化,这是由我们企业历史和现状决定的,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企业成长期和发展上升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决定的。我们的企业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必然留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企业的发展上升期又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有经验教训,也有收获和感悟。所以,要对企业所处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理念、制度、行为等文化进行批判的总结和扬弃,吸收精华,守望常道,剔除糟粕,才能创新文化。二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以完成国家指令任务为目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企业丢掉了很多禁忌,自主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主营业务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经营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等,都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三是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单一的以军人为班底的人才结构,正被历年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所替代,形成了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企业的管理理念、行为和要求与之相适应,才能真正集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创“富工强企”大业。四是由文化的导向作用决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吹响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战斗号角。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应变、效率和协调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必须改革”的理念,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还要努力构建应变文化、效率文化和全面协调文化。所谓应变文化,就是要求企业具有全球眼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竞争、开放、动态的环境下审视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使命和价值追求相一致。所谓效率文化,就是要求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速度和效率,坚持用企业的快速反应,主动求变思维,缩短管理流程,加快人才价值的增值,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跟踪世界前沿科技,在相同的时间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今的日本,非常注重领先时间,注重育人,注重现场解决问题,这就是日本效率文化管理的精髓。所谓全面协调,就是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企业战略和使命为行动指南,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文化支撑体系,使全体员工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形成统一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保证企业使命、价值和责任的实现。

3、企业价值观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方向,它决定了企业培养什么人,依靠什么人,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等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含混不清、把握不准,企业将寸步难行。就像一个人,一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截然不同。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秉持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只有按照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对企业价值观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判断,才能引领企业在更加明晰战略目标旗帜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铁建所秉持的“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指导企业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的道德操守和指导思想,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诚信经营、创新求变、从长计议、科学管理。所以,建设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基础和根本。

4、品牌形象建设是体现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要想落地生根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和秉持;二是社会公众认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顾此失彼现象都将影响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品牌形象,既是企业表层文化或外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内涵文化的直观反映,就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人职业要求和基本素养一样,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直观窗口和形象展示,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公众对接的交汇点。企业文化只有赢得公众认可和良好口碑,才能融入社会文化,获得生命营养和前进动力。

5、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是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重点。发掘和培养人才是奠定企业兴旺的根基。要提升企业软实力,人是关键因素,一切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奋斗和人的传承,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张白纸。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全过程都要始终突出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考核办法,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奖罚激励机制,使一批批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企业优秀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传承人,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证,形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否则,讲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漂亮的空话。

6、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保证。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因为只有学习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其必备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要让学习成为公司管理的常态,成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无数成功企业向我们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调整而不断变化的,是企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精神活动的总结和概括,是一个随着企业经营实践逐步拓展而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戒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创新永远是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基因。因为,先进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的先进并不代表明天的先进,而明天的先进,也不代表后天的先进,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重新学习。

自从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理念以后,很多企业把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行动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比尔盖茨是个非常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人。他每个月都要用一个周的时间来思考企业的重大问题,简称“思考周”。主要任务是思考公司的重大问题,并阅读部门经理向他推荐的书刊及资料等,他有一本备忘录叫《微软的错误》,记录了日常发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解决这些错误,提高了微软的纠错能力。他时时告诫公司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危机感。盖茨曾说: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只管事不管人。管人,管什么?主要是管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学习、行为和好的习惯的养成。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讲的就是要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锤炼和自我提高。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却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作为个人能把握的有两点:一是自信,二是学习。自信是力量的加油站,只有自信而不自满的人、自豪而不自大的人、自重而不自负的人、自尊而不自卑的人、自觉而不自由的人、自律而不自封的人、自省而不自流的人,才能真正建立自信的高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的自主、自觉、自悟和自乐意识。学习是智慧的源头活水,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必须清除思想上对学习的不正确认识,然后开展公开的、持续的、快乐而自由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就是改变,学习就是创新,学习就是信仰,学习就是境界,学习就是追求,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聚财,学习就是成长,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快乐。改变就是行动和实践,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每一步都需要学习和改变。因此,你改变一种态度,收获一份心情;改变一种思维,收获一种智慧;改变一种观念,收获的则是整个未来。

自信、学习和改变是一个人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也是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40%的企业,坚持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地改造,以适应创新求变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他们的根本动因就是要全面提升企业的学习和行动能力,让学习能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第二篇: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企业文化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自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制胜法宝。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伴随着人类观念、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生,企业文化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

2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经济和知识、信息经济基础上的,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的新型经济形态。

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2 .2.1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由于现代通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因此,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

市场充满着机遇也同样充满着挑战,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除了要具有针对性,更要具有时效性,其制定和实施的速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在当今信息时代,慢一步,机会就会一闪而过;快一拍,成功就会如期而至。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看谁的技术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更要看谁最先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抢先占领市场。其次,企业速度文化要求企业每个员工更新观念,树立时问观念,增强危机意识。企业要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才智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讲求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合力,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

2.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①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②是企业对外要以顾客为出发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

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美国《财富》杂志一篇题目为《成功的关键:人,人,人》的文章称,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该杂志还调查发现,推断某公司总的经营状况的最可靠依据是它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还要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以顾客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败与否看收入和利润,而收入和利润不仅依赖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微利的买方市场时代,依赖于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顾客的数量和人次,归根到底依赖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根本,开发、生产和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满足顾客的购买和使用需求,还要注重做好售后服务,满足顾客的售后服务需求。

2.2.3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国家的强盛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通过创新得到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订战略,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在信息社会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主动性和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依靠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

5o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创造性地加上了“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快餐店完整的Q、S、c、V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2.2.4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以及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引起的市场全球化,营销观念、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此外,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重要性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象大企业一样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

2.2.5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

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专家认为,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依赖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学校,正所谓终身学习,永久经营。

2.2.6新经济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企业自身具有追求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企业已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主观和客观因素都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组织。实际上,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在最近几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只有善于竞争和合作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篇: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

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

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农业文化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农民男耕女织,以此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而培养了中国人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特性;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由于血缘宗法制度的存在,中国人十分很看重家庭生活,血缘观念强大,非常重视亲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人被纳入宗法集体中,人作为家族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共构的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为既崇拜祖先,注重族系的延续,又抵制了像西方那样救世主的诱惑,因此,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神权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中国传统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既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反映系统、精致、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心理。中国传统俗文化是指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既反映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比较零碎、朴素的思想文化,也反映普通民众丰富、鲜活的民族文化。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奠基的秦汉时期出现了隐学与显学。处在显学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实世界、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以德为政修身为本的施政方针等,从汉代开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处在隐学地位的主要是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尽管从表面上受到了统治者的抑止,但仍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在不同的封建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 1 文化学家甚至认为历代统治者表面上是儒家显学,实际上是法家隐学。

也有些文化学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儒道互补,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由此也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儒家庙堂文化和道家山林文化。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庙堂文化主要是正统的政治文化,代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的人生态度;山林文化主要是隐逸文化,代表道家消极隐退、保守出世的人生态度。所以,儒家和道家,由各自的理想人格和人生态度所决定。在政治取向上,儒家倾心于庙堂之内,道家钟情于山林之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为了反对那种以普遍的仁义规范来塑造自我的人格追求,要求用一种纯朴、无为、不争的和谐人生,自然而然地对待现实,以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谐稳定。中国历代读书人,凭借科技进入仕途,官海沉浮,升迁不定,进退莫测,这样他不但需要儒家那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一旦失意,也需要老庄这样消极隐退的人生哲学。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在成功的时候都是儒家,失败的时候则是道家;中国人在人生道路上通常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另一种是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自得其乐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因此,尽管读书人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双重矛盾;生活上的困顿与精神上的痛苦,使他们承受着双重的煎熬。但是,中国的读书人在对社会的体察和对自身的观照中,在精神的更高层次上获得了统一。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的知识阶层虽然命运多舛,但作为一个整体,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大丈夫”人格成为传统士大夫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之所在。

也有的文化学家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与交流,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先秦时期,儒与道并为显学。儒学重进取,道家重自然。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儒家入世思想注重对现实的适应与改造; 道家更注重对现实的超越,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观。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唐代终于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禅宗强调人人皆有慧根,人人皆可成佛,这与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禅宗并不强调修行的外在形式而重视“参悟”,这又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之取向相合。释、道与儒家互补,使得读书人在入世时不至过于狂热,隐逸山林时又不至过于悲观。儒家致力于个体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统一,在个体为“仁”,在社会为“仁政”;道家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希求长生不老;禅宗则注重在日常生活的“参悟”中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说,注重心性修 2 养、培育完善人格是儒释道的一个共同之处。

在读书人的生活中,儒学作用于社会政治领域,道家作用于闲暇生活,佛教思想则对个体的精神生活自觉或自发起地起着深远的作用。儒修身,道养性,佛净心。在读书人的知识结构中,儒释道由争鸣走向互补。与西方不同的是,作为宗教的佛与道并未动摇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它们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方面主要不是政治,而是人生。当儒家大同政治理想在严酷的现实中逐渐破灭后,庄与禅则引导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在自然与艺术中获得升华,并在对人生的参悟中达到对现实的超越,达到永恒的境界。志于儒,依于道,老于禅,这是两千年来读书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传统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三个维度,儒、释、道为知识分子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理性人格。

第四篇: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基本特征

“廉政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始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2004年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2005年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对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胡锦涛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领导的这些言论是廉政文化产生的政策依据,为廉政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通过从分析廉政文化的内涵入手,重点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特征,以回答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界定

所谓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以廉政建设和廉政活动为基础,通过调动和发挥文化的功能,将一个个“廉政建设”的基本要素辩证地、发展地、有机地“整合”起来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和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是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让廉洁的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形成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一定的政治、历史 1

和文化背景。

第一,是在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深入开展了反腐败斗争,直接对阻碍发展的消极腐败现象开战,直面了大量的、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处理了一批腐败分子,站在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的高度,总结了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得出一系列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党在不同时期反腐倡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形成奠定基础。通过多年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党纪条规等反腐倡廉知识不断普及,反腐倡廉的理想信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廉政文化水到渠成、应运而生。

第二,是以文化抑制腐败新阶段的产物。反腐倡廉工作一直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从解放初的“三反”、“五反”到改革开放后的反“官倒”、“私倒”,再到反腐倡廉“三项工作格局”、“源头治理”以及“制度反腐”的提出,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反腐败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治标为主的阶段。通过对腐败的惩治来遏制腐败,从而促进党风政风建设。通过治标,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但随着腐败现象的不断复杂化,仅靠惩治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如果腐败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没有消除,一旦打击腐败的力度放松,腐败现象就出现反弹。第二阶段是以制度为主,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相结合的阶段。腐败现象的反弹,使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腐败发生的深层原因,主动查找腐败发生的诱因,反腐败工作走向了以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相结合的新路。特别是《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反腐败工作走向了制度反腐、依法反腐之路,不仅在“点”而且从“面”上遏制了腐败。然而,由于社会不良的风俗、人际“潜规则”的影响,社会心理对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形成对制度的消解作用,削弱了教育、制度、监督对预防腐败的作用。这时,反腐倡廉工作就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弘扬廉政文化与惩治、预防腐败相结合的阶段。通过建设廉政文化来弘扬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普遍的价值体系,以消除不良的社会心理对制度的消极作用,从而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廉政文化呼之欲出。

第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党员干部现实要求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从政道德、个人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非常丰富。在古代传统伦理学的诸多课目中,“廉”这一道德修养极受褒扬。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各个朝代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种种法典奖廉罚贪,涌现出了许多清官廉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廉政建设一直比较重视,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廉洁从政的各种要求,要求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形成了一系列的对党员干部的从政思想道德要求。传统的廉政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要求相结合,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产生。

第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先进文化以科学理论为灵魂,给予人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拓宽了空间,使人们筑起精神屏障,站在人格高地,保持干净灵魂。用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修养、讲道德、讲廉政,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反腐倡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哲学和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各门类的文学艺术朝气蓬勃,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极大地促进了

廉政文化的产生。

第五,是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实践所催生。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廉政文化建设,如开展廉政文化思想、理论的研究和整理,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与普及,进行廉政文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反腐倡廉文学、影视、美术、曲艺及民间文艺活动建设廉政文化阵地等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统帅地位。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腐败与反腐败一直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一对重要矛盾,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马克思认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列宁曾经讲过“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贪污的”。列宁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关于党的学说,其中关于党必须建立极严格的纪律的思想,关于执政党要注意提高党员质量的思想等等,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始终高度警惕防止党的队伍和党的干部腐化变质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思想建党的重要理论、关于“两个务必”告诫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治标和治本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等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没理论的重要发展。

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理论,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2、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关系着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反映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文化的新认识,同时极大地开拓文化建设的广阔前景。廉政文化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先进文化建设,反腐败斗争就是用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斗争。建设廉政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自觉担当起来的重大历史使命。执政党弘扬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廉政文化,对于反腐倡廉,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3、廉政文化为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必将随着实践发展而日益充分地显现出来。任何制度都有与之匹配的文化价值观念,先进的制度背后必然有一套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抓“制度反腐”的同时,也要抓“文化反腐”。廉政文化就是要将廉洁意识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达到提高自控力,节制不良欲望的目的。廉政文化建设既是贯彻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又是反腐倡廉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拓宽视野,提高层次,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时代精神的产物,是对人生价值观的科学总结,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将“八荣八耻”这样

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规范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之中,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必将进一步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整体好转,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廉政文化是围绕“廉政”开展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廉洁从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荣辱观教育也是为了创造知荣明耻的道德环境: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荣辱观融入廉政文化建设的各式各样活动中去,进一步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5、群众性创建活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

群众是廉政文化的创造主体,只有使廉政文化深入民心,使广大群众对廉政观念产生认同,并使一系列廉洁的意识成为其自觉的行动,才能形成廉政文化的强势,将滋生腐败的“污泥”培育为廉洁风气的“沃土”,使腐朽思想和腐败文化无容身之地。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群众,在扩大廉政文化建设覆盖面、在打基础上下功夫。群众性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向整个社会、面向群众,要努力拓展宣传阵地,扩大活动开放度与群众参与度。开展的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这充分说明,文化是历史的,更足实践的,先进文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丰富、发展。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国家特征”

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美企的强劲竞争

在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中,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企业竞争力。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美国企业不轻易扼杀员工的每一个设想。在许多公司,如果员工的一个设想在各部门找不到归宿,公司允许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正确。1985年10月,美国著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推出了《追求卓越――美国管理最佳公司的经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企业共有的文化准则,这些原则是:目标原则、共识原则、一体原则、卓越原则、成效原则、实证原则、亲密原则、正直原则。

提倡竞争和献身。竞争出效益,竞争出成果,竞争出人才,但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更加努力工作。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为职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

奖励创新。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美同IT公司都秉承了这一传统,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国际的前沿。这种优势的得来,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和爆发的必然结果。

利益共享。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职工通过持股,使其除工资收入外还能分到红利。此外还增加了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安全感。美国最大的连锁店沃尔?马特公司、“旅店帝国”、希尔顿公司,均将一部分股份作为工资或福利分给职工。惠普公司还通过增加职工的福利(如为子女提供助学金),让职工共享公司成果。而其他耳熟能详的美国IT公司,也都早已用期权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一步步打造完全新型的跨国性的行业巨无霸企业。

法企的求新求变

法国人重视品质和创新、拥有创造力。法国的许多员工以在时尚产业工作为荣。以美容产品为例,法国专做护肤和美发的某公司,美容产品时时有新品出现。平均每2年换掉50%的旧产品,每5年产品全部更新。即使是企业的后勤部门也同样讲求创新精神,甚至他们的工作流程、招聘人才的工具也时时在变。

相对于美国企业而言,法国企业则比较人性化,比较注重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这样,对于一些资金投入回收期较长的工作计划,法企更容易接受一些。法国的大多数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对人才的主动性、创意性、诚信度和忠诚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德企的严谨细致

德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德国的企业家们认为,在和谐的气氛中,能激发人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因此,德国企业管理者普遍注重与员工的沟通,采取种种措施来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在德国企业,上级给下属布置工作,通常是首先问:“你现在有时间吗?如果有时间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然后再交待工作,没有命令,也没有强迫。员工和领导说话是不称呼其职务的。直接叫其领导的名字,这在中国的企业是不尊重领导的表现,是无法接受的。中国企业虽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是,过多强调的是上下级关系,等级观念非常强。

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它的培训工作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不管是什么项目的培训,都要向参训的员工宣传企业的价值观,难能可贵。在中国,很多培训都是业务培训,往往忽视了企业重要的价值观培训。

牢固的质量意识。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质量问题能在德国企业的员工中形成共识,这是最可贵的。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举世闻名,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他们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精品和次品之分。他们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精取胜,成了世界知名的品牌。大部分的德国企业,都认为树立质量意识是最重要的。例如,德国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以新取胜在这里是另外的一个话题,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注重产品质量。

优秀的服务品质。德国企业非常重视客户,注重诚信合作,创一流服务的品质。德国企业普遍注重以诚信服务客户、塑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西门子公司提出的经营理念是“我们希望顾客回来,不希望产品回来”,为此,他们努力满足客户的每一个要求超强的责任心。责任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对自己对企业的责任、健康和家庭承担的责任;对自己身处的环境、社会以及世界都要承担的责任。德国工人的责任心非常强,如果操作规程上要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他绝对不会只拧11圈。大众汽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责任”,为实现责任目标,大众公司提倡的企业哲学是,在世界上,我们生产、出售的高质量产品,使大众走向成功,大众人希望通过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来同定自己的生活环境,并保护好这个世界,让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日企的“忠”与“和”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作为企业文化神经中枢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家精神和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日本企业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经营哲学中,“产业报国、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和睦相处、上下一致”等思想和神道的“忠”、儒教的“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但是日本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韩企的步调一致

忠诚、服从、诚实、勤勉的价值观。韩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一致,以企业主为中心的集权经营机制,营造出一种视企业为家庭的家风式企业文化,忠诚、服从、诚实、勤勉是其重要表现。素来崇尚勤劳美德、重视家庭的韩国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承担起对家庭、企业、社会的责任,使劳动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持续行为,自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群体主义的行为规范。在韩国,企业作为传统家庭的变形与扩大,构成了新的共同体。在企业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与企业盛衰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努力以对企业作出较大贡献来证明对企业的忠诚,显示出巨大的集团效率。组织成员之间能相互尊重信任、协调合作、团结友爱,这与西方文化在组织成员之间提倡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群体主义的行为规范,在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方面,比个人主义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恒定性,这也是决定韩国企业组织活力特性的重要因素。

重教尚贤的传统。韩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至90年代,中等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全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尚人才的风气,在企业也不例外,严格的人员培训,使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才第一”的思想渗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韩国企业的人员培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在工作中学习,通过工作锻炼培养人。另一种形式是脱产研修,一般大的企业集团都设有研修院,开设适合于从最高经营者到普通职员的课程,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灵活多变、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勇于实践、挑战新技术、具有诚实性和责任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经营文化。韩国企业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在于探索如何生产产品,即寻求生产技术可行性,以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在政府的保护下,企业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企业经营的决策标准已从单纯的生产技术可行性转向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由设备竞争转向效率竞争,政府奖励出口的经济政策给企业以新的发展机会。20世纪80年代,韩国经济进入了以技术立国和追求经济稳定增长时期,这是一个追求新型、与众不同的时代,企业从依靠低工资生产廉价产品变为生产三高产品,即高附加值、高生产率和高工资产品,不断创新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企业开始冷静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同舟共济,推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从追求规模到效率优先,强化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固本强身,消除泡沫,达到经营合理化、经营素质先进化,以促进经济全面复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物流的成本分析下一篇:企业敬业奉献演讲稿